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吶喊三百字讀書筆記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書筆記了。那要怎麼寫好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吶喊三百字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吶喊三百字讀書筆記

吶喊三百字讀書筆記1

午後,手捧一本《吶喊》。 《吶喊》是魯迅先生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說的結集。它是中國的名著,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

細細回顧,一個名字從記憶中顯現出來——狂人。 是啊,《狂人日記》,那本寫滿"吃人"的日記,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啊。恐怖的封建壓迫,毫不留情地扭曲了一條條靈魂;在仁義道德的面具下掩蓋的是吃人的本質。狂人說:"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在那樣的“吃人”社會裏,人亦或是明哲保身,亦或是當一個“吃人”者,在哪裏還有純白的靈魂?那是發自內心的狂呼。任一個被壓迫,被禮教壓得喘不過氣的人都會自然而然的發出這樣的吶喊!可是,最爲可悲的是,在封建禮教的壓迫與束縛下,人們卻沒有勇氣發出這樣的吶喊!狂人是幸福的,因爲他的瘋,使他擺脫了封建禮教的對心靈的摧殘和壓迫,也只有瘋子纔有權利擁有純淨的靈魂,希望這社會都是瘋子!

孔乙己,這個繼狂人後躍出的名字,瞬時把我的思緒拉去了他的世界、、、《孔乙己》繼《狂人日記》後第二篇抨擊封建禮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他那己扭曲的心靈是被封建文化所骨化的啊!他窮困潦倒,被人們作爲笑料;他滿口仁義道德,卻爲生活所迫也當起“樑上君子”,最終,死是對他最好的解脫、、、也是,在那封建壓迫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社會,也只有死人和瘋子倖免於難,這是多麼諷刺啊!是啊,在那個中國人被處死中國人還麻木圍觀、叫好的社會環境中,難怪魯迅先生會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概括當時的社會與人民,這是何等的貼切啊!

吶喊三百字讀書筆記2

印象最深的是狂人日記、孔乙己、一件小事、阿Q正傳四篇,但記憶深刻的一句話是《故鄉》結尾的那句: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魯迅在自序裏寫當時國人需要拯救。從對中醫的迷信寫起,說中國人需要醫藥上的生理解救,然後寫到在日本看電影國人思想的愚昧,棄醫從文,要從思想上拯救中國人。

相信當年肯定有人對魯迅的行爲不屑一顧。

但魯迅怎麼說:橫眉冷對千夫指。

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們讀魯迅的作品,依然有感動、憤慨、豁然的情緒,而那些非議魯迅的人呢,誰記得。

魯迅說,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他是第一個走這路的人,當時當下被誤解、被攻擊、四處碰壁,但過了這些年,我們都只記得他,讀他的作品,而不會記得那些非議他的人。

一條路,要成爲第一個人走這路的人,不僅要有勇氣,要有耐心,更要一顆強大的內心,能擔得起所有的非議。

要知道,十年百年之後,後人真正看到的,只有構成系統的作品,不是散亂的作品評論。評論別人太容易了,大家都能做,但能正在堅持下去寫出好作品、幹成大事的,太少。能不能做到,是一回事;做得好不好,是另一回事。

現在社交網絡不比從前。從前魯迅寫文章,都是與人隔空對話,在報紙上罵,稍微還有點門檻。現在大家在社交網絡上稍微對什麼有意見,都能直接留言、評論。

現代社會,如果你想幹成一件事,內心素質要非常豁達。

如果你真想幹大事,聰明點的話,請戒掉社交網路,孤獨地走你想走的路。

吶喊三百字讀書筆記3

魯迅先生是我很崇敬的一位作家。他筆下的三味書屋、閏土、社戲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這些文章就像小草一樣清新自然。可他的另一本小說集《吶喊》卻像聲聲驚雷,在那個陳腐黑暗的年代喚醒了許多鐵屋子裏的清醒者,讓黑暗的舊社會有了反抗的力量與希望。《吶喊》是拯救民族,爲革命先驅助威的號角,是讓沉睡者覺醒,讓勇士們振奮的戰鼓!

魯迅原本是要學醫拯救病人的生命的。可在那民不聊生、戰火紛飛的年代,手術刀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他把手中的刀換成了拯救國人靈魂的槍。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爲新文化運動吶喊助威,慰藉那在寂寞裏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

開學第一天第一課堂裏愛心大使李連杰叔叔說我們這一代的任務是繼承五千年優秀歷史文化傳統,把它們發揚光大。讓我們祖國不但國富民強而且精神上也要站在世界頂端!

是呀,我們盛唐時期,一走出國門,迎來的都是崇敬羨慕的目光。比如唐僧。外國人一聽說是中國來的,都會讚歎道:您是大唐來的高僧啊!語氣是多麼崇拜嚮往啊!不像前些年我們去日本。導遊不敢給我們發隊帽,他怕我們大聲喧譁,在外國人跟前丟了中國的臉;還老提醒我們在公共場合不要擁擠、插隊;男同胞上廁所要上前一步可見我們在老外的眼中素質是多麼差啊!是呀,這些年我們的國家越來越繁榮昌盛,人民生活越來越富裕,但精神文明沒有跟上。這就像一個跛腳巨人,是無法跑到世界前列去的!

今天,我也要學學魯迅先生當年吶喊的精神,大聲呼喊:同學們!讓我們繼承祖先們深厚優良的文化傳統,接過建設精神文明的大旗,努力學習,爲發揚祖國文明而奮鬥!來吧,小主人們!讓我們就從現在開始,人人講文明,懂禮貌:向老師敬個禮,向同學問聲好;幫媽媽掃掃地,幫老人捶捶背大家都從小事做起,先管好自己再幫幫別人。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中華民族一定會成爲物質精神的巨人,邁着強健的腳步走向世界。加油!

吶喊三百字讀書筆記4

學洋務 改變命運

攻醫學 救國救己

治文藝 改變精神

即便用這首詞來說明魯迅先生一生的宗旨是再好不過了,他本人最重視的當是“治文藝 改變精神”吶喊正是一部改變國民精神的 偉大小說鉅作。

除了自己主觀上的原因,客觀上國民的麻木,羣衆的不覺悟,在當時產生對於“吶喊”的不贊成也不反對。在他看來,國民以沒有希望了,自己也只剩下深深的悲哀和寂寞。而勇士們奮鬥到底不麻木,反應中帶着無限熱情在寂寞中奔馳前驅着。因此他們需要有人吶喊助威。

吶喊的意義可以說是絕對存在的。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窗戶且萬難破毀的,裏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要不了多久就要悶死了,由於是昏睡入死的,就感覺不到死的悲哀。現在其中一個人大聲嚷嚷起來驚起了較爲清醒的幾個人,使着少數的不幸受到了無可挽救的臨死苦楚,然而這幾個人既然已經醒來,你就不能說沒有逃生的希望。

可以說上述的國民精神麻木不是暫時或短期造成的,而是經過奮鬥,努力後得不到逃生而產生的沮喪,悲觀的惰性。就如科學界的一個著名實驗——“鱷魚攻食”。

吶喊三百字讀書筆記5

“冬天的蘆根,經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對的,結子的平地木,……多不容易辦到的東西。然而我的父親終於日重一日的亡故了。”這段話是魯迅先生在《吶喊》自序中的一段自述,講他小時候爲久病的父親買藥看病的事情。

當我看完魯迅先生爲《吶喊》所作的自序時,我確實是有被感動到了。他爲自己當年的“買藥看病”滿滿的盡是悔痛。《狂人日記》、《藥》、《明天》、《故鄉》這幾篇中,其實都有先生自己的影子存在。

《狂人日記》裏的“吃人肉”,《藥》中的“血饅頭”,《明天》求的“賈家濟世老店的保嬰活命丸”,《故鄉》戴着的“銀項圈”。這些個何嘗不就是魯迅當年爲自己父親到“最有名”的醫生那開的方子,買的藥。

正版教科書及正統現代文學史,對《吶喊》均奉爲經典。《阿Q正傳》自然是經典中的不朽的代表作。

然而《吶喊》中,其實也很有幾篇僞小說。

《一件小事》,是大多數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的孩子們接觸的第一篇魯迅作品,以人力車伕的磊落來反襯皮袍下的“小”,多少有一些做作的成分。後來的楊朔先生將這樣的表達方式發展到了巔峯,並得到當權者長期的首肯。這,肯定是大先生最初所萬萬想不到的。

《鴨的喜劇》,有一點童話故事的意味,以小說論,很是失敗。

《兔和貓》,依然有一點“小人書”的感覺,敘述並不高明,連“中心思想”也很難總結出來,這真是“無可如何”。

《頭髮的故事》,這表達的內容,倒有點爲“頭髮”修史的意思,然而表達方式太不嚴肅,從這個意義上講,還沾一點“小說”的味道。

《故鄉》若是收在《故事新編》裏,或許更合適。

《社戲》,前半段與後半段可獨立成篇,前半可收雜文集,後半也可收在《故事新編》。

“佛頭着糞”,淺薄如我,只剩膽大了。無聊文字,博識者一粲。

吶喊三百字讀書筆記6

長夜難明國運危,

勇士荷戟獨徘徊。

蒼生只憐茴香豆,

半碗溫酒易沉醉。

好藥人血蘸饅頭,

總難醫卻癩阿桂。

麻木頑疾入膏肓,

寂寥光陰都頹廢。

剩得閏土有鋼叉,

不識月夜刺鬼魅。

先生吶喊醒國民,

不信夢魘喚不回。

《孤獨者》中的魏連役,反叛了那個社會,接受了新的思想觀念,因而被人們視爲異類,一個“吃洋教”的“新黨”。他原先有一個愛他的祖母,雖然他認爲自己已“不配活下去”,但爲了不讓祖母“痛心”,他只能委曲的活着。祖母的死使他得以從愛與被愛中解脫了出來,對於這最後的訣別,他儀式般的作了最後一次“慘傷裏夾着憤怒和悲哀”的狼一般的長嚎之後,他感到了輕鬆,因爲他已經不再需要爲這個世界和他自己承諾什麼。所以,爲了“活幾天”,他變賣了一切可以賣的東西之後,便把靈魂出賣給魔鬼,爲了80元的月薪而做了軍閥師長的顧問。正如他說的:“我已經躬行我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了,我已經真的失敗,——然而我勝利了。”他最後是以自己的墮落和良心的背叛爲自殺手段,來毀滅這個包括他自己在內的黑暗世界的。

方玄綽不敢正視現實,呂緯甫和魏連役夢醒後無路可走,產生出沉落的情緒和精神的變態。他們曾經和黑暗戰鬥,而又終於被黑暗吞噬了。對於這一代,魯迅既溶合了自己曾有過的切身體驗去加以表現,又站在新的歷史高度,對他們的倒退進行了批判,暗示他們如果不改弦易轍是沒有出路的。

吶喊三百字讀書筆記7

再讀《吶喊》其實引發我更多思考的依然是我們異常熟悉的那幾篇:《故鄉》、《藥》、《阿Q正傳》、《孔乙己》。

和散文相比,小說可能本身便具備較高的可讀性,在閱讀中,你走入他們的世界。走入《故鄉》,走入那片瓜地,走近那個手持鋼叉的少年,走進那段兒時歡樂的少年時光,彼時雪中捕鳥,瓜田刺猹;彼時年少輕狂,幸福時光。

走入《故鄉》,走入那一聲生疏的“老爺”,將曾經的年少友誼打得粉碎,閏土無法衝破當時幾千年間形成的封建禮法觀念,當時的人們都無法衝破這些綱常道德對人的束縛和壓制。走入《故鄉》,走進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人——豆腐西施楊二嫂,常人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而楊二嫂可以說是不折不扣的爲了錢財利益,不折手段,她是這部小事裏真正的小人,不討喜的人。

我想魯迅寫這個人的目的是爲了警示自己,警示他人吧。縱使生活會如此艱辛,人活着也不能沒有信仰,失去最基本的道德準則,遺失人與人最基本的感情。至於結尾那句經典“人世間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變成了路”相比於絕望的輪迴,我還是更願意接受那個我們初中時的解釋——世間總有希望,一切總會變好。

《藥》則是以“肺結核”爲事情的核心,“血饅頭”爲全文的線索。我們讀到老栓爲了救自己身患癆病的兒子,賣力工作,爲一個血饅頭一擲千金。這種親情父子情在令我們唏噓不已的同時,也激發起了我們的思考,當時的國人是在怎樣的一種封建環境中,習慣了矇蔽和愚昧無知,這種思想可能比癆病本身更爲可怕。魯迅也希望,那個染滿革命烈士鮮血的饅頭,可以成爲一塊石頭落在人民心中,可以一石而激起千層浪,喚醒迷茫的國人。

吶喊三百字讀書筆記8

“我在青年時候也曾經做過許多夢,後來大半忘卻了,但自己也並不以爲可惜。所謂回憶者,雖說可以使人歡憂,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着已逝的寂寞的時光,又有什麼意味呢,而我偏苦於不能完全忘卻,這不能完全忘的一部分,到現在便成了《吶喊》的來由。”

——《吶喊》

開始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心中無由的產生的一種陌生,那種陌生感是寒冷的。帶着這樣的感覺,我開啓了品讀《吶喊》的征程。

從《一件小事》 、《狂人日記》、《故鄉》這些文章中,我感到了迷茫,我真正的不能理解,不能感受出文章中的韻味,相反我對要讀懂這本書的意念越發強。在《孔乙己》中,我看到了悲慘的人生,同時也看到了造成這悲慘人生背後那黑暗的社會,我開始慢慢懂得魯迅先生爲什麼要棄醫從文,能夠治好國民的皮肉之傷是完全不足夠的,只有填滿了那內心的空白,人們纔會覺醒,纔會懂得拿起武器反抗那扭曲的黑暗。

可以使人歡,可以使人憂,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

與家人團聚必然是歡,妻離子散可以使憂,但是我覺得用“苦”或者是“悲”字來形容就更加好了。當時的社會是黑暗的,造就了這樣淒涼的文章理所當然,祥林嫂的慘死街頭,孔乙己的'悲慘,外加國民的愚昧無知,營造了這樣淒涼的氛圍,從而產生了《吶喊》。

有時,面對生活的不如意,我也想吶喊,將這種不滿發泄出來,寫到書本中,但是這畢竟只是內心的暗示。有人說,時間可以使人忘卻那內心的傷痛,開始的強烈感覺會隨着時間的遷移而變得淡了,最後淡的讓你已經忘卻了曾經有過這樣的傷痛。然而,我覺得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這樣的感覺就如同魯迅先生書中說描述的那樣“所謂回憶者,雖說可以使人歡憂,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着已逝的寂寞的時光,又有什麼意味呢,而我偏苦於不能完全忘卻。”回憶就是這麼強烈,因爲內心深處的強烈呼喚,所以造就了今日的吶喊。

今日的吶喊與昨日的《吶喊》唯一的區別就是,面對的人,所處的社會,表露的情感的不同,而這些不同並不能阻隔兩者的聯繫,這便讓我想到了一首詩《如果》,可是生命中並沒有如果,有的只有無盡的吶喊與彷徨。

吶喊三百字讀書筆記9

魯迅是我最喜歡的文學家之一,相信大家對他都是熟悉的。他寫了很多的作品,例如《朝花夕拾》、《吶喊》、《彷徨》、《墳》等等。

但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吶喊》因爲它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較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願望。

我覺得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魯迅先生就是以這樣的方式來反映當時社會對文化的輕視和一種可悲的社會現象,對舊時文人迂腐可悲以及自命清高的鄙視。從文章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對當時社會的無耐與不滿,以及對當時社會的絕望。

讓我們一起吶喊吧,向社會吶喊,向生活吶喊,把我們的國家變得更加富強。

吶喊三百字讀書筆記10

放假的時候,我最喜愛的休閒方式,便是讀書了。所以,這幾個月,我讀完了魯迅先生所著的短篇小說集——《吶喊》。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1920--年至1920--年所作的短篇小說的集結,共有《自序》《一件小事》等十五篇短文。這些作品從現實的角度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的民衆生活,也揭示了各種深層次上的社會矛盾。且表明了作者對中國舊有制度級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的深刻剖析好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了對民族生存的濃厚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願望。

在書中,我記憶最最深刻的便是《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不僅僅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且在文中借狂人之口說出了幾千年來“吃人”的封建禮教,它表明了作者徹底反對封建主義的立場。在文中,字裏行間透出了“我”對那些吃人的人的又怕又恨,以至於連吃人的人養的狗,育的孩,都心存三分顧忌。到後來,“我”纔想到,自己的兄弟、親戚、朋友,都是“吃人的人”。再到結尾,“我”猜想自己也可能吃過人,無奈之中,發出了“救救孩子”的一聲吶喊。

我不敢相信,在那個時代,竟會到處都是“吃人的人”,再想到那時也有想我一樣的孩子,也在被訓練成“吃人的人”,不覺出了一身冷汗!

這本集大成之作真是令人受益匪淺!

吶喊三百字讀書筆記11

暖暖的陽光灑落在書頁之上,我緩緩合上了書本,望向《朝花夕拾·吶喊》。這本書,是魯迅先生接近風燭殘年的時候的作品,回憶的都是他年輕時期的事情,我想這是別有一番韻味的,就宛如早上的花,晚上再去撿拾,這或許失去了它原有的那份美麗,那份嬌豔欲滴,但是再配上火紅的夕陽,這難道不是另一種風韻,另一種生命的活力嗎?

這不僅僅只是一本書它更是一個百味瓶,其中有苦、有甜……它的每一種心情都會惹人深思!

它甜得可以溫暖人的心坎,讓人忘記煩惱,沉浸在甜美的回憶之中。就如同魯迅先生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那段日子,欣賞美好的事物,聆聽神祕的故事,捕捉雪天的飢鳥,與各種各樣的小動物爲伴……那一刻,書卷中的天真爛漫着實讓我感動不已,似乎它散發着什麼魔力,用一個孩子處世不深的眼眸,探入了我的心靈,引發了我的共鳴,或許這正是魯迅先生文章的魅力,雖然用的是樸實的話語,但熾熱的情感展露無疑。透過他的文章更讓我懂得了童年的生活是美好的,只要你細細品味,就會覺得妙趣橫生。在燦爛的春光中有兒童的天真,在無味的冬天裏也能尋覓到幾許童趣;在自由的玩耍中充滿幻想,在枯燥的學習中也不乏樂趣。

但它的苦,可謂是苦不堪言。當魯迅看到父親被庸醫治死時那一定是苦的;當永別藤野先生時那一定是苦的;當看到國內社會渾濁不堪時,看到人民痛苦不堪時,那更是苦的!讓我們的心絃也被牽動起來,也讓我不禁感嘆到魯迅先生的偉大,他雖然生活在一個腐朽冷漠的社會之中,但並沒有隨波逐流,而是以筆爲武器,同整個封建社會做鬥爭。那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是對他最好的寫照!

這本書懷揣着魯迅先生對國家的熱愛,想要拯救當時風雨飄搖的社會的美好心願!這本書是不朽的,它向後人描述了一個真實的社會,讓世人以此爲動力,不讓歷史重演!身爲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應要好好珍惜現在的美好的生活!

吶喊三百字讀書筆記12

好詞

1 . 格致:格物致知的略語,考察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爲理性知識。

2 . 振臂一呼:揮動手臂呼喊(多用在號召)。

3 . 應者雲集:響應的人像雲一樣聚集。形容響應的人多。

4 . 憤懣:氣憤;抑鬱不平。

5 . 鏗鏘;形容樂器聲音響亮節奏分明,也用來形容詩詞文曲聲調響亮,節奏明快。

6 . 芝蘭:古時比喻君子德操之美或友情、環境的美好等

7 . 潤筆:請人作詩文書畫的酬勞。

8 . 紅豔豔:紅得鮮豔奪目的。

9 . 金燦燦:金光耀眼。

10 . 昆促

好句

1 . 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爲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2 . 然而我雖然自由無端的悲哀,卻也並不憤懣,因爲這經驗使我反省,看見自己了:就是我絕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英雄。

3 .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4 . 希望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5 . 讀書人偷書,不算偷。

6 . 我可是覺得在北京彷彿沒有春和秋。老於北京的人說,地氣北轉了,這裏在先是沒有這麼和暖。只是我總以爲沒有春和秋;冬末和夏初銜接起來,夏纔去,冬又開始了。

7 . 早上,我靜坐了一會兒。陳老五送進飯來,一碗菜,一碗蒸魚;這魚的眼睛,白而且硬,張着嘴,同那一夥想吃人的人一樣。吃了幾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魚是人,便把他兜肚連腸的吐出。

8 . 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 輪金黃的圓月。

9 . “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腳,古久先生很不高興。”

10 . 吃人的是我的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吶喊三百字讀書筆記13

自從上了四年級,媽媽幫我買了許多書,而且都不錯,但是,最讓我難以忘懷的,自然是魯迅的《吶喊》。

從前讀魯迅先生的作品,總覺得晦澀難懂,可如今再看,卻不由得發現:魯迅先生早在90多年前就已經道出了一直延續到現在的國民劣根性。雖然他後期不再寫那些意味深長的小說,而打起了筆仗,讓人覺得尤爲偏激,人總會有夢,但醒來後卻大半都忘了,但是,魯迅卻不以爲可惜,他常常會回憶起那些事,可魯迅常常也回憶着寂寞的時光,他又苦於不能全忘卻,所以,魯迅把它編成了《吶喊》。但他早期的《吶喊》、《彷徨》等小說集實爲中國現今仍然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

《吶喊》這本書包含了許多對於當時社會的諷刺,批評,例如:狂人日記,藥,白光等;還包含了對於當今的人們的看法,例如:孔乙己,阿Q正傳,兔和貓等;不但如此,魯迅還寫了許多關於自己童年時的回憶,例如:故鄉,端午節,社戲等;最後,還有一些魯迅記載的故事,例如:明天,一件小事,鴨的喜劇等。總之,當你看了《吶喊》這本書,自己就好像看到了當時社會的殘酷,悲悽,幽默,有趣,就好像看到了給孩子們吃茴香豆的孔乙己,好像看到了從前的有趣社戲,又好像看到了日益繁忙的咸亨酒店……

故事從華小栓得了癆病開始,他的父親華老栓爲了治好小栓的病,和別人交易買下了一個人血饅頭。這個人血饅頭就是用革命烈士夏瑜的鮮血浸染的。愚昧的華老栓夫婦以爲用人血饅頭當藥,就可以治好當時幾乎要人命的癆病,最後自然無法阻止華小栓病情的惡化。因爲巧合,小栓的墓與夏瑜的墓僅隔了一條小路,華大媽與夏四奶奶狹路相逢。可更令人痛心的是,夏四奶奶居然連來上墳都要偷偷摸摸,“羞愧”,“躊躇”,國民的愚昧無知可見一斑。結尾“只見那烏鴉張開兩翅,一挫身,直向着遠處的天空,箭也似的飛去了。”是無盡的淒涼與悲哀。

吶喊三百字讀書筆記14

今天拿出一本老書來“重談”——《吶喊》。誰沒看過《閏土》,誰沒學過《社戲》,誰不知道《阿Q正傳》?這本書我們都讀爛了。可是,愛總結的我又總結了一下,讀過的人,一種是:小學必讀,不得不讀,把《吶喊》當課文讀了。第二種:“我是憤青!我是憤青!魯迅棄醫從文,筆頭作槍桿!”把《吶喊》當大字報讀了。Failllll……

小編小時候讀《吶喊》,都是睡前當恐怖片看的。一看到《藥》裏面,砍頭、人血澆饅頭還有那一家子總想把對方煮了吃的情節,我就在被窩裏瑟瑟發抖,背脊冰冷。然而每個人都會有某種詭異的記憶,它們沒什麼特別,但是會讓你印象非常深刻,《吶喊》對我來說就是這種回憶。

我對《吶喊》的理解是很久後。有一段時間,我特別想趕緊長大,懷抱一顆赤子之心,帶着一種至真至善的心情,決心用正義之風席捲世界,並開始與社會接觸。很快,正義大使就遇到了一些麻木不仁的人,弄得我肚子裏是全氣,關於《吶喊》的那段記憶卻突然浮出來,所以直到那時我才切身體會,並理解了魯迅。

我一直是感知的信仰者。對讀書、音樂等,我用心、我的感官(我堅信人的五官已經非常夠用),去接收作者透過這些媒介傳達的訊息,尋找共鳴。我特別討厭“閱讀指導”,每次看到這種閱讀指導,心裏就暗暗罵“我看書,還要你先指導?”。先鋪墊背景,基調,情緒,然後讓讀者、聽衆順滕摸瓜這樣的方式,我覺得所得並不是讀者本身的感悟,而更多是潛意識的取向壓力(收到自我暗示:順着導讀的方向思考,一定是對的,且感悟很深刻)。我不是反對看背景資料或者書評,我覺得這些應該在讀後看。你想,每個人都看了這些材料,然後去讀書,讀書筆記都一模一樣,那還交流作甚?而且這樣閱讀的人,怕是很難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書、喜歡的東西吧?

先把自己洗白,然後重看一遍《吶喊》吧?

吶喊三百字讀書筆記15

在這個月中,我讀了魯迅寫的短篇小說集——《吶喊》。這本書用誇張而生動地寫作手法揭露了當時迷信的封建制度和他感受到的人們的愚昧、麻木。

在這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文章有《狂人日記》和《藥》這兩篇文章。《狂人日記》這篇文章主要講了透過一個被迫害者的自述,深刻地揭露和抨擊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毒害,生動地塑造了一個封建禮教叛逆者“狂人”的形象,號召人們起來推翻人吃人的舊制度。《藥》這篇文章講了茶館主人華老栓夫婦爲兒子小栓買人血饅頭治病的故事。

這兩篇文章都是寫了當時的黑暗、腐敗的社會。而《狂人日記》中的“我”在當時的社會影響下感到誰都想要吃“我”一般,連鄰居家的狗對“我”叫時,都感到它正虎視眈眈望着“我”,想要從“我”身上咬下一塊肉來。當要吃人肉的大哥讓人來給“我”看病時,“我”也認爲他是一個劊子手。《藥》這篇文章中我認爲康大叔是個殘忍的人,他輕而易舉的奪走了別人的生命,製作成了人血饅頭賣給了華老栓。而華老栓是一個愚昧、麻木的人,用自己的全部家當去買了所謂的包治百病的人血饅頭。

魯迅先生希望用自己的一聲聲吶喊喚醒當時麻木的人們,就算“我以我血薦軒轅”也不能擋住他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