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通用6篇)

讀後感7.21K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通用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通用6篇)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1

今天,我認真讀了《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這本書。其中,尊師愛親這一章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最感興趣的是第一個故事《顏回煮飯敬師》。

故事主要講的是: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一連好幾天都沒吃上飯。大弟子顏回看見老師很餓,於是向人乞討。等他回來做完飯時,孔子也剛好睡覺醒來,聞到一股撲鼻的飯香,便跨出房門。只見顏回正從鍋裏抓一把米飯往嘴裏送,孔子見了又高興又生氣。過了一會兒,顏回恭恭敬敬地端着一大碗白米飯送到孔子面前說:“做好了,請老師進食。”這時,孔子說:“我在夢中見到了去世的父親,我要用它來祭奠他老人家。”顏回把米飯奪去,說道:“不行!這米飯不乾淨,剛纔煮飯時不小心把炭灰掉在上面。後來,我把沾有炭灰的米飯抓着吃了。”孔子聽了這番話,深感顏回是個賢德之人。

讀了這個故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尊師愛親”四個字縈繞心頭,不由得想起了爸爸給我講的遠房小表舅的故事。

小表舅的母親有點智障。每天只要小表舅一上學,母親就會在後面遠遠地跟着,上課時,一直站在校門口扒着鐵柵欄向裏面張望。小表舅從來不出教室玩兒,因爲一到下課,同學們就會對着母親說說笑笑,雖然很遠,可是小表舅總能清晰地聽到大家的小聲議論。

一天,老師把小表舅叫到一邊,問:“爲什麼最近悶悶不樂?”小表舅說出了實情。老師語重心長地說:“沒有母親就沒有孩子,沒有哪個母親不愛自己的孩子。你還記得嗎?有一次,別人送給你的媽媽一根冰棍,她捨不得吃,跑回家裏遞給你吃。你應該爲有個好媽媽而驕傲。”

老師的話深深觸動了小表舅的心,從此他幫助母親幹活了,掃院子、餵雞,還給母親紮了一個小辮子,母親睡覺的時候都捨不得解下辮子上的橡皮筋。而小表舅學習更加努力了,他不僅要感謝母親,也要感謝老師的理解和開導。

生活是一片草原,“尊師愛親”是草原上成片的美麗花朵,有同學們向老師敬禮問好的禮儀之花,有兒孫給爺爺奶奶打洗腳水的孝親之花,有父親爲病重孩子捐獻器官的慈愛之花,更有廣大人民爲貧困家庭捐款的博愛之花……想着想着,我的內心力量變得無比強大。我們所做的一切,不都是在繼承和弘揚中國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嗎?我激動萬分,爲生活在這樣一個偉大的“禮儀之邦”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2

人們都說:“書是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因此,我寒假這段時間裏,我讀了好幾本書。其中有一本書是《傳承中華文化 共築精神家園》看完這本書後,我真是受益匪淺。

這本書有很多版本,我讀的是高中生讀本。在書的第一頁我就看見了這樣幾句話:“我們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這是全世界各種古代文明中唯一延續至今而沒有中斷的文明無論是哲學、歷史、科學技術、軍事、政治、經濟、教育、醫學、農學等各個學科都有豐富的保障”從這幾句話中我體會到了我們中國原來有這麼長久的歷史,並且有很深遠的文化保障。不僅是這些文化保障,中華民族還有四個鮮明的特點:

一、延續性,在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文化與文明中,唯有中華文化表現出最頑強的生命延續力。

二、理論性。

三、民族性。

四、包容性。

正是這四個鮮明的特點體現出了中華文化的重要性。中華文化教育我們要尊老敬賢,儀尚適宜,禮貌待人,容儀有整。我們必須做到這些傳統禮儀才能稱得上是一個好孩子。

書中還有許多英雄故事。比如:岳飛和他母親很愛國,母親讓岳飛去保護祖國,可是岳飛卻被奸臣所害。這個故事很動人,所以他一直流傳在民間。這個故事多麼鮮明地體現出岳飛和母親的愛國之情啊!我們也要向他們學習這種愛國精神才能保護祖國不被收到傷害。我們不僅要用自己的想法去對待傳統文化,我們還要用科學去對待傳統文化。我們的先人曾經留下了許多寶貴的優秀精神傳統。我們要學習這種優秀傳統。

讀完這本書後我真正懂得了我們要文明待人,尊重師長,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做個優秀的中華文化的傳承人。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3

我讀了《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這本書之後,知道作爲中華兒女,都應該弘揚我們中華傳統美德。

先說謙讓吧:清朝時,有個叫張英的人在京城做大官。一天,他接到來信,說家裏因蓋房子和鄰居起了衝突,想借他的權力解決這件事。張英馬上回信,只寫兩句話:“千里修書只爲牆,讓他三尺又何妨。”他的家人受到信後很受教育。是呀,我們就讓出幾尺地給鄰居又能怎麼樣呢?於是,張家在蓋房子的時候主動讓出三尺地。鄰居見張家這樣做很感動,於是也效仿張家的做法,也讓出三尺地。是啊,不管我們身處在什麼地方,人與人相處應該學會謙讓,這樣才能和睦相處。

再說孝順父母,孝順父母就是感恩父母,感恩父母有生育、養育、教育之恩,不僅給我們了生命,而且養我長大,教育做人與做事、他們用生命來保護我們,愛我們,他們付出一切的代價讓我們幸福、平安、快樂。現在的年輕人自私自利,缺乏傳統文化的道德觀念,也缺乏智慧、缺乏對孝順基本條件的認知、缺乏良心,心裏總覺得我爲何孝順?我孝順父母不是我自己吃虧了嗎?所以大多數人孝順父母是個面子、追求別人的評價、甚至追求虛名,所以很多人對父母的孝順反而變成傷害。更糟糕的是現在很多人不知道真正的孝順是什麼?他們認爲給點錢,買點東西送給父母就是孝順,這是物質上的一點孝順。但不是真正的孝順。真正的孝順是,父母希望孩子們常回家看看,跟父母聊聊天,吃吃飯就夠了,他們的要求並不高。但是做子女的,又有幾個做到,總是說忙沒時間。即使回到家裏,也不跟父母親說話,只是呆在一邊玩手機。更可怕有的兒女虐待打罵公婆了,有的把公婆趕出門了,有的不給父母吃,有的甚至把父母趕上絕路等。當我們聽到這些的時候,心裏是不是感到特別的悲涼,我們的良心哪裏去了,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哪裏去。我勸那些不孝順父母的人,請您們記住一句話:“樹欲靜風不止,子欲孝親不待。”別到那時再後悔。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4

看完這本書,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這本書向我們講述了中華民族輝煌的五千年曆史,在這歷史長河中呈現出一大批閃爍着中華民族精神的傑出人物,其中最令我震撼的是范仲淹勤奮讀書的故事。

范仲淹出身貧窮,沒有依靠,無力上學,但他十分勤奮好學。只好跑到寺院的僧房去讀書。由於家貧,生活十分艱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盤稀飯,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凍之後,用刀劃成四塊,早上吃兩塊,晚上再吃兩塊,沒有菜,就切一些醃菜下飯。生活如此艱辛,但他毫無怨言,能專心讀書,並立下造福天下的志向。范仲淹正是憑着這股苦讀的勁頭,成爲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

古往今來,這樣的故事比比皆是:孫敬蘇秦頭懸梁錐刺股,終成偉大的政治家;匡衡鑿壁偷光,勤奮好學,成爲一名知識淵博的經學獎;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因家境貧困失學,但仍堅持自學數學,終成我國傑出數學家……他們身上都閃耀着勤奮自強的光輝。

我們現在的孩子,被父母寵成了小公主小少爺,在家中有父母悉心照顧,學習上還需要父母督促,大部分同學經常因爲看電視、玩電腦入迷而忘了寫作業,記起來馬虎應付,以致於上課沒精神……相比古人的勤奮好學,我們怎能不感到羞愧?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作爲新時期的少年,我們更應以勤奮和刻苦爲舟,在茫茫學海中,早日駛向成功的彼岸!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5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着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歷經千年風雨,孕育出世世代代自強不息,勤勞樸實的中華人民。我們的能力令人欽佩,我們的智慧令人景仰,我們的道德品質更是令人敬重。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著稱, “謙讓”似一縷春風吹到每個人的心中。古今“謙讓的.故事”比比皆是,其中《傳承中華文化 共築精神家園》中的“六尺巷的故事”讓我爲之一震,謙遜、禮讓更是銘記在我心中。“六尺巷的故事”主要講了清朝康熙年間,安徽桐城縣宰相張英的家人與鄰居吳家爲了牆基爭地界,打起了官司,雙方各不相讓,事情越鬧越大,後來家人飛書告訴張英,張英看完來信後釋然一笑,揮筆寫道:一紙書來只爲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看了信後,明白了張英的意思,主動將牆後移了三尺,吳家爲之感動,也將牆後移了三尺,因此纔有了現在聞名遐邇的六尺巷。

讀完這個故事,我深受感動。張英一封家書化解了鄰里之爭,修身爲先,大度做人。讓人三尺又何妨,失三尺之地,換萬世流芳。生活中我們也要學會謙讓,比如不小心碰到別人,一句“對不起”就能解決問題,但往往因爲我們的一時衝動,弄得大家都不愉快。我也有過這樣的事。

那一天,英語課上楊老師在講解試卷,當我正專心致志地研究錯題時,我旁邊的李宇辰同學不小心把我的試卷碰到地上,她用腳踩着還給我。看着試卷上烏黑的腳印,我怒火中燒,一股憎恨的情緒油然而生,我拿過她的試卷,“嘭嘭”踩了兩腳……最後,我倆都被老師批評了,並且寫了一篇反思

現在想來,如果我當時不衝動,而是把腳印給擦去,一起不愉快就避免了。如今,我下決心養成謙讓的好習慣,不衝動,不辜負中華優良傳統,做一個讓大家都喜歡的人。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像張英那樣謙遜、禮讓,我相信,我們的明天將會更加燦爛,更加美好!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6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完這本書以後,我才深刻體會到: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總彙,是寶貴財富。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決心要做好中華文化的傳人。

在這本書中,使我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就是《仁義衚衕》。這篇文章使我明白:做人要心胸寬廣,別爲了一點小事計較,讓一讓也沒有關係。文章主要講了:明朝時有個叫董篤行在京都做官。有一天,老家的人因蓋房砌牆和鄰居鬧矛盾,相互爭搶兩堵牆的地皮。他母親給兒子寫一封信,要他出面說話。董篤行在收到信以後立即回信。信中寫了一首詩:“千里修書只爲牆,不禁使我笑斷腸;你仁我義結近鄰,讓出兩尺又何妨。”母親看了兒子寫的信後,覺得有道理,便照辦了。鄰人聽見了,很感動,也主動退讓。兩家和好,互相讓出的地方成了一條衚衕,人們把這條衚衕稱爲“仁義衚衕”。

在生活中,如何處理小事小非,反映着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和情懷。許多事情就是這樣:爭一爭,行不通;讓一讓,六尺巷。學會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做高素養、講文明、有愛心的中國人。

生活中就有這樣的例子:有一次我搭乘公交車時看見兩個小學生爲了爭一個座位發生糾紛。這個說是他先坐下的,座位是她的。那個說是他先把書包放下在座位上的。兩個人都互不讓步,他們還破口大罵,吵架聲越來越大,最後竟然動手打起來,勸也勸不住。旁邊的姐姐忍不住了,站起來對他倆說:“只爲了一個座位,至於嗎?互相讓一讓又何妨?我不坐了,你們倆其中一個來坐,免得大家看着你們心煩。”姐姐說完後全車人都拍手叫好。他們的臉“刷”的一下紅了,最後兩個人都沒有坐座位。

是呀,寬容是相互的,當你對別人做到了寬容,別人也會對你做到寬容,多一點寬容,多一點理解,就會多交一個朋友。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因此,我們不應對別人的過錯耿耿與懷,念念不忘。同樣,生活的路也正因爲寬容和大度才越走越寬。

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爲正在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的社會主義大國,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已經成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在這樣的時刻,我們更加應當珍惜、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好中華的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