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師從天才讀書筆記

《師從天才關注的是現代科學中的師承關係鏈及其影響,把讀者帶進了一個充滿智慧、趣味、競爭和創新的奇妙的科研王朝。接下來小編蒐集了師從天才讀書筆記,歡迎檢視,希望幫助到大家。

師從天才讀書筆記

篇一:師從天才讀書筆記

終於讀完了《師從天才》,這是一本Harriet Zuckerman於1996年出版的書,國內2001年就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翻譯出版了。十年後我纔看到這本書,真可謂落後啊。然後就是悔恨,悔恨自己無知,爲什麼不早點讀書,這書中所講的很多我便可以避免了。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我已經深刻認識到自己的無知,找工作一定要到高校,因爲再破爛的高校都有圖書館,都有書;再爛的書,也是書,而且我往往並沒有讀過。當然這句話也安慰一下我來到這裏。

書中選擇了藥理學這一條師徒鏈講述了師徒的關係(香農———布羅迪———阿克塞爾羅德———斯奈德———帕特),及師徒鏈對個人學術成就乃至性格的極大影響。我不得不承認,就像書中所講的那樣,早年,一個科學家的早期聲譽多半取決於你在誰的實驗室幹過,是誰的後代。往往是你只有入了門才能做事,才能被認可。(在中國官本位思維模式下,該現象有過之而無不及。)此後導師給你的推薦信在等級森嚴的科學界又是多麼的重要啊。所以尋求一個名師真是太太重要了。其一,跟隨名師,你能夠學到他的工作習慣、思維方式,這些東西是伴隨你一生的,not those experiment data of papers。 其二,你在與老師的衝突、崇敬等感情之後,會沾染上一些性格的因素,並伴隨一生,其三,一個好的導師會引領你進入他的“家族”,把你介紹給科學家們,當然你得是優秀的。你被他家族的人認可接受是相當重要的。其四,好的導師會教給你對科學問題的敏銳感知能力和判斷力,發現去研究哪些問題,怎麼研究,是否值得研究,何時下手,這些是關係到以後維生的問題。即便你以後不再從事這個傳統等級森嚴的科研工作,這些思維也是是十分重要的。而這個能力纔是一個人讀了博士之後獲得的最寶貴,最重要的能力。(而真的不是那些paper,尤其國內即便是百優也多屬於拉瑟的paper。)第五,很多流行書都說你將來怎麼樣取決於跟誰一起工作,那就選擇跟名師一起工作吧。

這些人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比如,其一,敢於冒險,喜歡嘗新。反傳統。第二,立刻行動,趕快透過實驗驗證。第三,尋找關鍵的科學問題,尋找有挑戰的問題,尋找有實際價值的問題。不喜歡跟在別人後面模仿。第四,強勢。科研上十足的貪婪。第五,努力,工作時間很長,也並沒有因爲獲得了一些成就而放棄實驗,一直在實驗桌旁做實驗至到很老。第六,年輕有爲。第七,百折不撓。第八,指導、扶持、鼓勵學生。第九,我想他們是更全面健全的人吧。相比較國內,大多數導師人格並不健全,甚至不乏扭曲之人。第十,不懈的追求。第十一人,慧眼識人。

而作爲導師的人們,現在要做的便是不斷地讀書,在人格上,思維上,個人素養上,科學成就上不斷完善,建立人格,attract追隨者。當然能獲得香農那樣磚石般清澈的智慧最好。

我看得是中譯本,書中還描寫了很多事件的細節,細節,使得所有這些事情彷彿就發生在自己周圍。每個人的想法,境遇,決定的背景也交代的清晰,從一個一個的決定中,人物的個性形象便躍然紙上了。有機會我還會再去讀一遍。

篇二:師從天才讀書筆記

在考試臨近的一週,我開始瘋狂地閱讀各種課外書,從《普通生物學》到《編碼的奧祕》。科學松鼠會的一份推薦書單,讓我開始嘗試瞭解每個領域的神奇之處。書單很長,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是一種原始的渴望,我知道我要去做。書單的第一本,羅伯特卡尼格爾的《師從天才》。

昨天中午,在圖書館的社科文藝書庫,我找到了這本描述科學史的書。書的破舊程度告訴我我不是第一個來訪者。在書的內容提要中,我看到譯者說這本書描述了“一個充滿智慧、趣味、競爭和創新的奇妙的科研王朝”,讓讀者看到“觀念的爭執,實驗的成敗,對事業與關係的考驗,學術榮譽的得失”,近觀“那些科學實踐中的深刻人性”,領略“令人難忘的探索者的精力和事業”。

書圍繞着一條師承關係鏈展開。James A。 Shannon,Bernard B。 Brodie,Julius Axelrod,Sol Snyder和Candace Pert,這是師承關係鏈中最重要的幾個人。他們是生物、化學、藥理的集大成者。你也許在百度上完全搜尋不到他們的資訊,也許在維基百科上也只是寥寥數語,甚至會對這本書的真實性產生疑問。但是他們是的的確確是現代藥理學特別是神經生物學的創始人。

我翻開了這本書。

對於書中科學人的偉大之處和奇特的人格我不願意寫。因爲即使想在寥寥數語就概括數位偉大科學家的科研成果、科學素養、領導才能和獨特個性簡直是天方夜譚。我只想談談自己讀完這本書的感受,這感受已經超出了這本書的主旨。

做一個建築師,而不是砌磚工。這條師承關係鏈上的大師們,除去獲得諾獎的Julius Axelrod,剩下的幾位都默默無聞,他們雖然還頻繁地出現在醫學生厚厚的卷帙上,但還是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他們頭頂的光環開始黯淡下來。但他們是建築師,而不是砌磚工。Brodie在Shannon的影響下開始測量血液中的藥物濃度,而不是僅僅注意到服藥的劑量時,他打響了新藥理學革命的第一槍。當Axelrod開始區分在神經元突觸的事件之複雜順序時,他已經開創了一個新的領域:神經藥理學。這些科學家,他們不僅提出了新的問題,並且用新的方法解決了新的問題,還留下了一大堆問題讓別人繼續研究。他們每一個人都是在從事一種革命性的研究。而反觀現在的名人——並無貶低之意,僅僅是關心的方向不同——Bill Gates也好,Steven Jobs也好,也僅僅是科學殿堂的搬磚工,而不是建築師。回頭看看計算機領域,讓一個大學畢業生簡述最終狀態機的原理或是在紙上畫出一臺計算機中的寄存器多路選擇器內存的結構,也許他會犯一會兒難。現在的教育更多的關心上層建築,而很少去關注底層基礎——這樣只能培養出搬磚工,也許是卓越的搬磚工,但永遠也不能培養出建築師。

有自己的風格。書中介紹了這些偉大科學家的研究方法,由於他們師出同門,所以實驗風格也如此相近。他們推崇實驗爲先,認爲一個實驗比再多的論斷有用。他們相信直覺——他們的直覺往往是正確的——所以他們成功。他們寧願做十個“髒”實驗也不願意花大筆的`時間去做一個嚴格控制變量的實驗——他們喜歡一目瞭然的結果。他們敢於嘗試,不會被前人的思路禁錮。他們往往像孩子一樣,對一些“公理”提出挑戰,非要獲得確切的論證才肯相信。他們喜歡與技師和學生交流,並且當他們取得進展時,不吝誇獎。他們的腦袋裏總會有新想法,但只要新想法被實驗否定就立即放棄這個解釋,轉而尋找其他的更合理的解釋。他們事必躬親,年逾古稀仍然在實驗室拋頭露面,並給自己的“徒子徒孫”提出中肯的建議。風格並無誰對誰錯,但養成自己的風格,並堅持下去,也是這本書給我的啓迪。

尊重自己的老師。這條師承關係鏈並不是十全十美,相反的,爭執和絕交充斥其間。Bernard B。 Brodie,Julius Axelrod由於諾貝爾獎而起爭執,Sol Snyder和Candace Pert因爲拉斯克獎而互不理睬。原來認爲如此偉大的人應該不會在乎利益名譽,但恰恰相反,他們孩子般的天真對於自己成果的保護超越一切。他們爭執都是因爲成果歸誰而吵。但這完全沒有動搖他們對於自己導師的尊重。在文章的作者採訪他們時,讚譽與尊重充斥在他們的話語中,即使當時曾經惡語相向。其實,導師和學生之間是一個相互選擇的過程。導師爲學生指明方向、提供思路和研究設備,而學生往往是真理的見證人。在這裏引用一段話——出自Daniel Levinson的Seasons of a Man's Life作爲本段的結尾:

如一切戀情一樣,導師與學生關係的進程很難順利,並常有一個痛苦的結局……導師常常會剝削、壓榨、嫉妒、文過飾非、強行控制;而學生則常有:提出貪婪的要求、依戀型仰慕、自我否定型感激及驕橫型忘恩負義。至於誰有此類行爲,爲誰而爲,則常常搞不清楚。關係結束後,雙方常會懷有一些最強烈的感情:仰慕和藐視,欣賞和怨恨,悲傷、憤怒、痛苦及寬慰——正如一段刻骨銘心的戀情結束後一樣。

篇三:師從天才讀書筆記

《師從天才—一個科學王朝的崛起》一書深入講述了科學界知名科學家與其門生的“生活世界”,以及這種師承鏈對科學發展的極大促進作用。作者向我們生動的展現了一個在美國國家衛生院(NIH)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著名科學家羣體構築的科學王朝。在半個多世紀的歷史中,以後來NIH首任院長香農開始的一種創造性的研究風格,在四位男女科學家中師承相傳。從斯蒂夫。布羅迪到朱利葉斯。阿克塞爾羅得,再到所羅門。斯奈德最後到坎達絲。珀特。這四位科學家均屬本領域中最傑出的人才。他們每個人都曾做過里程碑式的貢獻。人們認爲,他們每人都做出了達到諾貝爾獎水平的科學成果,其中至少三人獲得了諾貝爾獎的提名,一個人獲得了諾貝爾獎。

1942年,在南太平洋地區作戰的美軍受到瘧疾嚴重侵害,香農臨危受命,主持抗瘧疾藥研製的緊急計劃,布羅迪則被香農指定承擔整個計劃的最關鍵性實驗。他們的實驗是在一個醫院的地下室進行的,條件雖然不好,“但地下室的空氣中”卻“充滿着電光火花一樣的昂揚精神”。在戰爭的危機之下,大家恨不得“第二天”就出成果,大家沒有了常規的刻板儀式,團結一致、熱情向上,不斷交流資訊和觀點。在不到一年內,布羅迪和同伴解開了阿的平的祕密,使它成爲一種強效抗瘧藥。布羅迪熱情高漲地帶着他滿腦子的新想法,在隨後的科研生涯中,向世界推出他自己創新的新藥理學,後來他被稱爲藥物代謝之父。他的熱情、態度和學識影響了一批批來到他周圍的人,其中包括後來的諾貝爾獎得主阿克塞爾羅德,後者在遇到布羅迪之前,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技師。在布羅迪的指點下,"阿克塞爾羅德開始真正地研究科學了"。阿克塞爾羅德本人也說“我比任何人都要感謝他,他使我走上了科研之路”。我們或許可以這樣想,如果沒有冥冥之中的指引讓阿克塞爾羅德師從布羅迪,他這個性格謙和,只會“像個陀螺”一樣在實驗室忙來忙去的技師會與諾貝爾失之交臂呢?

在深刻的瞭解這些科學家們的科研工作經歷後,名爲“師承鏈”的一個章節給我觸動尤爲深刻。在以香農爲首的這條歷時漫長卻又無比清晰的師承鏈中,儘管阿克塞爾羅德與布羅迪因爲某些原因分道揚鑣,斯奈德與鉑特在XX受體研究發現權上產生了重大沖突,但科學研究的精髓思想無疑被這些門生們傳承並進一步發揚光大,可見師承鏈影響至深。而“大師”與門生多年的密切共事和耳濡目染,更在不經意間使門生心領神會,突然感悟並長了許多學問和見識。師承鏈表面上似乎與一種遊戲相仿(在這種遊戲中,排隊的人們一次講一個故事傳下去,最後一個人講的故事與原故事已大相徑庭),但本書所講述的師承鏈根本不是這樣,故事傳下去時非常忠於原作。正如書中說言“師承鏈中的一或兩人可能會堅持背離劇本原稿,但所有的人都顯然已將其精華熟記於心。”更讓我吃驚的是這樣一些統計數字:有人對92名諾貝爾獎獲得者1972年以前在美國做的獲獎研究進行了考察,發現一半以上—有48人—曾是更年長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學生、博士後或助手。而師承鏈的壞處也是驚人的—“如果沒有一個著名的導師,你就幾乎永遠進入不了頂尖科學家的行列”,所謂“科學的馬太效應”。

讀完此書,我不禁沉思:“天才”應該不僅侷限於科學研究,大到政治經濟,小到娛樂百姓,天才層出不窮。那麼“師從天才”這一現象是否也應該是“放之四海而皆準”呢?

師承鏈的順利傳承,我認爲有幾個必要條件。爲首的天才不可或缺,其在科學、產業等方向的敏感性和前瞻性判斷是首當其衝的,這無需贅述。而傳承的門生則是第二重要的條件。香農、布羅迪弟子衆多,爲什麼將其科研精髓傳承的如此清晰透徹的卻是本書所介紹的這一條鏈?不必說,自然還會有其他鏈條在傳承過程中背離了宗旨,最終將“大鵬展翅”變爲“雞飛狗跳”的也應該不乏其人。兩種傳承的結果顯而易見,一個培養了諾貝爾獎的耀眼明星,另一個則應該是“枉與他人作笑談”了。 除了拿“接力棒”的門生,大師對門生付出心血所進行的悉心培養和教導在師承鏈的傳遞中同樣功不可沒,在布羅迪,比較極端的表現則是無論半夜幾點,他都可能會爲某一個實驗思路打電話給他的學生。在這裏,大師與門生直接的溝通至關重要,絕妙的思路,往往都是在不經意的溝通對話中碰撞產生的。“看高手過招”,不僅要看,更在看過後思考和感悟,這才能在不斷的學習中提升自己。

篇四:師從天才讀書筆記

從第一次讀《師從天才:一個科學王朝的崛起》(以下簡稱《師從天才》)這本書至今,已經過去近10年了。2002年在生態中心做實驗期間,曾去西單圖書大廈閒逛,在不經意間看到了這本書,便與此書結爲了朋友,至今已經看了4、5遍,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穫。

這本書從二戰期間一直寫到20世紀80年代,描述了在醫學領域(生理學、藥理學、神經學)一個具有師承關係的團隊(從香農→布羅迪→阿克塞爾羅德→斯奈德→珀特)如何一代代地傳承研究風格,獲得了一個個開創性的重大發現,並獲得了一項項Nobel獎、拉斯克獎等重大獎項。以此師承鏈爲案例,闡述了科學界的一個非常奇怪現象:師承關係在培養科學頂尖人才方面具有強大作用,“一種特別的東西、關鍵性的東西,在若干代科學家之間,代代相傳”。也正因於此,對92名在物理、醫學、化學領域的Nobel獲獎者進行考察,有一半以上(48人)曾是更年長的Nobel獲獎者的學生、博士後或助手;許多世界頂尖科學家有一個驚人的特點,通常都在其他頂尖科學家的實驗室裏工作過,然後依次成爲下一代頂尖科學家的導師。

《師從天才》以樸實的語言,試圖探討並回答科學研究過程中普遍面臨的幾個問題:1)我們應該做什麼樣的研究?2)我們應該怎樣做研究?3)我們應該如何指導學生?

我們應該做什麼樣的研究?《師從天才》中的主人公所從事的研究工作,從本質上說都是做基礎研究的。但是,我們卻發現,他們所做的工作都具有非常明確的終極應用目標。抗瘧新藥的研製來源於二戰期間“美國陸軍被瘧疾搞得失去戰鬥力”,“要打敗日本人,就必須首先治住按蚊傳給人體的寄生物——各種瘧原蟲(Plasmodium)”,而瘧疾被稱爲“二次大戰中的頭號醫學難題”。同樣,斯奈德與珀特對XX受體的研究也源於20世紀60年代後期美國的重要社會現實:“在越南的美軍士兵中有1/4吸食海XX”,“在美國國內,毒品問題導致了街頭犯罪率的驚人上升”;而“只有在分子水平上更好地瞭解了毒品成癮機理,世界各戒毒中心才能真正地解決毒品問題”。1960年Nobel生理學醫學獎獲得者曾經說過:“任何科學家無論年紀多大,如想做出重要發現,就必須研究重要的問題”。因此,無論是基礎研究還是應用研究,在科研選題時我們都應該仔細思考,什麼是重要的問題?國家社會需要我們做什麼?有什麼重大問題需要解決而還沒有解決?我們的研究工作能夠給國家和社會帶來什麼?只有這樣,我們在選擇研究課題時,纔不會盲目跟風追蹤所謂“國際熱點”,纔不會無奈地選擇某個容易爭取到經費的課題,纔不會由於自己在某一研究點比較熟路而繼續做下去,滿足於做些簡單的修補性工作。曾有人說,“科研是拿納稅人的錢滿足自己的特殊興趣”,我寧願相信最初說這句話的人是爲了強調“科研必須具備並遵循自由探索精神,不必拘泥於他人的想法或社會的影響”,而不是在突出研究者“閉門造車”、“事不關己”的思想。我本人是做飲用水方面應用研究的,應該圍繞我國當前許多水廠面臨的實際問題與技術需求開展工作,爲我國飲用水安全保障問題盡一份微薄力量。

我們應該怎樣做研究?誠然,每個人從事的研究課題不同,每個人的知識背景與學習經歷不同,每個人的做事風格不同。例如,由於微粒體酶的重大發現而獲得Nobel獎的阿克塞爾羅德做所有實驗“僅用一支移液管”。事實上,在研究方法上國內外也不存在某些統一的標準、規範可循。但即便如此,可能仍存在一些普適性的法則可供我們借鑑參考。布羅迪說“開始幹吧,大膽地試一下”,珀特“總是願意嘗試不容易成功的科研項目”;布羅迪傳下來的“基因”是“有那麼多有意思的問題要研究,幹嘛浪費時間去研究沒意思的問題?”阿克塞爾羅德在談到自己的科研方式時說“去做一個明顯簡單但會給你一點重要資訊的試驗……,在合適的時候提出重要的問題。晚些提,問題就顯而易見了”,珀特“如果你聰明,你可以做一個簡單的試驗。幹嘛非要花很多天做實驗去得出它呢?”,斯奈德說“我喜歡3小時完成一個實驗,而不是3天或3個月”;阿克塞爾羅德說“光設想做什麼學不到東西,還要靠進實驗室搞實驗”,斯奈德的態度是“去做實驗,找出答案”,珀特談到斯奈德的風格時說“別去想它,你就瘋起來,動手去實驗”。事實上,他們強調的非常重要的思想是,做重要的而不是平淡無味問題、做簡單的可直接獲得重要資訊的實驗並快速找到結果、瘋狂地做令人激動的實驗而不是僅僅冥思苦想,如此等等。頂尖科學家中幾乎無人主張要“過於關注研究的精確度”,要“永遠關注重要的事物,而不要去研究無盡的細節”。我們生態中心目前絕大多數研究人員仍屬於書中所述的“一般科學家”,而不是所謂的“頂尖科學家”。儘管如此,我們也應該在自己的科研工作中,培養自己對科研問題的直覺,儘可能積極發現並提出“重要的問題”,並設計簡單而本質的實驗去獲得在我們層次領域內的重要發現。同樣,我們也不能僅僅滿足於科研中的簡單修修補補的工作,“不要去碰那些常見的科學課題”,“讓別人去解決它們”。

我們應該如何指導學生?當一名碩士或博士入學的學生跟着我們從事科研工作時,我們應該思考,這接下來的幾年中應該讓學生學習到什麼?誠然,在目前大背景下,老師與學生一起合作完成科研項目,學生學會了實驗與研究技能,取得一定科研成果(論文、專利等),學生能夠順利畢業並能因其豐富的科研成果而順利地找到理想的工作,這是最現實也是最基本的。但是除此之外,學生是否還會有更多的期待?我們是否能夠給學生更多的東西?《師從天才》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什麼東西在代代相傳呢?”或者說,什麼東西可以代代相傳呢?當然,科研上的新發現、新知識、新技術是可以傳承的,但是“具體的知識和技術,確實,這可能是最不重要的部分”,“徒弟從師傅那裏獲得的東西中,最重要的是‘思維風格’而不是知識或技能”。事實上,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與解決問題一樣重要,也就是說,學生受到訓練之後獲得了對“重大、重要或適當的問題有了鑑別力”,知道什麼工作是重要的、值得做的,這些素質對於學生在畢業以後的研究工作中具有重要意義。在具備重要問題鑑別力之後,應該培養學生的直覺力,即判斷應該從哪條路往下走;在往下走的過程中,學生應該學會憑藉直覺判斷該如何及時調整研究思路;在遇到困難失敗過程中,應該具備積極面對失敗樂觀心態與堅韌的性格;在科研過程中,還應該學會善於與他人交流協作,尤其對於從事應用型課題的學生,應該具培養其與他人溝通協調能力。此外,閱讀《師從天才》過程中還讓我體會到非常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科研是一件充滿樂趣的探索,這可能也是我們應該讓學生在科研過程中體會到的,而不能讓學生感覺到科研是應付項目、論文、專利的索然無味的體力勞動。

《師從天才》用樸素平實的語言,記錄了一羣熱愛科學並執着於此的著名科學家的科研生活,描述了一個科學王朝的崛起與科學風格傳承的過程,探討了科學與科學家的本質以及科學精神的核心。我從此書中受益良多,也希望能學習並領悟到更多的科研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