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孩子,請把手給我》著名作品的讀後感

讀後感2.94W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孩子,請把手給我》著名作品的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孩子,請把手給我》著名作品的讀後感

《孩子,請把手給我》著名作品的讀後感1

粗略看了《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作爲父親,我覺得羞愧難當,有一種不安的情緒在蔓延。記得自己非常喜歡魯迅的一段話:自己揹着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現在“我該怎樣做父親”一個急迫的命題,擺在我的面前。恰逢《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用大量生動的案例,向我們展現了教育孩子的不同視角,給我這樣一個毫無章法的父親,一次警醒、一劑清醒劑。

以前,我總認爲,女兒快十歲了,現在對她的教育,只要提要求就可以了。於是,考試沒達到理想的成績,就責怪她不夠努力;在家裏不做事情,就認爲她沒有分擔意識;犯了錯誤,就責怪她不吸取教訓……我們之間的談話,變成了一個命令,另一個服從;一個是真理,那另一個只能是荒謬可笑的。

作家楊紅櫻說過,她寫作的目的之一就是:破解童心。而《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給了我“破解童心”的角度——當孩子和我們談話時,我們更應該讀懂他們的暗示。

比如:孩子會跟我說:爸爸,這次考試我考砸了。其實,孩子是在向我暗示:爸爸這一次你就不要責怪我了,下一次,我一定能考好,請你相信我。可是通常情況下,我們都會對孩子大發雷霆,不問青紅皁白地說落孩子一通。我想這樣的事情大概會時常發生,我們常常對孩子缺乏耐心,一次的考試失敗,彷彿就是世界末日的來臨。我們忽略了孩子奮發自醒的能力,看清了孩子自身的努力。

在書中,我還看到了這樣的一段話:我們都沒有養成向對方敞開心扉的習慣,甚至我們常常不知道自己的感受以及如何去感受。

我們已經習慣了“虎爸”、“虎媽”的角色,對待孩子,我們總是嚴肅有餘,從不肯輕易地表露出自己的真實情感,認爲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更好地發展。其實,我們更應該能夠感受到孩子情緒的變化,在我們看來微不足道的事情,可是對孩子就有着很大的影響。當孩子失望、害怕時,我們應該給他們一個結實的擁抱;當孩子憤怒不滿,我們應該能夠感同身受;當孩子疑惑、不安的時,我們更應該成爲他們的“知己”。或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少了一些先入爲主的主觀感受,少了一些是是而非的標準,少了一些成年人的“自以爲是”。正如書中所說:當我們誠懇地承認孩子的困境,說出他們的'失望時,孩子常常會獲得現實的力量。而這種力量,不就是我們期盼的嗎?

《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去借鑑的地方,它告訴我們教育孩子“應該怎樣”,把我們帶入教育的“應該狀態”。但我也深知,它不是包治百病的良方,不是一蹴而就的。我想“怎麼做父親”更應該是一個長期的任務,其中最重要的是和孩子一同成長,用我們的進步換取孩子長足的發展,給孩子更多的幸福時光。

《孩子,請把手給我》著名作品的讀後感2

和同事們交流,很多時間會把話題引向學生,引到一點,那就是現在的孩子怎麼一年比一年難教,怎麼越來越難管理,怎麼樣才能改變這種不太和諧的關係,實現師生之間真正的溝通呢?今天,我研讀了海姆。吉諾特這位心理學博士、兒童心理學家寫給老師的書《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告訴我們的的是如何實現與孩子溝通的有效方法和技巧。

老師如何與學生通,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老師需要具體的技巧,以便有效而人性化的處理教育中隨時出現的令人煩惱的小事,在處理這些事情時,理論是沒有用的,用的只是技巧,如何獲得這些技巧是本書的主要內容。

在生活中,教師怎麼和孩子相處,大家都意識到應該是:尊重、平等、民主的,大家都知道,但是一旦到實際生活中,我們的語言就會出現一些偏執,出現的偏執,並不是老師不愛這些學生,主要應該是缺乏對孩子的理解,理解溝通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這本書一共有十二個篇章,每一片都圍繞一個主題,用的都是實際生活中發生的小矛盾去指導老師,給老師使用日常用語上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和小妙招,有了這些少許的改變,事情可能會變得更好辦一些,掩書而思,我對書中“一致的交流”和“讚揚的危險”印象深刻。

在“一致的交流”中說到,如果要改善教室裏的生活,就要從檢查我們對孩子的迴應方式開始,一個老師如何與孩子交流,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要了解孩子的想法,老師必須要抓住孩子的心,一個孩子只有感覺良好,他纔會正確思考,也只有處在良好的狀態下,他纔可能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他們的良好狀態,也源於我們,他們的老師們。

要拯救老師和孩子們的溝通,就要學會不帶任何侮辱的表達具有細微差別的各種憤怒,他們所要的,就是一種能夠表達這種關心的溝通方式,如果即使在被激怒時,一個老師也能避免使用詆譭的語言,這些自我試試的控制,不會使他的表達變得平淡,相反會增加老師的風格。溝通,就像健康一樣,取決於未然,要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首先是要尊重孩子,被尊重被關愛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當學生感到被尊重被理解,就能拉近、縮小師生之間的關係,在安全的、放鬆的、沒有疑慮的情況下,孩子們在學習時就會更主動、更積極。

在教育的路上,我覺得語言太重要了,它既可能是文明的,也可能是野蠻的,既可以用來療傷,也可以是傷人的利器。所以,我們要利用好語言,在語言中浸透着尊重和理解,多與孩子做有效溝通,那麼,孩子們就會幸福的學習,我們也會快樂的工作,我們都能身心愉悅,何樂而不爲呢?

《孩子,請把手給我》著名作品的讀後感3

第一章

講的是和孩子交流時要注意的問題。

理解孩子語言背後的本質問題,並做出反應。

第一時間關注孩子的感受,接納孩子的感受,並且的對孩子的感受做到理解和共鳴,如果孩子不能表達要幫助孩子去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第二章

這章告訴我們該怎麼樣讚美和鼓勵孩子。

讚美要描述事實以及說明事實帶給你的感受,讓孩子透過你的話去推斷出自己這個行爲的好壞,給自己做評判!

當出了問題時要給孩子迴應,而不是反應!給孩子指導而不是批評!

要允許自己生氣,承認生氣時是感受不到愛的,只有言語和情緒一致時纔是最好的。當生氣時,我們要承認自己的情緒,接納它,並表達出來,或者可以再加上我們希望的行爲。但不能攻擊孩子的人品或者性格。

不停回答孩子的問題只會鼓勵孩子繼續問問題。要給孩子引導。

第三章

告訴我們要避免的一些錯誤做法。同時又告訴我們要怎麼做更合適!

少說和沉默有時會讓你更有權威。

當孩子犯了什麼錯誤,或者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時,我們不要去反問,而是直接指出不給孩子創造撒謊的機會。當你知道答案時,不要問爲什麼,開誠佈公的說出來,並且經常問爲什麼會讓孩子有種被審訊的感覺。

第四章

這節給我們講的是孩子責任感的培養。需要多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並且傳輸給孩子價值觀。

孩子只會被他們愛戴和尊敬的人同化。所以我們需要注意自己的態度和處理問題的技巧。及時的理解孩子的情緒,並幫助他表達出來。同時在表達自己的情緒時不要抨擊,只陳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讓孩子明白你當下的狀態。

給孩子一些選擇和發言權。

第五章

我覺得這一章對於我很有用。它告訴了我該怎麼給孩子建立規則,保持紀律,怎樣透過有效手段管理孩子而不是懲罰孩子。

最關鍵的是要尋找替代懲罰的有效手段。

明白寬容和縱容的區別。寬容是要接受孩子法律規定的各種權利,以及各種情緒和願望並且允許他們用適當的方式表達出來。

縱容是允許孩子的不良行爲。作爲家長或者老師,我們要允許孩子的情緒和願望,但是要限制他們的行爲。

怎樣保證我們的教育有用呢?需要我們給孩子明確的界限。這包括三個領域,第一個是認可並允許的領域。第二個是不認可但是允許的。第三個是必須禁止的領域。在這裏要注意的是,當我們禁止孩子的某一行爲時,一定要限制明確,全面,不要給孩子部分限制,並且要給孩子一個可替代的行爲。例如,生氣時不可以摔杯子,但是可以扔枕頭。

第六章

這節主要說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積極教育。從生活中的點滴,吃飯,上學,甚至到繫鞋帶這些小事來告訴我們應該怎樣給孩子正確的引導。

第七章

這節講的是孩子之間的嫉妒。所以在有二胎的家庭,在二胎來臨之前一定要先告訴老大,只需簡單告知。並且我們要允許孩子的嫉妒,並且覺察到孩子的嫉妒表現,用同情理解的話語去幫助孩子消除嫉妒。要明白我們給給孩子的愛是惟一的愛不是平等的愛。

第八章

主要是說當孩子有焦慮情緒時,給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援。孩子一般焦慮來源有幾種,如擔心被拋棄、內疚、不信任或者不耐煩、父母之間的衝突以及生命終結。不同的來源需要不同的處理方式。

第九章

這一章講的是性和價值感。我覺得和我們中西方的文化有些關係。他們更傾向於一種比較開放的態度來對待。當發現孩子對這種事情好奇,做了有關性的行爲時,父母的態度最好保持平靜,並且還禁止的還是禁止。但有些我是不太認同的,例如在孩子面前表現太多關於性方面的愛撫就不太好。

最後一章是對這本書做了一個總結,告訴我們要如何養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