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守望教育讀書筆記(通用5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了。那麼你會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守望教育讀書筆記(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守望教育讀書筆記(通用5篇)

守望教育讀書筆記1

《守望教育》是一本關於教育理想的著作。在書中,劉鐵芳教授把對教育生活提問的權利交還於實踐者,讓每個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斷地去追問:究竟什麼是教育?什麼是好的教育?書中對道德教育的闡述,是劉教授對道德教育沉重的憂思和對教育問題複雜性思考的審慎,但實實在在是以一個學者的思想爲我們解惑。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了劉教授想要闡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爲本的教育,教育目標要下移、內容要貼近實際、採取的方式要適合孩子。與一般的高校教育學者相比,劉教授更加關注中小學教育,熟悉中小學教育,對中小學教育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因而《守望教育》中的不少篇章有一種直抵人心的力量。

《守望教育》共有六輯,本書充分展現了在當今一個喧囂的時代裏,還有人以一份難得的執著守望着心中的教育理想。書中這樣寫道:“我們今天的世界確實需要雷厲風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氣風發的行動開拓者,他們站在時代的潮頭,引領着現實教育的走向。但這個世界同樣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們把目光停駐在喧囂的背後,尋思現實和歷史中那被熱鬧、浮華所遮蔽、遺忘的問題之域,在無言中追索他們心中的樸素和靜謐的思想之路。他們可能常常被名之爲實際的脫離者,時代的落伍者,但他們依然在寂寞中執著地思索。”我非常欣賞這一段話。是的,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我不是教學改革的先鋒者和勇士,但是並不代表我不銳意進取,我堅持每節課都做教學反思,不斷反思自己我班級教育管理,儘量讓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做得讓學校放心、讓家長放心、讓學生滿意。

印象最深的是書中講到轉化後進生的問題,劉教授所說的教師做差生的轉化工作如同醫生診病一樣,醫生只有在治療疑難雜症中才能提高醫療水平,教師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這一認識應該說也是非常獨特、耐人尋味、給人啓示的。雖說在教學中教師對後進生的確也很關心,但能夠像劉鐵芳老師對待差生那樣,說實話,大部分教師做不到。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差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爲人師者的愛心、耐心和信心,無論朝着哪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他身上所體現出的反覆,足以考驗天底下最有耐心的人。

教育就是愛,愛就是教育。愛心是人類的一種進階情感,但是又和人類的理智、道德、審美、人格相互關聯。“愛心育人”不僅是一般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義的體現。作爲教師,能夠保持高尚的人道主義情懷不僅有利於我們教師的成長,而且有利於我們書香校園的建設。讓我們以一顆平凡、摯愛、理性的心靈來守望教育,守望我們心中的教育夢想吧。

守望教育讀書筆記2

《守望教育》是一本關於教育理想的著作。在書中,劉鐵芳教授把對教育生活提問的權利交還於實踐者,讓每個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斷地去追問:究竟什麼是教育?什麼是好的教育?書中對道德教育的闡述,是劉教授對道德教育沉重的憂思和對教育問題複雜性思考的審慎,但實實在在是以一個學者的思想爲我們解惑。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了劉教授想要闡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爲本的教育,教育目標要下移、內容要貼近實際、採取的方式要適合孩子。特別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

有人說當今的孩子非常幸福,不管是生活條件還是教育條件,都遠遠超過過去!想要什麼就能有什麼!真的是這樣的嗎?不禁要打個大大的問號。不能全否定,但至少有一點,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這樣的說法都是以自己的角度來說的,而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待!“讓教育充滿愛和樂趣,讓孩子成爲孩子”這是《守望教育》給我的最大觸動!印象頗深的一句是“沒有故事的生活是寂寞的,沒有故事的童年是暗淡的”,讓我思考最深的一個問題便是“對於孩子什麼最重要?”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浸潤着的,閱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啓蒙,教化的薰陶。鼓勵學生讀一些著名的兒童作品,聽一些兒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這對於學生的道德教育是不可缺少的。

書中還提到,近年來,社會越來越關心教育了,但是從很多方面我們接收到的資訊都是以批判爲主的,把教育的問題都歸結於教師。教育,其實是跟我們每個人相關的整個社會的事,應該是整個社會“關心並團結協作”的事,而不是出了問題就是老師或者學生個體的事情。我們一方面反對應試教育,但當我們自己的孩子面臨升學考驗的時候,我們又成了應試教育服服帖帖的“忠誠守護者”。教育,始終是和每一個老師息息相關的。

目前新課程改革一輪接一輪地進行着,教育理念不斷地推陳出新,而我們教育工作者守望的是那永遠不變的三尺講臺,是一撥又一撥充滿求知渴望的學生。面對紛繁的世界,我們需要的是執着——執着於自己的教育理想。讓我們把對孩子發自肺腑的愛寄託在故事中,讓孩子去觸摸、感受這個世界的美麗和快樂,從而成長得更健康、更茁成長。

守望教育讀書筆記3

《守望教育》一書滿建宇博士的.教育隨筆集。作爲一箇中學校長,一生都在從事教育。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斷反思自我剖析及完善教育。作者在最後寫道:“教育即生活”,細細想來,的確如此。人是要有精神支柱的,希望這本書的出版能給從教及致力於教改的工作者帶來啓發與鼓舞,同時我也相信中國的教育事業需要越來越多這樣執着的堅守者。

哲人康德曾說過這樣的名言:“有兩種東西,我們越是經常、持續地對它們反覆思考,它們就總是以時時翻新、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充滿我們的心靈: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僅將“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則”與“頭上的星空”亦即無限的宇宙相提並論,甚至認爲道德法則要高於自然法則。那麼,在目前一些領域道德失範,道德願望與行爲、道德投入與產出相差甚遠的情況下,怎樣的道德教育才能讓道德律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呢?讀劉鐵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書,令我們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

書中對道德教育的闡述,用的標題雖然是“教化的困惑”,體現了作者對道德教育沉重的憂思和對教育問題複雜性思考的審慎,但實實在在是以一個學者的思想爲我們解了惑。在“關注我們時代的倫理覺悟”、“走向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從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開始”等篇目中,我們看到了作者想要闡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爲本的教育,教育目標要下移、內容要貼近實際、採取的方式要適合孩子。特別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

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浸潤着的。閱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啓蒙,教化的薰陶。一個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學愛好者,沒有讀過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會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爾德……一代代兒童透過閱讀童話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長,而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們的閱讀中成了經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恆。

正如劉教授所說的:“美德故事也許不如道學家的‘道德推理’來得嚴密、系統、深刻,但卻能夠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當、更簡明易懂、更親切可心。”“優美敘事的倫理是讓人去體驗、感受、關切於一種真實的倫理境遇,而不是如規範的倫理讓人被動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於多元時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樣走出現實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斷前行,是目前急待解決的問題。而其中的關鍵,應該是讓德育從神壇走向下界,回到人間,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美麗溫情的美德故事,應該是這路途中的一把鑰匙。因爲,任何一個人,或許會反感以講道理爲主的規範德育,但卻無法拒絕美德故事對心靈的關照和沐浴。

守望教育讀書筆記4

《守望教育》是一本抒發教育理想的真情之作,字裏行間處處洋溢着一個“愛教育者”的真摯情懷。書中說“正是憑着我們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渴望和對人的完善的關照,我們纔會對現實的教育、現實中的人的命運心懷依戀,對紛繁複雜的教育現象保持一顆平常之心,對細微的教育事件持一種深切的人文幽思,對我們的點滴思考堅持一種溫暖的人間情懷,同時也對現實中的各種教育問題給以理性的批判與必要的反思,”作者對教育熱情、思考深深地打動了我。

劉教授在《守望教育》這本書中用教育隨筆的形式傳播着自己的教育理想與信念。他從生活中從一些常人皆知的小事出發,洋洋灑灑,別開生面的微言大義展現在我們眼前。比如,他對對教師生命權的注重,對孩童世界的尋找……他用一種低調的言說姿態,從個人的切身經歷或感受入手,他始終都是以一種局內人——而非把自己排除在言說對象之外,“隔岸觀火”——的姿態來面對複雜的教育世界,面對我們的教育賴以生長的社會,把“自己也燒在這裏面”,真情實感油然而出。

劉鐵芳的《守望教育》一書,還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闡述了我們今天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如何讓每個教育者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斷地追問,在不斷質疑、追問的過程中,催生教育實踐智慧,改善、提升每個教育人的教育生活質量。

在《研究性教學:一種以問題爲中心的教學理念》一文中,劉教授指出:好的教學實際上只是爲了把學生引入“問題”之中,引入他們屬己的“問題意識”之中,並且不斷擴展他們的問題意識。這樣,好的教學就不再是以其過程中的知識、技能的授——受作爲教學的終極目標,好的教學不再是一次性地解決問題,而只是透過暫時的解決問題來激勵、煥發學生更多的問題,煥發學生的問題意識,讓他們自覺地走上自己的問題思想之路。這也讓我們對於現階段正在研究的“問題意識”的課題有了更深更進一步的理解和認識,從而更好的處理教與學的關係。畢竟“教”是爲了“不教”,我們的研究性教學也並不是爲了把每個人都培養成學術研究的專家,而意在讓每個學生都能自我“想問題”,能獨立思考、判斷、評價、選擇、創造,視野開闊,並最終落實到對社會、自然世界以及自我人生的價值與意義的關注之中。

作爲一個普通的一線教師,我想守望教育首先是守望課堂。因爲課堂是教育的主陣地,還課堂以心靈的溫度,還課堂以思想的靈動,還課堂以生命的活力。精心設計問題,指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解決問題是我們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因此也是我們今後課堂教學研究的主要方向。堅守課堂,就是堅守教育之魂就是讓教育擁有生命活力。

守望教育讀書筆記5

教師成長的問題不僅是一個教師教育教學技術不斷嫺熟的過程,也不僅是把教育教學技術逐漸變成了教育教學藝術的過程,這其中更主要地包含着的內容,或者說教師的成長的關鍵,乃在於個體教育意識的全面覺醒,即個體是否開始擁有了自己獨到的對於教育教學實踐的理解與覺悟,並把這種覺悟滲透在自己新的教育教學實踐之中,從而使得個體的教育教學實踐的思想資源逐漸擺脫外在的常規或者權威性認識,而轉向個體自身,來自個體對教育的真實悟知。

一般說來,教師的成長會經歷這樣幾個過程:適應或者說順應常規——對常規性教育行爲的抗爭與個人教育意識覺醒的萌芽——教育藝術的成熟與個人教育意識的覺醒——個人教育意識的不斷完善與個體教育實踐中的自覺創造。教師的成長一方面需要不斷地吸收外來的教育知識、教育思想資源,不斷觸動自己對教育實踐的思考;另一方面又需要教師對自我教育生活不斷反思,把自身的教育經驗作爲文字來解讀,真正把自我納入對個體教育生涯的覺知之中,從中獲得教師自主意識的提升。

教師正是在對自身教育實踐不斷適應——超越之間,透過外來思想資源與個體內在教育經驗、教育知識的不斷碰撞,獲得個體教育意識的生長生成。

個體教育意識的覺醒並不是個體教育行爲模式中的簡單創新,並不是簡單地跳出常規,跳出他人,自產門戶,獨立特行,它更多地涉及到教師對其職業生涯所面臨的最基本問題的自我解答:究竟什麼是教育?什麼是教學?什麼是好的教育?什麼是好的教學?個人教育教學實踐的意義究竟在哪裏?個人究竟應該以一種什麼樣的姿態參入教育教學實踐之中才使得個體的教育教學實踐更有意義?以教育爲業的個體人生怎麼才能更有意義?個體教育意識的覺醒,從其實質而言,就是個體對自我教育生涯的反省和覺悟。

教師教育意識的全面覺醒,首先意味着教師對教師職業的整體參悟,即對教師職業活動的意義與價值的自我理解與獨到發現,並儘可能地在自我與外在社會要求的協調中來完善自己的職業行爲和職業生活。更深層面的教育意識的覺醒,還包括對個體教育人生的領悟與覺知,即把教育生活與個體人生內在地結合,把個體在教育實踐中的探求、創造、悟知轉化成教師個體職業人生之意義與價值的發現。

換言之,教師的成長,不僅是教師作爲職業人的成熟和發展,同時也是作爲人的成熟與發展,是作爲教師存在的個體人生的不斷髮展與完善。教師個體不斷將外來知識融入個體內在教育意識之中,轉化爲個體對自我教育世界的發現與覺知,這種覺知擴展到其整個教育人生的價值與意義的思考與覺悟,從而促進教師個體教育人生的整體覺知。

教師的成長與教育意識的覺醒並非一而就,特別是在一種開放的社會與開放的教育中。個體教育意識的不斷覺知,意味着個體對日常教育生活的不斷超越與提升,以及對自我既有教育知識不斷超越與提升。一個相對成熟的教師要超越自我經驗、超越個體日常教育生活習慣,乃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個體教育意識覺醒的更高層次,乃是個體能把自我教育意識提升到民族、時代、社會、歷史發展的高度,自覺地把自我教育意識納入人類教育發展的歷程之中,不斷領悟時代教育的真諦,經由個體的本真性的教育理解、探悟,達到對歷史發展中社會整體教育意識之本真性的理解與接近,從而把個人教育意識的覺醒上升到歷史與人類的教育理想探尋的高度。說到底,個體教育意識並不是一個純個體性的問題,個體教育意識的覺醒與羣體、社會整體教育意識的覺醒密切關聯,從而把個人自身的教育努力自覺地納入現代教育自身發展的內在脈絡之中。

在此意義上,“活到老,學到老”,就不僅僅是一種謙辭,而是當代教師成長和教師教育意識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