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阿q正傳優秀讀後感(精選8篇)

讀後感5.74K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阿q正傳優秀讀後感(精選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阿q正傳優秀讀後感(精選8篇)

阿q正傳優秀讀後感1

阿Q是個可憐人,可他又不值得我們同情。若是同情,那需要同情人的實在太多太多,因爲許多人都很阿Q。我讀出了一種歪七扭八的病態。阿Q有病,不只是頭上的賴瘡疤,周圍的人也有病,病情頑固,竟也傳到了這個時代。

阿Q的精神勝利法大家早有耳聞,講好聽叫知足。可仔細思量,背後隱含的確是實力不足的咬牙切齒。打架打不過別人,便在嘴上佔便宜。在形式上失敗了,但在精神上勝利了,於是心滿意足,自得其樂。這精神勝利法在今天有沒有?有。我曾看過這樣一個報道,在老北京的茶館裏,上演話劇,劇中一箇中國人對着一個美國人說,你們美國的歷史才倆百多年,還沒我們中國人養鳥的時間長。臺下引來一片叫好。您看,這病埋的夠深吧!非但往回看的精神勝利法無意義,往前看的精神勝利同樣萬萬要不得!

啊Q欺辱小尼姑,響響亮亮欺軟怕硬,已獲他所謂的“成就感”。中國國足好像也這樣。前些日子的亞洲盃,且把印尼國足當做小尼姑,中國國足當做阿Q,後來中國國足完勝,信心膨脹!採訪不可避免,回答“我們盡力了”,推卸責任也是不可避免,不說中國足球有頑固弊病也是不可避免的,可是中國足球確實有病啊!

許多的個體阿Q病態存在於周圍人羣中,一些風氣又如何不阿Q?於是也就有了開頭的例子。遺傳病也好,亞文化也罷,至少我們目前不能否認他的存在。我們遠離了那個時代,但阿Q似乎離我們並不遠。我想,應該到了下點猛藥的時候了吧!

阿q正傳優秀讀後感2

《阿Q正傳》是辛亥革命時期農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舊中國勞動人民的奴隸生活的深刻寫照,也是中國近代民族被壓迫歷史的縮影。

阿Q,上無片瓦下無寸土,孤苦伶仃的寄住在土穀祠裏,只靠給人家打短工來維持生計。在他身上最顯著的特點是精神勝利法”在那個時代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不僅是阿Q這樣的下層農民所特有的,也反映出某些國民性。

當時的統治者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依然自稱天朝,沉醉在東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國文明爲全球所仰望,這不也和阿Q的精神勝利法如出一轍嗎?再放眼今朝社會在不斷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可是仍然有許多的阿Q不學無術且遊手好閒,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進,慢慢的墮落成爲社會負擔,這些人既可悲又可憐。

在塑造阿Q這個典型的形象時,魯迅先生非常講情節的詳略,還特別工於諷刺手法和幽默語言。他的意圖可以這麼說:着眼於啓蒙,寫出舊中國的人生,主要是廣大受剝削壓迫的勞動人民的苦難悲憤而又愚昧落後的人生,希望改良這悲慘的人生,喚醒那沉睡的民衆。

阿q正傳優秀讀後感3

阿Q的精神勝利法在魯迅先生的筆墨“傳揚”之下得以流傳至今。然而,魯迅先生所想要傳揚的不僅僅是這些。其中還有更深刻,更能發人深醒的東西。

讀完《阿Q正傳》,我深深體會到了魯迅先生寫作這篇小說時的心情。魯迅先生就是那一個時代的引路人,他看到了人民羣衆的痛苦,也看到了他們的希望。魯迅先生奔走相告,企圖告訴每一個人他所看到的世界,渴求給每個人帶來幸福與快樂。魯迅先生恨不得自己立刻變成一根巨大的蠟燭,即使燃燒自己,也要讓每一個人看清前進的道路,讓每一個人重拾前進的信心與勇氣。

阿q正傳優秀讀後感4

《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部經典之作。這篇小說十分的短,但從幾個方面寫出了當時我們國人的靈魂,阿Q他有些卑怯,善於投機取巧,自高自大,狡猾。

阿Q是一個落後的僱農。作爲一個落後的流浪的僱農。他的個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個性、心理活動和精神面貌不僅與趙太爺迥然不同,就是與王胡、小D等也顯然有別。正想魯迅先生所說的,阿Q有着“農民式的質樸,但也沾染了遊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搖船便搖船”。這不僅正面說明了阿Q作爲一個流浪僱農的貧困生活,而且從側面表現了阿Q從本質上說來那種勤勞、老實、淳樸的農民性格。當然,阿Q也有一些流氣,但這除了社會的影響以外,應該說主要是受了壓迫的結果。這些地方都很簡單,也很明顯,一般人也都承認的。一個難於解決的問題是:阿Q是一個農民,但阿Q精神卻是一個消極的可恥的現象,應該如何理解呢?這確實是一個矛盾。要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爲要從當時的現實社會和阿Q本身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上去找答案。

這就是我對《阿Q正傳》的一些理解,希望大家能批評!《阿Q正傳》讀完了,《阿Q正傳》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傳》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一無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儘管他“真能做”,但社會的沉重壓迫和剝削,使他時時處於生命危機,受盡欺凌。他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渾渾噩噩,苟且偷生。被別人打時,他自我安慰說:“是兒子打老子。”他的“精神勝利法”可謂天下第一。

阿Q是悲哀的。他並不懶惰,他是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的;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家,享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的。

現在,我們已經遠離阿Q那個時代了,但他那種“精神勝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阿q正傳優秀讀後感5

《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的'未莊爲歷史舞臺,以主人公阿q的活動爲線索,以批判阿日記q的病態心理精神勝利法爲重點來組織材料。在藝術創造的過程中,作者不但從中國的現實社會出發,以農民的實際生活爲基礎,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着眼於辛亥革命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設計未莊這樣一個閉塞落後的江南農村,作爲阿q生活的典型環境。阿q這個形象,既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阿q正傳》是辛亥革命時期農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舊中國勞動人民的奴隸生活的深刻寫照,也是中國近代民族被壓迫歷史的縮影。阿q,上無片瓦,下無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穀祠裏,只靠給人家打短工來維持生計。在他身上,最顯著的特點是“精神勝利法”:自甘屈辱,自甘輕賤,而又自我解嘲,自我陶醉。他的“精神勝利法”在那個時代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不僅是阿q這樣的下層農民所特有的也反映出某些國民性。當時的統治者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面對喪權辱國的形式,仍然自稱“天朝”沉醉在“東,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國文明“爲全球所仰望”,這不也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出一轍嗎?再放眼今朝,社會在不斷地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可是仍然有許多的“阿q”不學無術、遊手好閒,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進,慢慢的墮落成爲社會負擔,這些人既可悲又可憐。

在塑造阿q這個典型形象時,魯迅先生非常講究情節的張弛、明暗的詳略:對主人公阿q的活動是露,對其他陪襯人物則是藏,對阿q在未莊的活動描寫得繁,在城裏的活動則輕描淡寫。此外,魯迅先生還特別工於諷刺手法和幽默語言。魯迅先生創作《阿q正傳》的意圖可作如下陳述:着眼於啓蒙,寫出舊中國的人生,主要是廣大受剝削壓迫的勞動人民的苦難、悲憤而又愚昧落後的人生,希望改良這悲慘的人生,喚醒那沉睡的民衆。

《阿q正傳》思想內涵博大精深,藝術手法精湛絕倫,是魯迅先生最傑出的代表作品,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也是世界文化長廊中的一件珍品,是千古不朽的名著。《阿q正傳》享有世界聲譽,當它一收筆,便被介紹到美、法、日、俄等十多個國家,今已有四十種不同文字的譯本。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曾說過:“這部諷刺寫實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國大革命時也有過阿q,我永遠忘不了阿q那副苦惱的面孔。”

阿q正傳優秀讀後感6

魯迅,作爲一位“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批判性作家,在小說中毫無保留的對阿Q所處的那個“吃人”的社會進行了辛辣的諷刺。他把一切人都描寫成可怕的惡魔:趙秀才、假洋鬼子、吳媽,哪個不是在間接或直接地吞噬着阿Q的靈魂?讀完以後我所感到的是內心無限的寒冷陰森。而在電影中卻還尚存着一絲溫情,像那麼一縷陽光,透射如黑暗的時代,照耀着一片淨土。

人物改變最大的是管土穀祠的老頭兒。在小說中,作者一筆帶過“管祠的老頭子也意外的和氣。”偏偏是這一句話,道出了老頭兒對阿Q的不屑與輕蔑。而電影中老頭兒一出場便是一個慈祥父親形象,他留着大白鬍子,時常溫柔地勸導阿Q。他擔心阿Q,在他去押牌室時囑咐他早點回來;他關心阿Q,在被趙家趕出門後替阿Q還了錢。也只有他一個人真正爲阿Q的死難過,結尾處他似乎喝醉了酒,一個人形單影隻地走上橋。而阿Q也只對他一個人好,他掏心掏肺地講出自己偷盜的故事。他在夢中革命,令人搬箱子時的那句話:“你年齡大了,歇着。”因爲有了這麼個不起眼的老頭兒,因爲有了這麼個愛他的“親人”,土穀祠似乎真的有家的感覺了。而僅僅多了這麼一個形象,我便更加體會到阿Q的可憐可悲,更加“哀其不幸”了。第二個有改動的人物形象是吳媽。小說中的吳媽就是個愛嚼舌根子,從內心瞧不起阿Q的市井婦女的形象。她因阿Q一句“和你睏覺”的大喊感到厭惡得無法忍受,甚至要上吊。結尾處也絲毫不念舊情,看着押送阿Q的士兵,呆呆地,內心毫無波動。電影中吳媽卻是一個善良賢惠的婦女形象。她溫柔體貼,把阿Q當成朋友一般看待。她幫阿Q做飯,給阿Q打油燈。在阿Q生命的最後時刻,她看清囚犯是誰後的那一臉無奈與悲哀,似乎想責備阿Q的傻,卻又悲痛地說不出話,只好默默地轉過臉去,似乎是不讓阿Q看到她臉上的淚痕。這樣一個吳媽,不再令人反感,她成爲了少有的真正關心着阿Q的人。這更讓我感受到這個世界仍然有那麼一點溫情藏在人們心中。

結尾處,電影中的旁白說了這麼一段話:“阿Q並沒有斷子絕孫,他的後代至今都沒有斷絕。”而小說中並沒有。我想它是想提醒我們:或許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阿Q的子孫——也許在我們身上的某個角落,藏着些許阿Q精神。

小說和電影出品的年代不同,一個是黑暗籠罩的時代,一個是新中國萬象更新的時代,每個時代反映的思想是不同的。我更喜歡電影版《阿Q正傳》,因爲從中能感受到溫情和希望。

阿q正傳優秀讀後感7

六年級語文書第五單元的主題是——走近魯迅,這一單元幾篇文章都是介紹魯迅及其作品的。這幾天我們陶醉在魯迅的“百草園”裏,聽着卜老師繪聲繪色地描敘。於是,一個經常穿中式長衫,留着刷子似的短髮,以及長着隸書“一”字型鬍鬚的魯迅形象,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對於魯迅的作品,我最感興趣的是《阿Q正傳》,它已被譯成多種文字,被世界各地的讀者所欣賞。

阿Q是未莊一個貧苦的小人物,他很窮,連名字都沒有,人們都叫他阿Q。阿Q沒有家,住在土穀祠裏,平時靠給人家打短工掙錢養活自己。他又窮又瘦小,常常遭到別人欺辱,當人家嘲笑他連家都沒有時,他卻自吹“我的兒子比你們闊得多啦!你算什麼東西!”。每次和王胡打架,被人揪住辮子往牆上撞時,他總是用“這是兒子打老子”的話來安慰自己。掙來的錢被別人搶了,阿Q很生氣很憤怒,會狠狠地打自己一個耳光,然後把它想象成打了別人一樣,從而莫名其妙地又高興起來。這就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他總能用精神勝利法讓自己“反敗爲勝,反辱爲榮”。

讀完《阿Q正傳》,阿Q的形象便在腦中揮之不去,阿Q是一個被時代所拋棄的人。他的精神勝利法可謂天下第一,他常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欺欺人,麻木自己,以求得心裏上的安慰與平衡。雖然我們已遠離阿Q那個時代,但他的精神勝利法卻阻擋不了現代版阿Q的產生。看看我們身邊有多少同學,因爲考試成績不理想,受到父母責怪時,便會自然而然地說,班上還有誰誰誰,比我還少呢!如果他考80分,會說還有人只考70幾分,如果他考70分,那就會找出60分,甚至不及格的同學來,以此證明自己不是最弱的。

不光考試如此,平時的作業,上課回答問題同樣如此,自己做得不好,不去從自身找原因,總是拿別人的短處來和自己的長處比,從不拿自己和成績好的同學作比較,這和啊Q的精神勝利法不是如出一轍嗎?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如果我們每個人總是向下看,和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較,那麼你會進步嗎?這個社會會進步嗎?我們的祖國會進步嗎?

所以,讀完《啊Q正傳》後,我想:啊Q生長在那個特殊的,人性扭曲的年代,他纔有了那樣悲慘的命運。而我們生長在陽光下,在這個和平幸福的年代裏,各方面條件都很優越,我們不能再像啊Q那樣麻木自己,而要不斷地給自己制定更高的目標,不斷地進步。

阿q正傳優秀讀後感8

《阿Q正傳》創作於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發表在《晨報副刊》上。從小說總體結構上說《阿Q正傳》的前三章基本上是一種平面的橫向的性格介紹和舉例1。從第四章(“戀愛的悲劇”)開始,魯迅開始就着手將阿Q的精神特徵放在一連串連貫的縱向生活細節中加以具體展現。

於是便有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魯迅的經典名篇——《阿Q正傳》。《阿Q正傳》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它刻畫出了國人的靈魂,暴露了國民的弱點,達到了“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的效果。阿Q的身份雖是農民,但這個形象所表現出的性格弱點卻並不只是農民才具有的,它具有更爲廣泛的普遍性,魯迅把阿Q性格作爲國民性的最劣表現加以鞭撻,因而也就更具廣泛的社會價值。因此,在作品發表的當時就有不少人惴惴不安,甚至“對號入座”,以爲魯迅在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