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我不》讀書筆記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書筆記吧。到底應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我不》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分享。

《我不》讀書筆記

《我不》讀書筆記1

“希望你能善意地面對這個世界,乃至善意地直面自己。願你我可以帶着最微薄的行李和最豐盛的自己在世間流浪——有夢爲馬,隨處可棲。”

一本溫暖的書。一本以衆生百態,感召內心的故事集,功效如作者言的確超越雞湯,堪比黃連!

百味人生,若未經歷悲苦,如何分別喜樂?昧不自知,混沌迂腐者自不必妄談追求“自度度人”的修爲……

可人生就是個修煉場,業在不斷精進。雖說“不如意常十之八九”……若敢於說“我不”,便是還擁有一份堅持與倔強。更是不放棄未妥協的強大精神展現!

也只有經歷過,感悟過後……我們才能更好地懂得與珍惜那些生活中“有意思比有意義更有意義”的人和事兒,那些妙不可言,那些無需言表……

此生實不長,願我們都不負因緣,不妄度今生,不懼過往!

《我不》讀書筆記2

媽媽給我買了一本《童年只有一次》,你猜猜作者是誰?多大了?告訴你們吧!其實作者就是聞名廣州和我們班的張濛濛,她出了四本書,分別是:《告訴你,我不笨》、《童年只有一次》、《告訴你,我不是醜小鴨》、《快樂伴我成長》,了不起吧?她出完了這本書時,和我一樣大——————才九歲,現在也就十三歲,上初中,有可能她出書和她媽媽和雪糕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她有一次買雪糕,售貨員給了她一支六元的,媽媽不讓她買,說太浪費,有本事自己賺錢,買多少都不管,而她卻覺着有了工作是就有二十多歲了,也不能半輩子不吃雪糕啊,所以她媽媽就讓她寫日記作文,然後按照質量給稿費,需要媽媽提醒的五角,不需要媽媽提醒而且寫的很長的八角,自己寫的而且又長又好的一元。這一下濛濛就高興了,剛開始濛濛是因爲有稿費,而逐漸的,她就從心底喜歡上了寫日記,現在有發表了很多文章,曾在《廣東日報》、《人min日報》、《南方都市報》等多家報刊上發表過文章,而且,她的爸爸和媽媽在她還沒有出生的時候就離婚了,她的奶奶也 只帶到她七歲就“仙逝”了,她可以說是很幸福的,因爲有一個好媽媽,也比較痛苦,因爲她沒有得到過父愛。

這也好,那也好,反正,我非常的敬佩她。

《我不》讀書筆記3

當我第一次接觸到《我不是潘金蓮》這部片子時,我是牴觸的。

原因有三:第一,主演是范冰冰,這一點讓我爲這部片子畫了一個問號,一直被詬病毫無演技的國際範,真的能突破演技,給我們呈現不一樣的感覺嗎?第二,這個莫名其妙的片名,透過這個片名就知道應該歸爲文藝片範疇,其中肯定沒有我想看到的打鬥、特效、驚險鏡頭等刺激感官的元素;第三,看到預告片裏面居然是一個圓形的畫面,這一點真讓人匪夷所思,看慣了長方形構圖的我,突然有點不適應,透過斟酌以上三個問題,我並不打算去電影院燒錢,但人算不如天算,我一個友人非常想看,只能咬着牙陪她去看了。

電影一開場,是毫無音樂的字幕,隨之出現關於潘金蓮的故事,接着屏幕上出現了一個圓形,緊接着故事就有條不紊地一點點拉開,剛開場就是漂亮而唯美的雨中戲,雨中的美麗中國,讓人移不開眼睛,對於特別喜歡雨的我,視野一下子就被抓住了,漸漸地開始被劇情吸引,而范冰冰的演技,也在一票實力派配角的點綴和烘托下,變得那麼細膩而真摯,故事的主線是由女主角丈夫的背叛引起,由於爲了一套房子,這小兩口決定假離婚,然後再復婚,但是離婚後,男方居然毀約,把假離婚變成了真離婚,拋棄了髮妻,和另一個女人瀟瀟灑灑地住進了新房裏,由於丈夫的背叛,讓范冰冰大受打擊,她由此決定去告法院,告他們的錯誤判決,而之後的一系列故事,都是由這個點引起,由於范冰冰無法接受丈夫的離棄,而做的一系列掙扎,但是即便掙扎,也換不回丈夫的心,即便挽回,也不是曾經的那個人,范冰冰知道這點,但就是過不去這個坎,就像失戀的人,永遠忘不了曾經的那個愛人一樣,她就一直和自己過不去,同時也和與這件事牽扯進來的人過不去,就這樣一直打官司,打了整整十多年,都沒有打贏,范冰冰心裏的疙瘩,也糾結了十幾年,依然沒有解開。

最後一次上北京告狀,千辛萬苦終於到了北京,但是卻接到了前夫去世的噩耗,她一下子失去了主心骨,沒了要告的人,她也失去了活下去的動力,就打算上吊自殺,當她來到一個果園上吊時,被果園的農夫攔住了,叫她不要吊死在他的果園裏,這樣會影響他日後的生意,讓她去別的樹上吊死,這時范冰冰終於幡然醒悟,原來她一直吊在前夫這一棵樹上,而忘記了世界上還有千千萬萬種不一樣的選擇。

范冰冰明白這個道理用了十多年,而我們有些人,是否也深陷同樣的事情中呢?比如:一直沉浸在失戀的痛苦中無法自拔;一直爲曾經做過的錯事耿耿於懷;一直爲不曾努力的自己而悔恨等等,其實這些都不可取,畢竟人生很長,我們總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

有時候,退一步,真的會海闊天空。

《我不》讀書筆記4

我不過無比正確的生活。究竟什麼樣的生活纔算是正確的生活。什麼樣的生活又是無比正確的生活。其實每個人的生活都不是無比正確的。作者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是輾轉作者之後,開了自己的咖啡店。所以在此心境之下才選擇了這樣一句話來做書名。書中前面的幾個故事寫了自己,以及別人。印象深刻的應該是那個每天不間斷的出現在她咖啡廳的女孩。一個有着成功的事業,穿着職業裝,偶爾化妝的女孩。說是女孩其實人家年齡已經屬於大齡了。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爲在我內心深處就比較喜歡這樣的人。她們有着獨立的事業,有能力。縱然自己賺錢買的寶馬車被別人不小心刮傷了也淡然的接受。儘管,工作到深夜3點多,在咖啡店睡的酣甜。儘管,因爲一次的疏忽沒有帶手機,將一筆大的訂單丟失。也懷有一顆美麗的心情。她將此稱作美好的遺失。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從出生的那一刻起,不管童年是否快樂,但是長大後我們還是會一樣,從小學,到中學,到高中,再到大學。然後繼續深造或者是工作。每個階段對於我們的內心來說都是一次成長。至於在年少時的那些無知,衝動。甚至是當你成年之後回頭想至今爲當初的勇氣而佩服自己的的時候,我們都在過着不正確的生活。其實無比正確的生活是沒有的。因爲我們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只是很多時候我們被一些現實的東西而牽絆。不管是否選擇繼續還是放棄,我們的內心肯定是澎湃的。

很多時候,別人的故事再傳奇,別人的生活再美好。或者很多時候我們平淡了現在的生活。那些都只是在別人眼中。只有自己的內心纔是最爲重要的。作者雖然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敘述着別人的故事。包括婚姻,包括愛情,在這些故事中我想作者更多的是滲入了自己的情感,自己的一些判斷。唯有看到作者在寫母親的時候,那種真實的感情是沒有辦法掩飾的。看完這本書,雖然對我來說沒有什麼影響,但是作者對於母親描述的時候那份感情觸動了我。因爲這樣的書籍我也許看的比較多了。很多時候會有一種異曲同工之處。古今中外有很多有名的作者。總有一本小說裏會折射出作者的影子。即使在整個小說中會塑造個很無關的人物,但是總是會折射出作者本身的影子。

看完這本書特意看了下作者簡介一欄。艾小羊對於現在的自媒體來說是比較受歡迎的一位。據說她的文章微信轉載量很高。這位微信圈的金句女王的文章之所以能夠被那麼多人轉載,肯定是受到了大家的認可,或者說某一句話剛好符合那個人現在的境遇。我們很多時候有着相似的經歷,但是成長的方式卻不盡相同。我們都在宣揚着要遵從自己的內心,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然而只有選擇自己內心的選擇纔是一種正確舒適的生活。

《我不》讀書筆記5

《我不是潘金蓮》上映後各種被吐槽,再到這幾天的馮導和萬達隔空罵戰,風波就沒斷過。如果作品好,觀衆滿意,管他站萬達華誼,票房肯定不會差,評分也不會低,至少我肯定會推薦給身邊朋友看。所以在這一點上,我個人認爲馮導有點底氣不足,並沒有體現北京大老爺們的豁達。就電影而言,並沒有我預想的那麼好,但也絕不是一部爛片,所以給一星兩星的我覺得要不就沒明白要麼就又是網絡言論中的情緒發聲者。

很多人網友罵馮導選材三觀不正,藉着說官僚作風腐化,政府處理問題僵化等現象來宣泄底層女性的堅韌與不易,凸顯小人物的悲哀。但我覺得卻恰恰相反,這部題材是在諷刺女主缺乏基本法律常識,自以爲是受了天大的委屈來“借法胡鬧”,覺得自己值得被同情,她就佔理,殊不知法從不只是爲主觀意識服務,而是客觀證據。所以,李雪蓮敗訴了,而她卻認爲是法官收取賄賂導致了她的失敗,所以她先去縣裏喊冤後不成就去市裏再到省裏,就這樣一直“胡攪蠻纏”到北京上訪,上訪成功了,所有相關官員都被撤了職。

再後來的一年兩年三年………直到十年。

在十年間她不間斷上訪北京喊冤,讓各級政府官員都怕她不行,其實說到這,明明按照法律來講他們沒判錯,但她這一鬧讓他們擔心自己是否會像之前那些倒黴蛋一樣官位不保,所以只能用最笨的方法去攔住她上訪。許多官員是真心想要幫助她解決問題,但沒人懂李雪蓮在想什麼,她究竟想要什麼。一路上確實給很多人添了麻煩,例如莫須有的罪名莫名其妙讓人家被革職。別人勸她放棄她也不聽,只聽牛的話,真是軸到不行。其實也許到後來連她自己都不知道去北京是要幹什麼了。只知道一到這個時間就去北京折騰一番雞犬不寧,想幫卻無可奈何,想制止卻屢屢失敗,以至於在第十一年李雪蓮遇到真愛後決定不再上訪,卻再無人相信了,這就是現實版狼來了的故事。十年後李雪蓮變成徹頭徹尾的農村大媽,很多人可能覺得李雪蓮真心值得同情,儘管事情源頭是她和丈夫因分房政策“真假離婚”造成的,她有錯但不至於此,是的,也許她是可憐但並不值得同情。

在鏡頭視角方面馮導確實設計很巧妙,圓方鏡頭轉換,似是在突出無規矩不成方圓的道理。鏡頭拍李雪蓮個人時是圓鏡頭,拍她去上訪時的片段又自如轉換到方鏡。小人物被圈在圓中,方鏡象徵規矩體制,看似格格不入卻又迂迴含蓄,這一點設計上我是真服,加一星。

《我不》讀書筆記6

作者岸見一朗。這本書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剖析了我們一生所困。很多時候我們在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會不自覺的在心底爲自己吶喊助威。或者是逃避。殊不知,在我們日常所遇到問題之後的困擾,是能夠從心理學的角度去分析的。

每個人生來都是一個社會人。在這個大環境中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一樣,致使會出現不一致的性情。我們如何自如的去處理人際中所出現的問題。一個天生自卑的人在人際關係中會比沒有自卑心理的人要苦惱的多。同時除去性格所在的自卑還有一種普遍存在的自卑那就是書中提到了一個概念:劣等自卑感,是指在日常溝通交流中經常使用“因爲有A(或者,因爲沒有A),所以做不到B”理論的行爲。這裏的A通常都是非常有信服力的理由,足以讓自己和他人覺得既然有這種理由、確實沒辦法,神經症往往會作爲A來使用。只是他們不願意承認自己做不到,不願意因此而丟面子。其中人生的謊言,糾結瑣事的人,害怕不可控的事務,停留在熟悉的環境裏。都是圍繞劣等自卑感所闡述的。劣等自卑感與之相反的就是優等自卑感主要是圍繞圍繞虛榮心。每個人都在時有時無的追求優越感。甚至於以追求優越感爲人生的目標。人只要放下虛榮心,選擇一種踏踏實實的生活方式和性格,就不會在意他人的看法,也不會受到他人影響。要想做到這一點,可以先做到:用現實中的自己代替活在可能性中的自己,接受現在的自己,能夠做到這一點就已經是一個巨大進步。如果你能接受這種性格,那麼你就已經不是從前的你了。這段是在書中摘錄的個人覺得說的特別的好。任何人都存在虛榮心這是人性所在但是能夠做到不放大虛榮,不被虛榮所控制自己纔是我們力求做到的。

生活中那些從死亡線上掙扎過,並且重生的人才能夠領略到死亡的含義。但是隻是單從這個詞來講。我們沒有經歷過得人覺得很平常。或者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那麼我們需要認真的去想過這個問題。這是一個值得我們耐心理解的人生課題。書中從老,病,死,三個方面說明了這些所存在的理由以及淡然處之的態度都值得我們借鑑。瞭解死亡的含義明白看去的意義。接受疾病的產生。那麼我們就不會因此而苦惱。

如何克服生活之苦難。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是自己選的,既然這樣,那麼從今往後該如何活下去也可以由自己來選擇。要想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擺脫一直以來對人生、世界及自身所抱有的看法和見解。本章中將基於之前的內容,考察具體怎麼做才能擺脫如此疲憊不堪的生活。擺脫被認可的慾望。首先要有貢獻感。從小我們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老師的認可,後來就是老闆的認可,伴侶的認可。很多時候爲了獲取認可而迷失。透過貢獻提升自我價值,讓貢獻感替代認可。如此我們才能不去爲了滿足他人而失去自己。當然最爲重要的是具備勇氣。若干的勇氣。失敗的勇氣,嘗試的勇氣等。

即興的活着,命運,現實,都是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在這之中我們是自由的。選擇珍惜當下的幸福,既能夠自如的應對殘酷的現實也能夠認真的過活。不要去考慮明天,先把今天活得充實。認真地度過當下的每一天甚至每一瞬間,那麼,很容易被忽略掉的瞬間會以不同的風景映入你的眼簾。就像旅程中重要的不是到達目的地,而是,享受到達目的地的整個過程一樣,你也能享受人生過程。我們都知道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兩者在處理問題時截然不同。當然我們更多的是提倡樂觀主義。在生活中樂觀派一定會比悲觀派過得自在輕鬆。

作者在書中應用了大量的心理學及其他書籍。包括《人性心理學分析》《兒童教育心理學》《神經症人格是如何形成的》《有關人生意義之心理學》《性格心理學》《難教育的孩子們》《阿德勒的一生》《生活意義》《個體心理學講義》《理解人類本性》等書籍我就不一一列舉了。作者也是結合了這些書籍所涉及的內容加上自己的見解寫了這本《我不想活的那麼累》個人覺得可讀性很強。有引導性。

《我不》讀書筆記7

前一段時間,我看了一本書叫做《我不想不想長大》。那本書寫出了我許多想法。

大家都一樣。小的時候老想着長大,但長大後發現許多煩惱與無奈。童年,心中難免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因爲童年是無憂無慮的,那時候我們都很天真、很愚蠢、很快遇到開心的事,能旁若無人地開懷大笑;遇到傷心的事,會放開嗓門大聲痛哭。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怎樣就怎樣,不用假裝笑臉;不用過分掩飾自己;不用幹自己不喜歡的事;不用在意別人的目光。我是孩子我怕誰!就算幹了壞事,別人也只會說:孩子還小沒人跟你計較。

童年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所以我常想,要是我一輩子都不長大,那該多好啊!

我怕那天我長大了,擁有了一張大人臉。穿着異樣的高跟鞋,婀娜地在地板上發出清脆的響聲,吸引着衆人的目光。再也不能抱着洋娃娃睡覺,不能拿着冰糖葫蘆,在大街上邊走邊走邊吃,不能在大街上放肆的大喊大叫

我好懷念我五六歲的樣子。那些日子,我有很多很多的小朋友在大街上又打又鬧,常常不是砸了人家的玻璃,就是弄得一身髒。

我想停留在那時,因爲有太多的美好回憶,和太多值得留念的事情。以後,還要經歷許許多多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但成長是必然的,自己慢慢長大,同年就此一去不回來了,留下的只是一個美好的回憶。

童年,你爲什麼這麼美好?你有什麼魅力讓我永遠停留在童年?你又有什麼魅力讓我不想長大?

《我不》讀書筆記8

這本書是我在拉薩某書店買的,之所以會買,是因爲妹妹三番五次給我推薦了大冰的另外三本書,說大冰和我很像,推薦我讀讀,很汗顏看了大冰的經歷後,感覺我和大冰簡直天壤之別,妹妹,你也太看得起你哥我了...

回到正題,這本書講了8個普通人(包括流浪歌手、畫家、老兵等等,我也不知道如何表達,感覺都是生活的藝術家)的掙扎奮鬥史,背夫弟弟、與白血病抗爭的小藍,組織民間救火消防隊的老兵等等。

每一個故事都極其平凡而樸實,但卻有那麼的不凡,不凡的是那人性中與命運抗爭的執着,是求生欲,是執着的愛情,是獨活對死去的兄弟的悔恨,是對貧困山區兒童的憐憫等等,很久沒一口氣讀完一本書了,這本書是最幾個月讀的最快的一本,書本內容沒必要在這說明,推薦對西藏,對流浪歌手以及對詩和遠方向往的人讀讀,裏面有句話說得好,藉此結尾:

平行世界,多元生活。竊以爲,既可以朝九晚五,又能浪跡天涯,纔是平衡而負責的人生王道。

《我不》讀書筆記9

本欄目輪流分享成員的讀書筆記,本次是謝鵬勇.廢紙狂的《我不是潘金蓮》讀後感。如果想和其他成員交流,請點擊閱讀原文,到豆瓣小組原帖下面回帖討論。

今年我去電影院看電影,電影開播前有一些新電影的預告片,我無意間留意到一部名叫《我不是潘金蓮》的電影,導演居然是馮小剛。當時我腦海裏面的第一反應就是劉震雲,因爲劉震雲在獲得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的時候不久又出了一部長篇力作《我不是潘金蓮》,而且以往劉震雲和馮小剛是有非常密切的合作,被搬上電影銀幕的劉震雲的作品大都是馮小剛導演的,於是看到這個熟悉的作品名字我第一時間就想到劉震雲。

兩年前,我看過劉震雲的《一句頂一萬句》,後來劉又出新作品《我不是潘金蓮》,而且劉說這部作品是《一句頂一萬句》的姐妹篇。《一句頂一萬句》是以男性的角度寫的,講述一個戴綠帽的男人想殺人的故事;《我不是潘金蓮》是以女性的角度寫的,講述的是一個離婚後的女人想折騰人的故事。粗略來說,這兩部作品我都認爲指向共同的話題——溝通困難和荒誕。

鑑於《我不是潘金蓮》這部電影沒有在內地上映,而且原來《一句頂一萬句》也被改編成電影,但是導演並不是馮小剛而是劉震雲的女兒。在這裏,我也不太想劇透關於《我不是潘金蓮》這部作品的一些劇情,我就在這裏着重探討這部作品的主題和文學小說中關於藝術手法和架構的問題。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我起初只認爲說不明白的事情說明白就行了,不存在着溝通困難的狀況。但是隨着自己的一些經歷,我越來越發現溝通真的是會出現困難的狀況,維繫着溝通的紐帶我認爲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而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又是與人與人之間的利益是密不可分的,《我不是潘金蓮》這部作品在這方面可謂是表現得淋漓盡致。貫穿整部作品,主人公李雪蓮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告狀告狀還是告狀,告狀告了20年,在我看來李雪蓮只不過是爲了一口氣,一口咽不下的氣而告狀,本來可以小事化了。誰知道事情越弄越大,作品中也出現過幾次類似的字眼:芝麻大的事變成西瓜,螞蟻變成大象。最讓讀者覺得哭笑不得的是:主人公李雪蓮想把真事說成真,但是經過她的努力還是不能說成真事,在衆人眼裏她說的那件事是假事;而當她想把一件假事說成是假事,但是還不最終不能如她所願,人家卻認爲她說的是一件真事。所以我認爲劉震雲說這兩部作品是姐妹篇是有他的道理的。

再來說說《一句頂一萬句》和《我不是潘金蓮》這兩部作品的主要人物的特點。《一句頂一萬句》裏面的吳摩西和《我不是潘金蓮》裏面的`李雪蓮,其實我認爲這兩個主人公都是比較小氣的人,不過他們兩不同的事李雪蓮從頭到尾始終做着一件事就是折騰周圍的人,在她的思想裏面,她自己過得不太好由於假離婚變成真離婚而咽不下那口氣,結果就不想讓前夫過得好,要折騰他,最後小事折騰成大事,最後她想折騰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羣人。最讓人覺得哭笑不得的是折騰來折騰去最後折騰不到別人反而折騰到自己。而吳摩西他是一個身份缺失的人,甚至可以說沒有信仰與目標的人,幾次的易名,去不同的地方投靠不同的人,做不同的工作,有如只是一個人爲了活下去而已。這樣相比我反而覺得李雪蓮是一個執着的女人。但是最後作品又讓人覺得可笑,就是李雪蓮的前夫秦玉河死了之後,李雪蓮本來折騰人的源頭就是秦玉河,秦玉河死後,李雪蓮也就沒有繼續折騰下去的理由......

裏面有一個情節值得我們去思考,關於李雪蓮與趙大頭的那一部分。李雪蓮告狀20年,本來最後被趙大頭說服不去北京告狀,而且趙大頭(趙大頭在高中的時候就喜歡上李雪蓮)也因爲這件事與李雪蓮好上且準備結婚,同時李雪蓮的潘金蓮稱號也會因她的結婚隨之消失。最後趙大頭陰溝裏翻船,被李雪蓮偷聽到趙大頭與她好上是有着一層利益上關係的,最後也因爲這樣本來的大好婚事最後趙大頭陰溝裏翻船。

其實對於某些讀者來說,評價劉震雲,他們認爲,劉震雲也太能扯了,的確,我是覺得劉震雲挺能扯的,從他的《我叫劉躍進》、《一句頂一萬句》再到《我不是潘金蓮》都是,他的作品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荒誕,簡單來說這種荒誕是有點扯淡,與魔幻現實主義的荒誕是不同一個格調的。

關於這部小說的架構問題,我一直都看不太懂,這部作品分三個章節,第一第二個章節是序言,第三個章節是正文。正文的內容只有十幾頁,一個章節的語言有一百幾頁。第一個章節和第二個章節是圍繞李雪蓮的,兩個章節之間的時間跨度比較大,而且女主人公在裏面的狀況可謂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一樣,時間跨度和狀態的跨度都比較大,有一個比較鮮明的對比吧。對於正文部分,其實我一直看不懂爲何劉震雲這樣寫。

《我不》讀書筆記10

《我不是完美小孩》本書描述了一個三年級小女生郝完美在學習、生活,尤其是與大人相處中的困惑與煩惱。大人從長大的那一天起就開始留戀和懷念童年的美好,幻想能再次回到童年,經歷了生活磨練的大人也更能懂得“郝完美”同學的吶喊。幾米說:“這本書獻給放棄追求完美的小孩和大人。”幾米之前創作的成人繪本不管是從畫風還是從語言上,都是充滿着一種淡淡的憂傷和寂寞,幾米的“小人”們總是習慣於用憂鬱的眼神望着前方,體味一個人的落寞。這在一定程度體現了現代都市年輕人心理狀態,因此幾米作品的讀者對象也主要是大學生和都市青年。

在20xx年推出的一部最新作品,也是《鏡子裏的小孩》之後又一部以兒童爲題材的作品,幾米曾經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明確表示過“我會想要做兒童繪本”,但 幾米 作品與傳統上的兒童繪本有着本質的區別,幾米創作的以兒童爲題材的作品可以讓孩子共鳴,讓成人回味。因此這本書打破了閱讀界限,從小學生到中學生,從大學生到都市青年,不同的人可以讀出一個屬於自己的幾米,每一個人讀了《我不是完美小孩》,都將會情不自禁地脫口而出:“這個小孩和我很像呢!”

成長,其實是一種焦慮的訓練;日夜謹慎地顧慮各種來自四面八方、原因不詳的期待,我們活在別人的慾望與幻想中,適時調整自己要符合“完美”進行的基調。在《我不是完美小孩》,幾米運用鏡像投射,讓我們看到每位小孩在鏡子前,那種面對完美產生的可愛壓力。似乎我們也看到曾經的自己,這種意識重迭的雙層時空凝縮於小小鏡框,映照出無限困惑與天真憨傻。我們在微笑中,看到過去也想到現在的自己︰在完美幻想中一切的跌跌撞撞。

《我不》讀書筆記11

睜開眼,金默笑了起來,車子在高速路上行駛,風從天窗呼呼地刮下來。她提了提自己的棕色外套,感覺自己已經與克里姆特的畫合爲一體。

她光着腳走在張之冰涼的木地板上,猩紅的指甲油像幾粒快樂的石榴籽,她穿着張之的條紋線衫,覺得自己從沒這麼好看。他們整夜整夜不睡覺,他們不出門,他們抱在一起。他們再也不像兩隻糾纏着窒息而死的動物,而是變成兩朵白色的雲,暖烘烘的太陽穿過紅窗簾闖進來,像要把他們抓到天上去,他們尖叫着,大笑着,白得越發透明。

金默放棄了去憧憬偉大和純粹,因爲自己就是偉大和純粹。她放棄了犧牲,因爲自己同時又是獻祭者又是被獻祭者。榮格說,嚮往地上的,就會被懸掛在天地之間,嚮往天上的,就會漂浮於天地之間。她下沉得夠多了,幾百個日日夜夜,她沉到最深不見底的大地深處,張之在地面因爲恐高症而面色蒼白地望着她,她向底部獻祭了自己的生活,獻祭了顧平,還有一個孩子,然後終於找到了自己的靈魂,把它拎出泥淖,掛在它身上的蛇化成一隻只白羽鳥,爲她銜來金色的皇冠,上面刻着:“愛是永不止息的。”

張之有時和她一起飛,不再恐高,有時只是停在地面笑着看她。她不再哀傷,不再去問:“你爲什麼不跟我一起飛呢?”不會像馮唐書裏的女人那樣說:“我不淨不垢,忠厚純良,如果這世界上真有上帝,我一定會上天堂,你要跟緊我。”

一天夜裏,她夢見坐在張之車的後座上,張之躺在她腿上和她聊天,她突然想起來車在開着,沒有人握方向盤,她站起來,看到快要撞上旁邊的貨車,急忙伸手去撥方向盤,張之仍然在一旁看着她笑,她即刻就後悔了——爲什麼要去撥方向盤呢?

標籤: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