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關於讀書筆記作文集合七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書筆記怎麼能落下!那麼你會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書筆記作文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讀書筆記作文集合七篇

讀書筆記作文 篇1

今天是5月17日。我像往常一樣在家。因爲在家寫完作業之後,就沒有事幹了。所以呢就隨手從書架上拿了一本書。 這本書的名字叫《三國演義》。 主要寫了:劉備,孫權,曹操。三人想統一中國的大事。爲此,他們互相攻打,使用計謀讓對方吃虧,損失兵力。想佔有對方的領地爲己有。曹操是兵力最強,糧草最多的一方。孫權這一方卻是最想坐收漁翁之利的一方。

可劉備這一方就不一樣了。自從有了被世人稱爲伏龍的諸葛亮之後,打勝仗的次數越來越多。曹操很是珍惜人才。就在《三國演義》的第二十一章,曹操擒住了關雲長,看他是個人才,就想讓他歸順於己。可誰知關於怎麼也不肯歸順與他。光從這一點來看,就可以看出關於對劉備的忠心。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一章就是第六十一章《木牛流馬運軍糧》。這一張中主要寫了:關興得病去世後,諸葛亮派人襲擊糧草。後來用木牛流馬來運糧草,設計謀伏擊司馬懿糧草的事。

看着看着,忽然,奶奶把我從幻想中“拉”了出來。從此以後,我每天在家沒事幹的時候都會把《三國演義》拿出來看。

讀書筆記作文 篇2

《麻雀藍迪的歌唱生活》讀書筆記

《麻雀藍迪的歌唱生活》講述的是一隻麻雀它非常暴躁,因爲它和金絲雀被一個理髮師養在一起,它會唱“金絲雀之歌”麻雀會做的事情他不會做,它的“妻子”貝蒂每次叼回來羽毛的時候,麻雀蘭迪就會很暴躁地說:“你怎麼經常弄這些很不乾淨的東西?”它們經常爲此而吵架,它們的巢築在箱子上,箱子在一個院子裏。等羽毛吵架風波結束後,院子的主人想再做一個實驗,往巢裏放一個玻璃珠球,結果麻雀夫婦又因玻璃珠事件吵架,決定不要那個巢啦。後來麻雀夫婦搬到了公園的一棵樹上的小巢裏,它們在公園裏發現了一種好的羽毛,麻雀藍迪就改變了自己的想法,反而喜歡上了妻子把這種羽毛叼回小巢裏,可是沒想到貝蒂在一次叼着美麗的羽毛飛回小巢的途中就不明原因的死了,藍迪在確認了妻子真的死了以後,後來它又回到了理髮師的家中,又唱起了它的“金絲雀之歌,度過餘生。”

麻雀蘭迪的一生同人類一樣,有快樂也有憂傷,但它始終沒有忘記歌唱。

讀書筆記作文 篇3

經常會有朋友來信,讓幫助推薦一些書。

我過去的確做過這方面的推薦,但每個人的知識結構不一樣,需求差異很大,推薦好書其實很難。所以,我想談一下自己的讀書經歷,與大家分享一下。

小時候讀書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關鍵是找不到書——在偏僻的農村,能夠接觸到的書非常有限。我記得我買的第一本書,是《三國演義》連環畫中的一本,是我把家裏的廢鐵廢銅(有的其實還有用,並非真正的“廢”)賣掉,用得到的零錢買的——那一年我7歲。那個時候讀書基本上沒有太多選擇,能夠遇到什麼書就讀什麼書。儘管如此,差不多到小學5年級的時候,四大古典名著都看過了,又陸陸續續讀到一些世界名著。

當時閱讀最多的是文學類書籍和雜誌。有時候聽說誰有一本好書,要跑很遠去借,借書就需要在短時間歸還,逼迫着爭分奪秒地閱讀。這也幫我培養起了快速閱讀的習慣。我曾經在一個晚上讀完了一本小說集,因爲第二天天亮人家就要求還,而我絕對要認真維護這種信用。 我讀書和寫作受表哥的影響很大。他酷愛寫作,立志成爲作家——這也是當時很多人的理想,當時的人聽到帶着作家頭銜的人,常常流露出仰慕之清,連年輕人找對象都在簡歷中註明“愛好文學”之類的。表哥那裏是一個書籍交換站,很多人把書借給他,也從他那裏借書,這大大方便了我的閱讀。

書籍幫我開啟了一個視窗,一個廣闊的世界。我小時候對做農活之類的沒有任何興趣,經常在農忙時還手捧着書看,以至於大人常取笑我,說讀書讀傻了將來可能討不來媳婦。 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多夫》、莎士比亞戲劇、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等書,是我當時很喜歡的書。《約翰·克里斯多夫》讓我感受到音樂世界的奇妙和震撼,它喚起我對音樂的熱愛。莎士比亞戲劇中,美妙絕倫的語言,常常讓我愛不釋手,以至於能夠大段大段的背誦裏面的對白。

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對我的影響是深植於靈魂的。土地、民族、掙扎、苦難、悲愴、奮爭、愛情、死亡??這些絕非幾個關鍵詞所能涵蓋。它促使我閱讀有關我們這個民族的歷史,那是更深的苦難??說起來有點荒誕,是《靜靜的頓河》而非那些空洞的說教,讓我深切地愛這片土地,愛這個民族。有關這一點,我在《抄家事件——故鄉記憶》第9節《靜靜的土地》中寫過。

對於《紅樓夢》這部偉大作品,當時還不大懂,等後來再讀的時候,愛不釋手,在書上密密麻麻地寫了很多感悟。每讀一遍都會有新的感悟,以至於書中的空間被我的評語佔滿。這樣的書纔是真正意義上的經典。

讀書筆記作文 篇4

合上書,我掩卷沉思,文中的小夜鶯的確是太勇敢了,太機智,太讓我佩服了,和他相比,我不由得臉一陣陣的火熱,我比文中的“小夜鶯”差得很多很多。

《夜鶯的歌聲》這篇課文是寫戰鬥剛剛結束,一小隊德國兵進了村莊。他們發現了有一個孩子穿了一件顏色跟樹葉差不多的綠上衣。軍官讓孩子帶他們去蘇蒙塔斯村的路,帶對了送他一個打火機,帶到別的路就把他的頭擰下來。小孩在路上把身邊的軍官忘了。後來小孩用鳥叫把資訊告訴了埋伏在森林深處的游擊隊員,把德國兵帶到了游擊隊埋伏的地方。這個小孩非常機靈、機智、勇敢、愛國,一開始德國兵一直利用小孩,可小孩沒有上他的當,一直在暗中罵他,軍官還不知道,還以爲小夜鶯是“蠢東西”,其實真正的“蠢東西”是鬼子自己纔對。“小夜鶯”不是一次幫游擊隊員送情報,他覺得自己已經是非常平常的了。

小夜鶯他非常勇敢,如果換作是我的話,一定會把作資訊給泄漏出去的。你看,德國軍官的那句話讓人感到多麼地害怕,“要是你把我們帶到別處去,我就把你的頭擰下來。”“擰下來”軍官一開始就想套話,在小夜鶯嘴裏套出話來,而且軍官非常狡猾,他還威逼利用小夜鶯,但是小夜工鶯沒有上他的當,於是,小夜鶯就將計就計,引透敵人進游擊隊的埋伏圈。小夜鶯一開始說得話,其實是話中有話。比如那句“野獸來了”其實就是把德國鬼子當成野獸來形容。小夜鶯不僅勇敢而且聰明、機智。小夜鶯穿着一件顏色跟綠上衣,德國兵很近很才發現他,說明小夜鶯隱避的很好,不容易被人發現。

小夜鶯非常勇敢,而我一遇到困難就會退縮。有一次,我語文考試考得很糟糕。不久,又有一次語文考試,我就非常煩困。到考試的那一天,我坐到座位上,其他同學都在認真複習,我拿着語文書坐着。最後還是考得很糟糕,我對考試完全失去了信心。直到有一天,我做了一個夢,桌子上全是我的試卷,看了看,全都老的很差。我發現試卷旁有一張小紙,上面寫着:不能遇到一點點挫折而放棄希望,後來,我被這句話打動了,我開始認真複習,後成功了。

我一定要向小夜鶯那樣,勇敢、聰明!

讀書筆記作文 篇5

在文博的房間裏,收藏着幾本他寫的讀書筆記,其中一本我還給他配了插畫。從稚嫩的隻言片語開始,如今,他已經養成了天天閱讀、堅持寫讀書筆記的好習慣。每當看到他的讀書筆記,回想教孩子閱讀的幾年時間,我不禁感慨萬千。

教孩子閱讀,先從認字開始。文博5歲前,我幾乎天天晚上給他讀書,從一兩歲時讀兒歌、童謠開始,到三四歲時的故事、童話、兒童文學作品。有時候,讀着讀着,我快睡着了,他又把我搖醒,經常讀的幾本書我都會背了,說實話,這樣做,我很累。於是,在他四歲左右,我就有意教他多認字,認字範圍不再侷限於買卡片、做卡片,慢慢地,他能從讀一個字兩個字到會讀簡單的句子。走在大街上,他也喜歡讀路邊的廣告、牌匾等,儘管“白字先生”的階段鬧了許多笑話,效果讓我比較滿意,五歲時,他能閱讀一般的兒童讀物了,六歲時,能不借助拼音閱讀。於是,我從替他閱讀的狀態向前邁了一大步,我開始陪伴他閱讀了。

教孩子閱讀,陪伴至關重要。記得四年級的一次家長會上,作爲家長代表,我講一句和大家探討的話:“靜等花開的日子裏,家長朋友們,我們在幹什麼呢?”教孩子閱讀也一樣,要求孩子讀書,給孩子講一大堆閱讀的益處後,我們卻自顧自地看電視、聊微信去了,這樣的言傳身教對孩子起不到榜樣的作用。在我們每年的閱讀計劃中,他的書目我們共同定,我的書目我自己定,也參考文博的意見。陪伴孩子閱讀,讀到精彩處,我們會互相交流,讀到疑惑處,我們又在一起討論,其中的樂趣很多很多。幾年的陪伴中,我基本上沒有看過電視劇,有意減少許多聚會、聚餐、應酬,而我收穫的卻是一個愛上閱讀的好兒子。

教孩子閱讀,讓他學會開卷。開卷有益這個詞在我看來,首先要選擇性地開卷,我堅決不讓孩子看低俗漫畫、玄幻小說、穿越小說及暴力讀物,在學校,文博的班主任李列民老師建議孩子們博覽羣書,多看健康向上的讀物,這方面,我和李老師的觀點一致,所以孩子信服。名著是永恆的經典,必須多讀;高爾基的人間三部曲,讓文博爲沙皇統治下主人公的命運扼腕長嘆;讀金波的詩歌散文,他讀出書作者豁達的童心;讀曹文軒的作品,他會從一個個故事中品味不同的人生;讀沈石溪的動物小說,讓他了解了許多不爲人知的動物性情;讀詩經,他知道早期的詩歌作品是怎樣的真情流露;讀唐詩,他領略了“明月出天山”的氣勢,被“桃花河水深千尺”的深情厚誼所感動;讀宋詞,他領略了一個朝代文學作品的豪放和細膩;“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的納蘭詞,讓孩子彷彿轉身於清朝的戊邊歲月......文博也涉獵歷史、地理、兵器、科學、探險、魔術類的書。教孩子學會開卷,相信他會終身受益。

教孩子閱讀,學寫讀書筆記。我不提倡孩子讀電子讀物,因爲讀寫不能分家,紙質書籍更便於勾畫、圈點、批註,所以,至今我仍然堅持爲孩子買書或借書看。習慣的養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堅持做好更需要毅力。用了近三年的時間,文博慢慢養成了寫讀書筆記的好習慣。這學期開始,他堅持每週一到週五每天寫一篇讀書筆記,寫讀書筆記,等於把一本書讀了兩遍。這兩天,他又計劃在每個雙休日,抄寫一篇自己喜歡的詩詞。由於他閱讀的進度快於寫讀書筆記的進度,這樣下來,在寫讀書筆記時等於又把書重讀了一遍。寫讀書筆記最大的好處是幫助他提高了寫作水平,在學校,現場寫作文時,他能熟練地運用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還會在恰當的地方引用古詩詞、名人名言,爲自己的作文增色。

教孩子閱讀,量變之後有驚喜。我給文博算過這樣一個數字,假如每天閱讀30頁,每頁平均700字,一年按300天算,一年的閱讀量是600餘萬字,假如一本書平均15萬字,一年就輕輕鬆鬆地讀40多本書。讀40本書這個數字看起來可望不可及,其實,只要踏踏實實地堅持,也許,孩子的閱讀量還會更大。閱讀量大,資訊量隨之增大,孩子的心就會變大,視野也隨之開闊,孩子會更加樂觀向上,久而久之,你會擁有一個“腹有讀書氣自華”的孩子。這些我小有體會,在音樂課上,因爲學了一首少數民族歌曲,文博能給同學們講出許多少數民族的知識;根據“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境,文博在電腦課上能創作出一幅電腦繪畫作品,得到老師的表揚,令同學們對他刮目相看;語文老師講詩詞,他能通篇背誦“明月幾時有,把灑問青天”、“北國風光,千里冰封”;參加學校的漢字聽寫大會,他在初賽時就是全年級第一,這都得益於平時的讀書看報,閱讀帶給他無窮的快樂,也帶給身邊人一個又一個驚喜。

倡導“全民閱讀”,打造“書香中國”,首先要教會孩子閱讀,兩屆“中國好書”評選活動,閱讀的陽光正在浸潤着每一位讀書人的心靈。作爲家長,我們陪伴孩子的時間就那麼短短的幾年,教會孩子閱讀吧,教會他,就等於給他一筆無價的財富;陪伴孩子閱讀吧,陪伴他,這幾年共讀的光陰一定會成爲生命中的永恆。一書一世界,一卷一乾坤,就讓一個又一個精彩的世界去裝扮孩子最美的童年吧!

讀書筆記作文 篇6

《百年孤獨》被稱爲“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之著”。它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代表作。讀完,書中病態的孤獨,形形色色的畸形人格,漂浮在我的四周,久而不去。

書中的人物霍·阿·布恩帝亞本是一個勤懇務實、富有創造力的人。但由於他錯誤地對科學和求知癡迷,鍊金術,上帝銅版照片……他完全發了瘋,所以他是個孤獨者。

他的妻子烏蘇拉是個閃爍着母親一切美好品質的婦女。在我看來,她其實就是這個家族的地基。整部書都是她忙碌的身影,這個女人的身上擁有着另一種孤獨感。

我想全書最悲哀的人物莫過於布恩帝亞的次子奧雷良諾了。他發動了無數次的武裝起義,卻都無果。所幸命很大,躲過了埋伏、暗殺以及槍決,頑強地活了下來。但活下來也許纔是對他最大的折磨。他癡迷於做小金魚,反覆不停地做,就如同對於鍊金術的癡迷。

書中的人物無不充斥着孤獨感。這也許正是作者想要對我們表達的,這個家族的孤獨性給整個家族帶來了毀滅。同樣,這個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的家族也象徵了當時的社會。或許作者正以此書來表達自己對拉美民族共同團結,擺脫孤獨的強烈願望。

讀書筆記作文 篇7

我認真地讀了一下初中地理新《課程標準》(簡稱課標),頗有感悟。特別是對於地理新《課標》下的教學設計以及新課改下地理教師的角色轉變,有些體會。

地理新《課標》之新,就在於地理新《課標》要實現的目標就是:“爲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而不是像舊的地理《課標》一樣,注重老師知識的講解和學生接受知識的多少。這一目標體現了素質教育者的新思想、新觀念、新理論、新要求。

因此, 新《課標》在地理課程目標定位上有了變化, 定位於“使學生具有作爲一個公民所必需的地理科學素養”,而不是像過去地理課程所追求的培養地理學科專家那樣去確定目標,

因而,新地理課程把學生學習地理從死記硬背、教師滿堂灌中解放了出來, 從而讓地理教育首先體現“教育”的功能, 關注人的素質提升和人的發展, 然後纔是用“地理”去“教育”,這纔是地理教育在新《課標》中昇華的本質特徵。根據自己的教學實例及課後反思,我認爲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按照新課標的理念可主要透過以下幾方面來設計教學流程:

一.創設感性匯入情景

新課標提出應構建基於現代資訊技術的地理課程,所以在新課開始之前可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感性現實材料以提問方式匯入,如圖片、動畫或視頻等方式,例如:

在講七年級上第三章第四節《世界的氣候》時首先用多幅圖片展示不同地方的自然景觀(主要是植被景觀)差異並提出問題:爲什麼同一時間在世界不同地方會呈現不同的自然景相?由此引入新課,爲說明世界氣候類型多樣化做鋪墊。這樣的景觀圖片展示方式可以讓學生有直觀現實感,使他們不至於在學習氣候類型這樣比較陌生而抽象的知識時無源可尋。

進入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世界的人口》時可先播放一幅“苦難的地球母親”動畫 圖片,動畫展示了把地球比作一個懷孕的母親並牽着很多孩子哭泣的場景,提問:由此你想到了什麼?這樣在用數據告訴學生人口數量以及後面歸納的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問題前就讓學生先從情感上深刻的感受到人口數量的龐大及帶來的壓力,並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在講七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一節《中東》之前,提問:提到中東你會想到哪些場景?以海灣戰爭爲背景播放一段視頻後請學生回答,並在片中就潛在的播放了中東地區戰亂、乾旱、多石油等特徵,這樣可結合當前熱點圍繞教學主題激發學生的探討慾望,此外還潛移默化的促成他們養成關注時事的良好習慣。

二.將實際生活融入教學的主要內容

感性匯入可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對於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來說應當是很有益的,但是接下來還是難免會落入教材規定的內容中,讓學生自然又產生某種叛逆心理,這個時候仍然要注重各個環節中提供給學生與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講解方式,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爲解決自己最感興趣的知識而不得不去探究、去了解自己不感興趣的知識,最後達到對全部知識點的掌握。

1.採用多種方式講解知識要點,以現實爲依託便於理解記憶

新課標要求使學生初步形成地理審美情趣,在這點上我常常使用知識點相關的傳統詩詞作爲切入點。如:引用“坐地日行八萬裏,巡天遙看一千河”(毛潤之《送瘟神》)揭示了地球在不停地自轉並且赤道的周長約爲4萬千米。

《天氣與氣候》一章中講解農作物受氣候影響最顯著時可引用“橘生淮南則爲橘,生於淮北則爲枳”(《晏子使楚》),說明農業生產具有地域性。柑橘屬亞熱帶作物,淮河以南爲亞熱帶季風氣候,因此“橘生淮南則爲橘”;淮河以北爲溫帶季風氣候,不適宜柑橘生長,故橘“生於淮北則爲枳”。講解影響氣候的地形因素時可引用“高處不勝寒”(蘇軾《水調歌頭》),此句說明隨海拔高度的增加,氣溫逐漸降低的規律;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竹枝詞》)揭示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的道理。

2.引導學生從現實關注的焦點出發,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如在七年級第三章第二節《世界的人種》爲例,根據教學有經驗的老師課前對學生的問卷調查,絕大部分學生對巴西的體育情況最感興趣,而對於其他的人口、文化、農作物、礦產等則基本無興趣。便做了以下處理:讓學生觀察20xx年世界盃巴西奪得冠軍的圖片,提起學生興趣,學生感覺新奇,熱情提高。然後不失時機的讓學生仔細觀察,看一看自己認不認識奪得世界盃的巴西足球運動員。學生熱情進一步提高,出於好勝心理必然會爭搶的說出自己所熟知的世界級球星,進而設疑: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些球星的膚色怎麼樣啊?爲什麼同一個國家的人,會有不同的膚色?這是怎麼回事呢?學生對於自己所熟知的球星卻一直沒有注意到爲什麼會這樣,會產生迫切想知道答案的心理。或許學生對於巴西的人口組成沒什麼興趣,也不想知道爲什麼會這樣,但是他們一定會迫切想知道自己心中的偶像的情況。只要能發現教材中隱含的這一題材,並進行合理開發與重組,那麼“世界三大人種”這一小節的知識便很容易解決了。

讓學生從自己熟悉、感興趣的內容入手,爲解決自己想知道的問題而“不得不”學自己興趣不高的知識點,如此環環相扣,最後在不知不覺中達到對所有知識點的掌握與融會貫通。而學生興趣點的發現與教材內容的聯接,各知識點之間如何進行這種“環環相扣”,這正是教師在“自主學習”運用中的最大量的“勞動”。

三.對知識點進行昇華,讓學生做真正的思考者

新課標提出要鼓勵學生積極探究,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就要求他們運用所學知識去更廣更深的思考現實中有待解決的問題。這個環節對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和綜合能力要求較高,但又是促成其發展思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我通常將它放在課堂結束前給學生較自由的空間討論,適當引導但不做過多思維上的干涉。

1.分歧性問題的設計:七年級上《世界的聚落》中,關於聚落的發展與保護的問題以北京四合院的爲例,讓學生用辯論的方式討論了民居建築該拆還是該留,氛圍比較熱烈,這樣在討論中使學生都意識到了發展與保護的意義,並最終想尋求更好的方法來解決矛盾。

2.假設性問題的提出:以七年級下《中東》爲例,第一課時中一個知識要點是中東是全世界石油儲量、產量、出口量都最多的地區,給中東石油大國帶來了財富,但是石油是一種非可再生資源,因此提出假設問題:未來沒有石油的中東出路何在?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尋求解決辦法,這樣在以興趣提升其主動性的同時又近一步促進了學生從多角度綜合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除了以上流程的設計之外,在還應當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機制,新課標提出要創設“發現閃光點”“鼓勵自信心”的激勵性評價機制,這實際上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個重要手段。 我國古代的大教學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讓興趣爲學生指路,將生活帶入課堂,才能真正鋪好新課標實施之路,也才能真正開啓素質化教育的大門。

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我還覺得,老師不但要在教學上有一定變化,老師角色的轉變也是必須的。

首先我們應該做一個學習型教師,及時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識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甚至是自來水,這是社會對教師也是教師對自己一種要求和期望。我們在提倡學生要樹立終身學習思想的同時,教師自身就應先樹立終身學習的榜樣,撥動學習的心絃做一個學習型的教師。課改給我們感觸最深的就是:教科書提供的知識和教師個人的知識,已不能滿足當今課改的需要,不能滿足學生學習知識的需要。鑑於此,在業務上教師要加強自身修養,強化教育理論與地理知識的學習,及時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識。使自己的地理教學能力提速,使自己能充分地駕御課堂,上課方式上更有創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產生共鳴,結出思維和知識的火花,跟上新課程的時代步伐,進而推進新課改的落實。

其次是師生地位應該有變化

課改與以往課堂不同的是,教師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爲了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甚至是參與者、合作者。走近學生,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交流、討論,一同體驗發現知識和構建知識的快樂,使學生聽而不厭,學而不倦。因而也就有了學生心靈的舒展和靈性的飛揚、想象力的生髮,也就有了學生的敢想、敢說、敢爭論,敢於將自己的意見毫無保留地表達出來。

最後,教師必須寫好教學後記

作爲地理教師,堅持寫好教學後記有許多好處。寫好教學法後記有利於改進教學方法。對於同樣的教學內容,但面對的學生不同,如生理、心理、知識水平、性格、興趣等都有很大的差異。因此教師在設計教案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這種差異,找到一個既符合教材邏輯規律,又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寫好地理後記是捕捉教學“靈感”的有效方法。在地理教學設計中產生“靈感’’是很正常的,我們要善於捕捉”靈感”,並應用於地理教學中。寫好地理後記爲撰寫地理教研論文提供豐富的素材。教學後記是教師進行地理教學的心得,教學實踐活動的具體記錄。因此,教師的教學後記不能僅僅停留在堅持“記”上,而應該將這些零散的看似互不相干的教學後記整理出來,認真加以思考、分析、概括和總結,探究教學中出現問題的解決途徑和方法,撰寫有關的教學教研論文,爲地理教學服務。

另外,新課程對地理教師還提出新的能力要求,如具有與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學研究能力等。因此,地理教師只有透過不斷深入地學習,才能與時俱進,不斷髮展, 不斷創新。我們應該突破舊的思維方式,逐步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教學觀、質量觀等素質教育新觀念,面向全體學生,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學會審美打下紮實的基礎,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