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柴靜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通用31篇)

觀後感8.32K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爲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柴靜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柴靜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通用31篇)

柴靜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1

柴靜自費百萬對霧霾進行調查,並拍攝紀錄片《穹頂之下》,自己看了一遍,陪父母又看了一遍,一共100多分鐘,從一個完全不懂大氣污染這個行業的我,在看過之後,我知道了PM2.5的危害,知道了它的大概來源,從她調查的數據實證和分析,我知道了空氣污染的嚴重性,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但是重要的是我們環保的意識還不夠強烈。

此紀錄片一出,在網絡、媒體上掀起了軒然大波,喚起了人們的環保意識,柴靜以演講者的形象出現,從自己的女兒一出生就得了良性腫瘤的話題開始,又以害怕有一天自己的女兒會問什麼藍天的話題結束,全面剖析了霧霾這個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如此真實的展現了我們每一個人每分每秒所處的這個環境現狀,讓我們的認識不再那麼膚淺,環境問題不僅是社會問題,它是關乎自己和自己愛護的每一個人生命的問題。環境保護涉及很多方方面面以及很小的行爲動作,很多時候不是我們自己不願去做,不是不能去做,而是不知如何去做,或是沒有意識去做。很多事情的結果,都是我們的作爲和不作爲造成的,不要真正到火燒眉毛迫在眉睫的時候我們才切實意識到問題的關鍵和重要性,後悔當時沒有重視。

柴靜在這部紀錄片中說“這是她與霧霾的‘私人恩怨’”,這讓很多人表示“看得心塞”並“熱淚盈眶”,這份有良心的調查,引發衆人反思熱潮。紀錄片中,她拜訪了國內外多家研究大氣污染的學術機構,奔赴污染嚴重的現場調研,接觸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改委能源所、工信部產業司、環保部等職能機構,並造訪倫敦、洛杉磯等曾經污染嚴重的城市,試圖尋找空氣污染治理的教訓與經驗。以前只是知道柴靜是一個出色的記者,直到看了紀錄片才確實地感受到她知性感性的才氣和魅力。這不是一個單純的視頻,也不是一部電影。不能拿看電影和看視頻的心態去看它,因爲這就是擺在我們每個人面前所面臨的最現實也最嚴峻問題。

當我看完這個紀錄片,我開啟窗戶看了看天空是否還是藍色的,還好它是淡淡的藍色,我深深的吸了口氣,心想,希望未來我還能看到這片藍天,還能呼吸到新鮮的空氣。跳出霧霾這個問題,還有其他很多類似的問題,其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我們面對空洞的問題時態度和做法很多是“心動”而非“行動”,柴靜這一紀錄片的轟動引起了大家的重視,那麼接下來,能讓只說不做的人,行動起來,就是更加困難的事情了。

爲了我們的生活,爲了我們以後還能看到藍天,行動起來,學會去撥打12369行使自己的權利,少開車減少排放,少抽菸等等,從我們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同呼吸、共命運,讓我們也爲我們的空氣做點事。

柴靜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2

我們用兩節課的時間看完了《穹頂之下》,從未有這樣的時刻覺得霧霾離我們這麼近、環境的保護這麼迫切!

如果從國家層面來說,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所以在追求發展進步的過程中也會帶來大量的污染。儘管污染不可避免,但這幾年政府和相關部門也都在爲此努力着。包括制定新的法律條文、加強管理等。

然而中國有13億的人口,只靠國家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身爲高中生,理應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僅懷有一顆愛國之心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切實付諸行動。

或許,我們的力量是單薄的,但是每一個小小的改變就是一個個大的進步的開始。或許現在環保部門沒有能力或是充滿無奈,但是他們努力做出一點改變就會給我們希望和動力。或許國家的某些行業還無法防守做環保或者難言之隱,但是國家的一些小小的改變就會讓大家關注環保,爲環保做出貢獻。這一切,只需要沉下心來,做出哪怕一點小小的改變。

我靜靜地凝神這一顆藍色的星球,這是我們共同的家,是我們和我們所愛的人共同居住的地方。我愛它,所以我將用自己的努力去默默守護它。

柴靜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3

小小的PM2.5居然會引發人體呼吸道,肺部甚至心臟的各類疾病,它是我們隱形的敵人。面對敵人的強大勢力,僅靠我們一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我們能夠做的也許只是從自身做起,但是更要將霧霾帶來的危害讓更多的人看到,瞭解到。這樣才能共同抵抗這個“強敵”。

孩子是父母的天使,父母爲孩子撐起一片天。我們可以想想,在休閒時光擡起頭來看看,有多久沒有看到過藍藍的天。我們幾乎都可以說出“保護環境,人人有責”這樣的話,可是,又有多少人真的能夠做到呢?我們需要新鮮的空氣,藍色的家園,我們不想再看到污濁的氣體飄蕩在空中,不想讓地球籠罩在霧霾之下不見天日,我們可以和柴靜一樣對自己身邊的惡劣環境做出抗議,盡到我們應該盡的責任和義務。

向上擡頭,所見之物,便是穹頂,它就像一層保護膜,安詳的覆蓋在地球的上空。柴靜作爲一位母親,用她的視角,描述了她眼中的霧霾,她的所想所問。她以一個普通民衆的角度向我們詮釋了這場“白色災難”。……這真的觸目驚心!

柴靜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4

人在世時,有許多事情是無法抗拒的,其中的一件事就是呼吸。

推開門,邁開步,這“仙氣繚繞”般的景幕映入眼幕,深深地嘆了一口氣,重霧霾!這潔白散漫的霾並不像它看起來那麼幹淨,裏面摻雜着許多有毒物質,侵蝕我們的生命。

柴靜是一位記者,一位母親也是一位能夠站出來吶喊自己心聲的人,她是一位勇者。

作爲一位記者,她深入調查污染新聞事件,這其間的艱難險阻也無法想像,她渴望真像與治理,她的探索之心值得肯定。

作爲一名母親,那蘊含着她對女兒的愛。我不是一位母親,我無法完全從一位母親的角度去體會柴靜對女兒的感受,但是,我是一位女兒,作爲女兒,我不想讓我的父母受到傷害,這也是血緣之愛。

作爲一位勇於站出來的人,首先必須敬佩她的勇氣,她不是一個人的努力,而是代表所有內心有所不安於現狀人的吶喊,我們及我們的兒女後代需要生活在藍天白雲下,呼吸乾淨新鮮的空氣!

霧霾僅僅是個開始,是自然對人類的警告,人們若只是單方面追求經濟,天災是無法預計的,物極必反。人們看看自己身邊,恐怕早已不是兒時的記憶了吧。我懷念,懷念小時候的那條小青溝,那裏的水又透徹又清涼,我脫掉鞋子輕輕踏下去,卻不小心滑倒坐在了水中,濺起了水花,漣漪一層層擴散,岸上的小夥伴也打趣地調侃着,青蔥的年華……

我在回憶中沉醉,也在期盼中展望未來!

柴靜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5

耐着性子,終於把《穹頂之下》看完。印象如下:

一,主持人比內容更搶鏡。沉重沙啞的聲音、疲憊蒼白的神情、偶爾露出的慘笑,完全是聖鬥士經過一場艱苦卓絕的戰爭之後的表現,讓人好生憐愛。仍是一貫撒嬌賣萌煽情的路線。

二,呈現的內容支離破碎,且都是平時媒體報道過的,只不過呈現得更聳動一些,更悲情一些,讓敵人看上去更滑稽一些,更顢頇一些。

三,用閨女開題,用閨女結尾,首尾照應,用力過猛。

四,開出的藥方有兩副,一副叫技術改造,一副叫體制改革(也叫市場化),這個地球人都知道。

五,很驚訝有那麼多人看了片子之後一副恍然大悟、深受教育的樣子。同志們真是今天才知道霧霾和霧霾的成因麼?如果是,真懷疑他們是不是“可以教育好的羣衆”。平時真真切切地吸了那麼多霧霾卻無動於衷,對霧霾報道也充耳不聞,直到昨天看了一個電子版霧霾才淚如雨下,悔不當初,這樣的羣衆真的可教育麼?

總之,普及是應該的,煽情有點過了。時間很晚了,先說這麼些吧。

柴靜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6

《穹頂之下》問世後,我斷斷續續的看,看到今天才把這部紀錄片看完,覺得內心有說不出的滋味。每天坐在辦公室窗前,就能看到三條平行的交通線:省道、高速公路、火車道,原來覺得國家發展如此之快,交通如此便利,心裏充滿欣慰和感激。直到現在,此時此刻看完這部《穹頂之下》,我再看看窗外,公路上跑着的一輛輛路虎霸道、一輛輛重型卡車、鐵路上一列列拉煤的車廂,我說不出話,心裏一酸:榆林的親人們你們好嗎?西安的親人們你們好嗎?黃陵的親人們你們好嗎?

作爲一個土生土長的陝北人,我熱愛這片土地,更爲着陝北這些年的飛速發展而感到驕傲;作爲一名在西安讀了四年大學的畢業生,我爲我省能有如此歷史悠久的文化古都感到自豪;作爲一名曾經在黃陵工作過的企業員工,我爲我能在這個地方工作過並且擁有那麼多“親人”而感到欣慰。可是現在相比起他們的雍容華貴、飛速發展來說我更擔心他們的健康。

看完影片,我很佩服柴靜,花了這麼多時間和精力去拍攝這些視頻圖片和數據資料,下了這麼大的決心去講說報道。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又是一個發展中大國,經濟的增長迫切需要的情況下必然就會忽視了環境保護問題。就拿陝北來說,習李政府自上任以來,加大反腐力度和整治環境問題,陝北的經濟便開始下滑,其實這是與全國經濟甚至全世界經濟相一致的,大環境不好。可是很多人過慣了幾年前的“好日子”,便開始怨聲四起,整天抱怨城裏沒有能賺錢的活兒了、生意逢做必賠,其實自己認真去想想,好多人都是抱着一兩口就能吃個大胖子的心態去賺錢,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下,無奸不商就真正的體現了出來。弄虛作假比比皆是,好多商人鑽着法律的空子做着昧良心的生意,欺騙消費者。拿車來舉例子,中國90%的車輛都在造假,該加的東西沒有加,不該減去的都減去,賣價依然還是那麼高,樣子確是越來越好看,安全係數、環保係數卻不增反減。女朋友出國兩年,期間回來說老外都喜歡買二手車,中國人爲什麼要買新車,其實以前我覺得是中國人的虛榮心在作祟,可是慢慢我發現中國的許多二手車真的買不了,本來諸多方面質量就有問題,變成二手車之後當然無人問津了!再拿建設來說,別的我不是很懂,但是之前我做過置業顧問,目前陝西省好多建設項目都存在違法修建、違法銷售的問題,先建設先投產先賺錢,手續慢慢補嘛!看着一棟棟美麗的大樓平地而起,可是華麗的背後呢?

再拿企業來說,我曾經在企業工作過一段時間,地理環境優越,雖然在山溝溝裏,卻也是依山傍水,山清水秀。在鐵路公司的舍友回來說經過焦化廠的時候總是聞到刺鼻的味道,再看看街道上一層層煤渣,這一座座幾千年的山峯和樹木能打得過工廠和煤礦嗎?

看影片的時候,看到這樣一幕:抽查加油站的時候,加油站老闆說:你們有這個義務卻沒有這個權利……這是何等的心痛!現在反腐工作進展順利,乃至於有些記者和無知羣衆利用當前形勢,無厘頭的攻擊政府執法人員,讓大家人心惶惶,在這種情況下誰敢去真的執法真的管理。好多評論說處理一些問題上國家的部分法律不明確,沒有相關規定,沒有明確的監管部門。可是光靠着這些部門的監管、法律的約束,我們的諸多問題就能解決嗎?我們要是不提高每個人的素質,人人都只顧賺錢不顧其他,再健全的法律也能讓人鑽了空子,掙到黑心錢。

柴靜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7

其實,應該不乏我這種人:我們無比愛這個世界,同時也希望這個世界是愛我們的。我們愛藍天空,我們愛新鮮的空氣。但太多事情真的也不是我們能夠瞬間控制的,爲此我們會難過,會懊悔,會感慨,因爲自己的力量太小;也會無奈,因爲太多人意識到這個問題並有能力去解決這個問題的人卻選擇視而不見。

而今天,她出現了。她沒有沉浸於對這種部分大衆已經意識到問題的悲傷和無奈情緒中,而是選擇站起,用自己的力量帶動有關人員,抽絲剝繭,逐一排查,發現並提出國家法律和制度上存在的多種問題。

我爲一個無私的新聞工作者敢於在公衆面前提出這種議題的行爲,感到欣慰和驕傲。因爲,當下深化改革的國家,真正缺少的並不是改革所需要的技術和金錢,真正缺少的是敢於將紮根於社會制度的毒瘤赤裸裸攤開於公衆和社會的人。這種力量是振奮人心的,同時又是溫暖的。我們應該爲她的勇敢感到驕傲,也應該爲她在國家沒有采取明確行動之前覺醒社會大衆意識的行爲表示感恩。

如果她不做這件事情,也許她不用花大量時間和金錢來出差於各種城市和國家,也許她只是在家裏和女兒先生聊聊天過好自己的小日子。但她選擇了站起來,消耗了精力體力來完成這件事,並且號召公衆來參與到環境保護之中。這就是她的偉大之處。

我想,我們雖然沒有能力和才華能像她做到如此,但也能在施工有揚塵時提醒下工人們加上除塵罩,在油煙濃重的中餐館中提醒業主安裝排氣裝置,在做飯時比起煤炭選擇更潔淨的天然氣,在兩公里以內的出行中選擇公交車自行車或步行等等。

空氣,我們同在呼吸;環境,我們同在生存。

保護環境,不僅是愛自己,也是愛家人,愛別人,愛我們的祖國。

柴靜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8

我在觀看過《穹頂之下》這部紀錄片後,大爲震驚,種種問題在我的腦海中迴旋,那一幅幅畫面一次又一次的在我眼前閃過,這還是我們生活的城市嗎?

以前,我聽別人說起過在我們的城市中存在這大量的PM2.5,當時我怎麼也不信,也沒有對此有太多的關注,總覺得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只要離煙筒遠一點,裏工廠遠一點就沒問題。可是觀看過紀錄片之後我怔住了。造成這些的原因很多,其中低質燃油的燃燒和燃煤是一大方面,而且PM2.5會對人體有傷害。

不要總以爲柴油煤燒多了,我們中國就進步了,我們進步了,那環境那越來越差了。所以我們要多多植樹造林,儘量減少燃油的燃燒,出門儘量少開車。

我相信透過大家的努力,霧霾會越來越少,甚至消失。

柴靜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9

整整兩天的時光,我發現我的朋友圈被柴靜的消息刷屏,和她有過兩次論壇講座的交流,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欣賞她的新聞節目,央視極少數能讓人看得下去的新聞節目,讀過她的《看見》。雖然沒來得及看她的《穹頂之下》,但還是很願意支援轉發,昨晚看到幾個羣裏面的爭論,看到有消息說有關部門要“和諧”她作品的消息,一直忙碌沒有時間看的我,深夜凌晨兩點到四點連夜看她的作品。

我感到非常震撼,不需要什麼大製作,也不好界定這是紀錄片還是新聞片,我只是看到一份認真,和有專業性的調查,那裏面有我的故鄉哈爾濱,有我生活過的北京,有我現在生活着的上海,我甚至沒有想到,河北、唐山、乃至下有天堂的杭州居然都被霧霾污染成這個樣子。

我看到環保部門無力作爲,企業、行業標準規則的荒誕無奈,看到諾大的發展大國付出如此巨大的環境代價,看到每個個體生命,無論你的政治立場如何,無論你有錢、沒有、有權、沒權,不是同呼吸、共命運嗎?我也看到了微信朋友圈有人轉發黑她的材料,又是拾人牙慧的咀嚼別人的私生活,讓我深感這樣文字的無恥。一個國家,如果說在政治改革上沒有共識,但是我想在環保問題上應該有共識,誰的健康不受影響呢?不值得認真的對待解決嗎?

柴靜做了一個大時代之下,一個女人的擔當,一個專業新聞人的擔當。新年都說有新政,問題清楚的提出來了,看爲政者的擔當。我看到一個微信朋友圈裏面,不同立場的人還在爭論,有人繼續拋出險惡的陰謀論,懷疑她的動機與行動背後有什麼力量支援,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我看到有人引用曼德拉的一句話,很是精彩,抄錄下來:“如果發出聲音是危險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覺無力發光,那就IE去照亮別人。但是,不要習慣了黑暗就爲黑暗辯護;不要爲了自己的苟且而得意洋洋;不要嘲諷那些比自己更勇敢、更有熱量的人們。可以卑微如塵,不可扭曲如蛆蟲。”

我想就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我們最起碼能吶喊那麼兩聲,是那些勇於在黑夜裏前驅的真的猛士,不憚於在黑夜裏前驅。

柴靜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10

我們的思維邏輯是不是出了問題,首先環保問題不是哲學問題、是人類生存問題,不用辯證的去看,因爲你總得喘氣吧?

其次作爲普通老百姓我們能做的就是更多的去關注環境保護,減少自己的污染排放,你管不了垃圾掩埋,但可以自己分分類,至少電池不亂扔吧,你管不了油品控制,可以邁開腿少開車。至少不大晚上擾民飆車吧?你戒不了煙,也可以儘量少抽。至少抽的時候儘量不影響大家吧?難道因爲做不到就不去做嗎?咱如果連這種意識都無法培養,那中國幾十年後絕對不可能是倫敦、洛杉磯。作品中的數字肯定是片面的,作品也有渲染感情的手段;但她的數據沒有虛假的,她的觀點不是錯誤的!你中石化的老總敢站出來說不用環保無須治理,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這事兒就沒了,環境就自愈了?就業發展貧困這都不是我們不去保護環境的藉口,我們不是皇帝不用考慮如何治理、我們需要發出必須治理的呼求就可以了。

最後人不會輕易放棄既得利益所以馬上柴靜本人會被質疑作爲一個記者她比我們更清楚自己會被推到風口浪尖但她依然選擇完成這樣一個作品。她的確說服了我,作爲一個接受過教育、作爲一個不再年輕的80後、作爲兩個孩子的父親,這106分鐘打動了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環境治理這場人與人、人與自己的戰爭無論哪一方取得勝利,這片作品都會被記起。所以我佩服她的勇氣和才華,03非典後這個瘦弱的女子再一次震撼了我。有人會說不是能源行業、站着說話不腰疼,那你錯了,經濟不是個體、下行帶來的影響是全方位的,誰也逃不掉。都有個先後輕重,現在喊冤?撈錢時候也是你們最狠最快,捱打的時候你也得走前面。

我不會去考究她本人開不開車抽不抽菸,也沒功夫管國外腫瘤死了多少人,更不會關心哪個領導和她褲腰帶以下的那點兒傳聞。我想做的只有改毛病、少開車、不浪費、垃圾分類、嘗試戒菸,培養自己和孩子的環保意識和生活習慣,不去選擇嚴重危害環境的謀生手段。我不再去理會自己這樣做對大氣治理有沒有用,但明善惡、分對錯,我自己得這樣去做!

柴靜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11

日前,央視辭職的記者柴靜,推出了她自費拍攝的霧霾深度調查《穹頂之下》,看後感受特別深刻,在爲她的行動叫好的同時,心中增強了一種公民的公共職責感。

柴靜在採訪中表示,孩子生病使空氣污染成爲她不能迴避的問題,因此在一年的調查中,柴靜作爲一位母親而不是調查記者,圍繞霧霾是什麼?從哪兒來?我們該怎麼辦?進行了一系列調查。

新聞是有力量的,這種力量來自於客觀現實,同樣來自於公衆期待。對於霧霾,公衆已經並不陌生,然而究竟霧霾爲何物,很多人卻並不清楚。不管是出於記者的職業習慣還是出於母愛情深,柴靜的《穹頂之下》無疑爲公衆開啟了了解霧霾的另外一扇視窗。這既是對霧霾現象的一次科普,同時也是對霧霾治理的強烈呼籲。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卻少有部門和人去做這樣的科普事情。

作爲對環境污染問題關注的公民,柴靜自費進行霧霾調查似乎很正常,但穹頂之下不該讓柴靜們孤獨前行。雖然這類自費調查可以理解爲一種自發的公民責任感,但實際上是公民個人在主動爲缺位的公共職責在補位。我認爲,解答環境污染的社會現實問題,我們的有關部門應該更努力地主動作爲,從而讓每一個公民都增強自己的公共職責感。

柴靜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12

很久以來就非常敬重這位美麗的央視記者,佩服她敢於直面社會最危險最黑暗的行爲和一些最尖銳的社會現象,繼而和它們作鬥爭,全然不顧個人安危,敢於說真話,在這個噪雜的社會用她最大的聲音呵斥了諸多無恥或者麻木的靈魂!她是新聞界鮮有的有擔當,真正具有新聞傳播職業素養的媒體人,這種精神這種責任感不能不讓我們讚歎!

片子長達一百多分鐘,以女兒生病她辭職在家照顧女兒展開,“在照顧女兒的過程中,對霧霾的感受越來越強烈”。霧霾嚴重時,擔心孩子生活在污染的空氣中,因此一直把女兒關在家裏不敢讓她外出,她害怕有一天女兒會問“爲什麼老把我關在家裏”、“霧霾是什麼”,因而啓動了霧霾調查。爲了這個調查,她自費百萬,歷盡千辛萬苦,頂着巨大壓力,輾轉奔波多個國家……她的這種偉大的母愛之情以及由母愛產生的對全社會的博愛之情,不能不讓我們爲之動容!

忘了自己從何時起,每天早上睜開眼的第一件事,就習慣性的拉開窗簾遠眺一下,看看視野有多遠,清不清楚,是不是有霧霾;臨出門前我總是習慣性的看看手機裏空氣質量預報,顯示“良”的日子不是很多,大部分都是“污染”———輕度污染,中度污染或是重度污染,從沒出現過“優”,因此出門戴口罩也成了常態,雖然只是一種心理安慰。當空氣重度污染時,說實話真的不想出門,但是沒辦法,得上班。每到此時,多麼想自己是西遊記裏神通廣大的孫猴王,一口氣把霧霾吹走;或者特別期盼冷空氣到來(雖然我很怕冷),因爲每次冷空氣過後,我們總會享受最多一天半的藍天白雲(多次觀察的結果)。在霧霾常態化的今天,僅僅一天半的藍天白雲也是奢侈。

霧霾的危害早就耳聞,但是看完紀錄片後更震驚於它的危害之深、可怕之處。看得觸目驚心,看得心痛沉重!柴靜從對中外權威專家的訪談、對科學問題的細緻分析、對專業數據的通俗解讀以及從政治經濟社會等多元視角的運用…把複雜的科學數據和專業術語解讀的透徹易懂,一目瞭然。總體上,比較深刻地揭示出霧霾問題的原因及對策。希望此片能喚醒人們對環境保護的深刻認識!我也會爲環保盡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

在今天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如此豐富的條件下,擁有健康的身體是多麼的重要。曾記得每逢過年過節總會收到身體健康之類的祝福語;我也總會把“身體健康”放在祝福語的首位發送給親朋好友,足以說明健康的重要性。而一些明事理的人們恰恰以“霧霾”的方式在破壞着健康,破壞着我們的生存環境。這是多麼悲哀和無知啊!爲了眼前利益變得鼠目寸光、甚至是貪婪殘暴!不得不令人髮指!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畢竟我們都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呼吸着同樣的空氣。雖然個人的力量是弱小的,但如果每個人都爲環保做一份貢獻,加起來就會形成大能量。因爲“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諉,我要站出來做一點什麼。我要做的事,就在此時,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在此生。”

另一方面,政府也應做好監督工作,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制定相應的懲罰措施,讓那些以破壞環境爲代價來尋求眼前利益的現象和行爲沒有容身之處。

真心希望紀錄片《穹頂之下》能喚起這片土地上大多數人的良知與覺醒,讓我們同呼吸,共命運。

柴靜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13

“拒絕霧霾,還我一片藍天”這應該是我們共同的心聲。

昨天我看了央視記者柴靜的公益片——《穹頂之下》深有感觸。短短兩個小時的時間,揭開了霧霾是什麼?它是從哪來的?我們應該怎麼辦?霧霾是飄浮在空氣中,直徑小於2。5微米的細小顆粒物,它被吸入人體的呼吸道後給人的健康帶來很大的危害。它最大的原因來之於我國當前燃煤和燃油存在四大問題——“消耗量大”、“質量低劣”、“缺少清潔”、“排放失控”。北方的許多鋼鐵廠,大量用的劣質煤不經過清潔,以至黑色濃煙從煙囟排到半空,使我們看不到了藍天。城市裏,每天這麼多輛汽車,也會排放出許多PM2。5。但同樣日本的東京和我們的北京都汽車這麼多,但他們的城市爲什麼這麼幹淨呢?原因是我們很多車用的油品達不到國四標準,而且很多汽車的排放都達不到要求,這也關係到我們國家在體制上出現的種種問題。

而作爲我們現在能做到的是什麼呢?我們應該少開車,叫大人少抽菸,出門騎車、坐公交,還有一點就是做到不要放鞭炮、煙花,今年過年煙花爆竹聲雖然少了,但我想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好。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治好霧霾,我們一定會重新看到藍天和星星的。

柴靜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14

柴靜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400字其實我現在看到一個人做了件很了不起的事後都會有些眼紅,而柴靜的紀錄片卻只讓我感到敬佩與感激,可能當某個人做的事與社會的公益乃至我自己休慼相關的時候就真的會讓人不再忍心去狹隘地看待他的成功了。

一個個機智一針見血的發問,一個個荒謬而又合理以致顯得無奈的回答,那些多環環相扣的推導與反思,把霧霾的本質、成因,執法的真相,法律的漏洞探究得既深入又明白。

還有那種能爲環保這種公益而非私利的問題勞神費力四處奔波博弈的社會責任感與公益心,我相信不可能全部裝得出來的。

不管這紀錄片怎麼拍的以及那些數據影像資料哪來的,至少我覺得它真的成功地影響了一大批人,讓許多像我這樣過去對霧霾只是講幾句哀嘆的人真正開始憂患空氣污染的問題。

比如我,自從看了柴靜的紀錄片後,晚上都不敢出去跑步了。

另外,貌似好久沒見着柴靜了,這回才知道她已經從央視辭職了,我以前瞭解到她其實是一個很有野心的人,不知道她今後有什麼打算,不過希望還是能夠看到她做的調查採訪吧,每回看到她的調查都是能把問題刨根究底揭示得透徹淋漓,感覺很是痛快,其實我很少有耐心看完100分鐘的紀錄片,而柴靜的穹頂之下真的讓我回味良久。

柴靜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15

最近柴靜的《穹頂之下》紀錄片很火,我看了完整的片子:從中我們知道了很多我們應該知道而不知道的知識,知道後爲自己生活在這樣毒惡的環境中而感到恐懼。非常佩服柴靜這個女人,之前都有拜讀過她的《看見》這本書,透過她的媒體人的視角看待問題,很客觀、真實!

這部片子引起的反響很強烈,因爲內容已經觸及到某些的人和一團一體的利益,但更關乎我們每個人的生存權益,所以罵聲不斷,讚許聲更是不絕於耳。在我們身處這樣的環境中,這樣的聲音應該多些。

試想每一位公民(包括政一府人員和企業自身、個人)都有良知,我們的環境至於如此?!反觀我們的社會,其實最大的問題還是“錢”的問題、發展的問題,現在的很多人(包括我們在此評論的人)會爲了錢而不擇手段,環境問題不是個人問題,而是大家的問題,可誰又會放棄自己利益去改善環境呢?答案在當前是否定的,所以解決好環境與發展的關係纔是根本。

當前,本屆政一府已經頒佈了深化改革的意見,不光人民羣衆意識到了環境問題的嚴重一性一,我想政一府應該不傻。或許柴靜的《穹頂之下》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出現,會對能源的深化改革起到助推作用,我們也更希望看到政一府、企業和那些的專家們更正面、更負責的迴應!

最後,還是感謝那些有良知的公衆人,也希望有更多的這樣的公衆人物做出更多的利於社會進步的事情,也包括我們每一位人,美好環境,人人有責!

柴靜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16

最近網絡上藍黑與白金不斷混淆着我們的視覺,開學風也不斷襲來各種版本。正想着該寫點兒什麼的時候,突然看到央視辭職後的柴靜,自費近一百萬調查探尋問題的答案,這部由母親柴靜完成的紀錄片《穹頂之下》,不由得讓我們沉思……不得不讓我們震撼。

剛剛大學畢業的我們,是一羣希望改變世界的人,期望着在未來世界變得更好更方便。我們在科技的路上高效地奔騰着。然而,有一天,我們發現這個世界已經病了。我們引以爲傲的陽光和空氣,不再是那麼美好,當呼吸乾淨的空氣變成一種奢侈,當孩子再也看不見星星,當你不再放心把自己守護的生命,交到自由世界的廣闊戶外時。我們是不是應該做些什麼?我們又能做什麼?

我只知道,作爲一名火力發電廠的普通電廠工人,我很驕傲我們公司爲了給#1機組脫硫提效,爲了環保減排,於14年11月15日正式啓動了溼式電除塵器技術改造。直至今日無意中登高而望,才發現不知不覺中,這座鋼架結構的大傢伙已經初顯輪廓。我也知道,這是我們公司對環保減排的極大重視。我更知道,作爲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高參數、大容量、高效率、低污染的“超超臨界發電技術”的燃煤火力發電廠,環保減排我們一直都沒有間斷過,我看見了,我們爲之努力了,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從未停歇。

是啊!正如柴靜在視頻裏所說的那樣,除了悲觀,我們還可以有更多的作爲。請相信,天空會更藍,世界會更美!就像我們小時候那樣。

柴靜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17

今天一媽一媽一帶我看了一部紀錄片,名叫《穹頂之下》,看完我非常震驚。

整個片子長103分鐘,簡直像一部大電影。我和一媽一媽一一口氣看完,一點都沒覺得累。

片子的主題是關於霧霾的。講了霧霾的危害,形成原因,還 有我們該怎麼防治霧霾。裏面列出了許多數據,講了許多我不知道的科學知識。看到霧霾對我們身體造成的傷害這麼大真是讓我害怕。看到因爲一些有責任的國家部門卻不負責任又讓我很生氣。特別是看到採訪石油企業的一個高官,問他爲什麼環保部不把汽油的生產標準制定的更好更環保時,他竟然說:“我認爲,環保部他不懂。”這不是就像自己又當裁判又當選手參賽一樣嗎?這明顯是說無賴話呢!

片子裏有用的內容實在很多,我一時也記不下來。但是我已經明白,我們都可以爲環保做點事。比如你看到工地上塵土飛揚,就可以要求他們把土堆蓋上;看到飯店直接把煙排在空氣裏就別去他們那兒吃飯或者舉報他們;不吃街邊燒烤,不放炮,出行儘量乘坐公共一交一通工具或者騎自行車,看到有污染環境的行爲主動制止;不聽勸阻的還 可以直接撥打環保部門的電話1236一9……

總之,環保,就應該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就像片子裏說的那樣:同呼吸,共命運,我們都是環保當事人!

柴靜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18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你站在我面前我卻看不清你”這並不是笑談,而是我的切身經歷。

曾經我誤認爲這江南水鄉般的朦朧是我熟悉的"霧",曾經我誤認爲這是"山色空濛雨亦奇"的古典浪漫。曾經我誤認爲pm2.5離我很遠,直到看了《穹頂之下》,pm2.5這個不知道被百度了無數遍的名詞進入了我的世界。原來那不是霧,那也不是浪漫,那是霾,可怕的霾。

小時候,家裏剛剛換了有天窗的車子,每到晚上,總纏着媽媽帶我去兜風。不爲別的,就爲了躺在車裏,伴着徐徐夜風,透過天窗看夜空中那繁星點點。

而今,記憶中的那片藍天已漸漸離我遠去,記憶中的那座小城市,也已然高樓林立。記憶中靜謐的夜晚已變得車水馬龍,我試圖尋找尋找童年時那些會說話的星星,但是透過高樓的縫隙,厚重的霧霾壓的我喘不過氣來。

《穹頂之下》深深地刺痛了我,我已經沒有和媽媽開車兜風的性質了,因爲我知道汽車尾氣會對環境造成巨大的傷害。待在溫暖的臥室中,我也不再覺得是一種享受,因爲我知道取暖燃燒的沒是造成霧霾的來源之一。

不要在沉迷不悟了,看清形勢吧!爲了自己,爲了家人,爲了社會,伸出一雙手!來保護環境,讓晴空萬里的藍天重返我們的世界吧。

柴靜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19

星期三下午,我們一同觀看了柴靜關於霧霾調查的紀錄片——《穹頂之下》。這是一次激動人心的演講,也是一次沉重的演講。向我們展示了我們究竟生活在怎樣的一顆星球上。

眼下,重度污染,霧霾侵襲,生態環境遭到人類無知的破壞,而這一切卻和人類賴以生存的重工業工廠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工廠出於各種原因,省去了對原料的清洗與提純,使得天空中經常飄起顏色讓人望而生畏的污染氣團。這一切在中國,卻缺乏相關部門的有效管理。現在的我們何去何從?我們在眼下的每一次抉擇都會在以後像蝴蝶效應一樣,影響我們子孫後代的生活。

因此,我們是不是應該從小事做起,爲我們的環境盡一份自己的綿薄之力?出行時,我們時是不是可以選擇更多地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讓父母減少開車的次數?購物時,我們是不是可以選擇有綠色環保標誌的產品、儘量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發現生活中的不環保行爲,是不是可以上前進行善意的提醒?面對無良企業的污染行爲,是不是可以形式我們的監督權、撥打12369向環保部門進行舉報?

也許我們所做的,不足以徹底改變環境的現狀,但至少可以一點點剝去黑暗、重見藍天。或許,可以減少一個因環境罹患肺癌的受害者。沒有人願意被黑暗永久包裹,這些不忍直視的、難以置信的事實,我寧願它們只是歷史。

只要敢於創新、積極實踐,我們終會迎來撥開雲霧見青天的日子!

柴靜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20

柴靜的《穹頂之下》紀錄片很火,我看了完整的片子:從中我們知道了很多我們應該知道而不知道的知識,知道後爲自己生活在這樣毒惡的環境中而感到恐懼。非常佩服柴靜這個女人,之前都有拜讀過她的《看見》這本書,透過她的媒體人的視角看待問題,很客觀、真實!

這部片子引起的反響很強烈,因爲內容已經觸及到某些的人和團體的利益,但更關乎我們每個人的生存權益,所以罵聲不斷,讚許聲更是不絕於耳。在我們身處這樣的環境中,這樣的聲音應該多些。

試想每一位公民(包括政府人員和企業自身、個人)都有良知,我們的環境至於如此?!反觀我們的社會,其實最大的問題還是“錢”的問題、發展的問題,現在的`很多人(包括我們在此評論的人)會爲了錢而不擇手段,環境問題不是個人問題,而是大家的問題,可誰又會放棄自己利益去改善環境呢?答案在當前是否定的,所以解決好環境與發展的關係纔是根本。

當前,本屆政府已經頒佈了深化改革的意見,不光人民羣衆意識到了環境問題的嚴重性,我想政府應該不傻。或許柴靜的《穹頂之下》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出現,會對能源的深化改革起到助推作用,我們也更希望看到政府、企業和那些的專家們更正面、更負責的迴應!

最後,還是感謝那些有良知的公衆人,也希望有更多的這樣的公衆人物做出更多的利於社會進步的事情,也包括我們每一位人,美好環境,人人有責!

柴靜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21

看了《穹頂之下》之後,這種真實的情節我的心非常震撼,聽到這些令人不可相信的數字使我的心顫抖這是多麼可怕的一個世界,我們天天生活在這個充滿pm2.5的世界中,爲自己感到可悲,爲什麼我不能改變這些,儘自己s微不足道的力量去做一些事情,雖然那很渺小,但是至少有幫助,可我自己看到這些現象,沒有去阻止,我非常內疚,看了這個事件後,我非常心寒。

我非常希望國家政府能採取措施抑制情況的惡化,更希望我們自己能夠以身作則,保護環境,爲什麼那些企業家只重視利益,環境又何嘗不重要,生活在這樣的世界中的每一個人都應該懼怕,爲了我們的下一代,我們更應該保護好自然,pm2.5是我們大家共同的敵人,我們應該攜手與他們拼搏。

這件事情讓我們認識到了pm2.5的可怕,環境的重要性,我們應該對此重視,我爲人們污染環境這種行爲感到可恥,工業的發展程度更加重要,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綠,我們的世界將美麗無比。

柴靜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22

任何一項研究都有不可避免的侷限性,視角的侷限,認知的侷限,時代的侷限等等。她不是科學家,對她的研究成果我們不必抱太大期望,能引起共鳴,啓發思考,引發討論即可。作爲一個職業新聞人,她整合了專業資源,她架起了高端研究與普通人間的一座橋樑,她喚起了民衆,官員,學者,媒體等專業或非專業人士對環境問題的關注,盡到了職責,這就夠了,也是必要的。反之,我們作爲受衆,不要期望任何一個媒體報道對一個複雜社會問題給出一個結論,紀錄片僅僅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視角,一個母親的,一個記者的,或其它種種。大家都有自己的職業背景,用自己的視角做一個對比,對問題的認識會更近一步,就不再是簡單的洗nao,知道是怎樣或不是怎樣。不論如何,保護這類人的積極性。

討論環境問題不可避免討論到能源問題,也就不可避免討論到……這跟爲誰發聲、何時發聲或許有關,或許無關,but I don't care。我首先也更關心作爲一個人、一個公民而不是人民應具備的權利、意識,因爲——無論哪種立場都用肺呼吸。

柴靜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23

從人人做起,保護我們所依賴的環境,讓天空變藍,讓星星充滿夜空。

人生只有一次,我們不能預測未來,不能穿越古代來和自己的行爲做對比來分辨是對是錯,我們希望未來自己的孩子看的到星星看得見藍天、我們也希望未來自己的孩子可以過的好,沒有麻煩。

我覺得它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沒想到它這麼強大,它搶走屬於我的顏色。被搶走的不只是天空的顏色,也將生活變得單調,無趣甚至低悶。我本是挺討厭風這種東西,但是,現在我多麼渴望來一陣風吹走它,吹走我心裏的“霾”。

在告訴發展的時代裏,我們一直把目光注視在GDP,城市化進程,國內生產總值上,注視在高速發展的繁榮上,注視在燈紅酒綠的城市中《穹頂之下》觀後感500字(3)篇。我們的雙眼被繁榮的光芒所吸引,我們的思想沉醉在紙醉金迷的喧囂中。我們的身體還享受着喜悅的美酒,眼前的繁榮像巨大的光幕,籠罩在天空上,只有少數人才能看到光幕後的黑暗,才能感到喧囂後的平靜,才能嚐到美酒中的苦澀。很有幸,今天我能觀看這部讓人震憾的影片,讓我們引發思考,這觸動了我們心靈的風暴。

柴靜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24

自從觀看了柴靜的穹頂之下,我意識到霧霾對我們的危害,以及空氣污染後,空氣中夾雜着重金屬和致癌物質。

雖然中國用煤發電不是很好的事,但是我也知道中國用煤發電是迫不得已的,當時因爲只有火電能大規模迅速投產(2年),而且價格不貴。當時天然氣很少,進口也貴。大水電也沒那麼多,建設週期較長。核電爭議較大,建設週期也長。風電、光電當時很少,現在突飛猛進,速度冠絕全球,但這兩者仍然只是補充,很難取代火電。一個是規模小十分之一,一個是發電小時數少太多,與火電之比大約是1:3吧,兩個合一塊,風光發電只佔火電的30分之一,根本就不是一個量級。況且,水電可以低至2毛左右,火電可以是3毛多,核電是4毛多,風電、光電、氣電通常是5毛多或更高。在沒有儲能條件、電力不緊張的情況下,電網願意吸納火電水電,而非風電、光電。氣電也就調峯有優勢。所以中國選擇用煤發電。當年用煤發電可以,但是現在繼續不可以。

爲了我們健康的未來,請各方少用煤發電,讓孩只看見湛藍的天空、潔白的雲朵,創造美好的新中國吧,一切爲了孩子。

柴靜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25

剛剛看完柴靜關於霧霾調查的紀錄片,觸目驚心四個大字在腦海裏不停環繞,這是我第一次看完一個片子之後這麼急切的想說一些話,因爲這與我們的生活真是密切相關,就像柴靜說的:同呼吸,共命運。

霧霾是這幾年纔出現在我們的視線中,並且幾乎成爲了生活常態,可是這個生活常態正常嗎?不正常,因爲這是以我們的生命健康爲代價的。我家住在武漢三環的位置,在十幾年前剛剛搬來的時候我記得晚上還可以看見星星,那真的是滿天的繁星,當時的我沒想到的是這居然在現在看來是多麼的奢侈。武漢在十幾年的時間發展的很快,但是發展得代價是我們的環境。我們現在走在武漢的街頭,到處都在拆房子,建房子,挖道路,建道路。到處都是裸露的泥土和飛揚的塵沙,我們走在路上必須得捂住口鼻,不敢呼吸。但就算這樣我們仍然會呼入大量的灰塵,而這些都是能夠誘發肺癌的因素,環境的污染程度和肺癌的發病率是成正比的,而大部分的受害者使我們的孩子和父母。

每次霧霾發生的時候我們都在祈禱趕緊來一陣風將霾吹跑,但是吹跑了一次還會有下一次,霧霾已經不是偶發事件,它仍會頻繁的發生,而且還是一個開始。

柴靜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26

今天,觀看了《穹頂之下》令我震撼不已。

在紀錄片中,主持人柴靜帶着一個採樣模出門,24小時後,一個潔白的採樣模變成了一個漆黑的東西,專家檢測裏面有15種致癌物質。令人驚訝,這就是我們生活中的“空氣”嗎?簡直就是一種獨特的毒氣,只是人們還沒有發現罷了。

小小的PM2.5,直徑小於2.5微米,我們肉眼看到的至少是它的20倍,居然會引發人體呼吸道,肺部甚至心臟的各類疾病,真是令人膽戰心驚。它就像是我們隱形的敵人,面對敵人的強大勢力,僅靠我們一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我們能夠做的也許只是從自身做起,但是更要將霧霾帶來的危害讓更多的人看到,瞭解到。這樣才能共同抵抗這個“強敵”。

向上擡頭,所見之物,便是穹頂,它就像一層保護膜,安詳的覆蓋在地球的上空。柴靜作爲一位母親,用她的視角,描述了她眼中的霧霾,她的所想所問。她以一個普通民衆的角度向我們詮釋了這場“白色災難”,讓我們知道了這種空氣污染和霧霾對我們的傷害。

人生只有一次見到天空的機會,一旦錯過,絕不會重來!所以, 讓天空變藍,讓星星充滿夜空,讓未來自己的孩子看的到星星看得見藍天、也希望他們可以創造更美的天空!

柴靜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27

我不知道我每天抱怨着城市濃厚的煙霧的同時,又有多少的黑暗潛伏在深處。每天周而復始地吞吐着骯髒的空氣、呼吸着渾濁的灰霧、不知倦怠地奔跑跳躍的同時,我又是否爲自己擁有過某一片藍天而慶幸呢?以前我是多麼沒有環保意識,認爲“環保”這個詞太大、太空,與自己又有多大幹系呢?

當下中國的環保面對現實的道貌岸然,無力的狡辯與推卸之後,又何嘗不是大國經濟發展與生態可持續的矛盾呢?飽覽了太多的山清水秀,我何時把目光投向過重工業基地下的滿目灰塵?也許我真的沒辦法改變太多,但我可以從點滴小事着手,踐行環保理念,做一個環保之士。

曾經知名的央視記者柴靜因爲《穹頂之下》的演講重新回到公衆面前。本該在一國之中佔有重要地位的環保部門卻在中國處於尷尬境地,被視頻中的某一個老闆稱爲“有義務沒權利”的機構。一句戲言,卻道出了環保部門有心無力的處境,有的人甚至打出了“經濟與環保不可兼得”的旗幟,然而事實呢?這是一個引人深思的話題。

柴靜爲了孩子,爲了一家人,爲了這個愈加惡劣的社會環境站了出來。我們爲什麼不站出來加入這一場利人利己的環保活動中呢?茫茫宇宙之中,可只有一個地球啊!

柴靜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28

我懷着沉重的心情看完柴靜的調查——《穹頂之下》,這是一篇關於霧霾的調查報告。其中,柴靜運用了大量的數據進行客觀分析,這些數據真實可感,令人十分震撼,心中也很不是滋味。

十年前的我還是個孩子,對未來滿懷期待的孩子。或許你們和我一樣,住着破舊的房子,和鄰居的孩子在長滿荒草的地裏玩耍。每當暮色降臨,藉助微弱的燈光,輕撥雲簾,我們能看到掛滿星斗的蒼穹,黑暗中隱匿着清晰與神祕。

而十年後的今天,事物的發展速度之快讓人難以想象,雖然國人的思想已然有了很大的進步,但高聳的煙囪仍然提醒着我們——我們正在被自己的所作所爲一點點吞噬。

眼下的中國和世界上的一些國家一樣,正遭受着嚴重的環境問題。在調查中我瞭解到,北京大學環保研究院專家強調:轉型是改變中國目前環境現狀的最好辦法。如何從傳統型傳變成現代型,我以爲創新纔是根本。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目前也是崛起的關鍵階段。另一位院士則苦笑:中國人在以前犯下的錯誤,應該在今天得到彌補。

而我們正應爲此有所行動。

柴靜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29

剛花了點時間看了柴靜的穹頂之下,內心很震撼。我是一個普通人,深深得知道作爲一個普通人,對很多事情都是逆來順受,思想很麻木,對很多事情都不會說不,捂着耳朵,閉着眼睛過着自己的生活。因此在佩服柴靜的同時也覺得自己的可恥。從紀錄片中可以看到,要治理霧霾,對中國這樣一個龐大的國家要去治理會牽動很多企業的神經,會同時帶來社會上很多問題,但辦法總比困難多,今天意識到這個問題了,政府,企業,大家都能行動起來並不是解決不了的。希望柴靜辛辛苦苦做得這個片子並不是就熱這麼一陣子,時間一過,大家都忘記了,企業忘記了,政府忘記了。很期待後續能看到各種有職責的部門後續的action,而作爲普通人的我,也會盡自己微薄的力量支援環保。我沒有車,所以5公里以內不開車我算是做到了;以後去商店買東西,能不要塑料袋就不要;看到餐飲店很多煙霧,我希望我可以去撥打12369,最近12369有沒有被打爆呢??

環保,從身邊做起;有時候,不在乎你能起到什麼作用,在乎你是否意識到了....

柴靜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30

霧霾,對於這個東西我們一點也不陌生。

今天,我們看了一個由原中央電視臺記者柴靜的《穹頂之下》,花費了100萬拍攝而成的,她的女兒一生下來就被查有腫瘤,醫生認爲是因爲大氣污染。所以,柴靜辭去了工作,拍了這部《穹頂之下》,她提出要環保,讓天空變回藍色。

但是以北京的“APEC藍”爲例,爲什麼僅僅在幾天的時間,霧霾可以消失不見——因爲政府以巨大的手腕制止了各路排污源頭。其代價是什麼呢?那就是幾天的工廠停產。工廠一天竟然可以排出如此多的污染,我們竟要用去那麼多煤,比全世界其他國家加起來還要高,中國的煤量的確是很多,但我們怎麼改進環境呢?

現在不同了,我們只要看見路邊有任何違規行爲,就能撥打12369進行投訴,讓我們爲保護環境獻一份力!

但是我們還是可以改變環境的,比如少開私家車,多坐公交車,甚至騎自行車,少用塑料袋,儘量不用煤不用劣質煤,少用紙…… “倫敦煙霧事件”、“洛杉磯光污染事件”,這些都是我們的前車之鑑。

改善環境,從我做起!我想這就是柴靜想要告訴我們的。

柴靜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 篇31

今天,我觀看了《穹頂之下》,柴靜爲我們講述了在各個地方霧霾對於我們的損害。

我從中得知對人們造成傷害的其實是那些隱藏在霧霾體內的致癌物,它們先從我們的鼻孔進入,再到咽喉,再到我們的肺部,一些致癌物就趁機跳入血管,使我們血管變窄,最後到達心臟,產生心梗。

真是太可怕了!而這些致癌物的源頭就是我們平時所見到的煤,汽車排放出的尾氣,被污染的小河等等,而且竟然有那麼多工廠排放物超標,我們的主管部門幹什麼去了?唉,這種環境還要惡劣多久?

先不說外國,我們自己生產的煤年產量36億噸,這是多大一筆數字,洗煤,洗了不到一半的煤,我就不明白,燒這麼多煤幹嗎?你燒了就燒了,也洗不了那麼多,要我看,能洗多少就燒多少。

我們再說說杭州,有句話叫“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什麼意思呢?就是蘇州和杭州像天堂一樣美,要我看不是這樣,杭州每年霧霾污染超標200倍,可以想象那是一幅怎樣的場景:車前面有人舉着火把引路,公交車找不到車站,來來往往的救護車等等,我看那句俗語應該改改啦!

在此,我呼籲人們:趕快行動吧!不要再因爲一己私利而損害別人了,不要執迷不悟了,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