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立春》觀後感3篇

觀後感2.8W

電影《立春》講述了80年代一個小縣城裏王彩玲等藝術青年在夢想與現實矛盾中痛苦掙扎的故事。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這部影片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立春》觀後感3篇

《立春》觀後感(一)

年輕的時候,幾乎人人都有一個夢,成爲文豪、成爲藝術家、成爲將軍、成爲英雄、成爲企業家……最終,絕大多數人都成了爲柴米油鹽奔忙的普通人。夢想幻滅的快慢,往往與天賦的有無以及意志的強弱成正比。小城市裏的師範學校音樂教師王彩玲、羣衆文藝館舞蹈教師胡金泉、縣水利局打字員高貝貝就是一個個受盡夢想和天賦折磨的人。

電影《立春》講述了一個藝術夢想和人生現實的故事。影片上映後,不少年輕的和不太年輕的觀衆,說了一句同樣的話——我就是王彩玲。

是的,“我”就是王彩玲,“一貧如洗、又不好看”,屢敗屢戰、屢戰屢敗,沒有事業也沒有愛情。王彩玲是執着的,爲實現歌劇夢,她託黃牛辦北京戶口,她一次又一次跑到中央音樂學院毛遂自薦,一次又一次自欺欺人:“中央歌劇院正調我啦”;王彩玲是堅強的,在那個閉塞的小城市,在那個婚戀觀還很保守的年代,三十幾歲的她屢次拒絕沒有愛情的婚姻;王彩玲是清醒的,她不做漂亮女鄰居的墊底陪襯,也不做胡金泉假結婚的炮灰。她提醒胡金泉,同時也提醒自己:“既然你是這個命,你就得擔待”;王彩玲也是糊塗的,這糊塗緣於她對藝術夢的瘋狂追求以及對他人藝術夢的同病相憐。高貝貝“臨死參賽”的欺騙,把王彩玲打回了現實。

很多的“我”可能連王彩玲都不如。爲證明自己的“正常”,當年,“我”們經受不住來自各方面的壓力,草率地鑽進了婚姻的外殼,與並不相愛的人生兒育女白頭到老;如今,“我”們總是隨波逐流,爲三瓜倆棗或一官半職摧眉折腰、耗盡一生……

對成功的理解,本來就因人而異。但是,當今社會的主流價值所指向的成功,彷彿僅僅是名利。明星的被追逐被模仿、超女好男的被暴炒被膜拜,皆因於此。那些爲藝術而藝術的癡人,只能被世人嘲笑,成爲橫亙在俗世喉嚨裏的一根魚刺。

就像一陣尖利的號角,《立春》集結起了很多很多失敗者,揭開了“我”們的傷疤,讓“我”們感到了久已忘懷的痛楚,也感到一絲吾道不孤的寬慰。有人說,《立春》是一部灰暗的電影,整部影片沒有一處亮色,令人鬱悶。我認爲,這部影片是有亮色的。它的亮色,就是王彩玲的執着和堅強、清醒跟理智、糊塗與善良。

不甘平庸的王彩玲最終沒能唱到巴黎歌劇院去,她擺攤賣起了羊肉,她給養女取名王小凡——“平凡的凡”。對那些人生夢碎的傷心人來說,觸摸過夢想女神的裙裾,比從未觸及更痛苦。希望當今的傳媒和文藝作品,不要總是把大衆的眼球引向成功人士、引向富豪排行榜、引向名人緋聞,令成王敗寇急功近利的風氣愈演愈烈。希望我們的社會能爲那些有天賦有才華卻沒有背景沒有機遇的失敗者留下一點空間和尊嚴,不要讓他們的天賦和才華成爲“六指”。一個容不下失敗者的社會,將變成鋼筋水泥的原始叢林,沒有激情,沒有詩意,更沒有和諧。

《立春》觀後感(二)

《立春》這部電影之前在媒體看過宣傳,大都是在炒作其中蔣霽麗所謂裸體鏡頭,號稱顧長衛爲了藝術讓老婆在銀幕上獻身,所以我對這部片子並沒有什麼好感,儘管這部電影在羅馬電影節上獲得最佳女演員獎項。最近偶然的機會,觀看了這部電影,發現其並不是一部粗糙的電影,之前是受了媒體的誤導,差一點錯失了一部好電影,一部耐人尋味的電影。

《立春》的故事情節其實非常簡單,就是一個偏僻地區的小縣城裏幾個愛好文藝的青年“獻身愛情、獻身藝術”的故事。這個故事之所以感人,是因爲他們儘管付出了很多的艱辛和汗水,但他們都無一不失敗了,他們的付出和收穫是極其的不成正比,也超出了一般人所能承受的範圍,以致於被小城的市民視爲“怪物”。故事的內容非常簡單,但反映的主題卻非常沉重,有人說反映的是“藝術和人生”的問題,我個人更趨向於是反映“理想和現實”的問題。

“理想和現實”更多的時候應該是一對矛盾體,一開始“理想”和“現實”是相差的'很遠的兩個點,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它們不斷地向前延伸,最終總會相交於某一個結點。不是“現實”趨向於“理想”,就是“理想”迴歸於“現實”,前者帶給你的是無限的幸福和歡樂,而後者帶來的卻是無盡的痛苦和悲哀。

《立春》中的各個角色,愛好歌劇的王彩玲、愛好美術的黃四寶、愛好朗誦的周瑜、愛好芭蕾的胡清泉等無一不爲理想碰得頭破血流,最後又不得不全部放棄理想,迴歸普通人的現實生活。他們每一個的“迴歸”都是非常痛苦,甚至可以說是悲壯的。當然這裏的“理想”也不僅僅是藝術方面的,應該是一種泛指,就像王彩玲的隔壁宿舍的同事小張老師,她守望的是有一個“幸福的愛情、美滿的家庭”,同樣這種理想有時也會破產的。

“理想”和“現實”之間如何運動,不僅取決於個人的努力和堅持,更重要的是現實的條件和機遇,無視現實社會的實際狀況而盲目地堅持所謂“理想”目標,無疑是要冒非常大的風險的,現實社會的資源有限,必然會形成社會分配不公或競爭的激烈,也就決定了只有少部分人的“理想”會得以實現,而絕大部分人的“理想”終究會迴歸“現實”。

《立春》中的小縣城,無疑是沒有藝術成長的土壤,像王彩玲那樣熱愛藝術的“文藝青年”,勢必會成爲缺乏營養、無力茁壯成長的“枯苗”。我想該片導演顧長衛對劇中的男、女主角的生存狀態非常地瞭解,他和張藝謀是當年北京電影學院78級攝影班的同班同學,而且都來自藝術相對貧乏的西部,可以說在未考進大學之前,他們的就是和王彩玲一樣的“文藝青年”,只不過他們成爲了幸運者,理想得以實現,所以顧導最能理解王彩玲這樣的人物,對他們的命運也非常的同情,這也就不難理解在電影片尾,顧導演會打上“謹以此情此景獻給王彩玲”這樣的耐人尋味的字幕來。

這部電影是個夫妻檔影片,作爲導演的妻子蔣雯麗在片中飾演的女主演王彩玲,無疑是非常成功的。蔣雯麗在片中要醜化自己,飾演的王彩玲是一個外表有些醜陋的農村女人,臉上有大塊色斑、牙齒還有一些齙,而且性格上“是有一些陰暗的”(影片中人物小張老師的對白),更有在此片中爲了藝術而“獻身”。應該說,在此片中顧長衛和蔣雯麗的夫妻檔還是非常成功的。

《立春》觀後感(三)

《立春》裏瀰漫着夢想和生活的味道。一個小鎮上有着會唱意大利歌劇的醜女人、娘娘腔的芭蕾舞男老師、多次落考的失意畫家。芭蕾舞老師最純粹,他不過想做着自己喜歡的事情同時得到周圍人的認同,爲了認同他竭盡所能,哪怕把夢想移進監獄,也要拔出別人心裏邊的那根刺。失意畫家最常見,不過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他甚至沒有才華,只是有着對於夢想的激情和我們大多數人的自以爲是。

醜女人王彩鈴不同於他們,她有着一副好嗓子,她可以在小鎮的廣播裏唱高雅的歌劇,嫁給匹配的人,然後好好地生活。可惜的是,她不像芭蕾舞老師一樣,願意和生活妥協,她懷揣着去北京唱歌劇的願望,孤獨而又清高的不倫不類地活在這個小鎮上。她拒絕掉唯一的朋友,因爲這個朋友抱着你不如我的心情,用一種安慰自己的姿態在和她相處。她拒絕周瑜,因爲硬要鮮桃一口,不要爛杏一筐。她拒絕芭蕾舞老師,她說我和你不一樣,只要我願意我可以放棄追求,平凡的生活。王彩鈴不是不知道她可以選擇更加容易的生活,她只是不甘於。她虛榮僞裝,努力地營造着藝術家的模樣與氣質。可惜現實終究殘酷,掙扎到最後,她還是生活着她不甘於的生活。

王彩鈴說她一貧如洗,一無所有,只有一副好嗓子。也許這一副好嗓子纔是她命運悲劇的根源。如果上天吝嗇賦予這個女人美貌和財富,也收回天賦的恩賜,可能這個女人會學會甘於平凡。上天對她唯一的偏愛像一個災難一般地把她推向了偏執的慾望。假若這慾望可以稱之爲夢想,那麼王彩鈴是被自己的夢想擊碎的。她生活在自己營造的想象中,認爲遙不可及的是近在咫尺的。她不是看不清,她是心存幻想罷了。

芸芸衆生都在夢想,但夢想之後我們總是回到現實繼續生活。生活是中立的,它不會讓你一無所有,也不會給你處處圓滿。可惜有些人執着於背離了生活的夢想,活的艱難委屈。可夢想總是美的,哪怕實現無望,它也是悽美的。或者說彼岸之美在於彼岸無渡。又有誰能說,那些無望的夢想堅守者的痛苦不是夢想的一部分。美好的期望會給人等價的失落,當我們低頭於生活時,夢想可能不再是美好的憧憬,但它的確存在,並賦予過希望。

標籤:觀後感 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