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百鳥朝鳳觀後感推薦

觀後感2.36W

吳天明導演在這曲《百鳥朝鳳》終了羽化仙逝,之後的人是否會記得他電影裏傳達的心願,讓久被蒙塵的匠心與傳奇又一次醒來?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百鳥朝鳳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百鳥朝鳳觀後感推薦

從小就很喜歡聽嗩吶,村裏誰家辦喜事,總會請上一班嗩吶師傅,熱熱鬧鬧地吹上幾天,我總愛聽那旋律,高亢、嘹亮、喜悅、質樸,還透着黃土的氣息,儘管聽不出什麼門道來。我甚至覺得,師傅們鼓着腮幫子吹嗩吶的樣子很可愛。

我從未想過吹嗩吶這門技藝的發展會如此艱難,因爲每遇紅白喜事,總是能聽到它的聲音。它似乎很平常,它也真的很平常,不會有太多人把它當回事,直到誰家婚喪嫁娶,它纔在人們腦海裏復甦,高亢的樂聲,像是在吶喊,或是在向世人宣誓着這是它主場。我甚至從未想過,有一天,它會面臨着消亡!

直到電影《百鳥朝鳳》的出現!

在此之前,我只知道《百鳥朝鳳》是一個很吉祥的故事,是嗩吶名曲,不曾想它背後承載着如此厚重的情誼。也許,它已經不單單是一個故事,一首名曲,它已然成了一種文化,厚重而質樸,如同那黃土高原一般。電影《百鳥朝鳳》,講述的是新老兩代嗩吶藝人爲了信念堅守內心的故事,電影用三分之二的篇幅講述了遊天鳴跟隨師父焦三爺學藝的過程,後半部分,則是遊天鳴出師,帶着遊家班出活的故事。期間,貫穿着真摯質樸的師徒情、父子情和兄弟情。

電影中,頭尾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從人們對嗩吶的喜愛,對嗩吶藝人的尊崇,到後來對嗩吶以及嗩吶藝人的忽視,甚至侮辱。對比鮮明而強烈,直指內心。遊天鳴帶着遊家班與西洋樂隊鬥樂那場戲,是整部電影唯一的一次衝突,也是嗩吶與西洋樂的衝突。嗩吶藝人在世人心中地位的變化,也暗喻這傳統民俗文化在世人心中地位的變化。他們在爲世人所不恥,它們在爲世人所遺忘;他們走在時代的末端,舉步維艱,它們漸漸爲時代所遺棄,前景堪憂。

遊天鳴的嗩吶和西洋樂的衝突、較勁,其實,何嘗不是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衝突、撞擊的一個縮影。要知道,漸漸被世人所遺忘的,可不止是嗩吶!說到這,不由得想起前幾年偶然看到的一張照片:古老的戲臺上,濃墨重彩的戲子,在演繹着悲歡離合的故事,而戲臺下,只坐着一位老人。一個人對着一臺戲,一臺戲,卻只有一個觀衆!黑白的照片,如同這世道一樣,蒼涼!我相信,曾經,他也是受人追捧的`角兒;曾經,他也有過千萬觀衆!哪怕是在田間地頭搭草臺唱戲,也不乏爲他鼓掌喝彩的人。而如今,臺上依舊而臺下已非,一切都變得寡淡了,被遺忘了。悲涼,從心底滋生,蔓延至全身。

這是社會文化大背景使然,是中國傳統民俗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猛烈撞擊。而我們大多數人,卻在這樣的撞擊中,將我們的傳統民俗,將我們土生土長的文化,遺忘在腦後,遺落在塵埃中,並對之不屑,甚至嗤之以鼻,卻能夠悠然轉身,張開雙臂,媚笑着迎接外來文化。

我,生在壯族布洛陀文化的發祥地——田陽縣。小時候,就聽過布洛陀的傳說,零零星星。布洛陀文化之於我,不像嗩吶之於遊天鳴一般,遊天鳴是嗩吶的傳承者,而我,說白了,不過是路人一個。我甚至不能夠準確地道出何爲布洛陀文化!它代表着什麼?它之於壯民族有着怎樣的情懷?它有着怎樣的歷史淵源?它又承載着什麼?以上種種,我皆無法給出滿意的答案。

《百鳥朝鳳》給了我一記響亮的耳光——我同那忽視嗩吶藝術的人們有什麼區別?

我痛心於世人對傳統民俗文化的忽視與不屑,然而我竟也是這其中的一員;我痛心於它的日漸消亡,痛心於它傳承的艱難,痛心於傳承者孤獨的堅守、艱辛的保護。然而,我卻沒有爲它做過些什麼,哪怕是去了解。多麼可笑,又多麼諷刺。傳承文化,似乎只是傳承者的事,不曾想,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文化的傳承者!

至此,我不知道該說些什麼,或者說是不敢輕易地再去說些什麼。《百鳥朝鳳》太厚重,厚重得讓我不敢輕易去觸碰,它不只是單純的無雙鎮的嗩吶文化,它代表的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民俗文化;它讓我感動,更給我的心靈帶來了一次深沉的撞擊,讓我羞愧,讓我反思!讓我明白,其實我也有義務去傳承壯民族的布洛陀文化。心中千思萬緒,各種滋味一時間匯聚在一起,彷彿一尋着突破口便會如山洪暴發一般,傾斜而出,不可收拾。然而,面對心中噴薄的情感,我卻害怕了,於是下筆變得格外謹慎,變得異常莊重。彷彿用錯一個字、一個標點,都是對這電影,對嗩吶文化,對嗩吶匠人,對傳統民俗的不敬。我在煎熬着,但又享受着!

焦三爺說,“嗩吶不是吹給別人聽的,是吹給自己聽的。”他還說,“只有把嗩吶吹到骨頭縫兒的人,才能拼了命把這活兒保住,傳下去。”傳承文化,不是做給自己看的,是留給後世子孫的。只有把我們的優秀的傳統民俗文化滲進每個人的骨血裏,才能真正的保住它,然後世代相傳!

從小我就喜歡聽嗩吶,從小我就聽過布洛陀的傳說。以後,我會更加虔誠地去聆聽;以後,我將會把布洛陀的故事,告訴給遠方的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