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親愛的安德烈》 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讀後感2.9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親愛的安德烈》 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親愛的安德烈》 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親愛的安德烈》 讀後感1

漫漫雪花,微風飄舞。窗外,一片含情脈脈的燈火,在寒夜裏細微地閃爍。煙花滑落夜空,似夏螢,似流星——一生的等待只爲一秒的絢爛奪目,奢求的並不是永恆,僅有的只是那時溫存的記憶……

四年,並不太長也不太短,但足矣使一個青春期的孩子從年少走向成熟。然而時隔四年,當龍應臺再次見到安德烈時亦是如此。安德烈眼神裏的寧靜和深沉讓她感覺陌生。雖然彼此有愛,但是愛,凍結在經年久月的沉默裏,好像藏着一個疼痛的傷口,沒有紗布可綁。

人生哪有恆長的廝守,同樣,人生也不是一場沒完沒了的party。離散重逢只是記錄下時光的腳步,人生總有一個終點,無論最後的決別是浪漫,是完滿或是悽美,這沿途的風景仍會在盡頭凝聚在眸中,久久不願散去……

若是有人問我在《親愛的安德烈》中讀懂了什麼?我只能說我讀懂了時光,它就像是一個慈祥又嚴厲的老者,它會把美好的時光毫無保留地贈予,同時它也會將這美好變的短暫、耐人尋味。

時光永遠不會老去,但它的消逝卻悄悄帶走我們的青春,歲月的流逝,獨留依稀的回憶、心底珍藏……時間永遠不會停下它匆忙的腳步,無法抹去的是記憶裏獨特的美……

朦朧中彷彿又想起:滿天繁星,皓月清光,海浪擊石,只是那些晨昏相處,相濡以沫的好朋友們,從此各奔四方,歲月的塵沙,滾滾撲面,再重逢時,也已不再是原來的少年了。

《親愛的安德烈》 讀後感2

龍應臺是我喜歡的作家之一,很早就聽說《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值得一看,雖然是她與兒子的36封書信往來,但字裏行間不僅透露着母子之情,更關乎包容、自由。

書中,母親與兒子因處在不同的地域,在離開彼此的四年裏,兒子的心理已發生了改變,母子之間出現了隔閡。但母親對兒子的愛一直沒有改變,用書信的方式,以平等對話的口吻,開啟兒子心中的牆,讓彼此進入對方的世界和心靈。

記得曾經在央視《朗讀者》這個節目看到演員袁泉的成長故事,11歲時去中國戲劇學院附中求學,在那個電子資訊不發達的年代,七年時光裏,與父母寫了近300封的書信。在一個人的北京,她與父母的書信往來,讓她感到並不孤單。當她學習中遇到困難或心情低落時,父母並沒有因爲她沒有達到的目標而指責,字裏行間滿滿的愛與鼓勵,給了她繼續前行的勇氣。

父母與孩子這兩代人,可能價值觀不同,或是對於愛的表達方式不同,帶着這些疑惑,我想在這本書就可以找到答案。現實生活中,也許並不是每一位父母都會耐心地瞭解孩子,他們一方面嚴格地控制孩子,包辦孩子生活中的一切,另一方面很少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考慮孩子的需求和意願。每位父母希望孩子能理解他們,可孩子何嘗不是希望父母能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

願這本書中每一封書信背後的故事,可以給我們每個人啓發,不管你是父母還是子女。

《親愛的安德烈》 讀後感3

一位母親,一位已滿十八歲的兒子,他們是兩代人,中間相隔三十年。他們也是兩國人,中間相隔着文化。這位母親與這個兒子在信中共同交談着他們自己的十八歲,時代不同青春就不同,一個如同黑白的電視機,一個如同彩色的電視機。兩代人,兩代心,透過信來熟悉對方,透過信去熟悉心,也透過這本書去讓更多人瞭解自己的孩子或父母。

這本書中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那‘愚昧無知’的漁村,確實沒有給我知識,但是給了我一種能悲憫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後面對權力的傲慢、慾望的囂張和種種時代的虛假時,仍舊得以穿透,看見文明的核心關懷所在。”這句對於我來說,有一些不太懂,但她語重心長的話是一位母親給孩子說的話,她們比我們看的世面要多,給我們的都是最溫暖、對我們最好的提醒關愛。現在耳邊又回想起了那不知說了多少遍的話:“姑娘,多喝點水。姑娘,今天冷不冷,要冷,多穿些。姑娘,姑娘……”她說是因爲愛我;愛我,她纔會說。

以前,我總是不理解媽媽,讀了這本書我開始漸漸明白,因爲我們是兩代人,我們之間有相隔的代溝,可能只有像這位作者與她兒子一樣,雙方相互瞭解,讓屏障一層一層減少,兩人之間纔會慢慢認識對方,母女或母子之間要和朋友一樣,因爲他們纔是你最忠實的聽者與陪伴者。我變了,媽媽也變了!

《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影響了我,也改變了我,我和媽媽從一開始的“形同陌路”,到現在的嬉戲打鬧,中間變化很大,我與媽媽從“路人”變成了朋友。我們是兩代人,中間相隔二十六年,現在也成爲了“一代人”!

《親愛的安德烈》 讀後感4

當我看完《親愛的安德烈》時,我總有一種想再讀一遍的感覺。

《親愛的安德烈》是一位中年母親和她已成年的兒子在三年多的時間裏寫的36封信。讀了裏面的信,總是讓我感慨萬千。

“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這是龍應臺與兒子安德烈寫信的初衷。起初安德烈根本不想和他母親說話,只是爲了錢才寫信,所以他們有不同的寫信心態。即使安德烈並不是真的想寫一封信,但龍應臺想深入兒子的內心,想自己和安德烈的關係得到緩和,想認真研究兒子。然而,母親細膩的話語,也讓安德烈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到最後,安德烈寫信只爲了和母親交流。當然,他們對彼此的認識越來越深。

龍應臺的一些地方,讓我感覺很深刻,面對兒子的不耐煩和不想說,她沒有使用逼的辦法。儘管她自己寫的幾行字只換來了兒子的隻言片語,但她還是用每句話引導着兒子,希望安德烈能多說幾句。她只是想認識她的兒子,多麼偉大的母愛。

所有的父母都是一樣的,他們爲我們付出了很多。即使他們日夜流汗,時刻操心,但對於孩子們,他們有過什麼可抱怨嗎?我們都知道如何尊敬父母,安慰他們。然而,在平常的生活中,誰總能想到這些,並經常做到。

父母對我們的照顧,我們會把它當成嘮叨,充耳不聞。有時還會和父母頂嘴。我們長大了,只和朋友們一起玩,只享受自己的美好時光,卻總是忘記撫養我們、爲我們着想的父母,他們在一天天變老。我們能給予父母的最好回報就是和花更多的時間和他們在一起,和他們聊聊天、說說笑。

想到這,我不禁感到羞愧,我有時使我的父母難過,使他們傷心。從現在開始,我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多體諒父母的,多幫他們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儘量不讓父母操心。

《親愛的安德烈》讓我看到母愛的呈現,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是無論你身在何處都永遠陪伴着你的.地方。

父母,多好。

《親愛的安德烈》 讀後感5

漫長的寒假中,我細細品讀了龍應臺經典之作——《親愛的安德烈》。

我有爲之顫動和發自內心的心靈共鳴。書中那些關於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的描寫,我覺得無比新奇、見解獨到。既有偏激、天真爛漫,又睿智幽默的安德烈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安德烈的生活豐富多彩,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我們現在的生活:早早地起牀、匆匆忙忙地上學,這種兩點一線的生活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爲他送去衷心的祝賀,但我們取得的成功卻永遠是理所當然,不足爲奇,甚至在老師和家長眼睛裏永遠是那樣微不足道,與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這也許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吧。在書中,只要滿十四歲了,就要用“您”來稱呼。但是,中國的家長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

中國的父母在誇讚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在書中,龍應臺會叫這樣的家長去對安德烈說,而不是對自己說,這對安德烈,無疑是一種尊重和鼓舞。中國的家長們也應當向龍應臺這樣的媽媽多多借鑑和學習。

如果所有人都能靜下心來好好地讀一讀這本《親愛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的懂事和一點點的叛逆,龍應臺那樣貼心的母親,新式獨特的教育方法。學習書中的好方法,給孩子們一點應有的尊重,和自由。

這樣能使像安德烈這樣處於叛逆期的孩子們,少走彎路。也能告訴家長,在面對如此棘手的叛逆期時,該如何正確地面對和引導。

《親愛的安德烈》 讀後感6

“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正是這樣的兩代人,所受的教育薰陶迥然不同的兩代人,兩種環境下長大成人的兩代人。卻相互敞開了心扉,毫無保留地將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感進行交流。

在龍應臺的筆下,我們總能獲得一些意料之外的欣喜,不管是那篇曾經名噪一時的《中國人,你爲什麼不生氣》,還是那本風靡全球的《野火集》,又或者是現在被稱爲育兒典範的《親愛的安德烈》。

讀完全書,我驚奇的發現龍應臺竟一改原本犀利的文筆,儼然成爲一名苦口婆心的普通母親,以最樸實無華的言語打動安安的內心深處。遇到兩代隔閡造成看法分歧的一些人、事、物,龍應臺總能用溫柔的口吻。堅定的語氣,訴說中國籍的媽媽爲什麼會這麼想,這麼做,不爲說服,只是要誠實表達心中感受。

而這本普通的書籍所包含到的內容可謂包羅萬象,大到嚴肅的人生觀、價值觀,小到微不足道的生活細節,在三十多封書信中,說實話,裏面涉及到政治的內容,我讀不太懂,但我感動的是一個母親對於已經成年的孩子漸行漸遠的那份不安,那種迫切想要溝通與瞭解的心情。不管結果如何,這份良苦用心已足以令人感動。

《于丹〈論語〉心得》裏面有這樣一段論述:“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爲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爲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爲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然而這樣的決定,又有着太多的無奈與苦澀。回想自己,羽翼還未豐滿之際,就早已想方設法學會“獨立”,可是我卻疏忽了,這樣的做法是在無形中傷害父母。

或許,我需要好好想想,成長真的只是在在獨立與放手之間嗎?

《親愛的安德烈》 讀後感7

在上一個學期,郝老師曾帶我們做過一次“讀書漂流”活動。這使我深深愛上了作家龍應臺的作品,尤其是《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

《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一箇中年接近老年的女人與她成年的兒子之間3年的通信。

這本書的語言直接到讓人感到一種痛徹心扉的感覺。龍應臺與她的兒子帶着不同的心態寫信,兩人之間的感情不斷地在變化。我看到了一位努力深入兒子內心,想要開啟那扇無形大門的母親。與這位偉大的母親相對的是一個青年對不母親的不屑與桀驁,可隨着母親的漸漸深入,兒子的態度也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開始所謂的爲了稿費而寫,直到純屬是想要與母親交談而已。

書中的一個個深奧的問題,敲打着我的心靈,或許我從未想過如此複雜的國家、信念、家人之間的那層不明的關係,可作者龍應臺卻看透了這一層關係。用龍應臺在書中的一句話叫:我是一個難民的女兒,是一個靈魂的漂泊者,那也許是文學的美好境界,卻是生活的痛楚。

想想現實生活中的我,雖然懂得那些孝敬父母懂事的大道理,卻永遠也做不到,父母的一句關心,會被我當成嘮叨。我只顧着自己的花樣年華,卻不顧父母的日漸老去。總以爲自己很聰明,到頭來才發現那個聰明,其實是愚笨。我們總是不顧一切的大步向目標走去,絲毫不知道在背後,有着一雙關切的眼睛,有一雙渴望的眼睛,等着你回頭來看看她。

龍應臺用她優美具有色彩的語言向我描述了父母的無奈與辛酸,讓我懂得,無論你走到哪裏,總有一個家,在等着你。

《親愛的安德烈》 讀後感8

這是一本龍應臺與兒子安德烈,透過三年的時間,所寫的36封家書。在這其中母親帶着八分的認真與二分的知性懷疑,兒子存着二分黑色幽默,三分玩世不恭和五分真誠。時間總會讓人改變,現在的安德烈已是一個成年人,不再是那個可愛的“安安”了,龍應檯面對這件事有些不知所措。最終她選擇了與兒子敞開心扉,試着去了解兒子,這個有些“陌生”的愛人。

讀了《親愛的安德烈》,我意識到我這樣的做法是強行讓我的意志凌駕於孩子意志之上。儘管,我的做法是對的,孩子因爲沒有切身的體會。她仍然不會主動有意識地去改正自己的錯誤。並且她的錯誤習慣導致的結果並不是差到無法接受。所以她一直都保持着她的老習慣。

《親愛的安德烈》讓我意識到其實教育並不是單純的我說,你接受的過程,而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靈魂的對接。而這對接最直觀的方式就是讓他體驗和參與。而不僅僅是告知。就像我的父母,當初爲我選擇的路,因爲我們讓我體驗,參與,而是讓我直接按着他們的路線行進,使得後來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很痛苦。而今,雖然和父母違揹我的夢想不同,但我一遍一遍地告訴學生怎麼做怎麼做其實犯的錯誤和我父母爲我指路本質是一樣的。所以,我要改變。

《親愛的安德烈》正如書名,貫穿書本的始終是爲人父母對孩子的愛。這本書,漸漸溶開了兩代人,兩國的代溝。也讓我認識到了,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教育,會給我們不同的震撼力。

合上書,我輕輕閉上了眼睛。這便是兩代人的差距,兩代人的代溝。這本書讓我學到的不僅是孩子的教育問題,而且是一次對不同文化和背景學習和體驗。從中也學到了很多人生的哲學,對生活和人生的態度。

《親愛的安德烈》 讀後感9

這個寒假,我讀完了整本《親愛的安德烈》,其中《給河馬刷牙》《兩隻老虎跑得慢,跑得慢》這兩章令我感觸頗深。

也許很多人都覺得自己的一生碌碌無爲,覺得自己普通平庸。可是“你真的平庸嗎?”其實要看你站在哪一條跑道上。設想一個跑道上,有人正在跑五千米,有人在拼百米衝刺,也有人在做清晨的散步。那跑五千米的人,看見那跑百米的人會全身緊張、滿面通紅,心裏會“顫抖”嗎?不會的,因爲他知道自己是跑五千米的。那清晨散步遛狗的人,看見那跑五千米的人氣呼呼地追過來了,他會因而恐懼,覺得自己要被“淘汰”了嗎?不會的,因爲他知道自己是來散步的。

世界上本來就存在着大樹和小草,小草就平庸嗎?書中舉了個提摩的例子:他從18歲開始失業,到41歲還在失業中。那麼大了還沒有工作,因爲沒有工作,也就沒有結婚,沒有家庭。每個家長都害怕自己的孩子跟他一樣。爲什麼害怕呢?不是因爲沒錢,而是因爲沒有意義。每天爲了錢的數字起伏而緊張,而鬥爭,不如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與其爲了金錢和名聲成爲工作的俘虜,不如找一份能充分體驗生活的工作。

龍應臺說過這麼一句話:“我要求你用功讀書,不是因爲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爲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很多讀者回信說自己就是在被迫謀生,我相信我身邊很多成年人也都不得不被迫謀生。那麼問題來了:如何才能活的自我而有意義呢?

不跟別人比名比利,而是要尋找自己安適之所在,那還談何“平庸”?“平庸”是跟別人比,我們的終極負責對象是自己,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平庸”與否,不是在於你是否有成就,而是在於你做的是否有意義,是否快樂。

這樣看來,小草平庸嗎?答案是“不”。

《親愛的安德烈》 讀後感10

第一次看到《親愛的安德烈》時還沒有書,只是順手翻閱第8期《讀者》,讀到龍應臺和大兒子安德烈合著的《親愛的安德烈》的節選,感動的漣漪便一圈圈地在心中盪漾開來,經久不能平靜。如同一個好看且有意義的連續劇,我迫不及待地想看下去。安德烈走過的路、經歷的事,也許有一天我也會遇到也會經歷吧。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感謝安德烈無私地把與母親溝通的經歷和我們分享。當我由懵懂無知,凡事依賴父母的孩提,成爲了叛逆,急於追求自我與獨立卻因不夠成熟而不時令人頭的疼青少年,或轟轟烈烈,或跌跌撞撞得走過,直到我第一次看到那本書。我自以爲自己已經長大,已經有足夠的經驗如鴻雁一般,在自己的天空中翱翔。我抗拒,嘗試著逃跑。想跑離父母經驗的網,跑離父母呵護的關懷。我堅持要往父母認知的遠路甚至是錯路走去,我強烈的逾越出父母所架設起的是非對錯。現在想想,那時的我實在是過於衝動過於自負。後來,我買下了這本書。第一次閱讀時,那感動卻在不經意間被一個問題所取代。

爲什麼?爲什麼年齡相差近三十歲,又隔着兩個不同文化的安德烈與他母親能如朋友一般在信中暢談?再往下讀下去,我對這本書有了發自內心的心靈共鳴。書中那對於母子關係的描寫讓我覺得無比新奇,卻又見解獨到。安德烈的天真爛漫卻又睿智幽默的性格讓我印象深刻。母親龍應臺對安德烈的尊重與鼓舞令我感動。

漸漸的,我彷彿看到安德烈與龍應檯面對面的談話,有時是互相寒暄,有時是互相鼓勵,有時在激烈的爭論着什麼,但這些唯一的共同點就是那字裏行間中透露出的淡淡的愛。對,是了,正是這其中的愛,再加上母子二人的互相理解纔有了這溫馨美好的畫面。再看看我呢,驕傲自負讓我幾乎完全聽不進爸媽的勸告,有時和他們談話更是“話不投機半句多”。

現在想來,多半是我的不對。或許,我需要好好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