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幼兒教師的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讀後感2.68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教師的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教師的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幼兒教師的讀後感1

只有當他成爲自己的主人並遵循一些生活規則時,他才能教育住自己的行爲,我們才認爲他是一個守紀律的人。這樣的紀律具有靈活教育概念即不易被理解又不易被採用。但它包含一個偉大的教育原則,它不同於舊式教育裏那種絕對的,不容辯駁的高壓政策下的不許動的原則。

這一段話給我的教學路程上點燃了一盞明燈。回顧自己以前的教學過程中也曾想約束孩子。當孩子們說話時覺得他們太吵了,希望他們安靜。可是這種約束對孩子們沒有任何作用。相反孩子們想說的、想做的慾望卻更強烈。因爲在此時我是主人,而孩子們是服從者。所以他們的行爲不是發自內心的,而是外人強加的,所以孩子們的安靜時一時的,只要我一離開,他們便會很快的開始交談起來。

當我接觸蒙氏教育,開始瞭解蒙氏時,尤其當我閱讀了這段話語之後,我才找到了真正管理孩子的方法,想讓孩子遵循一些生活規則不是去管理他,而是讓他成爲教室的主人。

作爲教師的我們要忘記那些不許動的原則,因爲這種不許動的背後,隱藏的是孩子們那種強烈的我要動的慾望。,所以不管用什麼活動,我們都應該讓孩子去動,在滿足孩子需求的前提下提出要求,這時孩子們安靜了,有秩序了,這是孩子們自己的紀律。在自由之後所獲得的紀律。

所以這讓我深深感受到了,不管什麼時候,孩子纔是他自己的主人,當他成爲自己的主人時,老師只需要給予正確的引導,他就能很好的發展。

幼兒教師的讀後感2

我有幸閱讀了美國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兒童心理學博士麗蓮。凱滋的着作《與幼兒教師的對話——邁向專業成長之路》。他關於兒童發展與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等的許多觀點讓我受益匪淺。

凱滋教授在書中強調兒童發展的適宜性,明確提出"適量原則",如要發展幼兒適度的"自尊",避免幼兒出現"自戀"的傾向;強調幼兒發展目標不只是知識技能,尤其應注重對幼兒社會性交往、情感態度、行爲和性向的培養,後者更應該成爲兒童發展與教育的重要方面。這無疑和我們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精神相吻合。

適宜性教學,就是讓我們教師思考,幼兒要學什麼?什麼時候學好?如何學最好?不管學習目標是什麼都要涵蓋:知識、技巧、氣質、情感着幾個方面。

書中指出:讓幼兒從事一些互動性的活動,以及主動而非被動地進行活動時,其學習情況最理想。很多影響兒童發展與學習的經驗或因素,在適量的情況下效果最佳。課程重點應該是協助幼兒對於自身的環境與經驗有更佳的理解。發展與學習具有循環性。學習環境越開放、越不封閉、越不正式,老師越能獲得有關兒童發展與學習的訊息。知道的訊息越多越能採取適宜的教學策略,兒童年齡越小,教學策略越要多元化,課程要越有彈性。這些對於我在課程中的創設有很大的啓發,一定要關注幼兒的前期經驗,注重直接體驗。

凱滋教授在分析教師角色、幼兒教育的專業性、教師與兒童的關係時,他反覆強調指出,教師要與兒童維持一種適度的疏離,這樣才能即有助於保證並增進兒童評價的客觀性,也有助於避免教師自身的情感衰弱,並保證教師正常執行角色功能,給予兒童公平的教育與發展機會。

在閱讀過程中,我始終抱着學習專業理論的渴望,時刻感受作者的教育經驗,並結合自己工作中的實際狀況加以思考,梳理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理念誤差,感受他的反思、實施、辯證和理性,我不僅分享了他的智慧和教學建議,還分享了他的學術氣質和精神。對我的教師成長之路起到理論鋪墊作用,結合《指南》和我們的教育現狀,用理論來指導我的工作。

幼兒教師的讀後感3

一次機緣巧合,無意中讀到了這本書,覺得對自己的幼兒園教師生涯很有感觸。書中作者關於兒童發展與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等的許多觀點與建議,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是由美國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兒童發展心理學博士——麗蓮?凱茲教授寫的。書中對我們現在習以爲常的一些教育現狀或教學方法進行了深入的解析,書中的每一章、每一節、每一個例子都是凱茲博士所親身經歷和看到的真實問題所寫,在閱讀的過程中引發了我心中的共鳴,讓我的心常常有觸動、有檢討、有反思、有爭辯,在檢討與反思之後,又有收穫的喜悅。

聯繫自己的工作,在我們的工作中時有發生,更可悲的是我們竟絲毫沒有覺察自己行爲的不當,甚至還沾沾自喜於活動的創意。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已開始從關注羣體轉向關注個體,運用多元智能理論來評價孩子,認爲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要欣賞孩子的獨特之處。但究竟如何有價值地去欣賞、欣賞孩子的哪些品質,思考真是不多。

我相信就像我一樣,不同的人在不同階段閱讀凱茲博士的文章,會有不同的感受與收穫。對於在學的學子,即使"照單全收"也會有所收穫:對於在職的老師,書裏的每一章、每一節、每一個例子都是凱茲博士看到幼教現場的一些問題有感而發所寫的,因此應該能引起共鳴,也可促進自己重新審視這些切身的問題。我每一次總會比前一次多一些感受、多一些思考。有時偶爾停頓—下,思考一下書中提出的問題或見解,進行思想或實踐上的思辨,再繼續閱讀、思考,這樣纔是真正地與大師"對話",才能從中受益,也更能體會凱茲博士這位大師的用心!只有不斷的學習,不斷的修養自己的內涵,使自己具有一點學有所想,做有所思,思有所悟,纔能有所收穫,有所進步!

我的收穫是:

要讓自己的行爲邁向專業化,首先需要找出自己在工作中所遭遇的困難,然後尋找處理困難的方法。專業的幼兒教師在處理問題的方法時要結合專業知識,當面對問題時,首先需要作出價值判斷,而判斷的依據就是該事件是否能針對幼兒當時的心理、認知水平,對某方面能力起到促進發展的作用,這就涉及到專業知識。作爲專業的幼兒教師,當遇到某些突發事件時,應該首先考慮到:此事可以讓幼兒獲得些什麼?教師對事件中的幼兒所做的診斷是什麼?專業的幼兒教師在處理幼兒間的糾紛時,首先便應該以雙方幼兒最大及最長遠的利益作爲判斷的標準。老師是孩子心目中可以依賴的權威者,處理問題要公正,考慮雙方幼兒的利益。每個人的`權利都會受到保護,每個人的需求都會受到重視,在維持正義的同時又維護雙方學習及發展的權利。另外,教師要站得高些,目光放得遠些爲幼兒終身發展打基礎。所以,當我在今後碰到類似事件時,我不會急於停止紛爭,充當"滅火器",而是最大限度的挖掘教育價值,促進幼兒長期的發展與學習。

要成爲一名專業的幼兒教師,其成長的道路是曲折艱難的,也是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努力的,對於我這個新手教師而言更要嚴格要求自己,不斷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努力成爲一名專業的幼兒教師。與麗蓮﹒凱茲的"對話",讓我收穫很多,讓我更加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以及自己作爲一名幼兒教師的素質和要求,讓自己更堅定信念,努力朝專業成長之路邁進。

幼兒教師的讀後感4

暑假裏我讀了一本《與幼兒教師對話——————邁向專業成長之路》,當我翻開這本書時,看到裏面密密麻麻的字有點反感,可是在細細品讀時,卻意猶未盡,與我們的教育密切相關,而且讓我不斷對自己的教育工作進行反思、質疑。

作者在第二章《自尊VS自戀》中寫到:“培養幼兒的自尊”通常都會被列爲幼兒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幼兒教育中各種不同的課程與教學模式並存,雖然他們主張不同的目標與教學方法,但是大家似乎都認同,協助幼兒對自己感覺良好是一個很重要的目標。

對幼小的兒童而言,自尊可能不是從評價自己的行爲是否符合外在的標準而來,而是可能來自於是否深深地感覺到被有特殊意義的人所愛、所接受、所重視。

當幼兒脫離了幼兒階段,外在社會開始對愛與接受加入一些新的標準與條件。如果兒童早期所建立大膽被愛與被接受的感覺足夠穩定,那麼當他面對嚴厲的拒絕或責罵時,便不會過度的沮喪或自我貶低。但是,隨着年齡的增長,兒童會逐漸內化社會所外加的標準,使之成爲評價個人自尊的標準。

小班,班中大多數孩子是獨生子女,在家幾個大人圍着一個孩子轉,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是小皇帝,在家裏父母對孩子表現的標準較低,看到孩子能吃能睡,健健康康就很滿足了。可到幼兒園裏,有那麼多孩子在一起,再加上老師對孩子的要求和家中不同,使得以前在家一直讓父母認爲乖的孩子在幼兒園裏並不是表現出色。

記得我班中有一個小朋友,在一次使用漿糊的活動中,我要求孩子們用一個手指蘸漿糊,而且不要蘸太多,但我發現麟麟一隻手上的五個手指都蘸有漿糊,當我要教他時,只見他一個勁的踹大氣,然後就開始眼淚汪汪了,像這樣的孩子自尊心很強,可能在家父母認爲他很能幹,時常表揚他,然而當他遇到批評時就承受不了。還有一個女孩子,平時調皮好動,在家媽媽經常對做錯事的她進行批評,而且有時還要用棒打她,以至於她在幼兒園做錯事情後問她原因時,總是默默無語,有時我們說盡好話她也無動於衷,對於這些孩子,我們老師有時真的束手無策,但在這本書中讓我瞭解到:由於幼兒來自各個不同的背景、能力、文化,爲增強幼兒的自尊,老師應該提供他們更多樣化的人際情境。這樣一來,幼兒就能經歷很多不同的人際情境,由此增強他們的自尊,也增加他們處理、應對人際情境的能力。

當兒童被尊重時,自尊最可能發展。當對兒童有特殊意義的承認及同伴尊重兒童,詢問兒童的意見與喜好、提供機會讓兒童真正決定對自己有重要意義的事情及選擇自己在意的東西時,就傳達了對兒童的尊重。成人應該以尊重的態度徵詢幼兒對於活動與事情的意見、看法與喜好,並應加以慎重的考慮。

自尊無法從直接教導或勸告兒童“覺得自己很好”中獲得,比較可行的方法是幫助兒童處理所面臨的負面反饋,但是反饋要適量(而不過量)、明確且能充分地提供資訊(而非範範地讚美或討好),才能增強兒童的自尊。

總之,教師只有具備了心得教育觀念,掌握了科學的教育方法,擁有了超前的教育意識,才能把幼兒培養成適應未來社會的具有自尊的人。

幼兒教師的讀後感5

由朱家雄,張亞軍主編的《給幼兒教師的建議》一書,是以與幼兒教師對話的視角來編寫的。本書中所蒐集的文章都是由幼兒園一線教師撰寫的,有的是日常工作的經驗提升,有的是與孩子之間發生的點點滴滴,有的是關於教學的體會和反思,有的是對家長,對班主任的,甚至是對自己工作的反思……讀後感覺有很多共鳴的地方。

在書的第一輯“向孩子張開你的懷抱”第三篇中品讀“職業幸福” 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劉學軍老師所寫的“幼兒教師站起來是老師,蹲下來是媽媽”,每天超負荷的工作使得身心疲憊,有時會產生職業倦怠。面對大家對幼兒教師是“進階保姆,低人一等”的觀念,如何能夠感受到幸福,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呢?我想這也是很多幼兒教師的困惑。

文章作者從三個方面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1、要學會熱愛。

2、要學會奉獻

3、認清角色是品讀“職業幸福”的前提。

其實除了這三個方面我覺得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細細體會和品讀的。那麼我的幸福又在哪裏呢?

一、以真誠、平等的態度與幼兒交往,你會發現幸福就在你身邊

在我和孩子朝夕相處的日子裏,我感受着那份快樂:和他們一起觀察枇杷樹新發的芽芽,一起撿拾落葉,一起遊戲玩耍,一起郊遊,一起認識各種活生生的動物,一起學習,一起成長。這次寒假一個月,上學時,孩子們好象很久很久沒有看到我一樣,熱情地叫起來:“楊老師,楊老師。”紛紛主動來親近我,送上自己親手製作的卡片,告訴我春節期間他們自己身邊都發生了那些有趣的事,“老師我請媽媽發短信祝你春節快樂了”結果許多的孩子也紛紛說“我也請了”“我也發了”,我問:“你們是不是想楊老師了?”有幾個孩子唧唧喳喳地說着:“是啊,我們想你了。”這些可愛的孩子呀!特別讓我感動的是幾年前我帶的一批孩子,當時學前班畢業時的那些情景至今想來還歷歷在目,現如今那些孩子都是六年級的學生了,當時孩子們拿着小本子互相留下祝福的話,寫下家中的電話號碼,希望老師畢業後能給他們打電話,還有的說:“我們會想你的,畢業了還來看你們。”現在那些孩子知道我在學校了,真的來看我了。當我見到他們的一剎那,孩子撲過來緊緊地抱住我:“老師,你回來了,我們想你!”我緊緊地摟住孩子,那一刻我感覺自己是幸福的。

二、家長的信任、尊重和肯定,讓我們感到幸福

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我們教師的工作有着很大的影響。孩子年齡小,自理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都很差,因此大小便弄髒衣褲,不小心摔破了皮,跌青了臉的事情時有發生。但是當我們聽到家長一句:“老師,不要緊,沒關係的。”“老師,麻煩你了,不好意思。”“老師,你們真的很辛苦。” 這些理解和寬容的話語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安慰和鼓勵,也是對我們工作的最大的支援,有家長的理解和信任,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