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歌劇魅影電影觀看心得

觀後感2.08W

我們有一些啓發後,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就可以透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歌劇魅影電影觀看心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歌劇魅影電影觀看心得

歌劇魅影電影觀看心得1

劇情從一開始的時候就已經是杯具了,當時剛看的不太清楚這一點,等全劇看完了,最終明白了各個出現的人物的身份之後才發現,原先從一開始就存在着杯具。

"執子之手,與之偕老"這是很好聽的一個詞語,前些年很多文藝片啊,瓊瑤的言情劇都經常出現這類的詞語。經過很多文人雅士,小說創作人員,電視編制人員的不斷粉刷之下。這詞語已經被大多數人認爲是真愛的其中一種體現了。而電影裏面,我們能夠明白,克里斯丁是比拉烏爾早死的,這能夠在結局拉烏爾在克里斯丁的墳墓前獻花能夠明白。並且,電影裏也沒有對那克里斯丁的墓碑進行特寫,所以我們不太清楚克里斯丁究竟是活了多少歲就死掉了,我們也能夠猜想可能克里斯丁就是在跟拉烏爾結婚後一兩年就死掉了(我太狠毒了),你說這樣是不是太杯具了。然後,我覺得電影裏應對克里斯丁墳前的一支玫瑰進行特寫,這可能是想說魅影其實也是還沒有死的,這又是一個杯具!

貌似這部劇沒沒有多大的杯具能夠說,硬要說的話,只能說說是,"三角戀"真的確實是杯具。算了,還是不去挑這部劇的杯具了。還是正兒八經的說我對這個電影的感想吧!

對於音樂劇這種類型的電影,說不上厭惡,只能說是不喜歡吧。總之就是忍受不了幾個小時下來耳邊一向充斥着吵吵鬧鬧的聲音,連個正常點的對話都很少。《歌劇魅影》是我看過的第二部音樂劇,之前有看過的一部是《窈窕淑女》。還看過一部分《歌舞青春》的片段。這些都是被逼着去看的,窈窕淑女是高中時候英語書本里面的一片課文,然後這個歌劇魅影是此刻的選修課。我想了一下,之所以厭惡音樂劇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語言不通,本來聽着那些番語就覺得不舒服了,此刻還要一大羣人嘰裏呱啦的瘋瘋癲癲的在舞臺上頭張着大大的嘴巴囉囉嗦嗦的不明白在幹什麼,在我看來,簡直是噪聲污染,對聽覺神經的嚴重摧殘,對人忍耐性的極大挑戰。

可是,在音樂劇裏面,那些沒有人在唱歌的段落我還是很喜歡的,就是那些僅有配樂來襯托環境或者是用來表達某一種情景的音樂我還是覺得挺好聽的。這和我剛纔說的觀點也重合,也是因爲語言問題,音樂沒有語言障礙,所以聽起來不會反感,並且是能夠被理解的,能夠被理解的,所以纔能有感受。至於那些根本都不能理解和理解的,談什麼感想。

在《歌劇魅影》中,也不乏這樣的令我感興趣的段落,具體是在哪些環節我忘記了,我一向對涉及音樂方面的東西就行就特差了。

總的來說,看《歌劇魅影》,我也只是把它當做一般的言情電影來看。進行關鍵詞搜尋的話,也就是下頭幾個高頻詞彙:三角戀歌劇院青梅竹馬單相思。

歌劇魅影電影觀看心得2

作爲四大音樂劇之一的《歌劇魅影》一向盛演不衰,全劇充滿着戲劇性的衝突和矛盾,甚是好聽好看。最早看該劇影片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劇中主角是魅影、克里斯汀和勞爾。魅影因容貌其醜無比被家人賣與流浪的吉卜賽人作爲“魔鬼之子”關在籠中四處展覽,而就是因爲他無法選擇的容貌令他飽受人們充滿惡意的辱罵和責打。在他十歲左右,他打死看管他的人從籠中逃出,被大劇院的一個小女孩藏在劇院中。在大劇院的隱匿生活令魅影在音樂和建築方面的天賦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在克里斯汀還是一個孩子而喪父的時候,魅影在暗中撫平她的傷痛並教導她音樂,令克里斯汀一向以爲魅影是她的'“音樂天使”,在歲月流逝中魅影也深深地愛上了小女孩。在克里斯汀成人並在音樂上一舉成名後,魅影將她帶到了自我的音樂王國,雖然克里斯汀在內心對魅影及他的音樂充滿愛和癡迷,但當她揭去魅影的面具,也無法理解他的容貌且無意與他白頭。期間克里斯汀與勞爾相愛,魅影設計將克里斯汀拐入自我的住處並以吊死勞爾相逼要克里斯汀嫁給自我。克里斯汀深感魅影因從未得到人世的愛而令內心充滿着仇恨,她決定留下陪魅影並當下給了他一吻,魅影貪婪地吮吸着這個吻,感受着其中的愛與溫存,而就是這個吻消融了魅影心中的一切仇恨,放了克里斯

汀和勞爾而孤獨終老。

因影片之故買了莎拉布萊曼版的該劇CD,點點五歲時發現CD的小冊子,問畫面的面具和劇照,得知魅影作爲“魔鬼之子”而飽受人世折磨,對其充滿同情。當點點六歲時再度拿出CD時,圈圈便和點點共看該劇的電影版,問點點喜歡誰,表示喜歡勞爾,因爲帥,好吧,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點點問“爲什麼魅影在接吻的時候嘴巴張得那麼大”,這,這,這,圈圈頓覺一個頭變成兩個大。

音樂劇版《歌劇魅影》在上海上演時圈圈現場一觀,因對其期待過高,看罷無甚感覺。不可否認舞臺效果確是美輪美奐,但如何也是不及電影的,歌者更是無法匹敵莎氏。全部主角中還是魅影給圈圈留下最深的印象,因爲周遭人們的人性惡的一應對他的傾瀉,令他從無被愛過的心中僅有惡之花,但當他獲得些微的溫存愛意,本性中的善就顯現出來。《聊齋志異》中有一則名爲《羅剎國》的故事,該國的審美觀與中國全然相反,在中國認爲最醜的人在此被看做最美,在中國人看來越醜的人在該國越是位高權重,而在該國認爲最醜的人即中國人認爲美的人則被限定在一個村落過着被遺棄的生活。

其實美醜並無定論,只是因時因勢的看法,因人的容貌不貼合周圍人們的審美標準而剝奪其被愛與生活的權力是何其之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