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給孩子當下的幸福》讀書筆記(通用5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寫一份讀書筆記,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給孩子當下的幸福》讀書筆記(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給孩子當下的幸福》讀書筆記(通用5篇)

《給孩子當下的幸福》讀書筆記1

假期被旅遊和加班塞滿,竟然沒有時間讀書。臨近開學有人送給我一本星星班馬麗娟老師剛出的《給孩子當下的幸福》,裏面寫的是巴學園的生活,於是回家如飢似渴地讀,讀後頗受觸動。

“有心而無痕“是看過書後對對巴學園裏老師引導方式最深的體驗,書中不僅真實地呈現了生活在巴學園的孩子們的狀態,更呈現了巴園老師們在引導和幫助孩子時的思考,而這些思考體現在行動上,是自然的、不着痕跡的,以孩子願意接受的方式,不時地散發着智慧的光。老師們看似不動聲色的一個動作、一句話其實包涵了許多對孩子的尊重、理解、幫助。

親子班與馬老師有過接觸,感覺她總是一潭春水不語不驚,動作是輕輕柔柔淡淡的,沒見過她大聲地表揚哪個孩子,當然也沒有呵斥過哪個,對孩子的幫助也似乎是點到即止,她像是隱身在班裏一羣孩子中,一眼掃去,似乎注意不到她的存在,她只在需要時才浮現點撥兩下。

上她的親子班時自己甚至在想她似乎什麼也沒做,她是不是在關注着班裏的每個孩子?而看到書裏她對孩子們的理解和和思考、對每個孩子神情、語言、心理那樣細微的觀察描寫,才明白,看似平常地一舉一動,原來老師其實是很多的思考。

書中有幾個故事,比如其中一個故事,她看到孩子畫出那麼多“死“法,觸目驚心,表情卻是平靜地,像跟孩子談件平常事,只有這樣孩子才放心地讓老師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

還有解決孩子們的衝突,有個關於孩子們搶凳子的故事,孩子們互相說對方錯了,而其實這件事沒有辦法判定對錯的,各自有理由和立場,老師說:“孩子們,這件事是老師們錯了,是我們沒有準備足夠地位置”會把兩個孩子同時帶到另一處去,不讓他們覺得的是哪一方做錯了。老師們在用他們的心細微地照顧着孩子們的感受。

如果一個孩子總是故意打擾別人,吵鬧,老師總會不動聲色地請他去“做一件事情”而安靜下來,或請他去旁邊“準備一下”,“準備一下”這個不含褒貶的詞,卻總能在巴園很有份量,讓孩子儘快平靜下來調整狀態。

還有一個深刻的體會,就是書中關於規則的部分。選擇巴園之前,我看中的主要是這裏老師的愛心、孩子的自由快樂,進入巴園後,最令我感動的卻是這裏規則的力量,這確是深入人心的一種力量,不是透過處罰、斥責而實現的,而是透過精心思考,智慧的實施而實現的,溫和堅定,既不剝奪自由,又不妥協規則,培養孩子有理有據,不無原則地一味謙讓,懂得保護自己的利益,又善於分享和合作。

想起前幾天小默班上馬學紅老師對一件小事的處理,小默把小姨給的一塊小豆腐乾帶到園裏,那天我也沒有制止。

在吃早飯的時候,孩子要自己吃掉。其實巴園並不主張把家裏的玩具和食物帶來,因爲這些屬於“我的”東西,會給孩子們學習分享帶來困難,老師也不宜支配。而老師沒有對孩子說不,而是說:“你可以吃,但我們要和大家來分享”於是,精心地把那麼小的一塊豆腐乾切成了22小塊,大家一起分享。

雖很小的事情但涉及到了規則也不姑息,用很巧妙的方式向孩子詮釋了規則——“拿到班裏的就是要來分享的”。

還有一次兩個孩子坐在園裏小池塘邊上脫了鞋踢水,老師說:“奧,我覺得你們這樣做會打擾到小魚的”,沒有一個“不”字,孩子們就乖乖地回來了。

這樣的小事不勝枚舉。老師們就是在用這樣的行動和語言智慧地傳遞着規則的力量。

作爲巴園的家長,我已親身地感受到了孩子沉浸其中的快樂,看到孩子入園後在規則內化上的巨大進步,並真心爲孩子在這樣的園裏成長,在這些用心的老師的幫助下感到幸運、幸福,而這本書讓我們更加了解了老師們是怎樣引導的,她們爲什麼要這樣做,是出於怎樣的考慮,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理解老師,也有助於我們把巴園的教育方式延伸到家庭裏。

或許因爲我們是這所園裏的家長,對這本書裏的生活更感親切,而在文字上,客觀地說這本書在個別的地方還不太流暢,有些方式或許園裏人一看就懂,外面人卻要琢磨一下,但這絲毫不會掩飾馬老師在字裏行間流淌着的深深的愛意和良苦用心。真的非常感謝能看到這本書。

《給孩子當下的幸福》讀書筆記2

我們天天都在講“要給孩子幸福”,那麼究竟怎麼樣纔算是給了孩子幸福?怎麼樣纔可以讓孩子感受當下的幸福?

馬老師給出了答案:幸福對於有的人來說就是,他能撅着屁股在沙坑裏玩一上午;能滾着一個破舊的輪胎在院子裏撒歡似的跑上幾圈;能七扭八扭地縫一個布包包;能將豆沙醬包在麪糰裏放進烤箱;能拿個大瓢給菜地澆水,給羊洗澡……

這段話說的非常好。

給孩子當下的幸福,就應該讓孩子享受他這個年齡段應該享受的任何事情,而不是給予孩子我們所理解的“幸福”。所以,當你看見孩子不顧剛穿上的新衣服,專注地趴在地上看螞蟻時,請你不要阻止他;當孩子不顧弄髒雙手玩泥巴時,請你不要指責他;當孩子天馬行空地給你描繪他的理想時,請你不要嘲笑他……

因爲,這就是孩子眼中的“幸福”。

也許和我們所理解的“幸福”是有偏差的。但我們要做的是給孩子所需要的“幸福”,而不是根據我們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的“幸福”。

有一次,帶一恆出去玩的時候,地上有個已經壞了的羽毛球,一恆高興地撿起來,並要求和我一起玩。恆爸以“羽毛球太髒”爲理由,強烈要求一恆扔掉那個羽毛球。一恆很聽話,立刻扔掉了那個羽毛球,但是他不停地回頭看,並小聲地央求我:“你能不能告訴爸爸,我想要那個球。”

這樣的事情,,我想不僅僅是恆爸做過,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做過。

孩子的快樂很簡單,或許只是一張小小的卡片,一支已經破舊的鋼筆,一個別人棄之不要小汽車……

我們要做的,就是盡最大努力,蹲下身,用孩子的眼光,和孩子一起感受這些幸福和快樂。

也因此,教育一恆的過程中,只要一恆所做的不觸犯法律,不違背道德,並且有利於他的健康和成長,他想怎麼樣都可以。當他不好好走樓梯,非要讓我拉着他的手,一步三個臺階往下邁,並說“我飛起來”了時,我說了“可以”;當他想去看看真正的小豬、小羊時,我說了“可以”,並帶他去看;當他想玩地上很髒的雨水時,我說了“可以”,並鼓勵他去玩……

是的,我說了“可以”,這是我和一恆在一起說的最多的兩個字。

“可以”代表允許,不要拒絕孩子這些小小的要求,因爲這些很小的要求會讓孩子感覺快樂和幸福。如果拒絕了,就等於剝奪了孩子快樂的權利。

下一次,當孩子因爲什麼事情徵求你的建議時,希望你會說“可以”,你的“可以”會讓孩子感覺幸福和快樂。

《給孩子當下的幸福》讀書筆記3

《給孩子當下的幸福》這本書我讀到了80頁,在讀這80頁的過程中,有好幾次,我都想棄之不讀了。棄之不讀的原因是因爲,書中很多句子不通順,不知道作者要表達什麼意思;或者用一句話就可以表達清楚的事情,作者卻羅裏囉嗦地說了半天;甚至有一些,一篇文章寫完了,連個主題也沒有,只是單純地像記流水賬一樣將孩子們的事情記錄了下來……

一天晚上,再次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想到了那個故事:有一位畫家,曾把自己的畫放在大街上,讓過路的人指出他畫中的不足之處,並在不足的地方畫上圓圈,結果他看到他的畫上畫滿了圓圈。他非常灰心,不願意再畫了。後來,有人告訴他說,你爲什麼不讓別人看看你畫成功的地方呢,於是,他又把自己的畫放在大街上,讓過路的人指出他畫中成功的地方。結果他的畫上仍然畫滿了圓圈。

任何一本書,都是“雅者見其雅,俗者見其俗”,只要你願意用欣賞的眼光看,就一定會有可取之處。

再讀這本書時,我不再那麼挑剔,我試着用欣賞的眼光去讀,也終於發現了,這本書中有一些教育理念還是值得肯定的,馬麗娟老師處理某些事情的方式也是值得學習的。

魏書生說過:如果你把學生當成天使,那你每天就生活在天堂裏;如果你把學生當成魔鬼,那你就每天生活在地獄裏。這句話向我們傳達了這樣一個意思,你生活在天堂還是地獄,其實全取決於你看待學生的眼光。

對待孩子何嘗不如此?對待孩子,要少一些挑剔,多一些欣賞。只有這樣,我們纔可以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孩子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任性、無理取鬧,他只是用任性和無理取鬧的方式來宣泄自己的某種情緒,我們應該善待並處理好孩子的這種情緒。

用欣賞的眼光看孩子,你會發現,孩子的每一個舉動,所做的每一件事,說過的每一句話都是可愛的。而且,如果你能欣賞自己的孩子,你也會發現,孩子會變得越來越優秀,越來越可愛。反之,孩子就會在你挑剔的目光中,愈來愈迷茫,他率性的行爲就會漸行漸遠……

我喜歡一恆,特別是他生氣時撅着小嘴的模樣,甚至是不聽話、無理取鬧的時候。這些,在我眼裏,都是可愛的。因爲,從他身上,我看到了我小時候的樣子。一恆身上也有缺點,性格上也有一定的缺陷,但是,我相信,只要我給予他足夠的理解和寬容,他性格中的小缺陷也一定會隨着年齡的增長而褪色。

我會繼續欣賞他,欣賞他做的每一件事……

《給孩子當下的幸福》讀書筆記4

看這本書時很多次有感動到極致的感覺,就像看一部特別好的電影。電影是虛構的,但這本書記錄的是真實的,這讓我對原本感覺缺乏感覺的生活,又萌生了一絲希望。

或許擦亮眼睛,仔細找,感動還是能找到的,特別是我們還有天使一般的孩子做引領。則像一股細細的沙,慢慢流進心裏,一點一點填補了石頭的縫隙,同時帶來一份柔潤,抹平石頭的棱棱角角。

帶着這樣的疑惑去讀這本書:我們天天都在講“要給孩子幸福”,那麼究竟怎麼樣纔算是給了孩子幸福?怎麼樣纔可以讓孩子感受當下的幸福?在書中馬老師給出了答案。馬老師的答案:幸福對於有的人來說就是,他能撅着屁股在沙坑裏玩一上午;能滾着一個破舊的輪胎在院子裏撒歡似的跑上幾圈;能七扭八扭地縫一個布包包;能將豆沙醬包在麪糰裏放進烤箱;能拿個大瓢給菜地澆水,給羊洗澡……

我的理解是:給孩子當下的幸福,就應該讓孩子享受他這個年齡段應該享受的任何事情,而不是給予孩子我們所理解的“幸福”。所以,當你看見孩子不顧剛穿上的新衣服,專注地趴在地上看螞蟻時,請你不要阻止他;當孩子不顧弄髒雙手玩泥巴時,請你不要指責他;當孩子天馬行空地給你描繪他的理想時,請你不要嘲笑他……因爲,這就是孩子眼中的“幸福”。

此外,在讀這本書時,有一些精彩片段給了我很大的啓發:

片段一:長着棉花糖腿的人

“一眼看上去,一個孩子和另一個孩子並沒有什麼不一樣,我們所看到的都是孩子。但是,透過孩子生活中的活動,我們會認識到,每個孩子狀態背後都有一些東西是我們所看不到的。而要想真正地幫助到一個孩子成長,瞭解孩子狀態背後的一些緣由,是我們必須要做的事情。”

我的收穫: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他們原本走的路就會不一樣,正因爲這樣的不同才使得每個人都具有他自己獨一無二的個性。然而,孩子是需要我們成人的幫助,纔會漸漸地瞭解這個世界的。

那麼,作爲教師,如何讓一個有困難的孩子得到真正的幫助,顯得尤爲重要。而幫助一個孩子,不僅僅是指,對着孩子微笑,問他我可以幫助你嗎,實際上,幫助的意義遠不止這些,這是需記住的事情。我們不僅僅要蹲下身來看孩子,更要蹲下心來看孩子。

片段二:點燃心靈的蠟燭

“我們要給予孩子機會,讓他們真實地學會一件事情,就像他們真實地學會等待一樣,孩子們纔會真實地活在當下。”

我的收穫:孩子們一旦學會了一件事情,他就是真正地學會了,不會忘記的一種學會。如果我們讓一個小孩子很快地學會一件事情,那麼相信他忘記得也快。因爲,那是他人將別人的發現硬塞進孩子的記憶中,並不是孩子自己想真實地經驗它而記住它。所以,就如馬老師所說的“我們要做的是幫助孩子點燃他們內心那盞不滅的蠟燭,保護好它,讓它燃燒得更明亮、更久遠。”

片段三:“難相處”背後的祕密

“從教育的角度看,我們成人要帶着一種敬畏和理解這個孩子的態度去感受他、幫助他。同時,還要看這個孩子的狀態是不是已經超出了教育者所能幫助的範圍,不管從哪一個角度幫助,我們都有必要了解他狀態背後我們看不到的那部分東西。”

我的收穫:面對這類孩子,我們需要的還不只是接納這個孩子,更需要深入地瞭解在他的生活中,成人用什麼方式在和他交流,還有他的生活環境、飲食、作息規律等都是什麼樣的情況。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建立一個適合他的生活環境和具有規律的生活節奏,還需要幫助他的人給他提供可以學習的情景。讓他看到大人是如何對待一條金魚,如何收拾打翻在地的魚缸,如何與人一起做一個事情,如何表達自己……當他看到這樣的場景,會從中學習到怎樣真正地去照顧一條魚,會學會用抹布擦拭桌面上的水漬,會學會協助同伴做一個事情,會學會在集體中表達自己的想法。

我喜歡這本書。因爲書裏沒有深奧難懂的語言,沒有驚人的創見,沒有苦心的勸導,有的只是老師對孩子濃濃的愛,一種發現優點的眼神,一種可以溫暖孩子心靈的光,引領幼兒成長。透過馬老師的眼睛,我更好地看到了孩子們的世界:一個寧靜的世界,一個充滿力量的世界,一個生機勃勃的世界......我覺得應該像她學習,用心去體會孩子,真心將自己的生活和孩子們融匯在一起。

讀這本書,我就像在看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字裏行間充滿着溫馨愛與親切。看着故事裏的孩子們遊戲、學習、搗亂,看着看着我就會被這些小傢伙感染,跟着他們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學習,一起思考,一起感悟,一起成長。

幼兒園老師,絕對不是我們以前想象的那樣,只是一個“能帶孩子的.人”。同其他工作一樣,幼兒教育工作需要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工作經驗,職業素養,專業技能,個人魅力,創造才華......這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工作,並不是僅僅有“愛心”就足夠的。我相信,透過自己的努力,我要成爲一名我自己心中的理想幼兒園教師。

《給孩子當下的幸福》讀書筆記5

作爲一名幼兒教師,是孩子學前教育的重要引導人,在孩子幼兒階段也是陪伴他們朝夕相處的人,看着他們一天一天的長大的人,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又有多少能夠真正意義上懂得什麼是給孩子當下的幸福呢?

馬力娟老師《給孩子當下的幸福》一書,就深深的值得我去學習,此書重點的一個詞就是“當下”,是的,不管之前如何,也不管以後怎樣,我們生活在當下,就要給孩子當下的幸福,這也是本書的目的所在。自己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孩子將來的幸福。

於是總會不自覺地要求孩子去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但孩子將來的幸福誰都無法預知,難道爲了將來的幸福就得犧牲當下的幸福嗎?給孩子當下的幸福,或許能讓孩子的將來更幸福。

我也希望我所教的孩子在我所教的當下都能感受到幸福。看完書後,我最深的體驗是:他們的老師是自然的、不着痕跡的、以孩子們願意接受的方式來引導孩子,他們很少說“不”,他們看似不動聲色的動作、言語,卻是包含了許多對孩子們的尊重、理解和愛。

細細想來,也的確如此。想想我曾經教過的孩子們,玩個橡皮泥,因爲害怕他們把桌子弄髒,我不許他們這樣,不許他們那樣;擺個雪花片,因爲害怕他們太吵,又不許他們這樣,不許他們那樣;上樓玩個輪胎,因爲害怕收尾時太費時費力,又不許他們這樣,不許他們那樣……好像有很多個時候都是在說着“不”。一個個“不”字,不知道磨滅掉他們當下多少小小的幸福。

以後,我也應該像馬老師所言,多多運用言語的智慧。玩個橡皮泥,說再多個“不”,他們也還是會把桌子弄髒,不要怕髒,髒了可以教他們整理乾淨。我們可以隨便捏兩下,捏個歪歪醜醜的小人,讓孩子們知道,原來捏出個東西是這樣的簡單,進而興致勃勃又自信的開始自己的創作。

期間,橡皮泥可能會散落一些,掉的桌子上地上哪裏都是,我們可以言語引導:捏出個掃把,打掃一下,捏出個筷子,把垃圾夾走,捏出個垃圾桶,用來放垃圾,捏出個吸塵器,吸一吸地……製作東西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當時製作的心情和樂趣。

戶外場地,最是孩子們能撒歡的地方。我班孩子最喜歡玩輪胎。他們推着輪胎先是各自玩着,然後小羣體聚成了一堆,輪胎也依次擺開,他們坐在輪胎的洞洞裏說說笑笑,一臉的幸福。慢慢的,聚過來的人越來越多,推過來的輪胎也越來越多,有些有力氣的男孩子把輪胎摞高,有些女孩子把輪胎依次擺開,一會兒,輪胎長長的被擺成了個圓。

有些孩子在圓裏說說笑笑,有些孩子在圓上蹦蹦跳跳,擺出來的輪胎高高低低,圓圓的像一個城堡,城堡裏的王子公主們忙着爲城堡造門,裝扮,大汗淋漓卻一臉歡笑。

很多個時候,我們會覺得天氣太熱,他們把輪胎都拉出來擺成這樣,收尾的時候不免要多說好些話,多花好些時間,然後,看見他們亂擺輪胎的瞬間,就會制止,會說“不”,在說“不”的時候,他們當下那種“想要擺的”幸福也就給說散了。收尾再長,也不過就多幾分鐘,帶孩子們出來就是玩的,就是找快樂,不能因爲害怕麻煩,而讓孩子們當下玩的快樂大打折扣啊。

幼兒園裏的孩子們更要有想象的機會,需要有比較柔和的色彩感染,更需要有被保護和照顧的感覺,所以在小農莊幼兒園裏到處充滿了自然的人和物,這裏有春天到來時開的鮮豔的桃花,這裏有做着針線活的老師,還有神奇的大木狗在汪汪地叫,更有像媽媽更像朋友一樣的老師。

如果媽媽們能給孩子們手工做件衣服的話,孩子們不知道多崇拜自己的媽媽,儘管現在我們幾乎沒有機會看到大家靜下心來給孩子縫製一件小衣服,但這種一針一線看似人耕牛犁的生活正是孩子們小時候所需要的生活,正是因爲這,馬老師才親自給孩子縫製衣服,也教孩子們七扭八扭地縫製一個小布包包,然後將收羅來的自己眼中的寶貝裝進去。

這樣溫馨的場面,相信只有自己家裏的老奶奶纔會有,相信那時的孩子一定是幸福無比的!在出現問題時,老師先承認問題,進而告知孩子不拒絕問題,也不要害怕是自己製造了問題,馬老師告訴孩子們有了問題時可以解決的,解決的辦法會讓大家都滿意的,不要總讓自己受委屈,這樣在一定程度上了保護了孩子脆弱的內心,又釋放了孩子內心的不安全感,使得孩子們願意站出來用積極的方式來解除困難,而不是把困難隱藏起來。

幸福是人類的根本追求,人類的一切奮鬥都指向最終的幸福。幸福是主體的一種積極的心理感受,這種感受是同人生的內在生命力量聯繫在一起的。一切與人的身心健康成長相關的積極感受纔是幸福。因此,幸福不是一種外在的恩賜,幸福也不等同於物慾享受。

兒童在生命成長的過程中,除了機體在生長髮育外,他的精神也在成長。兒童來到人世,就開始建構自己的精神世界。兒童在成長過程中也許的確不能缺少成人的協助,但兒童主要的和根本的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使自己長大成人。

兒童生命成長過程中表現出來的這種創造能力是其心理世界不斷髮展和完善的原動力。對於兒童來說,不受任何阻礙地投入到自己的創造活動之中,就是最大的幸福。

正因爲如此,我們必須把兒童在其內在的巨大潛能指引下的創造、建構活動,看作是對整個人類的建構和完善,是人類邁向真正自由和幸福的必須經歷的過程。

讀完此書我們應該更加深刻的認識到幼兒學前教學的重要性,在工作中還是在日常生活中帶孩子們,“給孩子當下的幸福”隨時隨地給與孩子當下的幸福,是他們一貫遵守的原則。

讓孩子感受當下的幸福,不應該生活在我們安排,照顧之下,讓我們用心去感受發現給孩子一個當下的幸福,讓他們更加健康的成長。

標籤:通用 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