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範文1000字(通用7篇)

讀後感2.03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們仨》優秀讀後感範文1000字(通用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範文1000字(通用7篇)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1000字1

我曾做了一個夢,夢裏有我,有鍾書,還有我們的圓圓。夢裏似真似幻,想要脫離這夢境,卻又不知從何而醒。

夢裏鍾書一聲不響地和人走了,說是開會,然而他已上了年紀,又有什麼會要開。興得阿圓最靠得住,三兩下就領着我找到了鍾書暫居之地。這裏驛站密佈,家家卻開得相似。阿圓牽着我走着驛道,叫我小心些走。古道狹長,看不見盡頭,兩旁栽的有柳樹,花絮紛吹,自開自賞。我們走了好久,直到正午烈焰散去,方見一處殘損道路,斷口前有湖,一片幽藍延伸至遠處黑點。湖很廣,稀稀落落置着些小船,有幾隻沒有拴繩,飄得老遠。阿圓左右尋了一陣,指着艘有“311”墜飾的木船叫喊,說就是那隻。我同她踏了進去,果真是鍾書的船。船上空得嚇人,不見衣櫃也沒有簾窗。再去俯身瞧鍾書,瘦了,不過幾天未見,就薄得像一片枯葉,套在肥大的中衣裏。眼鏡沒了,手提包該是也不見了,看着像個落難的災民。我低聲喚他,他動了動,彷彿睜不開眼睛似的,臉上纏着扭曲的淚痕,伸手去探我的身子,阿圓也跪坐下來去理他的發。然而不過短暫相遇,阿圓要回家裏備課,我也必須在天黑前回客棧,這是這兒的規矩。

柳樹綠了又黃,黃了又綠,新枝未盡,枯枝已襲。我在客棧與木船之間穿梭,阿圓也在週末來看望,倒也樂得悠閒,混過了幾個春冬。只一天週末,女婿忽然駕車來了,是來接阿圓的,阿圓說是久病再犯,不過有專家說如今已可根治,只是要住院半年左右。我真心爲圓圓高興,過往這病折騰了她不少。送他們遠走,孤寂了些,我想也無可厚非。唯有一點,自從圓圓住院後,我夜夜泛起了夢魘,夢到阿圓躺在病牀上,與護工聊着天。女婿爲她添了冰箱,放着許多吃食,不過阿圓胃口小,總分一半給護工大媽吃了。應當的確是不嚴重了,阿圓也是這麼認爲的,還想要起來批作業。然而沒有幾周,病情越來越嚴重,翻身也成了難事,我焦急地發慌,講給鍾書聽,鍾書聽的專注,叫我別亂想,老人就愛做這種夢。直至一日又是夢魘,夢中女婿與專家交談,方得知早已無藥可救,能拖一陣是一陣了。阿圓依然不知道。我忙跑去同鍾書講,他這次沒有懷疑我這夢是假的,只是悽然,心中流着淚,他應當也是夢到了。阿圓沒過多久就死了,在睡夢中,走得很安詳。我從未想過我會有白髮人送黑髮人之窘境,其實也說不上,阿圓也早已成了白髮。不過說着也奇怪,阿圓逝後,我再沒犯過夢魘。

於是兩個老人照心不宣地“忘記”阿圓的死。

大約過了幾個月,鍾書發了高熱。

留我一人活在夢裏,“忘記”他們的死。

不知道兩個癡子,會不會忘了吃早飯。我早教訓過他們早飯一定是要吃的,不知道忘記了沒有。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1000字2

輕輕推開近代文學的大門,她優雅端坐,筆尖在紙上劃過,淡藍色的墨跡上跳躍着生命的精靈,帶她回到夢開始的地方。

“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這是楊絳先生寫這本書的初衷。一個世紀老人,緩緩地行走在歲月裏,歷經百年滄桑之後,念念不忘的仍舊是“我們仨”在一起的時光。所以她決定用文字來回憶那曾經燃燒着情感與生命光輝的歲月。

無論身居朱戶或者柴門,唯有情感,纔是最值得珍愛的

一個是文學才子,一個是曠世奇女,常人眼中他們的生活,應當是“琴棋書畫詩酒花”,然而楊絳先生卻更多的回憶了平凡生活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從初入社會,英國求學時的笨手笨腳,兢兢戰戰,與迎來小生命時的敬畏感恩,溫馨知足,到變爲“牛鬼蛇神”時的艱難困苦,卻苦中作樂,以及後來疾病纏身時的相依相守,牽腸掛肚。娓娓道來的小故事似乎就是這人世間千千萬萬個家庭的真實顯照。那些細細瑣瑣的俗世俗物也許不足以勒之於銘,卻也縈人心胸,久而芬芳。

1997年,被楊絳視爲一生傑作的女兒錢媛因病離世,次年,丈夫錢鍾書也隨其後,親人的相繼離開,對她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打擊,用她的話來說就是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從“我們倆老了”到“我們仨失散了”一場相聚相離的夢也是這一家人一起走過的後一段路。而如今夢醒了,她能做的只有“我一個人回憶我們仨”。

與世無求,與人無爭,方能頓悟生活。

我們都是兩手空空而來,最終能帶走的也不過是曾經走過、看過、想過、惑過、求過、愛過、給過的回憶罷了。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不爭不搶,不慕名利似乎又顯得那麼蒼白無力,社會的飛速發展把我們強行推入了快節奏的生活中,似乎只有奔跑着才能到達終點,只有爭的頭破血流才叫生活。而楊絳先生無疑就像一股清流,她可以爲了自己的興趣放棄了美國韋斯利好學院的獎學金。也可以在飽經憂患之時,把世態炎涼當作美酒般淺斟低酌。後來,她更是在百歲之時感慨道:“人生最妙曼的風景竟是內心的從容與淡定。”細細讀完這本書,會發現他們這一家人真的是樸素單純,如蘭芷,如清水,不爲浮塵所動,只求內心安然。

書的最後,她慨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美好的事物總是很輕易地就失散了,但我們可以用文字來記錄下永恆的回憶。

“最賢的妻,最才的女”,這世間除她之外,大概再無人能擔此盛譽。三毛曾問道:“遠方有多遠,請你告訴我。”楊絳正是用畢生回答了這個問題:“遠方並不遠,只要我們仨相聚相守,遠方就在腳下。”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1000字3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亦散琉璃碎。”

1、如若年邁,獨居一角,靜靜翻閱歲月裝訂而成的書。我一個人,將那些瑣碎重拾。你們着舊時的衣裳,夜夜入夢來,那沓書稿上,還分明散落着昨日的灰塵。啓卷而思,要把那些美好光景都注入後世,盡綿綿相思。

2、“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

楊絳先生的文字是淡雅的。她把“我們仨”的生活用文字輕輕描摹。想是思念費神,不必刻意遣詞造句,這是順回憶流淌而成的文章。她說:"我們不論在多麼艱苦的境地,從不停頓的是讀書和工作。因爲這也是我們的樂趣。’她與錢鍾書先生在不安的年歲裏幾經波折,家,從未是一個固定的居所。兩位老人掛着年邁的容貌載着一顆不知疲倦的心。在工作中有遊走,住處的流竄,從未影響那一疊厚厚的書稿,鋪滿每一個新居。我想正是他們對治學的嚴謹,鑽研,熱愛,使得這個家瀰漫着學者氣息,縈繞着揮不去的書香氣。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玉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我一人。

我在書中體悟最多的,是“我們仨”於生活的熱愛和理想的追求,我看到病榻之上的錢鍾書先生顫抖着寫下著作,我看到“我們仨”在分離時記下小小的瑣事,然後將這些“小石子”投擲彼此。我看到錢瑗一人承擔着百分之二百的工作,我看到他們互相請教,贈與暱稱,看到楊絳先生帶着行動不便的錢鍾書先生去附近“探險”。看到他們各自守在自己的辦公桌前,嚴謹治學。他們不曾沾染名利的氣息,即使名聲蜂擁而至,楊絳先生也只是用謙和的笑輕輕推脫了。他們未落凡俗,獨享別緻的學者氣息。他們將日子過得樸素,物質世界的匱乏在精神世界的富足面前不值一提。

還好,有這樣一本書讓我們得以窺見這個不凡家庭的一角。

“我們如要逃跑,不是無路可走。可是一個人在緊要關頭,決定他何去何從的,也許總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們從不唱愛國調。非但不唱,還不愛聽。但我們不願逃跑,只是不願去父母之邦,撇不開自家人。我國是國恥重重的弱國,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願意。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字,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願做外國人。我們並不敢爲自己樂觀,可是我們安靜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

想成爲,成爲楊絳先生那樣沉靜的人,懷息着巨大的苦痛仍能將回憶舒緩的寫出。想成爲,成爲錢鍾書先生那樣的人,攜着獨特傲氣,做世間獨有。

文學,是美妙的事。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1000字4

第一次參加陸河讀書會流動書舍的讀書打卡活動,這期的主題是人物傳記,我選擇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這本書是楊先生一家三口六十三年的生活的回憶,從一張張泛黃的照片開始帶我們走進過去,看看那時的人,聽聽那時的事,從中發現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看到一個單純溫馨家庭的相愛、相聚、相助、相失的人生經歷。

這本書我看的很慢,花了大半個月的時間,認認真真打卡,仔仔細細讀完,心裏觸動不已。果然是錢鍾書親證的“最才的女,最賢的妻”,楊先生真真是一個妙人,有着有趣的靈魂,平淡樸實的文字,卻好像有魔力一般的讓人沉醉其中,而在她的眼中,任何時候都有美景,所有時光都很珍貴,“當一個如此純粹,如此清醒,如此專注於當下,生命真是一件賞心樂事”。

在我看來,《我們仨》這本書對生活和人生還是有着很積極的作用的,首先是楊先生和錢鍾書的好讀書。楊先生描述錢鍾書在法國留學時的讀書生活,“他每日讀中文、英文,隔日讀法文、德文,後來又加上意大利文”。而楊先生自己在牛津當旁聽生的時候,聽課之餘,把圖書館當成了“第二課堂”,她爲自己定下課程表,一本一本書從頭到尾細讀。“我們不論在多麼艱苦的境地,從不停頓的就是讀書和工作,因爲這也是我們的樂趣”。他們的女兒錢瑗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長大,從小聰慧,也是全家的“讀書種子”。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哪怕是讀同一本書也會有不同的體會感悟。但是隻讀書,不思不悟,也是無法有效的汲取到書中的營養的。讀書,是爲了更好的生活,而生活的經歷讓我們更好的讀懂書。

我們仨的相處模式也是很值得學習的。楊先生和錢鍾書既是夫妻也是朋友。兩個人一起探索生活的未知領域,一起看書讀詩學習,相互依靠又各自獨立。錢瑗和爸爸錢鍾書最“哥們”,兩個人喜歡在一起玩鬧,連性格上都很相似,肯委屈,能忍耐。一家三口無分長幼,互尊互愛,互爲師長,互爲兄弟姐妹。正如楊先生在書中寫的:“我們仨,卻不止三人。每個人搖身一變,可變成好幾個人。阿瑗長大了,會照顧我,像姐姐;會陪我,像妹妹;會管我,像媽媽。阿瑗常說:‘我和爸爸最哥們,我們是媽媽的兩個頑童,爸爸還不配做我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變爲最大的。鍾書是我們的老師,我和阿瑗都是好學生……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飯,都需我們母女把他當孩子般照顧,他又很弱小。”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碎琉璃脆。即使這樣,我們還是要勇敢前行,不管命運如何波瀾,始終靜待心寬如海。感謝《我們仨》帶給我的美好,感謝書舍讓我找到更好的讀書方法。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1000字5

一場新冠疫情,讓我多出來好多時間可以安靜的看書,今年看書的速度還算可以,突然覺得在讀完每一本書後應該寫寫讀後感,免得日後看過的書都成了過眼雲花。此爲首篇,希望日後可以一直堅持。

《我們仨》這本書買來有幾年了,總是看過幾頁就睡過山去,再繼續翻看就發現前面寫的不知是何事了,嘗試幾次失敗後就乖乖把書放回書架上。清明假期回家再返京隔離14天期間,實在沒書看便開始讀此書。用了一個半下午看完,十分感動。

楊絳老先生用最平實樸素的文字,訴說着細碎生活的點滴,那些溫馨是屬於他們仨的,那些苦難卻是屬於那一代人的。從和先生的相遇相知,女兒的出生成長,到古驛道上令人心碎的陪伴和離別。“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遠,愈怕從此不見”,雖然老人的眼睛是乾枯的,但你看得到她心上的眼睛在流淚,然後看得到她心上的窟窿被人生路上他們仨一起撿拾的“石子”再填滿。整本書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每個字都飽含着深情。除了感動於他們深厚的情誼,更多的是對於自己生活的反思和生死觀的思考。

我站在書中父母的視角下,看到了父母不願孩子遠遊又希望她自由的糾結,孩子遠遊時的“牽心掛肚”,雖然我還未爲人母;我站在妻子的視角下,看到了所謂神仙伴侶的模樣,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的浪漫,雖然我亦未爲人妻。現在的我就是圓圓的角色,然而我卻漂泊在外無法時常陪伴父母左右。

經歷這次疫情,對於死亡有了更加鮮活的認識。曾經總覺得死亡離自己很遙遠,其實它就在我們頭頂上隨時都有可能降臨,它不管你是妻子是爸爸或是女兒。可能大多數人年少時都想去遊蕩去掘藏,我曾經也是,最近也在思考到底怎樣的生活纔是讓自己無怨無悔的,即使馬上就要死掉也沒有很多遺憾的。現在的生活不是,那麼剩下的人生要怎樣過呢?還想不清楚。

人活這一世好比是在人間的一次長途旅行,讀書認字以便於接收資訊和表達自我,學習各種技能支撐自己生存和繼續旅行。旅行,更多的是體驗、感悟亦或傳遞愛與善良。然而很多人在這漫長的旅行中漸漸迷失了自己,因爲各種各樣的原因…對於生活除了麻木的活着沒有什麼特別的體驗,對身邊平凡的幸福視而不見,對天邊遙不可及的夢想苦思追尋。我時常也有這種感受,親情與我相隔千百里,愛情或許更遠,友情雖近卻顯淡薄。回想自己過的這短短二十幾年,好像並沒有多少“石子”留給至親至愛之人。倘若有一天我不幸早逝,我該用什麼才能填補上他們心裏的窟窿;倘若更不幸這世上最後只剩下了我一個人,我是否應該從現在開始撿拾我人生路上的“石子”了呢?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1000字6

近年,隨着楊絳先生的離世,她作爲錢鍾書先生背後的女人,也漸漸爲人所知,她寫的書也成爲了大家追捧的對像。這兩天粗粗看完了她寫的《我們仨》,總體感受就是這個家“溫暖有趣”。家庭氛圍的營造與女主人密不可分,透過這本書,我看到了楊絳先生的大女人智慧和小女人情懷。她內心住着一個女孩、一個女人、一個男人,非常的豐富有趣。

一是注重生活的儀式感,有着少女心態,讓生活變得有趣。這其實源於對生活的一種熱愛。書中描繪的大作家錢鍾書一家的生活其實也是清貧的,輾轉搬家、食不果腹的日子是常有,但他們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仍堅持早上和晚上飯後的“探險”——去走走沒走過的路,撿撿不同的石頭;雖然清貧,但他們堅持養貓,和每一隻貓都合影。尤其是他們全家參觀動物園,楊先生描繪的“河馬怕醜、遠遠地朝遊客射尿”等場景,分別就是一個少女靈動的筆態,楊先生的靈魂該是多麼的有趣呀!

二是對家人知冷知熱,有着母愛情懷,讓生活變得溫暖。比如,書中描繪錢先生繫鞋帶左右不分,她就幫他系;女兒和先生分別住在北京城的兩大醫院,她就拖着八十多歲的身軀送湯湯水水,把一家人團在一起、裝在心裏,毫無怨言。字裏行間都是她對這個家的愛意與柔情。

三是與丈夫共同進步,熱愛學習,有着男人的獨立與追求,讓自身成爲孩子的榜樣。書中寫道她家中有兩張書桌,早飯過後兩人便一人一張,伏案讀書。這等舉案齊眉的場景是給女兒最好的愛與學習的薰陶。

四是懂得示弱,注重儀表,讓男人有一種存在感,讓感情變得甜蜜。比如她怕走夜路,先生就讓女兒在他不在的日子裏照顧好媽媽;比如她喜歡睡懶覺,每天早飯先生都會做好。其實她很能幹,但她一定會在某些方面留一些缺角,讓先生補齊,讓先生有存在感,這是一種女人的智慧。男人需要透過付出行動讓女人滿足來獲得成就感,女人一定不能太能幹,把男人獲得成就感的機會剝奪掉。再看她出現的照片,都是收拾得整潔優雅,美麗的外表永遠是女人的武器。

另外,她也有着一些普通人的小心機,讓我多次會心一笑。比如爲了逃過開會這等無聊的事情,她不想做編內員工,只爲清閒;比如爲了省自己留學的錢,她以陪讀的身份進行出國,吃穿用都和先生一起,省了一筆開支,開心得不得了。

大師其實也是普通人,有着人性的優點與弱點。只是她堅持不斷向上向善,再加上大於常人的格局,所以才能讓她在人生低谷時更堅強,在人生高潮時更冷靜;而這一切,都源於她讀過的書、經過的事、見過的人,以及自我的反思、沉澱和昇華。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1000字7

我很喜歡楊絳先生《我們仨》這本書。微微泛黃的紙,簡單,卻散發着一種很清透的氣息。看着它,突然會有一種遠離城市的寧靜,安逸的怡人。書封面上方是用淡淡的白色所寫的“.圓O”。這樣的三個稱呼,聽上去很親切。

《我們仨》不僅是一本回憶錄,更可以說是一本充滿着人世間一幕幕悲歡離合的劇本。角色都是如此鮮活,即使化作了文字還是如此活靈活現,彷彿就發生在身邊似的。我們便好比從窗戶紙的孔隙中,悄悄窺視着一戶書香門第內,一天天發生的不同故事;即使主角中已有人遽歸道山,儘管這故事並不驚心動魄。

當讀到傷心處時,我會落淚;當讀到開心處時,我會歡笑;當讀到離別處時,我會心酸;當讀到家常處時,我則會認同。總之,它能牽動您身上的每一根神經,能將您倒回那一段往事之中。使我大有感觸。

這本書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只有兩頁;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用意識流寫的夢境,冥冥濛蒙,虛虛實實,亦幻亦真;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是着墨的篇幅,共分十六小章,用很淺顯的文字記錄了楊絳先生他們這個三口之家共同經歷的快樂。“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他們相處,既有各不相擾的專心讀書,又有融洽愉悅、妙趣橫生的“撿石子”(把不在一起時的趣聞樂事記錄給對方分享)遊戲,一家三口經歷坎坷與磨難,卻因爲一起的彼此安慰、共同承擔從而創造樂趣與甜潤。由此可以看出,楊絳先生的一家三口的相知、相契、相親、相愛是多麼的令人敬重與羨慕。

最後的附錄裏,有很多張楊先生一家三口的生活照,是那種其樂融融,看了讓人很溫暖的家庭照片。有年輕時,夫妻倆在倫敦和巴黎留學時的合影;也有錢瑗的成長照片、英國留學的紀念照。最喜歡他們父女倆的合影,老先生愛說女兒像他,一樣的有着聰明的頭腦,含蓄的微笑。他們仨各自的工作照,看完也讓人感動。中國知識分子家庭的真實寫照都在這些圖片中定格了。最後兩張他們夫妻倆相互理髮的照片,拍得真好。楊先生會用電推子,鍾書先生會用剪刀。我看到這裏,才真正領會了什麼叫做相濡以沫。

《我們仨》的故事讀完,讓我久久不能放下。爲他們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之家的風範深深感動着。真希望現世安穩,歲月靜好,每一個“我們仨”的故事都讓人回味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