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1800字

讀後感2.58W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萬曆十五年》讀後感1800字,歡迎閱讀與收藏。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1800字

讀完《萬曆十五年》,我想重點透過萬曆皇帝,張居正,海瑞這三個人物來分別分析明代的社會制度,政治狀況和倫理道德。

書中,萬曆皇帝早期曾是充滿激情的,曾希望勵精圖治,他閱覽各朝實錄,同學士們討論歷史興亡,親自徒步十餘里前去求雨……但隨着文官不斷地對他提出勸諫,對他不合道德的意圖作出抗議,萬曆皇帝深感自己是不自由的。自秦開創君主專制中央集權以來,君主受限的因素變成了倫理道德。多少年來,文官已經形成了一種強大的力量,透過所謂道德禮法,強迫坐在寶座上的皇帝擯斥他個人的意志。皇帝已不是國事的處置者而是一種權威性的象徵。縱使身爲九五之尊,天子依然受制於羣臣。萬曆皇帝清楚地認識到這點之後,索性以“無爲”來對抗文官,採取了長期怠工的消極對抗。

在我看來,個人私慾同倫理道德在大部分情況下是相背的,而萬曆身爲皇帝,在衆目睽睽之下,絕不能有逾距的行爲。如果將私慾比作陰,道德比作陽,那麼一衆文官都不希望皇帝有陰的存在。他不能立心愛的皇貴妃之子爲太子,也不能在死後同貴妃葬在一起,他無法置文官的意見於不顧。明朝廢宰相,設內閣,是君主專制高度強化的時期,但是萬曆年間,皇權卻依然受到束縛與限制。這是合理的,因爲皇權理應受限以保證政治的清明。但這又是不合理的,因爲朱元璋廢除宰相設內閣是爲了加強君主的權力,而到了後世,這種制度卻過度僵化,以至於在這樣的體制之下,萬曆皇帝只能成爲被體制束縛的傀儡。

從第一章開始,這本書就提到了張居正。張居正是個有執政才能的人。他生前權傾朝野,死後卻慘遭抄家清算,甚至連“太師”之名也被奪去。他的不幸下場除卻他自己處事不妥的因素以外,還離不開衆文官集體對他的參劾。從這裏我們還可以看出,明朝時期文官集團是非常具有團體意識的,他們懂得什麼時候同別人聯合起來對付敵人,來憑藉多數人的力量達到自己的目的。

張居正一生勇於改革創新,着實有功勞,他生前被人忌憚,還有很多人試圖同他交好,而在他倒臺之後,大家卻又集體檢舉他的表裏不一,獨斷專行和待人不善。這應該可以稱作是“世態炎涼”。書中寫,同鄉之間,甚至是同年之間參加科舉獲得功名的官員,甚至考生與主考官之間,都是應當相互關照的。明朝時期文官俸祿微薄,爲了彼此之間相互照應,產生了很多大家都心知肚明的團體。張居正在任官時期憑藉自己個人好惡提拔官員,以致很多有權力的人都是他的親信。而申時行在擔任首輔之任時,扮演着和事佬的角色,不斷調解官吏之間,官員與皇帝之間的各種矛盾。有人曾背地裏評價他,說他並沒有什麼建樹。申時行只覺得他不理解自己的苦心。在他看來,如果他的施政記錄是一張白紙,這反倒證明了一切都被納入規範之中,都在正常運轉。不管這兩個人以怎樣的方式處理政務,都從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明朝政治體制之下官場上的腐敗。

很久以前就看到過海瑞備好自己的棺材,然後去痛罵皇帝的故事。海瑞這個人的性格特點非常鮮明,那就是正直,甚至正直到了古怪的地步。他力求節儉,吃穿用度一律從簡,甚至連文書用的紙張都做出了嚴格限制。他的剛正不阿受到了一致的讚揚。文人飽讀四書五經,知道什麼是忠義,他們知道怎樣能夠流芳百世,所以哪怕放棄生命也要來販售自己的道德。我們沒辦法揣測海瑞本質上是不是出於這種情懷,但是他確實身體力行,比誰都要清廉正直,愛惜百姓。

這到底應該如何形容?我們爲他的高尚人格而感動,稱讚他的品性,稱讚他的節操。但是這種崇高的背後,實際滲透着千百年來爲中國社會所恪守的倫理道德。這種道德觀念經由歷朝歷代留存至今,皇帝用道德來統治人民,但自己和自己的臣子卻無一避免地受到了道德的洗禮。沒有人能逃脫精神上的禁錮,道德已不僅僅是統治者的工具。當統治者試圖利用道德來穩固自己的政權時,道德卻也使政治體制越發固化。即使如此,皇帝和官吏都不是絕對的“陽面”。他們嘴上往往頌揚着道德,行動上卻將個人私慾排在前面。海瑞受到集體表彰,但背地裏,百官排斥他,厭惡他,彈劾他。宋代大儒朱熹對於四書的註釋被列入了科舉考試的內容,明明社會風氣理應更加純良,而人們內裏的私慾卻與表面的道德越來越遠了。

從主觀上來說,我很欣賞張居正先生。雖然他也有短處,但是我認爲他總體上是功大於過的。“工於謀國,拙於謀身。”是海瑞對他的評價。他的勵精圖治,他的銳意改革,還有他出言譏諷無能者的行爲,都讓我很有感慨。看到第三章的題目“世間再無張居正”的時候總覺得唏噓不已,隱約能感覺到黃仁宇先生對這位首輔應該也是一種惋惜的態度吧。

全書開篇提到“……這些事件,表面上看來雖似末端小節,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後掀起波瀾的機緣。”再看本書目錄,從萬曆皇帝到首輔張居正,從將領海瑞到思想家李贄……每一個章節都對不同的`歷史人物進行了着重敘寫。受着種種限制束縛的萬曆皇帝,活的得一直都像他死後所葬的地下玄宮一樣凝固與窒息。海瑞同張居正一樣都是在不斷求索,希望能找出一種合適的方式,使帝國能納入他們所設計的政治規範內。然而最終他們的命運都是無望的,生在一個道德倫理不斷加強,君主專制不斷僵化的裏,每個人的命運都是早就寫好了的悲哀,正如這個即將走向覆滅的社會制度。

同大多數進行整體性理論概括的書籍不同,《萬曆十五年》以單獨的個體爲着眼點,以1587年爲時間主軸,向前後左右不斷延伸,向我們展現了明朝萬曆年間的社會狀況,由此又能夠見微知著,從而窺見當時整個中國社會的發展趨勢。中國在明朝中期之前,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自明朝中後期以來,便不斷沒落,再也不復昔日的榮光。

萬曆十五年總會帶給我一種沉重感,書中的很多人都在努力地伸出手試圖挽回着什麼,然而更多的人選擇無動於衷。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努力者的功夫都是於事無補,於是越來越多的人只好選擇放棄。或者說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放棄了什麼,又順從了什麼。一代王朝走向覆滅,而搖搖晃晃的封建制度也最終轟然倒下,只留下了落後的中國。這是社會的必然,也是社會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