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改寫作文

【精選】改寫古詩作文八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古詩吧,古詩言簡意豐,具有凝鍊和跳躍的特點。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改寫古詩作文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選】改寫古詩作文八篇

改寫古詩作文 篇1

同學們,我們中國可以是一個詩的國度,詩的歷史源遠流長,而且內涵豐富,美不勝收。“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多讀古詩能提高我們的文學功底是大有好處的。

雖然說古語有“熟讀百遍,其義自見”的說法,可是光靠背誦的方法來學習古詩是遠遠不夠的。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種新的方法,這種方法把學習古詩和習作練習結合起來,就是“古詩改寫”。

改寫是改變原文的表現形式或部分內容的一種作文訓練。改寫的過程是一個新的構思過程,全新剪裁,全新佈局的過程,是較有難度的寫作訓練。

改寫古詩,要做到“三要”。

1、要理解古詩的意境

2、要把握古詩的原意

3、要展開合理的想象

《宿新市徐公店》前兩句“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點出兒童捕蝶的背景。籬笆和小路,點明這是農村;“花落未成陰”和結句中的“菜花”都說明這是暮春季節。因此,在改寫的時候要把握住特定的時間和地點。

後兩句“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詩人將彩筆轉入畫面的中心,描繪兒童捕蝶的歡樂場面,這是這首詩的傳神之處。“急走”、“追”是快速奔跑追逐的意思,這兩個動詞十分形象貼切,將兒童的天真活潑、好奇好勝的神態和心理刻畫得惟妙惟肖,躍然紙上,而“飛入菜花無處尋”則將活動的鏡頭突然轉爲靜止。“無處尋”三字給讀者留下想象回味的餘地,彷彿我們面前又浮現出一個面對一片金黃菜花搔首踟躕、不知所措的兒童。因此,此處要展開合理的想象,抓住孩子的動作、神態,想象孩子的語言,讓古詩豐滿起來,這樣,才能讓古詩所表達的內涵凸顯出來。

改寫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點:

(1)不要純粹翻譯詩句

(2)改寫的內容不能脫離古詩詞原來的意境。

(3)在符合古詩詞原意的基礎上可適當地進行想象、創新。

(4)行文過程中適當運用一定的修辭手法,比如比喻、擬人等,可令改寫的文字更加生動。

(5)描寫人物可適當運用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

(6)補充背景材料。在改寫一些古詩時,還可以根據詩的內容特點和自己的理解情況,適當地補充季節特徵、天氣狀況、地理環境、人物身份、事情起因等方面的背景材料。這樣一來,就能進一步使改寫的內容更加具體,生動形象。

總的來說,在深入理解古詩的基礎上,只要能恰當地翻譯出詩的意思,充分地想象和領略詩的意境,和諧地融入人物的感受,並自然地添加有關背景材料,就一定能使改寫出的習作具體、生動。雖然改寫後已不再是詩的體裁,卻仍然充滿詩意,能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

例子:改寫《武陵春》

夕陽西下,今天又要過去了。而你依舊沒有梳理你那早已花白的雲髻,縱然它是那麼的凌亂不堪。你呆呆的坐在窗前,眉頭緊鎖,臉頰上掛者早已風乾的淚痕。

窗外的風已停歇,花瓣零亂的撒了一地,只是塵土中花香猶存。“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淚水再一次從你的眼中滾落下來,多愁善感的李易安,你是在爲這凋零已盡的百花,遍地的殘英落紅而善心嗎?或許是它們又一次觸動了你心中的哀愁吧?那國殤之哀,家破之痛,夫亡之悲一絲絲一縷縷纏繞在你的心頭,“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面對這景物依舊,人事具非的你,只能獨自分擔那滿腹辛酸,每每想到這些,眼淚就滾落下來,你仍憑淚水打落在桌上------

忽然你想起了聽朋友說雙溪河鳥語花香,陽光明媚,是給遊玩的好地方,正打算去那裏駕着輕舟泛遊來排解心中的愁緒,你忽然又哀嘆道:“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你心中的愁是多麼的有重量呀,李煜寫過愁的長度:“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白寫過愁的疊加:“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可愁在你的心中,卻有了如此的重量,重重壓在心頭。

剎那間,你再一次淚如雨下!

不朽的失眠

張曉風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紙那麼大那麼長,然而,就是沒有他的名字。啊!竟單單容不下他的名字“張繼”那兩個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筆一劃寫在榜單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覺裏,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這件事,令他羞慚沮喪。

離開京城吧!議好了價,他踏上小舟。本來預期的情節不是這樣的,本來也許有插花遊街、馬蹄輕疾的風流,有衣錦還鄉、袍笏加身的榮耀。然而,寒窗十年,雖有他的懸樑刺股,瓊林宴上,卻並沒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風。

江楓如火,在岸上舉着冷冷的爝焰,這天黃昏,船,來到了蘇州。但,這美麗的古城,對張繼而言,也無非是另一個觸動愁情的地方。

如果說白天有什麼該做的事,對一個讀書人而言,就是讀書吧!夜晚呢?夜晚該睡覺以便養足精神第二天再讀。然而,今夜是一個憂傷的夜晚。今夜,在異鄉,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節,容許一個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憂傷。江水,可以無限度地收納古往今來一切不順遂之人的淚水。

這樣的夜晚,殘酷地坐着,親自聽自己的心正被什麼東西齧食而一分一分消失的聲音。並且眼睜睜地看自己的生命如勁風中的殘燈,所有的力氣都花在抗拒,油快盡了,微火每一剎那都可能熄滅。然而,可恨的是,終其一生,它都不曾華美燦爛過啊!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張繼,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敗葉落餘的枯樹,似樑燕飛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的他。(也罷,這半生,不是處處都遭排拒嗎?)而後,是他在賭氣,好,無眠就無眠,長夜獨醒,就乾脆徹底來爲自已驗傷,有何不可?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興闌珊的樣子。有烏啼,粗嗄嘶啞,是烏鴉。那月亮被它一聲聲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結千草。夜空裏,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悽絕。

在須角在眉梢,他感覺,似乎也森然生涼,那陰陰不懷好意的涼氣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來貼綴他慘淡少年的容顏。

江上漁火二三,他們在幹什麼?在捕魚吧?或者,蝦?他們也會有撒空網的時候嗎?世路艱辛啊!即使瀟灑的捕魚的,也不免投身在風波里吧?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種幸福吧!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心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去工作。只有我張繼,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個,是既沒有權利去工作,也沒福氣去睡眠的一個

鐘聲響了,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鐘聲。一般寺廟,都是暮鼓晨鐘,寒山寺廟敲“夜半鍾”,用以驚世。鐘聲貼着水面傳來,在別人,那聲音只是睡夢中模糊的襯底音樂。在他,卻一記一記都撞擊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鐘聲那麼美麗,但鐘聲自己到底是痛還是不痛呢?既然失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寫下“楓橋夜泊”四字。然後,就把其餘二十八字照抄下來。我說“照抄”,是因爲那二十八個字在他心底已像白牆上的黑字一樣分明凸顯: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感謝上蒼,如果沒有落第的張繼,詩的歷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詩,我們的某一種心情,就沒有人來爲我們一語道破。

一千二百年過去了,那張長長的榜單上(就是張繼擠不進去的那紙金榜)曾經出現過的狀元是誰?哈!管他是誰。真正被記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張繼”。有人會記得那一屆狀元披紅遊街的盛景嗎?不!我們只記得秋夜的客船上那個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場不朽的失眠。

改寫古詩作文 篇2

春天的二月來了,一陣陣柔和的微風吹拂着遼闊的大地,一棵棵小草正扭着自己柔軟的腰肢舞蹈着,一朵朵美麗的小花綻開了自己的笑臉,一棵棵小樹揮舞着自己又長又綠的枝條,一隻只可愛的小鳥正在天空中歡快地飛行,就像是一幅美麗的風景畫。

一天,快到五點的時候,家家戶戶開啟了煤氣竈開始做飯,房子上的煙囪裏冒出了一縷縷炊煙。一些孩子也都放學了,他們急匆匆地跑回了家,快速地開啟書包開始寫作業,寫完了之後就拿起了早就已經準備好的風箏,頭也不回一溜煙地跑出了家門。

孩子們就像約定好似的,都集中在了村子裏的小山坡上,拿出各種各樣的風箏,在心裏默默地念着:我一定是放的最高的人。然後,飛快地從山坡上跑了下來,風箏越飛越高、越飛越遠,最後,就騰空而起了。這時,各種各樣的風箏自由自在地在天空中飛着,有魚風箏、有鳥風箏、狗風箏、鷹風箏……它們和白雲一起玩耍,和真正的小鳥一起歌唱,真是快樂地不得了。

快樂的孩子們看着炊煙在天空中一點兒一點兒地消失,知道該吃飯了。不捨地拿着自己的風箏回家了,但他們明天一定還會來。

改寫古詩作文 篇3

白天天氣很好,太陽公公正在天空中看着農民們辛苦的勞作着,他們有的在田地裏面除去田裏的雜草,有的正在田裏面放牛,有的在割麥子,有的在彎着腰插秧,都在各自忙各自的,沒有空餘的時間去幫助別人。夜晚的時候,月亮也悄悄地升了起來,婦女們也都坐在家裏紡麻織線,時不時地還從屋子裏傳出來一陣陣的歌聲,那是織女們正在歌唱的聲音。

在村莊裏生活的兒女都在管理自家的事情,他們沒有空閒可以去別人家串門,自己一大早的起來還有一大堆得事情等着要做,曬玉米,給雞鴨、豬餵食,還要趕着去放牛,一天就這樣忙忙碌碌地過去了。每家每戶的人都養着各種牲畜,這樣到了過年的時候,還可以拿去賣了換錢就可以買年貨和新衣服了,還可以給孩子們準備壓歲錢。

大人們可以各自幹自己的事情,但是那些小孩子還什麼也不會幹呢!不會織布也不會放牛耕地,閒的無聊,但他們卻砸茂盛成蔭的一棵棵桑樹下面,一個個的都學着大人們的樣子,在那裏種瓜,雖然不會,但他們還是會去認真地學習,這就是農村孩子的習性,沒有電視手機的情況下,只能學幹農活。這樣多姿多彩的環境剛好構成了一副田園雜興圖。

改寫古詩作文 篇4

陽春三月的某一天,詩人杜甫在江邊漫步,好不自在。忽然,他聞到一陣陣幽香,這個香味誘使他情不自禁地向前走去。片刻,杜甫便身處在一間鄉村簡陋的小屋前,這使詩人杜甫不由的想起在來小路上繁花似錦,他猜測這間小屋的主人必定是位愛花之人。

過了一會兒,從屋裏出來一位閉花羞月的山村婦女,只見她手提木桶,身穿粗布衣,他見到詩人杜甫站在自己家小屋前,便微笑着邀請杜甫坐下並和詩人交談了起來.從閒聊當中,杜甫知道了這位中年婦女名叫黃四娘,乃是位愛花之人,且家中的各種鮮花多不勝數。杜甫這才留意大利到小屋的四周佈滿了鮮花,各種鮮花在陽光下爭奇鬥豔,競相開放。一朵朵鮮花把花枝壓得像弓似的,一陣微風吹過,花枝搖動,不時的送來縷縷清香。有幾隻蝴蝶不停的`在花上盤旋,舞姿翩翩。好像在說:“瞧,我們的詩聖杜甫來了,讓我們一起賞花吧!”杜甫正看得出神,這時耳邊傳來“恰恰”脆鳴,擡頭一看,幾隻美麗可愛的黃鶯正在樹枝上嘰嘰地叫,像是演唱着一曲美妙的春天讚歌。

改寫古詩作文 篇5

大將軍 李廣是漢代家喻戶曉的勇士。他驍勇善戰,武藝高強,擅長射箭,每發必中。

夕陽西下,夜幕降臨。大將軍李廣帶着他的部下,騎着戰馬出巡。

行至一片幽暗的樹林邊,忽聽得狂風大作,"呼——呼——"作響。晚風就像虎吼一樣,在整個林子中迴盪。雜草都被狂風吹斜了。忽的,將軍在遠處隱隱約約看見亂草叢中臥着一隻老虎。只見將軍沉着鎮定,不動聲色地從背後的箭囊裏抽出一支箭尾爲純白色羽毛的箭,將弓拉得似滿月一般。只聽得"咻——"的一聲,已不見箭的蹤影。將軍看看草叢,轉過臉來對部下們說:"林中太暗,今天咱先不理會,明日天亮再說。"將軍帶着士兵們回到軍營,並吩咐明天去將那隻被射死的老虎擡回來。

第二天佛曉,天剛剛濛濛的亮了的時候,李廣將軍帶着他的部下到昨兒自己射箭的地方。將軍吩咐部下到林中尋虎。

軍士們騎馬的騎馬,士兵們尾隨其後。日頭漸漸升高,陽光像千萬把利劍直射入林中,灑下星星點點的光斑。一行人走進茂密的樹林,四下尋找,可是那兒見到老虎呀!只見那雜草叢中有一塊形似老虎的巨石。將軍看見了自己的昨夜射出的白羽箭。那支箭竟然不騙不斜地深陷到石縫中去了。李廣將軍的部下見了,皆佩服至極、個個驚歎不已,連忙下馬跪下拱手連聲讚歎道:"將軍好箭法!屬下實在佩服!佩服!"

李廣聽了,一邊用手捋了捋鬍子,一邊仰面朝天"哈、哈、哈"大笑三聲。只聽見這爽朗的笑聲在林中迴盪。"駕——"將軍策馬揚鞭,身後騰起一股濃濃的灰色煙塵……

附原詩:

《塞下曲》

盧綸(唐代)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改寫古詩作文 篇6

張籍很小的時候,就遠離了家鄉,到二十五、六歲時,已經歷了浪跡天涯的羈旅生活。常年四處奔波、漂泊異鄉。

在一個寂靜的夜晚,張籍吃完晚飯,坐在院子裏欣賞皎潔的月光,圓圓的月亮高高地掛在天上,給昏暗的大地增添了無限生機。

他看着看着,忽然一陣秋風吹來,張籍冷得直打顫,他只好回到屋裏,從衣櫃裏找出了一件臨走時母親給他縫的舊棉襖。

他看着棉襖就想起了他年邁的母親,於是,他就拿起毛筆在紙上寫到:母親,您的身體可好?天氣漸冷,您要多加衣服,以免着涼。請您別擔心我,我過得很好。今年家裏收成還好吧?……好象有許多話要說,但又不知從何說起。

第二天,太陽剛爬上山腰,張籍就把信交到王二手裏。

王二正準備和他告別時,張籍又把信拿了回來,拆開後反覆檢查了一遍,又添上了一句:你們要快樂的過好每一天,不要爲了一點小事就不開心……寫完這些,張籍纔將信交給了王二,王二騎着馬,飛奔而去。

張籍看着遠去的王二,心裏既是喜,也是悲。喜的是,媽媽可以看到自己的信了;悲的是,不知到什麼時侯才能回到自己的家鄉呀。

改寫古詩作文 篇7

九百多年以前,我,宋代著名的大詩人──黃庭堅準,備在清明節這天出門踏青,尋春。

我更了便衣,踏出了家門。清明時節,春雷萬鈞,驚醒萬物,宇宙給大地帶來了勃勃生機。小鳥在樹枝高歌,情意綿綿;蝴蝶在花叢翩翩起舞,舞姿輕盈。啊,一切都是那樣的美好,那樣的恬靜!罷了,野田荒蕪之處是埋藏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們長眠,在地下使活着的人感到難過,所以在這一天去祭奠死去的親人,這讓我不禁想到了齊人的故事。

某個齊人,家境貧苦,身無分文,天天到人家的墓地裏吃祭奠的東西,東西可豐富了:大魚大肉,午後小點,好酒貴酒……他就等祭奠的人走後,到人家的墓前大吃起來,吃得油嘴膩臉。不過沒有紙巾擦嘴,所以他還回家後給妻子和小妾看,對他們撒謊吹噓,他是在某個當大官的朋友家裏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這種人的人生猥瑣卑下,毫無人格尊嚴,想起來甚是噁心啊!

但是也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戰國的介子推。他幫助晉文公建國以後,不要高官厚祿,寧可隱居山林。晉文公三次請他出來做官,可他都謝絕了。不知道哪個人出了個餿主意:把山燒了,讓介子推下山。結果後來晉文公帶人上山時,發現他抱着一棵柳樹,死了。這麼個偉人死了,甚是可惜啊!

我認爲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無論智愚高低,最後都是蓬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義卻大不相同。我回到家裏,寫了一首詩:

清明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改寫古詩作文 篇8

清明時節,天空飄着絲絲的細雨。雨水給大地籠罩着一層薄薄的霧氣,遠遠望去似白霧茫茫。柳樹在雨中靜默着,柳條被雨水洗涮得更加翠綠,小草在雨水的滋潤下,一個個伸起懶腰使勁地往上長,一片綠油油的,彷彿給大地鋪上了一層厚厚的綠毛毯。

可是這雨中的美景,卻不能吸引路人的目光。街上的三五行人來去匆匆,個個心事重重。許多人扛着掃把,帶着祭品去給先人們掃墓。想着那些逝去的親人們,行人的表情十分悲傷。在這行人中,有一個書生模樣的人,身材偏瘦,頭戴斗笠,揹着行囊,看上去一臉倦容,他就是杜牧。他已經趕了好幾天路了,幾乎沒有吃過一頓飲飯,他多麼想想找個地方歇歇腳,吃口熱飯,再喝上幾口酒,暖暖身子,然而這人生地不熟的,去哪找酒家呢?

忽然,遠處傳來一陣悠揚的笛聲,杜牧不禁眺望遠方,只見遠處走來一頭大黃牛,牛背上坐着一個牧童,年紀大約十一二歲,的小臉上一雙大眼睛特別精神,杜牧心想:有牧童就一定有村莊,我可以向他打聽一下哪有酒家。於是,杜牧走向牧童,深施一禮,問道:“請問這哪有賣酒的地方?”牧童看了看他,擡手指了指自己身後的方向。杜牧謝過之後,打起精神繼續趕路,沒過多久,一個村子在雨霧中若隱若現,道路的兩旁也開滿了杏花,幾個酒幌子在風中飄動,似在向他招手,他興奮極了,三步並作兩步奔向酒館,並在暢飲後定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