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2017年央視春晚觀後感範文

觀後感2.74W

每一次春晚,都是經過精心的佈置和排場得到的。本站小編整理了央視春晚觀後感範文,歡迎欣賞與借鑑。

2017年央視春晚觀後感範文

  2017年央視春晚觀後感範文一:

在期待與莫名的複雜心態中迎來了春晚。我相信許許多多觀衆與我的好奇心理“異曲同工”:衝着“外來和尚”馮小剛執導的春晚:看你馮小剛唸的“春晚經”會不會別具一格。

“摻沙子”主持人張國立令人眼前一亮:不裝、穩重大方、有親和力,不僅站位“中心”,且在五名主持人中體現了實質性的核心價值。

蔡明那個小品好:語言幽默、俏皮、出彩,蔡明那張嘴真“貧”.結局意想不到的好。

《萬馬奔騰》很有創意:現代、新潮、魔幻。

《扶還是不扶》直面困擾社會與人心的現實困境,不迴避問題,深刻揭示了一個尖銳的社會現實問題:人倒了,還可以扶起來;人心倒了,就很難扶起來了。如果揭示與寓意更深刻些:在一些問題上,即便人心倒了,也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扶起來!可惜在這方面着力還不夠,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小品的內涵與藝術感染力。

牛莉與郭冬臨的小品同樣直面現實諷刺和鞭撻有力度:層出不窮、花樣迭出的“人情份子”這種利慾薰心的斂財禮金“苛捐雜稅”,已成爲敗壞社會風氣,稀釋和離心離德人際之間真誠感情的社會公害“離心機(會)”

……

但綜觀馬年春晚,整體印象不佳:平常、平淡、平庸、缺乏高潮,缺少特別優秀的節目,少有特別吸引人的亮點,更無經典性節目。網友吐槽:馮小剛不如哈文。有比較纔有鑑別,平心而論,我認爲就春晚水平而言,“馮小剛不如哈文”這種說法與評價是公允的,也是還哈文以公道。

就馬年春晚主持人張國立而言,還真體現了“外來的和尚會念經”;然就馮小剛導演的馬年春晚整體水平而言,證明了外來的和尚的經唸的並不好。如果爲馬年春晚以及總導演馮小剛打分,恕我刻薄:不及格,也更讓人加深了央視春晚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的印象。

對馮小剛而言,如果將其導演馬年春晚視爲一次“國考”,那麼,他是“敗走麥城”了。也可見導演電影與導演春晚是兩回事。

幾點發現:

①其實整場春晚的電力是由小彩旗提供的。

②如果沒有大家機智的吐糟,看春晚,真的會睡着。

③春晚是各種選秀節目的導師與學員的聯歡會。真是個大party!真特麼超happy!

④春晚最好的互動其實是:歌曲類節目交給導演組,語言類節目交給我們。

⑤小彩旗之所以一直轉,其實不怪春晚。因爲她吃了炫邁口香糖,於是乎就:根本停不下來…

幾點建議:

①春晚再爛還是要看,否則連微博都看不懂。

②大力削減歌曲類節目。春晚不是選秀!更不是演唱會!

③隔行如隔山,藝術從業者最好不要跨行表演。比如身爲主持人的華少演小品。什麼東西。蔡明簡直就是爲了毒舌而毒舌!整個小品的結構生硬無比。給人的感覺味同嚼蠟。

④春晚語言類節目,要麼請大唱和諧風,要麼請你又痛又癢地諷刺。少整一些隔靴搔癢的段子,不倫不類的像什麼玩意兒。

⑤春晚一定要堅持邀請外國人蔘與表演,比如像今年那個影子表演。好讓整場晚會不至於顯得那麼爛。

⑥還原春晚本真,讓春晚與政治徹底分開。春晚就是一臺單純的給中國人的慶祝晚會。別整什麼中啥建交多少年,長征某號火箭飛天奔月滴…這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東西,跟春晚有什麼關係?春晚不是我們向國際社會炫耀的舞臺!導演組加了那麼多累贅的東西,我不禁想問:你們是丐幫嗎?

  2017年央視春晚觀後感範文二:

說起春晚,可就是春節里人們最爲關注的事了。新聞,報紙,網絡上,大肆宣揚今年的春晚會以一個全新的面貌展現在我們面前。欣賞了果然不同凡響,感受一觸即發。

全新的主持陣容。龍年的春晚一改往日的嚴肅,一本正經的面貌。讓具有諧星氣質的,李詠,朱軍,畢福劍擔任男主持,董卿的大大方方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詠朱軍的搞笑對話也使我們忍俊不禁。總之,超有創新。

全新的舞臺設計。舞臺總設計師告訴記者,最初在回家過大年的主題下,春晚團隊就大膽設計,打破常規,整個舞臺從之前的半圓形舞臺直接向觀衆席延伸成了一個巨大的T臺。整個舞臺的`升降臺,由原來的六塊增加到340塊。而地面,天棚,舞臺,正面以及兩側全部設定成全息LED屏幕,組成絢爛唯美的畫面。這是歷年春晚絕無僅有的。總之,超有唯美。

全新的明星陣容。雖然今年春晚沒有了趙本山大叔的小品演出,使人有些失望。但是有了更多新人的突圍,如:馮紹峯,王珞丹,蔡卓妍等,增加了創新變化的空間。使人感受到了耳目一新的感覺,好與不好各有所說,但從心底裏我們已認可了。

全新明星家庭齊上陣。首先從沙溢,胡可夫婦,羽凡,白百合夫婦,張衛健張茜夫婦等多明星家庭夫妻檔以歌曲串燒的方式拉開龍年春晚大幕。而爲強調團圓的氣氛,除明星夫妻外,還有多達十餘組明星家庭登臺表演,充滿了歡樂氣氛。

對於春晚人們的評論不一致,帶着些讚揚,也帶着些批評。但是,不管怎麼樣,春晚也在嘗試着以新的面孔面對觀衆,一年又一年的過去也留下了春晚的一步步腳印。龍年春晚的改變使我們重新認識了春晚,與此同時,我們也相信了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