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天宮課堂”第二次太空授課觀後感(通用21篇)

觀後感1.92W

看完一部作品以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怎麼能落下!在寫觀後感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天宮課堂”第二次太空授課觀後感(通用21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天宮課堂”第二次太空授課觀後感(通用21篇)

“天宮課堂”第二次太空授課觀後感 篇1

這個靜悄悄的夜裏,我坐在暖暖的被窩裏觀看天宮課堂。

這可不是我們學校裏的課堂哦!這是3個宇航員老師在神舟十三號的太空艙裏給我們上課。他們告訴我們:在太空中,人處於失重狀態。說罷,兩位老師就給我們演示了什麼叫失重。只見一個男老師盤腿坐了下來,然後兩腳懸空飛了起來,另一個女老師就用手輕輕地把那位老師推了一下,他立刻向後飛去。最後女老師還把他360度旋轉了起來。

我驚呆了,心想:如果我以後也可以當宇航員就太好了!這樣我也就可以和那位男老師一樣飛起來了。

此外,女老師帶着我們做了8個小實驗。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太空中失重狀態下形成的水膜。老師還在水膜上放了一箇中國結,我本以爲水膜會漏水,可水膜仍然沒有漏水。“哇!這個水膜真結實呀!真像一面完美無瑕的鏡子!”我驚訝地說道。後來老師往水膜裏不停地注水,直到它變成一顆透明的水晶似的圓球。這個過程中一滴水都沒流下來。我想:如果李白要是在空間站,那就寫不出“飛流直下三千尺”這樣的名句了吧。

空間站真好玩,宇宙真奇妙!我真想飛上空間站,傲遊在宇宙中呀!

“天宮課堂”第二次太空授課觀後感 篇2

八年前,航天員王亞平老師在聶海勝、張曉光老師的協助下開展了首次太空授課,在無數孩子心裏種下了航天和科學的種子。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在今天爲我們帶來了難忘的“天宮課堂”第一課。

在“天宮課堂”裏,王亞平、翟志剛、葉光富老師在空間站爲我們展示了太空轉身、浮力消失、水膜張力、水球光學、泡騰片等實驗,讓人感受到無窮的樂趣與奧祕。在這麼多有趣的實驗中,我最喜歡的是水球光學實驗,當王亞平老師站在水球面前時,我們看見她的模樣是反過來的,這是因爲水球相當於凸透鏡,王亞平老師透過水球呈現的是倒立。接着,當王亞平老師在水球中注入一個大氣泡時,她再次站在水球前,這時,我們可以看到她呈現出一正一反的樣子。這一現象真是太神奇了,在班級觀看的同學們不斷髮出讚歎聲,用熱烈的掌聲表達對科學的嚮往之情。還有好多神奇的實驗,我就不一一說明了,每個實驗都很奇妙,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透過這次的學習,我受益匪淺,少年強則國強,我也要好好學習,爭取長大後有機會上太空旅行。“天宮課堂”向世界彰顯了我們的自信,祝願祖國愈加繁榮富強!

“天宮課堂”第二次太空授課觀後感 篇3

宇宙海瀚無窮。我知道了,“宇宙的天空是神祕的暗黑”,“星星不會眨眼睛了,而是散發着耀目的光輝”……一切的一切洗革着我的認識,讓我的心裏也裝滿了星辰大海。

蜂蜜在天上如何流動呢?宇航員在天上如何轉身呢?他們怎樣休息?有怎樣的生活呢?那些困惑誘導着我看完了他們的介紹。那是屬於中國的空間站,是祖國的天和核心艙,是泱泱華夏孕育而生。那一刻,我爲自己是炎黃子孫而驕傲。從神舟一號返回艙誕生,中國的科技發展之路就在滾滾向前。

艙內宇航員爲對抗失重效應要保持健康,太空跑步機、太空自行車由此誕生,企鵝服用來對抗肌肉委縮。所以他們做了細胞生長髮育研究,看到了心肌細胞一跳一縮,知道了在太空的真空無引力環境下水的浮力會消失,水的表面張力大到可以製作一個水球,在水球內注入一個氣泡可以看到一正一反的像,產生的氣泡也只在水球內產生。太空上既無法像地面一樣行走,也無法像地面一樣轉身……多麼神奇啊!這是從未聽聞的寶藏,蘊含着無限的探索。當聽到他們90分鐘繞地球一週,一天可以看16次日出時,我們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無一爲不之驚歎,這在短小的生命中起着驚天駭浪的意義。

核心艙的成功發射離不開背後無數航天技術人員的奮鬥;他們能夠登上太空離不開背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苦訓練的汗水;一項項實驗的結論突破離不開三位航天員背後半年的辛苦研究。你問我,爲什麼連接前技術員那麼胸有成竹?你看見背後的滿腔熱血了嗎?成功絕不是偶然。

始於青春年華,滿腔熱血;醉於浩瀚星空,日月星辰。也成長在清風中,與光同在。國之棟樑唯少年,青春你我正當時!

“天宮課堂”第二次太空授課觀後感 篇4

前天我上了一節不一樣的網課,網課老師是在天上給我們講課的。沒錯,這就是上週四下午3:40,全國各地的同學都在收看的課堂,天宮課堂,神舟13號的三位宇航員在中國空間站裏,給我們上了一節很有意思的課。首先王亞平帶我們參觀了空間站,空間站裏的設施讓我目瞪口呆,跑步機,自行車,冰箱一應俱全,這簡直比地上的生活還好!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空間站裏的冰箱的,冰箱固定在牆上,小巧玲瓏,是正方形的,只有書包大小。

王亞平,拉開冰箱,小心地從冰箱裏拿出一個紅彤彤,圓滾滾的東西,我定睛一看,居然是新鮮蘋果!現在的科技簡直太發達了,在距離地球這麼遠的地方,都能吃到地球的新鮮水果。我既開心又自豪。

參觀完了空間站,王亞平阿姨就開始做實驗。在各種有氣的實驗中,我最喜歡的還是水球實驗,王亞平阿姨先做了一張水膜,然後往水膜里加水,我本以爲水膜裏的水會掉下來,沒想到水不僅沒掉下來,還鼓成了一個圓球,水球晶瑩剔透,泛着光澤,看起來圓滾滾的。在太空中,水面張力非常大,所以就形成了地球上看不到的現象。

實驗環節結束後,就是提問環節,在這個環節中,我又瞭解到了許多關於太空的知識,瞭解了這些知識,我對太空又充滿了嚮往。課程很快就結束了,這次課程讓我感受到了祖國科技的強大,同時在我們心中種下了一顆航天夢的種子,我相信祖國航天的發展定不可限量,我們的前途是星辰大海!

“天宮課堂”第二次太空授課觀後感 篇5

在地球的上方看着屬於中國自己的太空站,在茫茫宇宙中,神舟十三號又是如此的耀眼。今天我們就透過電視直播的方式,隨着宇航員們去太空旅行。

在下午後兩節的閱讀課中,我們觀看了《天宮課堂》這是一節非常有意義的課,我學到很多,也瞭解到了很多。

太空倉並不是特別大,但裏面的設備很齊全,有跑步機,有廚房,廚房裏還有冰箱,微波爐,還有工作的地方,睡覺的地方。王亞平老師也帶我們一一參觀了一番他們的太空艙,讓我們感到太空艙是那麼的神奇。

太空上因爲失去了重力,所以在太空站能做非常有趣的且在地面上做不成的實驗。最有意思的是成雙像,一個倒立的像,還有一個正立的像。首先,在太空上水是能夠漂浮起來,那麼就能夠輕易做成一個水膜,再往水膜中注水,讓它變成一個水球,用針管將水球中的氣泡吸出,等水球中再無水泡後,再慢慢往水珠中注入一個大氣泡。這時你將會驚奇的發現,在剛剛往水球中注入的大氣泡,成了一個正立的像,而外面的水球是倒立的像,雖然在物理上學過關於像的問題,但還真沒見過這種奇妙的現象。

在太空竟然連轉身都與地球上的轉身不同,在地球上我們能輕鬆自如的轉身,但在太空上卻不能,當你在太空上轉身時,上體和下體轉的方向一點也不同,轉身時身體是擰到一塊的,根本就轉不了身,但如果一隻胳膊打圈再轉的話,就很容易轉過去。

我們不僅觀看了有趣的實驗室,還了解一些科普小知識,就如宇航員的衣服是怎麼樣的,更有意思的是在太空中不僅能看小說,還能看電視,聽音樂等等,根本不用擔心會太無聊。

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未來由我們來創建,所以我們現在應該認真學習,長大後和他們一樣爲祖國和人民做貢獻,讓祖國像太空中那顆最閃耀的星一樣,永遠閃耀着光芒。讓我們向宇航員致敬!向祖國致敬!

“天宮課堂”第二次太空授課觀後感 篇6

今天,我觀看了“天宮課堂”第一課,學習到了許多知識。這次講課的老師可不是一般的“老師”,他們居然在太空授課!他們就是翟志剛老師、王亞平老師、葉光富老師,是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

這一課,亞平老師給我們介紹了許多太空科學知識,有“航天員在軌工作生活場景展示”,有“太空細胞學研究實驗展示”,有“浮力消失實驗”,有“水膜張力實驗”,有“水球光學實驗”和“泡騰片實驗”。

其中我對“水膜張力實驗”最感興趣。這個實驗是亞平老師給我們演示的。只見桌上擺放着一個金屬圈,亞平老師小心翼翼地拿着飲水袋朝金屬圈注水,讓水吸附在金屬圈上,然後繼續慢慢注水,使水膜變成圓鼓鼓的水球。在實驗的最後,亞平老師還放了一張她和她女兒一起剪的花朵在水球上,我驚奇地發現花朵一直在水球中旋轉,實在是太有趣了!

亞平老師還帶我們參觀了神舟十三號的內部。“太空廚房”,裏面有簡易的微波爐和飲水分配器,還有可愛的小冰箱,冰箱裏還有新鮮的水果。

葉老師還給我們表演了太空轉身。我知道了吹氣,和游泳的姿勢都是行不通的,只有將雙手抱在胸前纔可以轉身。太神奇了!

我的夢想是我要當上宇航員,在宇宙中遨遊,去太空探索更多的宇宙奧祕!

“天宮課堂”第二次太空授課觀後感 篇7

在太空中,有很多讓我們意想不到的事情,在太空中生活,有很多都跟在地球生活不一樣,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去《天宮課堂》探索太空的奧祕吧!

瞧,葉老師是飄起來了嗎?其實不是,葉老師在演示走路呢!原來呀,在太空走路就好似躺着睡覺一樣,橫着的。這可與地球上大不相同,在地球上走路,沒有一點要飄起來的樣子,就是正着地走,好奇怪的太空呀!

來,我們再來看看太空中轉身吧,光靠全身的力氣向後轉是不行的,必須要用手臂的力氣,轉身時,右肢要快速旋轉,才能轉過身來,在地球上轉身,只要身子隨着腳向後轉就可以了。

在太空中還有一種奇怪的現象,是什麼呢?我們都知道在地球上,將一個乒乓球放入水中,不管你怎麼按壓,乒乓球最終都會浮出水面。那在太空呢?讓我們一起跟隨王老師做實驗吧。王老師先把一隻黃色的乒乓球放進盛有大半杯水的杯子,然後用根粗吸管把乒乓球按下去,慢慢地拿出粗吸管,咦,乒乓球居然沒有浮起來,竟然沉在水裏。真的好奇怪,聽了王老師的講解,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在太空,浮力消失了。多有趣的實驗啊,我對太空充滿了嚮往。

我感覺宇航員應該很辛苦,他們肯定經歷了許多困難,才做出了這麼多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而且他們在太空中也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卻能像在地球上生活一樣,他們一定是克服了重重困難,我要向這些宇航員們學習,將來有一天也能去探索宇宙的奧祕。

“天宮課堂”第二次太空授課觀後感 篇8

星期四,我和同學們一起收看了中國航天“天宮課堂“,神舟十三號的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宇航員變身“太空教師”,給我們上了非常生動有趣的一課。宇航員們開展了許多太空實驗:“太空健身”、“細胞培養”、“浮力消失”……,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王亞平宇航員做的一系列關於水的實驗,水在太空中由於失重,展示了和在地面完全不同的奇妙現象。水膜張力實驗中,摺好的紙花在水膜表面轉動,慢慢綻放,簡直太美了!水球光學實驗中,水球中注入空氣後形成圓泡,水球和圓泡中的鏡像竟然一正一反!泡騰片實驗中,在水球中加入顏料和泡騰片後,水球中快速產生許多氣泡,慢慢變大成了“藍色水球”,就像我們的地球一樣,多麼的神奇啊!

透過天宮課堂,我不僅學到了奇妙的科學知識,同時也感受到科學技術的力量。我國航天事業的飛躍發展,空間站的建立,飛天夢的實現,靠的就是先進的航天科技。仰望星空,我將更加努力,學好科學知識,爲未來中國科技發展貢獻力量。

“天宮課堂”第二次太空授課觀後感 篇9

隨着我國科技日益發達,許多曾經人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現在已經變成現實。

神十飛行中進行的太空授課將透過天體互動的形式展示一些奇特的物理現象,女航天員王亞平成爲了中國第一位“太空老師”。授課內容主要是使青少年瞭解微重力環境下物體運動的特點,瞭解液體表面張力的作用,加深對質量、重量以及牛頓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航天員進行在軌講解和試驗演示,並與地面開展雙向互動交流。我們看到神奇的表面張力,有趣的水膜,剔透的水球。太空,製造出奇妙的現象,真讓人耳目一新。王亞平講了個笑話:“如果詩仙李白住在天宮裏生活,就寫不出“飛流直下三千尺”這句詩了。

小球會做圓周運動,而不是我們地面上看到的鐘擺一樣的擺動;小陀螺會翻着跟斗前行,而當它自身旋轉不停時,它又會定向的轉,跟頭自然停止翻滾,地球就是這樣走的吧;一滴水,露珠的狀態,太空像個大大的荷葉,可以接住露珠。失重的實驗,地球上也能做,可在太空眼見着變化,那種奇妙感便更加直觀。令我覺得印象最深刻的,最有趣的試驗則是用圓環製作水膜。一般的水膜需要藉助肥皂水的特性,來形成一層透明的薄膜,而在太空失重環境中,僅僅需要普通的水即可,看見王亞平王老師將手中的圓環分開再合併,便形成了一個水球,並親切地講解到:“透過水球,同學們還能看到倒影成像哦!”說完,便眨了一下眼睛,讓同學們覺得更親近了。

看完這次太空授課,對於即將要升入初二的我,是一個提前入門以及預習,也激起了我對於學習物理的興趣,增強了我對於學習物理的信心。

此次,王亞平作爲中國航天員的傑出代表,在300公里的太空傳遞科學知識,並用各種太空實驗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發了無數學生對神祕太空的興趣。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講課的方式親自傳授科學知識,這也只能是人類現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壯舉。孔子當年杏林遊學時又怎會想到有一天,他的後輩會像嫦娥一樣奔向太空,並在太空上傳道授業解惑呢?都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而王亞平卻把這種職業的光輝灑向太空,讓整個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輝下。

如果說浩瀚的宇宙是一本書籍的話,那麼強大的綜合國力、紮實的航天技術無疑是開啟這本書的智慧鑰匙。王亞平的太空授課,王亞平已經爲我們開啓了神奇的太空之旅,她發出的“中國好聲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動着我們身邊每一個人。然而,廣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義的深遠也給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從宇宙中汲取更多的營養,就必須大力發展載人航天和教育事業。而我們也期待神舟十號的此次太空歷險記將我們帶到更遙遠的地方去,好讓更多的地方都能夠傾聽到“中國好聲音”。

這次太空授課,激發了學生們對學習的內心喜愛,這樣就可以轉化爲愛祖國、愛學習、愛科學的樸素情感,讓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說教,多一些用心,激勵培養我們未來的接班人。

“天宮課堂”第二次太空授課觀後感 篇10

今天,我幸運地透過電視上了一節太空授課。這節特殊的太空課由“神十”的三名宇航員指導教學,我透過這堂太空課學到了不少關於太空的知識。

在那失重的太空中,能做許多在地球上做不到的事,比如說:在太空艙中隨意漂浮,在那裏,翻多少個跟頭對於他們來說都不成問題。而宇航員王亞平阿姨也給我們演示了不少有趣的“遊戲”。她能用一個小鋼絲圈套一個水膜,那一層厚厚的水膜,便鑲篏在其中,然後,宇航員又向水膜中注水,那水膜不僅沒有輕易地碎掉,反而在注水中變得越來越多,最後便形成一個大大透明水球,可謂是晶瑩剔透,讓我不禁驚歎!當然,這其中也包含了不少的物理知識,這種種奇妙真令人羨慕啊,真希望,不久地將來,我也能象偉大的三位宇航員一樣,飛上太空!

中國首次太空授課活動20日上午成功舉行,神舟十號航天員在天宮一號展示了失重環境下的物理現象。

太空授課的主講人爲女航天員王亞平。聶海勝輔助授課,張曉光擔任攝像師。

在大約40分鐘的授課中,航天員透過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運動、水膜和水球等5個基礎物理實驗,展示了失重環境下物體運動特性、液體表面張力特性等物理現象。他們講解了實驗背後的物理原理,並透過視頻通話與地面課堂師生進行互動交流。

地面課堂設在位於北京市海淀區的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包括少數民族學生、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及港澳臺地區學生代表在內的330餘名中小學生參加了地面課堂活動,全國8萬餘所中學6000餘萬名師生透過電視直播同步收看。

這次太空授課活動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教育部、中國科協共同主辦。有關專家說,太空授課活動是我國載人航天飛行中首次開展的教育類應用任務,體現了載人航天工程直接爲國民教育服務的理念,必將進一步激發廣大青少年崇尚科學、熱愛航天、探索未知的熱情與夢想。

“天宮課堂”第二次太空授課觀後感 篇11

神奇的太空授課結束了,老師讓我們寫一篇關於太空授課觀後感的作文

其實這次太空授課給了我無限的啓迪,也增加了我對失重環境的重新認識,在這堂太空物理實驗課上讓我感覺到了時間的短暫,我還意猶未盡“天宮課堂”就結束了。

“太空授課”之稱體重實驗,用兩根一樣的彈簧,彈簧的底端分別固定了兩個質量不一樣的物體,如果在地球上,由於兩個物體質量不同,兩根彈簧伸長的長度肯定不一樣,而在太空中兩根彈簧卻是一樣的,接着,王亞平姐姐還向我們展示了太空中專門的質量測量儀,特別的奇妙。

“太空授課”之單擺運動實驗,地面常見的單擺運動在太空中不再呈現往復的單擺運動,而如果給單擺一個很小的力,單擺在太空中就可以做圓周運動,這在地面上是實現不了的。

“太空授課”之陀螺運動實驗,陀螺在高速旋轉下會出現“定軸”現象,在太空中高速旋轉的陀螺一樣會有這種現象。

“太空授課”之水膜和水球實驗,一個水滴在太空會變成圓圓小水球,並不會落到地面上,接着王亞平姐姐直接“吃”了一口水。王亞平姐姐將普通的水可以固定在鋼絲圓環上形成了比較結實的水膜,往水膜裏不斷加水,會形成一個大的水球;將水球裏注入兩個氣泡,氣泡並不會融合在一起;接着將水球裏注入紅色液體,整個水球就變成了非常漂亮的“紅球”。

透過視頻通話在“天宮一號”授課的王亞平姐姐還和地面課堂的師生進行了互動交流,這次“太空授課”激發了我對宇宙空間的嚮往、對學習科技知識的熱情,使我走近航天、瞭解航天、熱愛航天。

“天宮課堂”第二次太空授課觀後感 篇12

今天我觀看了6月20日中國航天員在神舟飛船上進行太空授課的視頻。王亞平等神舟十號航天員們爲我們展現有關物理概念的一些小實驗,如利用太空專用的質量測量儀加上一個能測出運動加速度的測速系統,從而在太空中測出的物體的質量;或是利用支架上的小球來演示在失重狀態下小球會有怎樣的運動方式;亞平老師還使用金屬圈和水袋,讓我們看到在失重時,將放入水袋的金屬圈拉出來後,我們會看到圈上有一個水膜——這在地球上是很難實現的。讓我們瞭解在失重條件下,物體運動會有何特點,液體表面張力有什麼作用,同時加深對質量、重量以及牛頓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老師還將紅色液體注入到水球中,讓我們觀賞到,在太空中紅色會慢慢在水球中散開,最終而形成一個大大的、紅色的水球。那水球非常漂亮,就如太空一樣,神祕而迷人。

在實驗演示之外,還有很多同學對關於太空的問題很感興趣,如有沒有看到太空垃圾。對此,亞平老師表示,太空垃圾確實存在,而且還不少,但與航天器相撞的機率是很小的,否則後果難以設想。自11號升空以來,神十目前還並未看到太空垃圾,但這主要是得益於天宮一號有提前對太空垃圾進行預警分析,並且進行了相應的規避、防護,這才讓這幾天的太空旅程如此順利。有同學詢問太空中的生活用水是不是循環使用的。我對這個問題也很感興趣。指令長聶海勝告訴我們,飛船中的用水是從地球帶上來的,但目前還不具備循環利用功能,因爲這需要更先進的技術和複雜的設備。看完神十太空授課,我知道現在必須要好好學一習一,好好學一習一科學,將來才能爲祖國做貢獻。

我相信,將來一定會有更多的人對神祕的太空感興趣,願意爲我們的航天事業發揮出更大的力量,實現我們的中國夢!

“天宮課堂”第二次太空授課觀後感 篇13

在當今這個社會裏,中國有許多科學技術都名列世界前茅。比如,中國高鐵,中國高速公路、中國地鐵。這不,前兩天震撼了全世界的“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成功昇天,再一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矚目,也令中國人更加爲祖國而自豪。

其實,很久以前的古代,人們就開始嚮往“天上的世界”了。所以,便有了許多類似於嫦娥奔月、蟠桃盛會、牛郎織女這種民間故事的產生。雖然,現在科技慢慢變得發達,可是“天上的世界”對於人們來說,仍然是一個神祕而奇幻的地方。所以便有了航天技術的誕生。

隨着時間的推移,中國人民對於航天技術的探索,從沒有停止,“神舟號”、“玉兔號”、“嫦娥號”等就是最好的證明。而中國航天技術也在不斷地進步。讓我印象深刻的是2002年的神舟四號,人們不僅帶飛船昇天,甚至還在飛船上種起了玫瑰花!或許這句是來自中國英雄們別樣的浪漫吧。

到後來,也有許多探測器陸續進入太空,爲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揭開了一層又一層的面紗。到現在爲止,中國發射進入太空的火箭已經數不勝數了,僅僅今年,中國已經相繼發射了兩架載人飛船進入浩瀚的太空,分別是4月份的神舟十二號,以及前幾天剛剛飛上天的神舟十三號。三位太空英雄在我們正在睡覺的時候就悄悄升入太空,據說他們要在太空的空間站裏住6個月呢!其中一位航天員王亞平阿姨還說,他們這次是去外太空出差,果然,國家隊的人就是與衆不同啊!如果李白也在場的話,或許又會寫一大堆詩詞了。或者說,他們這次就是真的“手可摘星辰”了吧。“神舟十三號”一經發射,便在網上引起了一大波討論熱點,很多市民都對三位航天員表示了隆重的歡呼以及溫馨的祝福。而在我們中國舉國上下熱烈慶祝這件大喜事時,別的國家還在遭受新冠疫情之災,這讓我身爲一箇中國人,更是倍感驕傲而自豪。

我國的航天技術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科技進步。記得我以前還寫過我們國家的大飛機C919的故事,希望我們的C919飛機也可以儘快取得重大技術突破,儘早飛上藍天,實現規模化生產,讓更多人可以乘坐C919出行。這次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上天,也是在向全世界宣告我們中國的科技實力。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我們一定可以看到中國各行各業的科技進步再創佳績,勇攀世界科學高峯。

“天宮課堂”第二次太空授課觀後感 篇14

神十飛天,太空對接,美女航天員王亞平作爲中國第一位太空教師,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講授太空科學知識,她鏗鏘有力的聲音透過雲層,傳遞到全國乃至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讓我們的地球母親也不禁爲之震撼。應該說,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壯舉,它不僅標誌着中國已經能夠熟練的運用載人航天技術,也意味着我國的航天科學技術已經向教育領域伸出了橄欖枝。

其實,太空授課並不是我國航天員的首創。早在1986年,美國“挑戰者”號就曾經制定了“教師在太空”計劃,女教師考利夫被幸運選中。然而,事與願違,不僅考利夫沒能順利實現太空發聲,就連“挑戰者”號因意外爆炸,成爲了太空實驗的犧牲品。時隔21年之後,美國教師芭芭拉?摩根再戰太空,並在“奮進”號內講授了人類有史以來的“太空第一課”。儘管整個過程只有短短的25分鐘,但是,它卻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開啓了人類太空旅程的新篇章。此次,王亞平作爲中國航天員的傑出代表,在300公里的太空傳遞科學知識,並用各種太空實驗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發了無數學生對神祕太空的興趣。

“天宮課堂”第二次太空授課觀後感 篇15

的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和挑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感體驗,出生在新世紀的我,見證了新時代中國的發展:我看到奧運會上中國健兒矯健的身姿,爲祖國感到驕傲;我看到“天宮課堂”太空授課成功,掩飾不住對祖國科技發展的自豪和喜悅;我還看到互聯網已經觸及千家萬戶,鼠標一點,指尖一觸,便無處不達……

我在這個發展迅猛的社會裏,回首過去,又展望着未來。如何在這大時代的浪潮裏求得發展,是我,更是未來的你,我們每個人都要思考的問題。

首先,抓準時代脈搏,根據時代需求來完善自我,纔不會落於時代。世界的發展用“一日千里”來形容也不爲過,這個時代正在走向智能化,講究高效,正在從注重簡單的實用性到滿足多樣化的精神需求發展着。身處科技人文發展不斷登上新臺階的你我,唯有不斷學習本領,掌握高精尖知識,纔不會淹沒在時代大潮中。

與時代同行的路上,我們需要一顆強大的抗挫折之心。人生實難,作爲青少年的我們,面對着生活中的風浪,又何嘗不應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昂揚姿態去面對呢?

然而,與時代同行並不是做一顆隨波逐流的海草,作爲祖國未來的棟樑,我們有着自己自由的精神、獨立的思考,不會人云亦云,更不會迷失自我,誤入歧途。待到你們18歲的時候,也希望你們在斑駁陸離的社會裏能夠明辨是非,守住底線的同時,更要擔起引領時代風向的大旗。

“後之視今,亦尤今之視昔”,無論時代如何變幻,總有一些東西值得追尋,總有一些東西值得堅持,總有一些東西值得堅守......當我們都明確自己的使命的時候,當我們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達到統一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在時代浪潮中奔涌向前了。

“天宮課堂”第二次太空授課觀後感 篇16

今天我們看了三位航天員在太空上親自授課的視頻,在太空上的飲食習慣與我們在地面上的不同,他們喝的水是裝在特質的水袋裏面的,如果水漂出來,不會散落在地上,而是在漂浮着不會落地,他們吃的也是特製的東西,科學家們還製作出了在太空中吃的糉子,扁扁的'。

主教課的航天員是——亞平老師給我們上課,她給我們講的是太空中失重是怎樣的,首先她拿出了兩個彈簧,上面各有兩個按鈕,她把他們放到同一位置,然後一拉,只見兩個彈簧的平率不同,這就是太空中唯一與地球相同的地方,希望大家能發明出在太空中第二種測量人體重量的儀器(注:第一種是用牛頓第二原理來測量的。)。

第二個講課內容是我們小時候經常玩的陀螺,把陀螺在空中放下,陀螺竟然打着轉飛出去了,它的中心軸,一直在變。第二次是上了發條的陀螺,以同樣的地方放出去,但它的中心軸幾乎沒有變,而是一直在前進,最後把兩個陀螺一個是沒上發條的,一個是上了發條的,然後一起放出去,給他們同樣的干擾力,看得出上了發條的看起來非常穩定。

最後一次實驗是水膜和水球,老師先把一個金屬圈套在水袋裏,然後拿出來,竟然成了一層厚厚的水膜,試一試穩不穩定,無論怎麼搖都不會破,只要把水加到上面,不會破而會成一個水球,這個水球會越來越大,但不會爆炸,這就是在太空中的失重。

太空真是太神奇了,這些在地球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我能到太空去探索一下的話,我一定會做很多很多的實驗,去研究發現太空的奧妙。神奇而美麗的太空我愛你!最後,我們要好好學習,長大才能爲國家造福。

“天宮課堂”第二次太空授課觀後感 篇17

今天由三位航天員爲我們介紹了他們的太空生活,原來太空也有廚房、臥室、健身區等,航天員老師透過視頻帶我們參觀了太空家園。航天員需要面臨離開地球后失重狀態下的許多問題,肌肉萎縮、心血管功能下降,太空輻射,臉變胖等等,但科研人員用企鵝服來解決了這些問題,讓肌肉受到壓力,這種失重實際上是一種微重力,只要從入軌開始,微重力就無處不在。

在介紹日常太空生活的同時,還介紹了太空科技,在葉光富叔叔的帶領下,欣賞了細胞生長的研究成果,在顯微鏡下能看見失重的心肌細胞會神奇的一跳一跳地遊動,航天員與各地學生代表透過天地通訊系統進行了視頻互動,解答了許多與太空有關等問題,使我們對太空知識有了更全面等認識。

在今天這樣一個天宮課堂的專題節目中,讓我們看到了飛天等夢想已經照進現實,中國空間站首次發表各項成果在公開場合內,在今天開展的天宮課堂在未來也會系列化常態化,這使我很興奮,我希望像今天這樣等科普節目越來越多,拓寬我們等知識面。我希望,未來我也可以到太空上做實驗,把我養的植物和動物帶上太空去旅行。

“天宮課堂”第二次太空授課觀後感 篇18

我和爸爸媽媽吃好晚餐,一起在客廳裏觀看太空課堂回播。

天和核心艙分爲三個部分,分別是:節點艙,小柱段和大柱段。節點艙既是航天器在太空對接的碼頭,又是十字路口,小柱段是航天員們居住的地方,而大柱段裝滿了儀器和設備是航天員們工作的地方。大柱段的尾巴是資源艙,那裏還有一個對接口,是用來對接貨運飛船的。

太空課堂裏最有趣的就是各種實驗。在地面上乒乓球可以從水中浮起來,在太空裏它卻不會向上漂起。地球上無法形成的大水膜,在太空裏卻可以很容易完成。甚至不斷的加水之後,會變成一個晶瑩剔透的大水球。如果在加入了藍色顏料的水球中放入泡騰片,產生的現象與地球上截然不同,水球裏會有很多泡泡,泡泡們都老老實實地待在裏面。此刻加入了藍色顏料的水球就像一個小小的地球孕育着新的生命。

在太空裏連移動和轉身都很難,航天員們無法正常行走,需要藉助旁邊的特製扶手才行。轉身也不能正常轉,沒有扶手就只能用一隻手畫圈才行。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我們不可能一直生活在搖籃裏,如今我們有自己的航天站,在這浩瀚的夜空裏,還有無窮的奧祕和無盡的樂趣等着我們去發現與尋找。

“天宮課堂”第二次太空授課觀後感 篇19

3月23日,我和同學們一起收看了中國航天“天宮課堂”第二課,神舟十三號的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宇航員再次變身“太空教師”,給我們上了非常生動有趣的一課。

20××年12月9日,“天宮課堂”第一課正式開啓。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相互配合進行授課,在中國空間站精彩開講,並面向全球直播。這是時隔8年後,中國航天員再次進行太空授課,也是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活動,他們講得精彩、講得成功,備受歡迎。而繼第一堂課後,“天宮課堂”第二課更加令人期待。

本次太空授課活動繼續採取天地對話方式進行,由航天員在軌演示太空“冰雪”實驗、液橋演示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太空拋物實驗,介紹與展示空間科學設施。例如,太空“冰雪”實驗,演示失重狀態下的飽和液體結晶現象。“天宮課堂”第二課,旨在傳播普及空間科學知識,激發廣大青少年不斷追尋“科學夢”、實現“航天夢”的熱情。

“天宮課堂”第一課的太空實驗我還歷歷在目:“太空健身”、“細胞培養”、“浮力消失”……,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王亞平宇航員做的一系列關於水的實驗,水在太空中由於失重,展示了和在地面完全不同的奇妙現象。而“天宮課堂”第二課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水油分離實驗,我們都知道,在正常環境下,水油是分離的;但在失重環境下水油分層現象消失了,實驗還演示了透過旋轉產生離心力實現分層的現象。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透過天宮課堂,我不僅學到了奇妙的科學知識,同時也感受到科學技術的力量。我國航天事業的飛躍發展,空間站的建立,飛天夢的實現,靠的就是先進的航天科技。仰望星空,我將更加努力,學好科學知識,爲未來中國科技發展貢獻力量。

“天宮課堂”第二次太空授課觀後感 篇20

中國首次太空授課活動持續約40分鐘。這一天地互動過程是在我國中繼衛星的支援下實現的,它的亮相同時標誌着我國新一代載人航天測控網基本建成。

“地面上網課,最難的是網絡通暢,在天上這個問題更難保證。”楊宇光說,如何確保高碼數率、高保真視頻流的通信鏈路完全暢通,是太空授課過程中挑戰最大、難度最高、不確定因素最多的環節。

楊宇光進一步解釋道,太空授課的高清視頻傳輸,我國主要依靠居高臨下的天鏈中繼衛星進行支援,以地面測控站、海面遠望號測量船作爲備份,但是地面測控支援比例不高,這是因爲天宮一號、空間站多數時間不在我國本土上空。

無線電通信的一個基本原理,是傳輸的數據碼速率越高,那麼傳輸的能量消耗及對傳輸設備的靈敏度要求越高。

“太空授課對音視頻的碼數率要求較高。”楊宇光解釋道,爲此天鏈中繼衛星使用高增益天線,使得波束非常窄,以保證能量集中,順利傳輸高碼數率的視頻數據。另一端我國空間站上設定有蝶形天線,指向中繼衛星進行配合。這樣一來,理論上任何時候都有一顆中繼衛星能夠“看”到我國空間站,確保授課過程通信暢通。“太空授課的時延僅約0.3秒。”他說。

不僅如此,太空授課及授課前的全要素演練,均涉及廣泛的天地協同工作。

“2013年王亞平第一次太空授課時,教育部負責組織學生,中國科協負責設計準備課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負責航天員和通信系統。”龐之浩說。

“測控通信系統進行中繼星的切換也是重要的天地協同。此外,王亞平在天上演示的物理實驗,地面老師也在做相同的實驗,天地對比實驗幾乎同步呈現在視頻畫面中。”楊宇光表示。

“天宮課堂”第二次太空授課觀後感 篇21

每個人都有自我的夢想,我也不例外。我的夢想是駕駛自我設計的飛船去遨遊太空,到月球上漫步,到火星上和火星人踢足球……

記得上幼兒園的時候,爸爸送我一架遙控飛機,我開心極了。飛機機身是銀灰色的,有一對寬寬的機翼,很酷。白天,我把它拿到操場上玩,看着小飛機忽上忽下在空中自由地飛翔,我想要是我能坐在飛機上駕駛着飛機,那該多好啊!

晚上,我做了一個夢。夢見自我長大了,正在一艘宇宙飛船的駕駛座艙內。我仔細檢查着每一個儀表,一切正常。當我坐在駕駛座的時候,聽到廣播傳來塔臺同意起飛的命令。我按下啓動鍵,拉起操縱桿,眼睛不停地盯着各種儀表,飛船騰空而起,直上雲霄。地球上的景物變得越來越小了,漸漸地有點看不清楚了。突然眼前閃着一道紅光,不一會兒,飛船就衝出了大氣層,來到了茫茫的太空,眼前的景象變得太讓人着迷了。深藍色的背景下,有無數閃着藍光的星球。我選擇自動導航駕駛,開始執行飛船的各種設備,這時,飛船外艙蓋緩緩開啟,露出了一大片電視牆,開始播放關於地球的各種資訊,用各種語言,經過不一樣的聲波向外星的生命問好。

正當我在忙着操作設備,導航屏幕提示,飛船已經接近火星了。忽然,透過舷窗,我看到有一架外星球的飛船飛來,裏面坐的可能就是傳說中的火星人,我用各種方式和他們打招呼,他們好象都聽不懂,但表情很友善。之後,一陣急促的警鈴響起,電腦屏幕閃着一排紅色的大字:能量不足,請儘快返航!我心裏一驚,醒了過來,桌上鬧鐘在響個不停。原先是一場夢。

我一向記着這個夢,相信我經過努力學習各種科學知識,長大了,能夠自我設計一艘真正的宇宙飛船,去探索浩瀚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