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4篇

觀後感9.8K

電影《海上鋼琴師》改編自亞利桑德羅·巴里克文學劇本《1900:獨白》,講述了一個被命名爲“1900”的棄嬰在一艘遠洋客輪上與鋼琴結緣,成爲鋼琴大師的傳奇故事。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這部影片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4篇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一)

《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的主角叫雷蒙,他被一個煤工收養,煤工死了後,他開始彈鋼琴。經常在船上爲乘客彈鋼琴,乘客們都被他的琴聲所陶醉。

後來他成了客船上的鋼琴師,並結識了一位朋友叫小號手。兩個人十分要好,小號手很崇拜他的才華,也爲他一直不下船而感到不解。可他雖然沒有下過船,卻已經名揚四海。但是他爲什麼不下船呢?他告訴朋友:“我可以在有限的鋼琴中創造出無限的旋律,但我無法在無限的城市中,無盡的街道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空間。”

有一天,他的朋友要走了,這艘客船也即將被摧毀。可他還是不願意下船,只是最後說了一句話:“陸地上的人喜歡尋根究底,虛度光陰,冬天時憂慮夏天的遲來,夏天時擔心冬天將至,所以到處追求一個遙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並不羨慕。”

我看了後,爲他的頑固不化感到可惜,但也敬佩對音樂的這份執着。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二)

《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看後,我久久地呆愣着,仍然沉浸在電影所營造的情境裏。電影主人公1900的一生是傳奇的,他出生後成了棄嬰,被輪船上的鍋爐工丹尼收養。他聰明異常,很小的時候就會讀報紙上的文字,在輪船上度過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以及中年。在1900八歲的時候,收養他的丹尼不幸被鐵鏈撞擊而死,1900再次成爲孤兒。還好,船上的每一個人都寵愛他,都把自己認爲好的教給1900,因此1900成長得很快,也很快樂。

一個偶然的機會,1900來到了頭等艙,他見到了鋼琴,被那美妙的音樂吸引,憑藉超人的天賦,1900首次碰到鋼琴便能彈奏樂曲。後來他的彈奏技藝突飛猛進,成了乘坐尼亞號旅行的人難以忘懷的回憶。1900對鋼琴的癡迷導致他對其他,比如愛情方面的絕緣。他一生沒有真正俗世的情人,一生與鋼琴爲侶,他對鋼琴的理解、對大海的癡迷,對夢想的堅持,對維吉尼亞的堅守,這些讓我感動的地方一一在眼前浮動。

1900對音樂的理解超凡脫俗。每一次的演奏,樂隊指揮都得親自告訴1900要傳統的音樂,常規的舞曲,可是每次彈奏一曲或半曲後,1900總會根據現場的情況彈奏符合人們心情和當時情境的曲子,把全場的氣氛嗨起來。爵士樂鼻祖傑尼聞聽了1900的故事後,決定要來與其一決高低。比賽現場,傑尼傲慢至極,侮辱1900。但是其所彈曲子,1900亦能當場模仿。第三回合時,傑尼說:“我要讓你輸得屁股尿流。”密友邁克斯激將1900,1900決定反擊,驚呆了在場的每一個人!傑尼輸得心服口服。這場比賽我覺得1900不僅勝在鋼琴彈奏的技藝上,更贏在人格的魅力上。1900在一開始更願意讓傑尼贏得這場比賽,他對傑尼抱持一種惜才、欣賞的態度,這種愛護他人才華的心胸着實令人欽佩!

1900對音樂的摯愛令人感動。一首首樂曲是他的一首首流動的詩。他看見一個人的形色和表現便能猜透他的心境,然後創作出適合這種心境的樂曲,這鋼琴就是他的心靈。在大家都遠離要報廢的維吉尼亞,好友邁克斯歷盡千辛萬苦找到他,告訴他維吉尼亞將要被炸時,1900說:“我沒法捨棄這艘船,我寧可捨棄自己的生命。”1900平靜而堅定地選擇與船共存亡,與音樂共存亡,與夢想共存亡。

看着1900,突然讓我想到了陶淵明。一個對鋼琴癡迷,一個對詩文眷戀,矢志不渝;一個終生生活在船上,一個歸隱於田園,與世無爭。這種生活的態度有點道家的思想,與我們所受的教育相悖。我們儒家的教育都是鼓勵人要積極入世,要上進,要立功、立德、立言。1900選擇這樣的道路是該褒呢還是該貶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我們也只不過是選擇陸地生活罷了。

誰選擇的對呢?1900所言:“我停下來,不是因爲所見,是因爲所不見。你明不明白?是因爲看不見的東西。”“連綿不絕的城市,什麼都有,除了盡頭,沒有盡頭。”他因爲看不見陸地生活能給他帶來什麼,而且有無盡的不可預知性,沒有盡頭,所以選擇了更能給他確定性的大海,選擇了船上。陸地上的我們是否比1900有更長的目力,看得更遠,能看到世界的盡頭?“太多選擇,我無所適從,漫無止境,茫茫無際。”我們是否也爲生活中的這些不確定、無所適從而愁苦?煩擾?

1900的傳奇人生有很多耐人咀嚼的地方,且行且品吧。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三)

初一的時候,我問了問饒老師值得一看的電影,饒老師脫口而出:“海上鋼琴師。”,到了暑假,電影單中又一次出現了這個名字。“這一定是一部好電影。”於是,我帶着這樣的心情,細細地品味了這部電影。

這是一部意大利電影,由朱塞佩·託納託雷執導,蒂姆·羅斯、比爾·努恩、梅蘭尼·蒂埃裏主演的劇情片。故事是以兩個人的對話形式展開的,以第三人稱,和第一人稱視角的轉換,介紹了一位鋼琴天才1900的鋼琴故事。

幼時的1900,是在襁褓中被人發現的,他的母親拋棄了他,因此他成了一名孤兒,生活在燒煤工人的船艙裏,大家都照顧他,疼愛他,教他說話,寫字。直到有一天,他的現任父親因救人而死,他便非常地傷心。1900離開了父母,沒有出生證明,悄悄地來到這世界,有得悄悄離去。正好比一個人死了,你找不到任何他的相關資訊,沒人相信他的存在,也沒有一座屬於他的墓碑,但他確實來到過這個世界,真真實實地活過。

1900對不好的事情十分厭惡,但不會用嘴說,會用音樂去表達。1900與小號手聊天,當他們看見小偷時,鋼琴的音樂也變得斷斷續續,模仿着小偷的形態;當他們猜想老婦女是一個謀害親夫而得到萬貫家財的人時,鋼琴的音樂是一種怪怪的音響,充滿着陰險,他的音樂總是能生動的表現各式各樣人的心理特徵。

有的人說1900很幸福,他生活在他喜歡的音樂中,伴他左右的是對他沒有半點私心的朋友們,不用去擔心紛繁與擁擾。但是,只是這樣嗎?每次停船靠岸時他獨自向岸上遠處眺望的眼神分明有掩不住的落寞,還有他偷偷的撥通陌生人的電話時那緊張和期盼的語調:“你好,也許你不認識我,但,我們能聊聊嗎?”尤其是當他聽那個飄過的流浪人告訴他自己的經歷,他愈發的想去體驗:站在岸上,聽海的聲音,到底是什麼樣奇妙的感覺呢?

影片結局,1900在一艘即將炸燬的船中被找到,但他仍不願下船,現實生活中,對於別人的選取,我們會感到匪夷所思,就像這部影片一樣,可能很多人也不解他的這種選取,但是,無論是誰,作出怎樣的選擇,無論在我們看來是多麼的荒謬,多麼的不明智,多麼的讓人不解,這都是他的選擇。或許,到了天堂,他仍會彈鋼琴,就像原來在海上一樣。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四)

前幾天把道友推薦的電影《海上鋼琴師》看完了。老實說,我沒有看懂,但神奇的是,沒有看懂的我,從頭到尾安安靜靜的把這部電影看完了,沒有快進,沒有中途暫停去忙別的事。更神奇的是,看完後我又情不自禁的按了重播,再看一次,當然,就算看了第二遍,我還是沒有看懂!只是第二次看完之後,我坐在了椅子上發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呆,然後,我想,我看到了自己的琴鍵。

《海上鋼琴師》是由一部意大利片,拍攝於1998年,片中的時代背景是1900年,講的是一個被拋棄在一艘名爲“弗吉尼號”船上的嬰兒,被一個黑人加煤工撿到,並起名丹尼,佈德曼TD萊蒙1900。1900生於船上,長於船上,最後死於船上,他的一生,一眼望去,簡單明瞭,唯一的精彩是他無師自通的鋼琴技藝與自由恣意的音樂天賦。

這並不算是個多精彩的故事,即使它深具傳奇色彩,而且外國的,文藝片,拍於上世紀九十年代,鋼琴,這些元素都在拒絕着我去看這部電影。井底之蛙的我,對國外的文化呀,時代變遷呀是完全不懂的,我不懂國外的時代背景和文化,更不懂電影裏的那個年代,以及那個年代的意識流態。

我總覺得,文藝片這種東西,它必是和它所屬的時代背景和環境是血脈相連的,我總自以爲是的認爲,如果不懂這些,就去看一部文藝片,那只是看一場熱鬧,而且是一場看不懂的熱鬧,而不是看一部電影。

有那個看熱鬧的時間,我還不如看一部國產的喜劇片,簡單,易懂,不費腦,我個人的笑點比較底,不用多精良的製作,不用多高明的演技,不用多美妙的故事就能逗我笑上一部電影的時間,就能帶給我一點因笑聲引發的快樂。

但道友強烈推薦,說這部電影《海上鋼琴師》非常值得一看,於是我最終決定就看一看吧,因爲經驗告訴我,有些在我看來只是一場熱鬧的經典電影,他們的製作往往都非常精良,場景,服裝,以及配樂都非常棒,何況還有漂亮的美人以及美人們精彩的演技。

電影一開始,我就有了放棄看下去的念頭了,因爲這部外國的文藝片,它是用倒敘和插敘的表現手法來演繹,我的天呀,這是我最討厭的表達手法,就連我最愛看的霹靂布袋戲裏有用這種表達手法的線,我都看得特別不耐煩。

但這放棄的念頭只是在腦海裏轉了幾圈,然後就漸漸消失了,也許是那個高大的,吊兒朗當的黑人加煤工,隨意又小心翼翼的把嬰兒抱起來的時候太溫暖了吧,當然,也可能是小小的,八歲的1900太可愛了。

反正吸引我看下去的絕對不是電影的表達手法有多高明,也不是演員們的`演技,更不是那精美的服裝,紙醉金迷的場景,因爲我看了兩遍了,依然沒把這部電影的時間線給擼順,也沒有被哪位角色身上的服裝驚豔到。

我不懂欣賞鋼琴曲,所以那場被捧爲經典的鋼琴決鬥,我沒有看懂,我的反應就像那個印度阿三哥一樣,每一次他們對決完我就想問:“他輸了嗎?他贏了嗎?我聽不懂他第一次看到女主角時彈的曲子有多優美浪漫,我甚至覺得1900和邁克斯第一次見面的時候那一場鋼琴滑行的恣意有點任性。甚至有些臺詞我都聽得懵懵懂懂,不是很理解!但,我想,我懂得他爲什麼最後寧願在船上被炸死,也不願意離開,我想我懂得他在88個鋼琴鍵和無數個鋼琴鍵間做出選擇時的清醒和悲愴。

我想,吸引我一邊不耐煩一邊安安靜靜把這場電影看完,又情不自禁再看一遍的是主角1900那純粹自我的靈魂,是他那看似天真懵懂實則深沉而清醒的人生態度。一千個人看《海上鋼琴師》眼裏看到的是一千個模樣的1900,,有人看到了孤單,有人看到了純粹,有人看到了膽怯,有人看到自由,有人看到了驚才絕豔,有人看到了天真,也有人看到了絕望,千種百態,因人而異。

但,我想每個看過《海上鋼琴師》的人都會有和邁克斯同樣的疑問,爲什麼不下船看看?一次,就一次,親眼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考慮過嗎?你可以隨心所欲,你演奏得像神,人們會爲您瘋狂,你肯定能贈大錢的,夥計,買棟豪宅,成個家,想想吧?

你不能一輩子在船上漂泊,世界就在外面,只隔着一塊跳扳,你只需要走上幾小步,一切都在跳板的另一頭等着你呢,爲什麼不試一試?就一次,爲什麼不下船呢?因爲,岸上的城市是上帝的鋼琴,那不是他的琴。因爲只願意彈好自己可控制的88個琴鍵就好,在這88個可控制的琴鍵上彈奏出無限的樂章,這是他願意做的。

而在上帝無限的琴鍵上尋找自己,他不願意,也沒有必要了,因爲他從來就知道自己在哪裏,有什麼,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他是個天生的鋼琴家,他一開始就知道自己的琴鍵在哪裏。當我們不理解1900爲什麼不下船而感到憤怒的時候,其實把角度換一下,用同樣的眼光審視一下自己,你會發現,我們中大多數人也只是一個不願意下船的膽小鬼而己。

更可怕的是我們不願意下船並不是因爲船上的生活就是自己內心正真想要的,只是大家都說船上的生活就是最好的,你也應該在船上生活,並且要懂得知足,要懂得珍惜,你看,大家都是這樣的,不是嗎?

於是我們就這樣懵懵懂懂的跟着大家在船上,假裝生活得很好,很快樂。唯有偶爾聽到內心的吶喊和掙扎時,會有瞬間的動搖,會問一下自己,現在的生活是我想要的嗎?你堅定的回答,不是的。但是你不會做出任何改變,你依然將就着,每天重複着彈着那幾個生活的音調,每天重複着在別人看來美滿,但你自己卻感到枯燥乏味,沒有任何意義的生活。

你連在有限的琴鍵上彈出無限的音樂你都做不到!你的不願意改變不是因爲你熱愛你此時的生活,而是你害怕去改變而己。

1900不下船並不是因爲懦弱,也不是害怕改變,也不是傲漫得不屑俗世紅塵的卑劣混濁,他只是聽從了自己內心的吶喊,做了自己的靈魂的主人而己,而人的一生,最難的就是做自己。

但現實中我們更多的人不願下船卻不是因爲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而是從來不曾正視過自己的內心,更不曾明確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這就悲哀了呀。

標籤:觀後感 鋼琴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