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妹妹不識字讀後感600字

讀後感6.59K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妹妹不識字讀後感600字,歡迎大家分享。

妹妹不識字讀後感1

國慶小長假,我讀到了劉慶邦所作的《妹妹不識字》一文,我感觸頗深,心中思緒萬千。

文章生動描寫了作者劉慶邦小時上學時的故事,寫了妹妹從小便沒有上過學,只是任勞任怨的去做家務,照顧小弟弟,從無怨言。作爲哥哥的我,也對她不理不睬,直到長大後無法彌補時,才追悔莫及的故事。

本文以作者的視角爲線索,以妹妹爲主角,同時也穿插了小弟弟、二姐等人物形象透過大大小小一個又一個的事件串聯起來,將作者對剝奪了對妹妹上學的權利與妹妹無法上學的惋惜,表現的淋漓盡致。而妹妹卻毫無怨言,以至於我小時候對這一切的理所當然,以及妹妹嫁後問時,母親對妹妹的埋怨,暗諷了舊社會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

讀完文章,我感慨萬千,我看到了作者心中的那份愧疚,若不是因爲自己,妹妹也許可以去上學,也許會有一個美好的前程,也不會落得一個“睜眼瞎”的地步,可這一切都無法彌補了,無法改變了,我讀出了文章中字裏行間都透出的那股自責的心情,而我們生活在這個富饒的時代,根本不用擔心上不起學的問題,相反卻厭起學來,在夜晚,我不禁輾轉反側,久久不能入睡,我到底有沒有好好珍惜這一切。想到這裏,我不禁無限的愧疚與自責,自己所曾做過的一切,不正都辜負了自己的父母,還有這優越的條件嗎?

最後,作者寫了採訪時由小女孩聯想到二姐與妹妹後淚流滿面,還有對希望工程的捐款,都是對剝奪妹妹上學權利的心靈上的彌補。也讓我明白,一定要好好珍惜眼前的一切,不去辜負他們,讓他們的付出有意義、有價值。

妹妹不識字讀後感2

她是一個天資聰穎學東西快的女孩,上學一定有很大前途,但因爲家庭的種種原因讓她沒上成學。從小就去田地裏幹活,爲家裏分分負擔,這不令人憐憫嗎?

家中有姐弟六個,六個只活下來五個,有四個都上過學,唯獨妹妹沒上過。當時二姐聽到失學的消息,放下碗上的筷子就往學校跑,由於父親的病逝,母親承擔不了家中的經濟負擔。於是她使勁拉住二姐不讓她上學。希望二姐可以理解她的用意。二姐從地上爬起來就去田地裏搙草了。可見這家人的上學慾望都多麼強烈。

但妹妹沒上過學,卻沒有一句抱怨,似乎能理解母親的難處,從小就在生產隊中幹活,減輕了家中的經濟負擔,她多麼可憐啊,這麼令人充滿敬意,即使自己不上學,爲解決家中的經濟負擔,從未抱怨過一句。

她還要照管小弟弟。我不喜歡跟小弟弟玩兒,嫌他醜,不帶他玩兒。於是妹妹就帶他玩,揹着小弟弟去看滿坡地的麥子。她還保護着小弟弟,如果,有人敢罵小弟是羅圈腿的話,她就跟他生氣。我去上初中,她還冒着下雨天,爲我送來食物。多麼勇敢善良,多麼令人喜愛啊!

在劉慶邦筆下,他的妹妹很善良,很勇敢,也很可憐。似乎妹妹不能上學都是他的責任,他非常自責。他想可能是因爲,他要上學就剝奪了妹妹上學的權利。成年後,他一看到紅十字會有一些需要幫助沒有錢上學的孩子,他就多掙多捐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因爲他不想再有人像他妹妹那樣上不起學。

在如今社會現實中,還有多少小妹妹,這樣的人呢?她善良勇敢,樂於助人。這不正是我們青少年應該學習的榜樣嗎?

妹妹不識字讀後感3

國慶期間我讀了劉慶邦的文章,感觸很深。

作者寫妹妹是“我們”家唯一不識字、沒有上過學的孩子。由於家庭的落魄,窮苦等等各種原因,作者母親不讓妹妹上學又或是母親忘了妹妹到了該上學的.年齡了。儘管這樣,妹妹還是任勞任怨。

文中除了寫妹妹,還穿插了其他的一些人物。比如二姐,小弟,還有作者“我”。其實這些都是有用意的。寫二姐,說明“我們”姐弟都很喜歡讀書,而唯一沒有讀書的妹妹卻沒有任何怨言,更襯托出妹妹的懂事。寫小弟不被我理睬,而妹妹卻安慰他,陪他玩,襯托出妹妹的博愛之心。寫“我”吃掉妹妹爲弟弟做的魚,襯托出妹妹的勤勞能幹。穿插了那麼多的人物,只爲襯托出妹妹的優點。再結合下文妹妹學歌非常的快,引出作者對妹妹沒有上學的遺憾,還有一份愧疚。

從結尾作者的心理活動可以明顯的感知到作者對妹妹的愧疚。於是,作者每次爲希望工程捐款都儘量多捐,這也是一種彌補那份遺憾和愧疚吧。整篇文章中,妹妹沒有說一句話。這是因爲她不識字,大概也說不了太多的話吧,所以人們就不會注意她,漸漸的淡忘她。

讀完這篇文章,我不禁想:這世上還有多少像妹妹這樣的人啊!她們爲了幫助別人,放棄了許多屬於自己的權利和利益。其實他們纔是最值得敬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