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戰爭與和平》讀書筆記範文(精選5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書筆記了。但是讀書筆記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戰爭與和平》讀書筆記範文(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戰爭與和平》讀書筆記範文(精選5篇)

《戰爭與和平》讀書筆記1

在這個九月我看了一本列夫·托爾斯泰寫的書,這本書的名字相信大家一定耳熟能詳,那就是《戰爭與和平》。

書中寫了許多人物,其中有很多大家肯定都不太知道,不過有一個人物大家一定十分熟悉,那就是波拿巴。大家肯定會說,這個人是誰?聽都沒聽說過,其實這就是拿破崙。托爾斯泰在書中塑造的許多人物形象,個個色彩鮮明,個性突出。他們多屬於鮑爾康斯基公爵、羅斯托夫伯爵、別祖霍夫伯爵、庫拉金公爵這四大家族。別祖霍夫伯爵死後,在新一代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安德烈公爵和皮埃爾伯爵。安德烈公爵身材不高,面貌英俊,表情嚴肅冷漠,對上流社會生活感到厭倦,在這一點上與普希金筆下的奧涅夫有些相似。皮埃爾伯爵是老別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他爲人正直、善良,喜歡進行思考,可是意志薄弱,缺乏辦事能力。透過對他們的生活經歷,一個危機四伏的舊俄羅斯上流社會清晰地展現在我的面前,比如爲了老別祖霍夫伯爵的財產,有許多人千方百計地想害皮埃爾。

之所以說它是哲學之經典,是因爲它同時具有歷史小說、社會心理小說、家庭紀事小說和哲理小說的特點,是全面反映了俄國一個特定時期的社會面貌和人民生活的具有史詩性的歷史小說,這個看法大多俄羅斯學者都認同的。作爲一名小學生,我雖然也貌似通讀了這本恢弘鉅著,但所獲得的感受與體會必定是很淺薄的,以後隨着年齡及學識的增長能再多看幾遍得的話,那體會與認識一定會逐漸深刻。

《戰爭與和平》讀書筆記2

如果說當我手捧《戰爭與和平》這本書時,是懷着崇敬的心情的話,那麼,當我讀完《戰爭與和平》這本書時,我的心卻久久不能平靜。因爲,在此之前,關於俄羅斯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我已經聽說不少,今天,當我完整地學習了《戰爭與和平》這部小說後,對小說及其作者有了更深的認識。

《戰爭與和平》以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在戰爭與和平年代裏的生活爲情節線索,生動地展現了1805年至1820年間,俄奧聯軍同法軍在奧斯特里茨的會戰、法軍入侵俄國、莫斯科大火、拿破崙軍隊潰退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表現了戰士們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歌頌了俄國人同仇敵愾精神和人民力量的偉大勝利。場面壯觀,結構清晰,具有強烈時代感。體會最深的是,這部小說人物形象非常鮮明、富有個性。如安得烈性格內向,意志堅定,有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彼埃爾心直口快,易動感情,缺少實際活動能力,更側重於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則是個情感豐富,生機勃勃,熱愛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氣質的女人。他們在保衛祖國的戰爭中得到了鍛鍊和成長,這幾個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而以庫拉金爲代表的宮廷貴族的貪婪、虛僞和墮落的個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畫出來,並進行了無情的鞭笞。

我覺得,《戰爭與和平》這樣的小說,對我來說,雖然有點深奧而新鮮,但透過這次學習,我對這樣的世界名著有了初步的認識和學習慾望。

《戰爭與和平》讀書筆記3

這恐怕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一部小說了。

十二歲的時候我開始讀它,到現在已經整整七年,我讀了一遍又一遍,最終才發現,這本書是我永遠也讀不完的。

有人說,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的契機是爲了探尋俄國社會的出路,我卻始終覺得這種觀點過於片面。我認爲,一部真正偉大的小說,應該是包羅萬象的,而不僅僅侷限於一個小小的目的。從《戰爭與和平》裏面,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包括哲學、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甚至宗教學等等,這一切綜合起來,就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思想體系。這個體系既是主觀的,同時又是客觀的。說它主觀,是因爲他來源於托爾斯泰的思考與總結,很多地方都打上了“託氏烙印”;說它客觀,則是因爲他並不強加於人,而是對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人在“託化”的同時又逐漸凸顯出自己的個性來。

另一方面,我又認爲,以托爾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遠,他未必會把人類的所謂政治放在眼裏。從根本上講,托爾斯泰所關心的,應該是更廣闊的精神與永恆。《戰爭與和平》裏面,托爾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爾、安德烈的大腦來探討這個問題,探討的最終結果,他沒有告訴我們,這也正是其客觀之處。他似乎希望我們去獨立思考,並找出答案來。然而,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與見解,所以,凡是讀過《戰爭與和平》的人,都在心裏構造了一部屬於自己的《戰爭與和平》。

應該說,《戰爭與和平》這部書最大的成就在於其思想性,那是無與倫比的。但是,在其它方面,它的成就也同樣不凡。

托爾斯泰都是一位偉大的人物,他的思想是很多人無法理解的,所以,我們沒有資格站在這麼一個偉人面前指手畫腳。儘管他不抵抗,偏向農民,但這畢竟是他自己的個性,像很多其他人的個性一樣,我們沒有理由不尊重。而且,我更認爲,正是因爲這種獨特的個性,托爾斯泰才成其爲托爾斯泰,否則他只是一介庸夫罷了。

《戰爭與和平》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呢?托爾斯泰曾經說過:“它不是傳奇,不是長詩,尤其不是歷史記事。《戰爭與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達和能夠在其中表達他所要表達內容的那種形式。”他說的是實話。孟子也曾有過類似的言語:“吾辭達而已矣。”辭能達意,就這麼簡單。托爾斯泰認爲,文學只是表現思想的一種形式,作爲形式,它遠不如內在的靈魂重要。後人讀《戰爭與和平》,往往呼爲史詩,那樣其實正好違背了託翁的意願。真正讀懂《戰爭與和平》的人,最終會發現,這是一部思想的結晶,卻非文學。而小說的作者托爾斯泰,則純然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了。

《戰爭與和平》讀書筆記4

《戰爭與和平》給了我這個小孩許多東西,包括宇宙萬物執行的道理、人生的啓發以及心靈上的慰籍。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皮埃爾這個人物,並在精神上把他當作一個知心朋友來對待。他隨和、善良、落拓不羈、貪享受卻又沒有貴族老爺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裏以至於顯得魂不守舍,這些特點都讓我感到親切。娜塔莎很可愛,不過略顯輕浮了些,所以一經阿納托裏誘惑便放棄了對安德烈的愛情。經歷了戰火洗禮後的娜塔莎沉穩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時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潑與快樂。安德烈則是另一種性格,他冷峻、聰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皮埃爾的那種寬容氣度,所以常常後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們找不到一個更好的結局來安排他,畢竟在臨死時他徹悟了。

《戰爭與和平》裏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們咀嚼回味,如羅斯托夫一家因戰亂遷出莫斯科時娜塔莎與皮埃爾告別的場景。娜塔莎從車窗裏探出頭來,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過的皮埃爾,就向他打招呼。他們簡單聊了幾句,皮埃爾因爲癡戀娜塔莎又考慮到自身的處境而顯得漫不經心,最後他向娜塔莎揮手道別:“明天,不!再見,再見了。”隨即停下腳步落在了馬車後面。娜塔莎則好一陣子還把頭伸出窗外,對漸漸遠去的皮埃爾露出親切、快樂的微笑。

這一段特別使我感動,雖然他們之間的談話非常平淡,幾乎沒有什麼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覺到戰爭陰影下人與人之間的依依真情。尤其是皮埃爾那句:“明天,不!再見,再見了。”更加可貴。他似乎覺得這一分別,與娜塔莎將永無再見之日,戰爭逐漸臨近,明天風雨不定,所以說出這麼看似不經意卻沉痛之極的話來。

有人說,托爾斯泰那種僧侶式的不抵抗主義使得他像個可笑的懦夫;又有人說,托爾斯泰屬於農民階級,他所提倡的農民宗法制觀點帶有很大侷限性。對此,我要說,我們這個世界所缺乏的正是托爾斯泰的不抵抗主義。因爲人類太好勝了,他們不但要超過自己的同胞,還想進一步征服那生養自己的大自然。很明顯,人類是不可能征服自然的,他們將爲自己的好勝付出代價,酸雨、臭氧層空洞、大氣變暖,這一系列的事實難道不正說明了這一點嗎?至於所謂的農民階級侷限性,那是不值一哂的,如果拿階級來劃分托爾斯泰這樣一個偉大而超前的人物,就好比用米尺丈量地球,可笑透頂。

不管怎麼說,托爾斯泰都是一位偉大的人物,他的思想是很多人無法理解的,所以,我們沒有資格站在這麼一個偉人面前指手畫腳。儘管他不抵抗,偏向農民,但這畢竟是他自己的個性,像很多其他人的個性一樣,我們沒有理由不尊重。而且,我更認爲,正是因爲這種獨特的個性,托爾斯泰才成其爲托爾斯泰,否則他只是一介 庸 夫罷了。

《戰爭與和平》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呢?托爾斯泰曾經說過:“它不是傳奇,不是長詩,尤其不是歷史記事。《戰爭與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達和能夠在其中表達他所要表達內容的那種形式。”他說的是實話。孟子也曾有過類似的言語:“吾辭達而已矣。”辭能達意,就這麼簡單。托爾斯泰認爲,文學只是表現思想的.一種形式,作爲形式,它遠不如內在的靈魂重要。

《戰爭與和平》讀書筆記5

今天,我向大家介紹俄國的列夫·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這本書。

這本書的主要情節是圍繞着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的生活展開的,生動地描寫了1805年至1820年俄國社會的重大歷史事件。列寧曾說:“《戰爭與和平》當之無愧的是一部了不起的鉅著!”

讀了這本書,我的感觸很深,以前,我曾很天真的想,戰爭多好呀!戰爭既可以掠奪國土,又可以增加威名,真是一舉兩得!《戰爭與和平》使我明白了戰爭的殘酷,和平的美好,和平是最可貴的,當和平的土地上硝煙嫋嫋升起時,也就意味着戰爭的開始——人們紛紛背井離鄉,妻離子散,孩子眼中也都流露出了驚恐的神色,人們斷水斷糧,食不裹腹,一切都是那麼的觸目驚心,慘不忍睹,和平,多麼神聖的名詞!

我願是一名和平使者,使各國都建立起友誼和信任;我願是一隻潔白無暇的和平鴿,帶着和平的使命飛向四面八方!讀罷《戰爭與和平》後……

利用寒假這一段寶貴的時間,我終於讀完了列夫?托爾斯泰長達一百二十萬字的著作《戰爭與和平》,不禁鬆了口氣。這部帶有濃郁的俄羅斯民族風格的恢宏鉅製的主要情節是圍繞着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的生活展開,並以一八一二年的俄國衛國戰爭爲中心,反映了當時一系列的大事件。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包括哲學、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甚至宗教學等等,這一切綜合起來,就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思想體系。

看完整本書,我習慣性地閉上眼睛,腦海裏卻只有那麼少數的幾位如此真實和鮮活角色讓我無法忘懷。這幾個人物貫穿整本書的情節,他們各自擁有不同的思想和性格,在他們各自不同的人生軌跡中,都經歷了一場身心戰爭與和平的洗禮。

我忍不住想說說皮埃爾這個人,他留給我的印象太深了。

剛從國外留學回來的、在上流社會過着衣食無憂卻混沌不堪生活的皮埃爾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實再扮演着太多太多的角色:貴族、私生子、超級富翁,官場可憐的政治工具,公益者,戰爭俘虜,侵略者的朋友,好丈夫……

讀完了這本書,我接二連三地冒出了很多感觸,就如:小時候的我,總覺得戰爭這件事其實一點也不算是壞事,因爲戰爭既可以掠奪他國的國土,又可以增加威名,真是一舉兩得!當讀了《戰爭與和平》後,每當翻閱到那些描寫殘酷戰爭的篇章時,……

讀罷《戰爭與和平》,你真得會了解、聯想到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