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地心遊記》讀後感1500字

讀後感1.41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地心遊記》讀後感1500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地心遊記》讀後感1500字

《地心遊記》讀後感1500字1

我不太喜歡讀“枯燥無味”的文史書,因爲我欣賞不了它的文學美也理解不了它的內涵,所以對我而言他是枯燥無味的。我也不喜歡讀“情情愛愛”的言情小說,因爲情節越曲折,劇情越離奇,結局越狗血,對愛情理解書面表達及其深刻的言情小說其作者往往反而是越缺乏感情經歷的。作爲一個理科男,我不怎麼喜歡讀書,唯一喜歡讀的書大抵是既探險熱血又能學到點什麼的書。

《地心遊記》——這是一部集文學性、科學性和預言性爲一體的傑作。凡爾納以已有的科學成就和嚴謹的科學知識作爲鋪墊,馳騁想像的翅膀,又以緊湊、通暢的筆觸,妙趣橫生的描寫來誼染複雜、離奇的故事,用一波三折的情節,豪放激盪的情懷,真摯溫暖的人情,把讀者帶入焦幻夢般的光怪陸離的地下世界。隨着引人入勝的情節的展開,讀者與書中人物一道,經歷種種驚心動魄的奇遇。作者把人物置放在奇妙的環境和氛圍裏,以地心的奇景壯觀爲背景,來襯托和凸現人物克服各種難以想像的艱難險阻的非凡毅力。他在小說中濃墨重彩地刻面了三個人物:利登勃洛克教授是位脾氣暴躁、對科學癡迷的學者,貌似自私其實是個重感情的人;阿克塞爾則是個喜愛科學、循規蹈矩的學生,但是內心深處有着一股潛在的冒險精神,在逆境中表現得勇敢、鎮定;嚮導漢斯沉靜、穩健而又充滿熱情。這三個人物流動多姿,性格迥異,各自具有鮮明的特色,令人過目難忘。很多人大抵認爲這是本中學生讀物,因爲其裏面所涉及的科普知識在中學時期的課本上多有講明提及,但我們應該知道,儒勒·凡爾納是一個十九世紀的小說家,是生活於兩個世紀前,近乎兩百年前的作家,書中的科學知識這在當時是及其先進的。這部小說中,儒勒·凡爾納不僅向人們講述了一個科幻故事,而且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表明了他在一個貫穿整個十九世紀的重大科學爭論中所持的立場。衆所周知,當時的生物學界在對於世界的看法上存在着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是生物不變論,另一種是生物進化論。前者鼓吹地球上的生物從被創造的那一天起就是一成不變的;後者則認爲所有生物都會在進化過程中發生演變。(事實證明這是錯的,凡爾納有他的侷限。但這一點在當時仍是可貴的)。便是大文豪魯迅也翻譯過這本書。

書中講述了1863年5月24日,黎登布洛克教授在一本古老的書籍裏偶然發現一張羊皮紙,他從這張羊皮紙上的字裏行間得到了啓示:前人阿爾納·薩科努塞姆曾到地心旅行。黎登布洛克教授決定也作同樣的旅行。他在1863年5月27日帶了侄子阿克賽以及足夠的糧食、儀器和武器等,由漢堡出發,到了冰島又請一位嚮導漢斯隨行。他們三人按照前人的指行,由冰島的斯奈菲爾火山口下降,經過三個月的旅行,歷盡缺水、迷路、暴風雨等艱難險阻,最後由於巖流的衝擊,又從地中海里面西西里北部的斯多倫波利島上的一個火山口回到了地面。全書以緊湊的筆法記載了旅途上的艱險經歷和地下的種種奇觀。透過這部小說,讀者可以學習堅韌不拔的剛強意志,獲得豐富的科學知識。

儘管凡爾納將自己設想爲一名爲成年讀者寫作的作家,可向來也有種看法,認爲凡爾納是一名兒童文學作家。正如凡爾納研究者威廉·鮑卓賢所指出的,凡爾納不僅否認自己是海底航行的發明者,還聲稱自己從未對科學有過特別的興趣——而“只是對用它來創作發生在異域的戲劇性故事特別感興趣”。“事實上,他作爲科幻小說之父的聲望已經導致了對他文學價值認識的一個嚴重模糊化。”鮑卓賢同時指出。而從凡爾納個人的角度而言,他並不認同外界對於自己“預言家”或“科學小說家”的定義。在凡爾納一生接受的有限的採訪中,他幾乎總是強調自己並不是一名科幻小說作家而是一名藝術家,一名作家。一方面,他愛好詩歌、戲劇創作;另一方面,他從未接受過科學方面的教育,書中不少理論甚至爲同時代的科學家所指摘。可悲的是,赫澤爾出於盈利需要對於凡爾納進行包裝定位,改動他的作品,進一步推動了人們將他單純地視作科幻小說作家及兒童文學作家。事實上,科學幻想只是他文學作品中的一方面,然而卻獲得了幾乎全部的關注。一個全新的凡爾納等待人們去發現。

《地心遊記》讀後感1500字2

凡爾納出生於法國南特的一個律師家庭,他自幼喜歡旅遊和航海,酷愛科學和幻想。他一生寫了上百篇科幻小說,作品被譯成五十四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他被譽爲“科學時代的預言家”。《地心遊記》是儒爾?凡爾納的又一本科幻小說。凡爾納的科幻小說大多是以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無法完成的探險旅行爲主題,有的在時間軸線上展開,穿越了過去、現在和將來;有的在空間軸線上展開,涵蓋了天上地下、地球內外;更多的則是二者兼而有之。

《地心遊記》同樣也有上述的特點。《地心遊記》的主要內容是:1863年5月的某一天,裏登布洛克教授在一本古老的.書籍裏偶然發現一張羊皮紙,他從這張羊皮紙上的字裏行間得到了啓示:前人阿思?薩克奴姍曾到地心旅行。爲了證實火山口可以通向地球的中心,科學家李登布洛克教授帶着他的侄子和美麗的女導遊踏上了這條神祕而又充滿危險的旅程。順着礦場的軌道疾馳而下,通向地心的入口,展現在他們面前的是一幅美麗而又陌生的圖畫,神奇的鳥,巨大的植物,這正是了世人永遠不會相信的事實,地球的中心擁有一個好無污染的生態環境。旅程永遠少不了驚險。海中兇猛的食人魚,巨大的像恐龍一樣的生物,當然還有在今天已經成爲化石的真正的恐龍。這一切彷彿將我帶進一個活動的博物館。

最後,他們用自己的勇氣和智慧,逃出了地心,終於在一次火山噴發中從西西里島的斯德隆布利火山回到了地面,結束了這段旅程。本書是一部充滿傳奇色彩的科幻小說,但它的誕生是和當時的歷史、社會背景分不開的。一方面,歐洲殖民者出於建立各自殖民地帝國的目的,掀起了一股探險狂熱,在短短的時間裏,他們相繼征服了尼羅河的源頭、撒哈拉沙漠、非洲大陸、南北兩極,地球上人跡未至之處越來越少。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特別是考古學和地質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地心遊記》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透過閱讀我將文章大致分成了三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中,儒爾?凡爾納誇張地渲染了冰島的貧窮、落後和淒涼,故意把探險的準備工作籠罩在死亡的陰影下,使我不由自主地對主人公們的命運產生擔心。

第二部分是本書的重點,敘述了地心探險的全過程,作者以緊張,快速的手法寫了主人公們的艱險經歷和種種奇觀。第三部分和第一部分的陰沉淒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主人公們在經歷了地獄般的旅程之後,突然回到了陽光明媚、泉水清澈、鮮果豐美的天堂。整篇小說就像凡爾納以後的所有作品一樣,不僅文筆流暢、情節波瀾起伏,而且有着浪漫而合乎科學的非凡想象力,把讀者帶進了一個超越時空的幻想世界。我在讀這篇小說時,就好象親自經歷了一次探索地心的冒險,隨着主人公的命運而爲他們的勇敢和互幫互諒的精神而折服。在跟隨這本書歷險的同時,我知道了許多有關地層結構及考古學的知識。但我認爲,地心沒有另一個世界,只有岩漿和熾熱的地核,因爲地心的溫度讓人無法忍受,所以動植物不可以生存。科學的真理總是從幻想開始,展開想象的翅膀,堅定自己的信念,將智慧與勇氣結合起來,任何人都可以成功。這本書語言幽默,情節扣人心絃。

我認爲最驚心動魄的是第三十五章。本章講述嚮導漢斯、阿克賽爾和李登布洛克教授在離地心不遠的地下河遇到了風暴,大風把他們的小船吹得差點沉下河。後來,一個火球襲擊了他們,這個帶電的火球落下後,將木筏上所有的鐵器都磁化了。書中寫道:“儀器和武器顫動着、碰擊着,發出尖利的聲音。我的鞋釘和一塊嵌入木頭的鐵板牢牢地吸在一起。難怪我無法收回我的腳。”“半白半藍的火球如同一刻直徑10英寸的巨大炸彈,慢慢的移動着,在風暴的抽打下急速旋轉。它朝我們來了,它爬上木筏的骨架,然後跳到食品包上,然後又輕輕飄下,一個反彈,掠過火藥箱。多麼恐怖!我們都要被炸上天了。”凡爾納是一位敢於堅持科學真理的勇士,更是一位善於刻畫人物的文學大師。

《地心遊記》讀後感1500字3

地心,顧名思義,地底的中心,一個現代人類不敢逾越的地方,據說那兒的溫度高達十萬多度,可能還要高些。但同樣的都是可以毀滅萬物的,令人膽寒的溫度,至今還是一片“聖土”。就因人類對它瞭解少之又少,所以地心那麼神祕,那麼令人想有徵服的慾望。

我不得不感謝上天賜予了人類一顆智慧的頭腦,而我又不得不佩服人類無窮的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將一個人間煉獄——地心,描繪得如此美倫美奐,富有“生機與活力”。我只能再一次感嘆造物主的神奇!起碼在我看的《地心遊記》之後便是如此想的。

這本書的作者是法國的儒勒。凡爾納。《地心遊記》主要講述的是一個德國的科學家李登布洛客偶然發現了一封密碼信的內容後便決定帶着侄子阿克賽爾前往地心。在真正進入地心之前,還經人介紹了嚮導漢斯。三人從冰島的一處火山口開始進入地心,一路了克服了迷路、缺水、暴風雨等種種在地面上難以想像的困難後,在一次火山噴發後回到了地上。

在我的理解裏,這可不僅僅是一本科普書。它容納了關於各個方面的知識,如生物、地理、物理,作者肯定查閱了許多資料,想必作者也是用心良苦吧!

讀這本書時,感覺像進入了一片原始森林,儒勒凡爾納給我們上了一堂豐富的生物課。在我的認知中,在那些動畫片中,魚龍是一個看起來十分溫順、比較可愛的動物。但是,儒勒。凡爾納推翻了我的想像。魚龍長着海蜥蜴的頭,鼠海豚的嘴巴以及鱷魚的牙齒,想起來多麼駭人呀!而它和看似海蛇卻有着龜殼的蛇頸龍是天生的死對頭。還知道水杉、柏樹、崖柏、乳齒象這些只存在於三世紀和四世紀的生物等等一些你所想不到的事。我只能感嘆是怎樣的一個作家熱愛他的事業,將所有美好的、令人珍惜的、令人如癡如醉的事物容合在一起,並且如此自然。

文中一次次描寫着不可思議的景象,如:地心有大海,還有不知從何而來的光;高達40英寸的蘑菇和其它蕨類植物……我邊讀邊讚歎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作者強大的想像力。而我也覺得作者可能想對世上表明: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一切皆有可能!更何況世界上不是有那麼的世界未解之迷嗎?文中還不只一次提到阿克賽爾用論文來辯駁李登布洛克教授,卻都被現在打破了。李登布洛克教授說的“不要被條條框框束縛往了手腳”,這話我想不僅是對阿克賽爾說的,也是對跟阿克賽爾有相同想法的人說的。正因爲太過於相信書本,所以世上有那麼多書呆子,只會讀死書的人。

阿爾賽克也提醒着我們:人不能一直養尊處優地活着,否則會表決人的一些本性,如勇敢、堅強。如果一直一帆風順,只會使人類懶惰,遲早會退化掉。所以適當的經歷磨難,纔會使潛能激發出來。雖然過程是痛苦的,但是捨得,捨得,有舍纔有得!捨棄一時的痛苦,得到一生的幸福。如鑽石一般,從不起眼的石頭,經過不斷的磨鍊與割捨,最終才能發出璀璨的光芒,得到世人的景仰。

而故事的情節跌宕起伏,令人驚肉跳,彷彿歷歷在目一般。主人公經歷了多次險難,生命始終徘徊在生死邊緣,每次命懸一線,卻總能化險爲夷。看着他們在生死關頭時的表現,漢斯的表現,令我恍然大悟,明白在遇事時,首當其衝地就是冷靜。只有如漢斯一般冷靜,才能化險爲夷,否則一切都只能化做過眼雲煙了。

文中一次次的坎坷,並不只爲了讀者的需求,而是想讓讀者們明白,做事不能優柔寡斷,懦弱,必須要學會堅強、勇敢,學會成長,只有這樣才能保護自己。

這本書不僅給我充實了科學知識,豐富了我的想像力,更給予了我冒險精神。要知道前人的發現,就是透過不斷冒險發現的。而我也相信,也許就在明天,人類能去地心探險一回,讓人對地心的瞭解存在於現實中,而不是虛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