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三體》的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

讀後感9.64K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體》的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體》的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

《三體》的讀後感1

暑假期間,我花了半個月的時間讀完了三本厚厚的科幻系列小說——《三體》,也許你會疑惑爲什麼我一個女生也看這種科幻小說,但我想說的是,它絕不只是單純的科幻故事那麼簡單。下面是我想要和你們分享的心得體會。

這本小說簡單來講就是一個叫三體的外星文明與人類社會建立聯繫後,對人類文明、破壞自然不滿的一羣人成立了一個三體組織,旨在毀滅地球文明,迎接三體文明。同時,三體世界爲保證順利向地球移民,消滅地球社會和地球人類,利用“智子”技術將人類的科學研究鎖定,使之停止不前。三體組織也在此時暗殺全球的科學家。爲吸收會員,三體組織開發了《三體》遊戲。與此同時,各國政府也組成聯盟應付可能的危機。儘管三體組織後來被摧毀,但地球科技的發展已經被“智子”鎖定,三體人的移民已經開始,450年後,三體人將降臨地球,人類必須爲此開始準備。但最終結果包括兩個文明在內的全宇宙的文明都逃不了物競天擇的命運,所有的一切都不過是曇花一現的美,此後便墜入永生的黑暗。

這本小說內容龐雜,故事跌宕起伏,並且由於作者劉慈欣本身是一名科學家,所以其內容帶有很多科學上的名詞,儘管我是文科生,但由於作者描寫細膩生動,文筆流暢,並沒有給我帶來理解上的困難,相反,我認爲就是這種似懂非懂的感覺促使我發揮想象力去理解這部作品。外界評價該作者時稱:“劉慈欣的作品宏偉大氣、想象絢麗,既注重極端空靈與厚重現實的結合,也講求科學的內涵和美感,具有濃郁的中國特色和鮮明的個人風格,爲中國科幻確立了一個新高度。”我想再貼切不過。

小說中有個場景讓我記憶深刻,那便是地球的毀滅。作者充分發揮其想象力,爲我們描繪了一幅末日來臨時全太陽系跌入二維平面的壯烈圖景,在地球毀滅時,戀人相擁,父母子女手牽手,整個過程平靜痛苦而又慘烈壯闊。不禁讓我想象要是真的全世界都變爲一幅畫,那這幅畫該是多麼的靜謐絕望,因它只不過是死神的一片小小收藏罷了。

如若真的有外星文明,我希望他們能和我們這個美麗的星球交友,而不是侵略。畢竟宇宙中的每一個生命都有值得存在的理由,每一個生命都是上天的賞賜。

《三體》的讀後感2

一口氣讀完了科幻小說《三體》三部。如果不是因爲有了堅定的基督信仰,我一定會被《三體》同化了。

在信主之前,特別是在學生時代,我曾經非常相信人類文明是有輪迴的,就像三體文明。那時常常幻想在我們現在這代文明之前,一定有一個已經被毀滅的、曾經高度發達的文明。當時也非常願意相信有外星人的存在。《三體》正契合了我的這些主觀瞎想。

《三體》也帶給了我以前不曾想到過的震憾。

首先,我從來不曾想過宇宙是不是一個黑暗森林。《三體》把宇宙中存在的文明比喻成一個黑暗森林,大家都小心隱蔽自己,尋找對手。誰暴露了座標,誰就等着被催毀吧。而地球人對此茫然不知,反到像一個缺心眼兒的孩子,想方設法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存在。最終把自己帶入毀滅。

其次,我從來不曾想到過高等文明毀滅低等文明時,是那麼易如反掌。一個值班的觀察員隨手甩一張二向箔,不費吹灰之力,太陽系就從三維被降到二維,變成了平面一幅畫。

太陽系一個星球接一個星球被壓入到二維空間。作者對地球毀滅作了特別細緻的描繪,印象最深的是一個母親舉着自己的孩子,但這個孩子也只不過比母親延遲一瞬而已,統統都被壓成平面。

地球人爲了抵禦外星人的入侵,曾設想了種種的可能,甚至建立太空城,移民到外太空。但是人類這一切的聰明智慧和建造,在高等文明的打擊下,就像成人看孩子搭的積木,甚至是一個笑話

放下書,被作者劉慈欣的腦洞深深折服。但他的腦洞再大,也終究是人腦,以人腦就可以幻想出這些我們普通人無法想象到的神奇能力,那麼上帝真實的能力和作爲,真是我們人類無法測度的。想到有一個老姊妹,當她說到上帝有時候沒有應允她的禱告時,她自己安慰自己說:上帝那麼多兒女呢,總有顧不到的時候。我們常常把上帝侷限在我們有限的想象中,如果我們想更多地認識上帝,必須首先承認自己的無知。

《三體》的讀後感3

《三體》是一部偉大的科學著作,被普遍認爲是中國科幻文學的里程碑之作,爲中國科幻確立了一個新高度。文中主要透過人類文明與三體文明之間的智慧博弈來體現宇宙世界的殘酷與黑暗。故事情節跌宕起伏,環環相扣,以精彩的內容不斷吸引讀者,使每一位讀《三體》的讀者都能深陷其中。

除了精彩的.故事情節,作爲科幻文學最主要的還是豐富的想象創造,大劉的《三體》以豐富的理論知識爲前提進行可行性極高的大膽創作,創造了許多面向未來的科技作品,是對未來生活的創造的大膽預言,並且自動駕駛,無線充電,v裝具遊戲裝備,空天飛機等科技在目前已初露端倪,有的已經有了簡單應用,相信不久的將來就能發展的更爲成熟。文中提到的恆星級飛船,光速飛船,強相互作用材料,冬眠技術等也表現了大劉對未來科技的無限展望,相信未來一定會研製成功並得到運用。除了對科技的展望,對三體世界的想象創造也充滿了豐富的想象力,對三體世界的詳盡描寫令人覺得在距地球四光年的地方真真切切的存在一個三體文明,可見大劉的文學功底。

另外,《三體》對人物形象的創作和對人性的大膽披露也十分成功。《三體》這套書中出現了許多角色,人物雖然多,但每一個都有其鮮明的人物形象,但最成功的還是其中對人性的大膽披露,文中不止一次的揭露了人性的嚴酷無情,即使在很久之後的未來仍然存在,由此不僅要追求科技發達,還要追求人性中那沉澱下來的無限美好——愛,這值得我們深思。

一部精妙絕倫的文學作品是很難用些許的語言來表達出它的精彩,所以去讀吧,《三體》中那豐富的想象以及對人性的思考都需要去切身感受纔能有更深的體悟。

《三體》的讀後感4

《三體》這次得到雨果獎,評獎過程雖說有些插曲,也不必將此獎看得比諾貝爾獎還“純粹”,但卻仍然可以說,是一個劃時代的事件:它標誌着中國的通俗文學也在向世界一流水準看齊。這個事情,其實比一般人所能理解的,還要重要一些。嚴鋒兄以前有個看法,認爲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的純文學寫作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最好的作品,已經和目前世界一流水準差別甚微,但通俗文學,卻和世界水準有着巨大的鴻溝——我很同意這個看法。《三體》得到行內大獎,可以彌補一下這個遺憾,也可以讓更多作者看到希望。

中國新科幻正在力圖擺脫“通俗”的帽子,這在我看來,大可不必。“通俗”並不一定是個貶義詞,一般人喜歡看的,就是通俗文學——能夠做到大衆喜聞樂見,也是一種特殊的本領,並非人人可能。如果在此之外,還有更深更廣的內涵,也可能會被經典化,耳熟能詳的例子如金庸武俠小說,並不因爲其文類通俗而失去業已確立的經典地位。如果擺正自己的地位,通俗文學依然大有可爲,並不一定非得躋身於在觀念、內容、形式等方面都在進行探索的純粹文學乃至先鋒文學的狹窄領域——那種探索,本來就是少數人的責任和義務。當然,新科幻如果在觀念、內容尤其是形式方面都進行了前沿性的探索,也會成爲高層文學的一部分,但恐怕會大大降低特定時空內讀者的數量,有此雄心的作者,得事先預估其中的風險。

通俗並不妨礙其也關注一些“嚴肅”的問題——當然,關注的方式,處理的複雜性和深度,還是會與嚴肅文學有別。在這些方面,《三體》仍然是通俗文學,它之所以值得學者關注,是因爲它涉及到了一些至關重要的問題——當然,處理得如何,則見仁見智。

儘管屬於“科幻小說”,《三體》核心的設定和關注,其實屬於社會或政治領域,只是它把對這個領域的一些基本設定,投射到了廣袤的宇宙時空之中。這部小說的出發點,是很單純的“科幻”問題:地球人是否應該和外星人聯繫,是否應該預先設定外星人的“善意”?劉慈欣後來在採訪中的回答顯然更爲周全:我們應該對地球上的同類盡力推行諒解和善意(這已經很難),卻不能不以“最大的惡意”評估可能存在的外星威脅——不能過於天真乃至蠢萌。但由此推廣出來的“黑暗森林體系”這一“宇宙社會學”的“公設”,卻屬於社會、政治領域,也可能存在各種問題,難免引起爭議。事實上,一談到“宇宙公設”,就已進入“道”的領域,這是哲學尤其是形而上學的基本領域,科學在此並無優先權,對我們一般人來說,最好是承認對此一無所知,從而多少能夠保持開放性的態度。

黑暗森林體系,有其洞見——尤其以業已瞭解的人類歷史狀況而言,所以不能一概抹殺,但能否推廣爲“宇宙真理”,卻大成問題。其基本預設,可以說來自於一些現代性的流行觀念:在政治學上,不會早於16世紀霍布斯的自然狀態假說,在社會學上則明顯受到業已廢棄的19世紀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影響。列奧·施特勞斯曾對霍布斯的假說提出批評,如果假定人只是追求肉體的自我保全,進而僅僅追求技術發展以達到此目的並追求權力的擴展,對於古典哲學來說,這已經標誌着我們喪失了基本的人性,屬於古典哲學家不再有興趣討論的問題。就對人的理解而言,人首先恐怕是一種追求意義的生物,意義問題沒法單純用技術手段化約,“意義人”要先於“政治人”,更不用說“自然人”或“技術人”。事實上,這也是今日社會學業已承認的基本原則——對《三體》的設定最有力的駁論之一,就來自一位社會學背景、網名“風間隼”的學者,他寫到,只要“是與人類一樣有精神覺悟,有自由意志的生物”,“‘宇宙社會學’就一定會涉及到意義問題,絕對不可能用數學來解決。”對此,《三體》考慮顯然不足。

不過,即使純粹從數學模型來說,《三體》的設定恐怕也未見得自洽。“黑暗森林體系”可以看作設定條件下的“博弈論”的一個解,但它是否“最優解”或“唯一解”,恐怕並非不存在疑問;還不用說,最初的設定條件:兩個公理和兩個推論,是否存在矛盾因而不能自洽,也並非毫無疑義。“博弈論”問題的合理解,關鍵在於如何達到“納什均衡”,由此如何評估“黑暗森林體系”的自洽性,應該交給專家去處理。我們唯一可以提供的意見是:力量和衝突(全面的戰爭狀態)恐怕並非最優解,遑論唯一解。如果推廣到更復雜的系統,問題也就更爲複雜。我們知道,霍布斯由“自然狀態”假設,推出的是一整套政治理論;即使天馬行空的科幻領域,劉慈欣非常可能受其影響的科幻大師阿西莫夫“基地”系列小說中的“心理史學”設定(本身受19世紀思想影響),也並非如同“黑暗森林體系”那樣暗黑;事實上,即使劉慈欣自己,也存在矛盾——《三體》第三部中,倖存下來的人類,關注整個宇宙的命運時,其所思所爲,也與“黑暗森林體系”並不相同。

《三體》的讀後感5

看完《三體》的那個晚上,我在合上書本後下意識地望了一眼窗外的星空,似乎想在天空中發現些什麼。只可惜在城市的天空裏看不到幾顆星星,也只好作罷。

從此之後,在那些有着璀璨星空的地方,擡頭看着天,我就會不知不覺地進入書中的情節,好久回不過神來,有時還能夠看到一些和其他人所看到的不一樣的東西。我會根據書中的描寫,漫無目的地在空中搜尋三體星系的位置,也會尋找雲天明送給程心的那顆星星所發出的晦暗的亮光;我還總是把在夜空中航行的飛機想成是聯合艦隊,甚至會莫名其妙地感覺自己的周圍飛旋着幾個智子,或是頭頂上有一大片四維碎塊。更讓我浮想聯翩的是,傳說中的黑暗森林法則是真的嗎?宇宙中真的有數以億萬計的生命嗎?暴露自己的位置,真的就意味着毀滅嗎?還有“他們”,是不是就躲在離我們很近的什麼地方,只是我們沒有發覺呢?

大劉說:“我寫《三體》,就是希望人們在工作之餘有空的時候,能夠擡頭看一看頭頂上的星空,哪怕只是一眼也好。”我想,每一個讀懂《三體》的人,應該都是會不約而同地這麼做的吧。

其實,廣袤的星空不只是一幅美麗的宇宙圖景,而是億萬個像地球一樣的文明。也許在它們上面,也有很多很多雙與我們一樣或是不一樣的“眼睛”在注視着我們。我們就這樣對視着,已經對視了十幾個世紀,也許還將繼續對視下去,幾千年,幾萬年……

嗯,黑暗戰役就是宇宙的縮影,它所表現出來的就是黑森法則,在我看來,這也就是真正的人性。在“青銅時代”號、“藍色空間”號上的那些官兵們,纔是真正的、最根本的人。沒錯,他們是人,而現在這個世界上,包括我所在的千千萬萬個生靈,纔是非人。只有像那些逃亡戰艦上的官兵們一樣,猜疑鏈橫生,沒有道德,甚至是無恥地借別人的死亡,來滿足自己生存的需要——也許這,纔是在宇宙這殘酷的背景下,正確的活法。別說這太黑暗,這,就是事實。

如果哪一天,地球真的在某一次突如其來的打擊中毀滅了,希望我們不要覺得悲哀。因爲,我們會到另一個地方去——在無邊無際的宇宙中,我們將和衆多的文明一起,永遠存在。正如書中說的——一切終將逝去,只有死神永生。

《三體》的讀後感6

小時候有一個夢想:當一名天文學家。對那個充滿神祕的星空,總是有無限的嚮往。

長大了,擡頭遙望星空的機會越來越少,也漸漸忘卻了星空的魅力。再次擡頭仰望星空,卻發現現在工業高度發展之後的環境,已經遮蓋了宇宙原本的色彩。這層紗幕背後,隱藏了多少祕密。劉慈欣的《三體》,用科幻,給我們詮釋了宇宙。

《三體》共分三部,《三體》、《三體2·黑暗森林》和《三體3·死神永生》。從開始,到宇宙終結爲止。討論整個人類的生死存亡問題,從中還是可以看到使命的力量。這種使命感放在現實生活裏是一種悲劇,但是投射在科幻小說裏卻相得益彰,顯得氣勢磅礴,尤如史詩。

《三體》講述了時期科學家葉文潔發現了宇宙人的存在,透過太陽輻射與三體人取得聯繫,從而致使三體世界欲圖毀滅地球文明。三體人能脫水,有三個太陽,能風乾儲存,作者用獨特的三體遊戲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全新而有趣的世界。地球人類爲了自救,進行了面壁者計劃,其中的三位面壁者均以失敗告終,只有羅輯最終發現了黑暗森林宇宙法則,從而威懾了三體文明。而在羅輯之後,程心接受執劍者身份,卻在幾分鐘之內被三體文明摧毀了地球防禦。而章北海引領出宇宙深處的艦隊,終於執行了黑暗森林法則,致使三體文明被摧毀,而地球也面臨了被發現的危機。在雲天明從三體文明傳回的情報中,地球文明發現了三條自救方案,最終以掩體世界作爲最終選擇,而托馬斯·維德等人知道這並不是安全選擇,致力研究逃離計劃,在即將成功的時候,程心又一次爲不暴露掩體世界而選擇放棄。最終在歌者的二維化紙片中,地球文明走向了滅亡。唯有程心與艾AA逃離了地球。之後程心走到宇宙的盡頭,觀看了宇宙的終結。

對於整部小說,印象最深刻的算羅輯博士。羅輯原是一個遊戲人生、玩世不恭的形象。卻在命運的驅使下成爲四位面壁者之一,在其獨特的思維模式下找到了自己的夢中情人,併爲愛激發了保護地球,威懾三體世界的勇氣。然後又用盡一生,成爲執劍者,使用他發現的宇宙黑暗森林法則保護了地球。

女主人公算是程心了,這位見證宇宙終結的人,也兩次放棄了拯救地球的機會。心存無限的善良與愛,卻也以此背棄了生存法則,使地球人類走向了最終的滅亡。這不禁讓我想起有時候,錯誤的愛與善良,只會把生活推向深淵。

《三體》的讀後感7

從福爾摩斯到東野圭吾,偵探小說裏面有驚險、有人性、有哲理、還有溫情……去年,瞭解劉欣慈的《三體》系列,一口氣買一套和電影同名的《流浪地球》,從偵探向科幻進發。

讀完《三體》系列,只是囫圇吞棗,從文學體裁上來說,《三體》只能是一部科幻作品,但是從內涵上看,它並不單單是一部小說。它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物理方面的科學知識,以及計算機科學技術,此外還有對人性的社會學分析和哲學的思考,從人類社會的表現推出宇宙中的黑暗森林理論。葉文潔的故事表示着對人類社會的絕望,汪淼則代表着對未來的絕望,而三體文明代表的是對整個生命形態的絕望。在那裏,生存的目的只爲了生存,沒有歡樂、沒有悲傷、沒有幸福也沒有痛苦,剩下的只有無垠的冷漠和機械零件般的生活。這樣冰冷的世界給人的絕望感是恐怖至極的,因爲真正的恐怖並不是一個面目奇醜的怪物突然出現在你眼前,真正的恐怖是你的思想被領入一個完全黑暗陌生,沒有出路的死亡絕域。這個死域就是三體世界。三體世界真的就像那一抹白雲後的無限藍天,只要細心琢磨,其蘊含的質量將遠超出你的想象。

再看現在的新冠狀病毒的疫情,成都地震,澳洲的大火……每一個都是大自然給我們人類的警示,我們不應該過度的開發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