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賣米》讀書筆記

敲下題目那行字的時候,忽然覺得“賣”字與“讀”字並列着十分顯眼。賣,無言的讀?或者讀,賣的就是語言?我不知道這兩個字之間還有什麼關係,隱隱間覺得或有深意。

《賣米》讀書筆記

不糾結了,即興的話。說迴文章。

本想說這是一篇時下大熱的文章,又覺對這樣沉重的一篇文字來說,用“大熱”實在有點輕浮。感謝網絡又把它挖了出來,好文章是不朽的。

看多了煽情與濫景的文字,膩得發慌,越來越喜歡真實樸素的文字,因爲真實,所以能看到心裏去。

做爲農村人,做爲底層百姓,對文章裏描述的很多細節感同身受。《賣米》,伴隨着十分熟悉的畫面感,勾勒出落後鄉村的真實面貌:從土裏刨食的人沒有其他的賺錢路子,即便拿一介肉軀跟土地死磕,往往也只是”多收了三五斗“的結局。然後,還得指望拿這點錢既當生活費又當藥費。

我連結的這一篇似有刪節,其他版本里還有一段弟弟爲引水入田的事不惜與關係不錯的'同班同學反目打架的事,感覺特真實。以前農村裏沒少爲爭水的事鬧彆扭,常就派出一人在田間地頭守到半夜,擔心水讓他人截了去,有時一言不合,雙方直接掄起鋤頭動粗也常見。還有,瓊寶替母親挑更重那擔米的時候,一不小心撒了點出去,母親心疼米更甚過心疼女兒。看到這裏,不能再同意。

在農村,什麼都值錢,似乎只有命最不值錢。

民生多艱。窮人之苦,沒體驗過的城裏人很難想像;同樣,有錢人之奢,沒走出大山裏的人一樣很難想像。古時有上對下”何不食肉靡?“的天問,有下對上”皇上一定天天吃紅燒肉“的惴測,今人的版本不會低於過去,這世界懸殊差異已經越來越大,有些人傾其一生努力,所得不過是另一些人不屑一顧唾之棄之的東西。

當然,說這些並沒有歌頌苦難鞭撻享樂的意味。合理合法賺到的錢,隨你怎樣支配,但凡能有選擇,誰都想少吃苦多享樂。只是這世間總有苦難與相對的幸福,命運之神隨機佈局,然後躍上雲端俯瞰芸芸衆生,看有些人逆襲,有些人淪陷,有些人一成不變。

別說人,土地也有不同的命運。僻壤生產糧食,熱土生長房子。越靠近城市的農村人越有機會在拆遷中改變命運,反之,偏遠的窮鄉幾乎就永遠窮下去了,直至漸漸消亡。

城裏人可能永遠無法理解《賣米》一文中爲了總共三塊錢的差價母女願意守在攤頭任烈日暴曬一天。但是廣大從農村裏出來的人一定能理解,雖然事後可能也會自嘲“能算不除”,可當時一定是糾結的,三塊錢不多,可心裏那份委屈攔着,捨不得出手。買米的當然也沒有義務非得“高”價收購你的米,讀後感。市場永遠冷漠沒有溫度。你不賣,大把的人等着賣,明知你的米略好,但對商販來說,他們只看買賣環節間的利潤,能給他們帶來更高的利潤,購之;不能,棄之。

買米的小販們肯定也不是什麼真正意義的大老闆,所以錙銖必較也能理解,他們或許只是比單純的種田人混得好一點的小商人而已,彼此奔波路上,頂着烈日討價還價,怎麼說都是討生活的人,在商言商,也就沒什麼好苛責的了,都不容易。

“行情”一詞,是從事生產的人最怕最敏感的詞,年景大好,豐收,價就低;價高,卻往往意味着歉收。時有聽說什麼什麼農產品爛在田間地頭無人問津之事,反正苦逼生產的總是最被動的。小販相對好點,見風使舵,貴買貴賣,一旦發覺無利可圖,撒手不幹,也不過掉一兩根毛而已。

當所有的汗水被冰泠的“行情”凍住時,農人該怎麼辦?政府出來收拾大局嗎?房子賣不掉,給各種補貼各種刺激。農作物呢?

相較城市,農村永遠處於弱勢。說故土難離的,往往是先行離開的。

都說鄉村是淨土。那是偶爾你厭煩了城市的套路,下去感受個一兩天,45度仰望天空時感嘆兩句而已。稍呆多兩天,保管你逃難一般離去。當然,那些如夢如畫的度假村不在此列,那完全是低調奢華,是變相的”僞農村“。

真正的鄉村絕非烏托邦。一代代人因貧逃離,富而返鄉,還有一羣人永遠掙扎在路上。

本文的作者算是靠着讀書逃離了鄉村的人,可惜終究逃不過病魔。人生短暫,徒留遺憾。默哀之。

依然是一些亂七八糟的讀後感——或許連讀後感也算不上。對我來說,好文章有一種特質,讀後很有想寫點什麼表達點什麼的衝動,雖然可能不通言不及意,但好在是澆了我心中塊壘了。

是爲雜感。

標籤:讀書筆記 賣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