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愛彌兒讀書筆記範本

愛彌兒是盧梭的一本著作。本站小編整理了相關的範文,歡迎欣賞與借鑑。

愛彌兒讀書筆記【篇一】

第一卷,着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這個時候主要是讓嬰兒得到最合適的照顧和營養。

第二卷,二到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包括視覺、觸覺、聽覺、嗅覺、運動等,並且對他的衣食住行進行了規範。這個時候,身體的鍛鍊仍然是很重要的。而這個時候,純粹是消極的教育,他不主張在此段時期讓愛彌兒接觸書本,甚至於到了這種地步——愛彌兒到了十二歲,還不知道什麼是書。

卷三,他認爲十二到十五歲的的少年由於透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了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這段時期,要培養他們的好奇心以及持久注意一個事物的習慣。而且不提早教以各種知識,因爲他不主張培養神童。其中有一本非讀不可的書——《魯賓遜漂流記》,關於生存教育的書。在此期間,還要求愛彌兒掌握一門技術,不至於以後失去財富而不能自食其力,不被尊敬。

第四卷,他認爲十五歲到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自愛、愛人、博愛、同情、誠實、善良、仁慈,以及宗教的認識及選擇。在此,他雖然主張的是自然的宗教,但是我很懷疑。爲什麼一定要信教呢?只要真理在心中不就足夠了嗎?

在第五卷中,他認爲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愛情教育的問題我覺得盧梭自己都沒有搞清楚,他對愛彌兒的說教在我看來十分的可笑。盧梭本人不知道是多情還是濫情,反正這方面的教育,我覺得他不具備說教的資格。而女子教育,在他那個時代,也不見得是符合時代的,在現代簡直就是歧視女性。

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徵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是一個重大的進步,但是這種分期教育以及把體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開施教的方法不適用於現代。這也違背一個人的生活,因爲教育環境不可能在絕對真空的環境下進行,愛彌兒必然會受到各種外界的影響。他同時接觸的不可能是純粹的某一種教育。

如果說,柏拉圖的《理想國》是對國家的絕對理想化的想象,那麼盧梭的《愛彌兒》就是對教育的絕對理想化的想象。

而教育完成之後,愛彌兒最終能否堅持盧梭的教育呢?

在附錄——愛彌兒和蘇菲,或孤獨的人裏,盧梭想要表達的是什麼呢?爲了讓他對愛彌兒的教育顯現作用故意讓他受到蘇菲的背叛,並以此來展現愛彌兒在獨立思考中的本事嗎?在身無分文的情況下,運用他所學的技術養活自己的能力?還是航行時被海盜捉去賣成奴隸後的機智勇敢?抑或是,無論受什麼教育的人在不可避免的人生悲劇面前,愛彌兒表現得最好。可惜他的附錄沒有寫完。而教育完成之後,盧梭對自己的自然教育結果應該是最滿意的吧。

愛彌兒讀書筆記【篇二】

“我們的兒童是一點也不理解的:對他們的觀念錯了,所以愈走就愈入歧途。最明智的人致力於研究成年人應該知道些什麼,可是卻不考慮孩子們按其能力可以學到些什麼,他們總是把小孩當大人來看待,而不想一想他還沒有成人哩。”(原序,P2)

心得:我們自認爲是地看待兒童,認爲兒童理所當然地應該是這個樣子,其實我們都錯了,對兒童的研究纔是我們應該加以重視的。

“我們教育人,使他具有一定的才能。如果一個人生來就高大又強壯,他的身材和氣力,在他沒有學會如何使用它們以前,對他是沒有用處的。……”(第一卷,P6)

心得:點出了教育的必要性,教育能讓一個人學會使用自己與生俱來的本領,從一個廢人逐漸變爲一個有用的的、對社會對他人、對自己有價值的人。要不然,摒棄教育,人來到這個世上就毫無意義,直至死去,沒有絲毫曾經生存的痕跡。

“這種教育,我們或是受之與自然,或是受之於人,或是受之於事物,我們的才能和器官的內在發展,是自然的教育;別人教我們如何利用這些發展是人的教育。我們對影響我們的事物獲得良好的經驗,是事物的教育。”(P7)

心得:盧梭提出的觀點,總的概括了教育的形式與方式。指出每一個人都要受的三重教育。

“要有所成就,要成爲獨立、自恃、始終如一的人,就必須言行一致,就必須堅持他應該採取的主張,毅然決然地堅持這個主張,並且一貫地實行這個主張。”(P11)

心得:對要想成爲一個有成就的人的要求。體現了要提升自身素質,自律、自省,要有恆心。這種要求拿到今天來也同樣適用。

“我們要真正研究的是人的地位。在我們中間,誰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與憂患,我認爲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由此可以得出結論:真正的教育不在於口訓而在於實行。”(P13)

心得:教育使人擁有素養,有了心理變化、內心想法。而教育是在我們生活過程中悄然進行的。

“人們只想到怎樣保護他們的孩子,這是不夠的。應該教他成人後怎樣保護自己,教他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看在眼裏,教他在必要的時候,在冰島的冰天雪地裏或者馬爾他島的灼熱的岩石上也能夠生活。……所以,問題不在於防他死去,而在於教他如何生活。……生活得最有意義的人,並不就是年歲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p15)

心得:妙極了!正適於那句俗語“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給別人金子,不如教他點石成金的方法。如何生活,是教育的重點任務,教育使人認識到,活着只是一種狀態,要想活得有意義,就要自己用心去感悟。若一個人無聊地活着,即使活了一千歲,一萬歲,想必那人也不會覺得有意義想要再活幾年。人生的意義就在於人一出生,上天就已經註定每個人平均擁有大概幾年的壽命,爲什麼有人一鳴驚人,逝世後仍被後人念念不忘?爲什麼有人消極低迷,最後悄無聲息地去了,都感覺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就好似他沒有來過這世界?人生要活得怎樣,豐富還是無趣,就要看自己選擇怎樣的生活了。

“凡是用襁褓包裹着孩子的地方,到處可以看到……以及各種各樣畸形的人。由於害怕自由活動會使身體成爲畸形,結果卻逼着他長成畸形。爲了防止孩子們成爲殘廢,人們就甘願使他們的關節僵硬。”(p16)

心得:人們這些過度的行爲一開始是想要保護嬰兒,但事實證明人們這麼做非但沒有對嬰兒成長有任何促進作用,反而還導致孩子長成畸形,起了反作用。面對這種情況,盧梭指出:應順其自然,任孩子自由發展,除去一切束縛,孩子需要的是片自由的天空。

“一個孩子可以忍受一個大人不能忍受的變化,因爲最初的性情是柔和易導的,不用花太大的力氣就可以養成我們給他確定的類型。”(p24)

心得:所以說新生兒、幼兒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是最關鍵的,而我們現今的教育恰恰忽略了這一點,將重點放在成人教育上了。其實,人的性格、氣質的培養形成都在兒童期,我們應將重點放在兒童的教育上,使幼兒形成了健全人格,長大後自然也會成爲一個我們期望的人。

“由明理有識而心眼偏窄的父親培養,也許比世界上最能幹的教師培養還好些,因爲,用熱心去彌補才能,是勝過用才能去彌補熱心的。”(p26)

心得:一語中地,仔細想想,請那些能幹的教師真的能代替父母的.說教嗎?一個沒有愛的孩子即使學了很多出衆的才華那又能怎樣呢?他麼能快樂嗎?我倒覺得還不如一個雖然什麼知識都沒有但心中有愛的人強得多。熱心與才能,兩者放在天平的兩端,必是向着“熱心”那端傾斜。

“一個好老師應該具有哪些品質?……我們要求的頭一個品質是:他絕不做一個可以出賣的人。”(p27)

“教師必須受過教育,才能教育他的學生……必須受了一層又一層教育,一直受到誰也不知道到了什麼地方爲止。把孩子教給一個連他本身都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的人的培養,又怎樣能培養得好呢?”(p28)

心得:這大概就是盧梭的教育觀、教師觀了吧。他對教師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將這個職業看作也個很神聖的職業。

“只有一門學科是必須要教給孩子的:這門學科就是做人的天職。……此外,我寧願把有這種知識的老師稱爲導師而不稱爲教師,因爲問題不在於他要拿什麼東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導孩子怎樣做人。他的責任不是教給孩子們以行爲的準繩,他的責任是促使他們去發現這些準繩。”(p31)

心得:這種觀點我很贊同。不要讓孩子被動地去學習,而要讓他們主動地區尋找知識。被動地接受總有一天會疲累,而主動地尋找將永遠是一個新奇快樂的過程,將孩子的“要我學”的意識轉換爲“我要學”的意識,孩子們自己發現,自己學到的才真正是他們自己的知識。

p34——p37論述醫學無用論。盧梭認爲,醫生是不學無術的,說醫學是“羣閒着無事的人的娛樂”認爲生病讓人恐懼,醫學讓人只擔心自己的身體,貪生怕死。他的說法前後矛盾,因爲後面他又說了“愛彌兒生命確有危險外,我是決不替他請醫生的。”“其實這些人的病是不至於把他害死的。只要過一些時間就可以好起來的。”認爲醫學無用爲什麼還在愛彌兒生命有危險的時候去請醫生?爲什麼他那麼確信生病自然就會好起來?因爲我們知道,有些病是必須要得到及時治療才能好起來,不可能自己好起來的。所以盧梭對於醫學的觀點我並不贊同,也不清楚爲什麼他對醫學抱有這麼大偏見。

後補:今天去問了吳明海老師,自己受到了一些啓發,在盧梭對待醫學的態度上,盧梭崇尚自然主義,主張孩子從一出生就應在自然環境下生長,摒棄一切外來的束縛。古時候的孩子尤其是貴族的孩子大都嬌生慣養,身體有一點病都要抱去醫院打針、吃藥,身體完全沒有了自然恢復能力。這種行爲導致的後果是孩子的身體逐漸虛弱,自身免疫能力逐漸下降。盧梭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提出“醫學無用論”,他的觀點對按不能完全爲人接受,但畢竟也有它積極進步的意義。《愛彌兒》者部著作,作者盧梭完全把個人感情都放進去了,寫作使用的語言也是相當的犀利、激烈、刻薄。在閱讀的同時,難免自己的情緒會被文中語言帶動起來,以後閱讀時應多保持冷靜,領會作者重點思想。

“當小孩一聲不響地使勁伸手的時候,因爲他不能估計他同他想拿的東西之間的距離,所以他以爲他是能夠得着那個東西的。他的想法當然錯了,但是,當他一邊又在鬧又在哭,一邊又在伸手的時候,那就不是他弄錯了,而是在命令那個東西到他那裏去,或者命令你把它交給他。……在這種情況下,你一步一步慢慢地把他抱到他所想要的東西那裏;在第二種情況下,你不只是假裝沒有聽見,而且他愈是哭,你就愈不理他。必須趁早使他養成這樣一種習慣,即:不命令人,因爲他不是誰的主人;也不命令東西,因爲東西是不同他的命令的,最好還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東西那裏,而不要把東西拿過來;這樣做,他就能夠明白其中的含義,這種提示方法是適合於他的年齡的,而是還沒有任何其他的辦法可以啓發他明白這一點。”(p55——p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