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關於《狼圖騰》讀後感

讀後感1.25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狼圖騰》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狼圖騰》讀後感

關於《狼圖騰》讀後感1

“狼羣已成爲歷史,草原已成爲回憶,遊牧文明徹底終結”,看到這我便覺一陣心寒。

《狼圖騰》爲我們展現了我們平時所不知道的狼羣,他們智慧,威猛、勇敢,令人嘆之,將它作爲人類的守護神都一點不會違和。跟着書頁的翻動,狼的故事,我對自己之前對狼的認識條上了大叉。平時的我們僅是知曉狼是兇惡的,卻沒有想過本質,大自然是需要食物網的,狼吃羊給我們狼的兇猛,卻忘了這就如同人吃豬肉一般。他們是高智慧的存在。一隻連母親都未見過一面的小狼,可以爲自己挖洞安家。它們是威猛的,在發起羣狼攻擊時,一歲的小狼也同樣可以“參軍”,它們用勇氣更有氣勢。它們的存在,甚至令人都爲自己的弱小而慚愧。

這本書的最後,“20xx年春,巴圖和嘎斯邁從額侖草原給陳陣打電話”,一個惡報的傳來,我心中一震。“幾天後,窗外突然騰起沖天的沙塵黃龍,遮天蔽日”。這個厄運的來至,清晰地告訴我,那些令人讚歎,崇敬的狼羣已徑永遠地消失了,那片綠色無邊無際的大草原也徹底消失了,它們將只是曾經的歷史了!我心沉了下去。人類,你們破壞自然生態還不多麼?滅絕動物的教育還不夠麼?再常見的狼羣,總有一天也會被人類親手全部殲滅,武器上將沾上自然生靈的鮮血,只爲了自己的領域可以擴大!那片草原將被蓋上與自然不配的房屋,原本的主人——狼羣所守護的這片草原被毀滅,這就是你們所想要的結果嗎?

人類啊,你們什麼時候可以放下手中的武器,體驗一番草原風情!我隨着主人公的腳步,走遍大自然,喜歡上了被誤解爲兇惡的狼羣,它們卻被你們趕出了自然,甚至是這個世界!自然的生靈就是如此值得推毀的嗎?最後一頁,我們佛“回”到了我曾“待”過的草原,黃沙覆蓋,綠意只有星星點點,人們蓋起了居住區,羊牛安逸地吃着草——多麼令人心痛的結局。不僅爲此感到可悲,可憐的人類,當你們放不下那把武器時,將會被大自然制裁的。

關於《狼圖騰》讀後感2

在你的心目中,狼是什麼樣的?邪惡,陰險,狡詐?我要告訴你,我覺得狼很好!沒錯,我以前也認爲狼邪惡,陰險,狡詐,直到我發現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叫做《狼圖騰》。

這本書很厚,字也是密密麻麻的,很多人認爲它枯燥乏味,沒有耐心讀下去。 這是一本唯一一個講蒙古草原狼的書,蒙古人不像我們信仰龍,他們信仰的是狼,狼是幫了他們大忙。漢族人好像骨子裏都怕狼,而蒙古族人,幾乎天天見狼,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不怕狼,也不會去殺狼。

他們認爲,草是大命,人是小命,保護草要緊。

有一種野生黃羊,吃大片大片的草,而且有很多隻。人怎麼也抓不到。而狼就憑着它們精湛的戰術,抓住大批的黃羊。

記得以前,一個種族搶了兩個中國皇帝,蒙古族以一敵十,輕鬆地打敗了這個種族世界無不嘖嘖稱奇。蒙古族人的戰術,就是從狼身上學到的。

狼還給蒙古族提供了黃羊肉,黃羊皮。人們都把狼的戰利品拿來吃,因爲狼抓到地黃羊多的是,狼也吃得飽。

看了這本書,你對狼的認識一定有所改觀。它們有團隊意識,有精湛的技術,當然也不缺殘酷。

關於《狼圖騰》讀後感3

第一章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講述了一個北京人——陳陣在19xx年時來到內蒙古額侖草原後的生活。

他第一次看到狼是他自己獨自一人回隊的一個晚上。

那一次他被分到柴利格老人家家中住宿,與老人關係很好,老人將他的大青馬換給陳陣騎,上路後,陳陣忽然忘記老人的叮囑:走大道,不抄近道,而他卻走了近道。

此時,大青馬感到了遠處的危險氣息,想自作主張繞道而行,可陳陣卻勒住嚼子,不讓馬奔起來。大青馬活躍亂動,四處傾聽的耳朵突然停住了,並直直超谷口的後方,開始擡頭噴氣,步伐錯亂。但陳陣不解馬意,只讓馬往前走。大青馬見一連串的提醒警告不起作用,便回頭咬陳陣的氈靴。陳陣突然從大青馬恐怖的眼球裏看到了隱約的危險,可是已經來不及了。這時他看見了一大羣殺氣騰騰的蒙古狼。大青馬的巨大勇氣和智慧感染了陳陣,此刻,他拿起鋼鐙使勁撞,狼被嚇跑了,但他還不甘心,又猛假裝喊人來追才放心。

陳陣之所以能夠狼口餘生,是因爲大青馬的巨大勇氣與智慧救了他,大青馬對主人的忠誠和巨大的勇氣與智慧很令我震撼,我敬佩它。

關於《狼圖騰》讀後感4

透過主人公們的感受和發現,我獲得了最直接的感動。微風習習的夜晚,溫暖的蒙古包裏旁邊是忠誠的犬士兵;廣闊的草場上,一羣羣健碩的馬自由飛奔,兒馬子競相追逐美麗的'小母馬。然而,當農區的漢人闖入額侖,發生的一切都令人揪心,未經開拓的處女地成爲新的牧區,殺狼打狼的好手獲得獎勵,高貴的天鵝淪爲大鍋裏的下酒肉,無比聖潔珍貴的芍藥被一車車拉走……陳陣默默把這一切看在眼裏,盼望自己偷偷養的小狼能夠健康成長。與狼相處的日子是他快樂和力量的源泉,透過小狼他深入進蒙古人民的草原文化、狼圖騰文化。

就這樣,我一直看下來,看到小狼的離開,看到狼王帶領家人穿越邊境,看到一片片草原被沙子覆蓋掉,看到畢利格阿爸帶着遺憾魂歸騰格里,淚水模糊了雙眼。

當草原上再也看不到狼羣,當磚房取代了傳統的蒙古包,當牧民也開始欣欣向榮地圈起圍欄飼養家畜,甚至漫天黃沙遮住騰格里的天空,草原不再鮮綠,蘆葦不再豐茂,山上再不見悠閒玩耍的獺子,這一切逝去的美只能從書中欣賞,只期許在夢中暢想了。

關於《狼圖騰》讀後感5

我認爲,姜戎的《狼圖騰》是一部深切關注人類土地家園,以靈魂迴應靈魂之書。作者寫作歷時30年,傾注了大量心血和體驗,觸及和誘發了人類生存的許多道理,讓人的心爲之悸動和痛楚。

書的主體部分陳述了原本的內蒙古草原既受狼害又與狼不可分離,既恨狼又敬畏、崇拜狼,所謂“學狼,護狼,拜狼,殺狼”的圖騰崇拜和精神悖論,描繪了幾十次驚心動魄、傷心慘目的人狼戰爭,寫了能夠在幾天幾夜裏洪水滔天般把幾千匹馬從肉體到靈魂徹底瓦解的蚊災,也寫了黃災、白災、鼠災。

在暴烈的血色場景的間隙,作者用另一副雄渾而柔情的筆調,描繪了蕩人心魄的草原之美,那翡翠般的聚寶盆,那美麗的天鵝、野鴨、大雁、那色彩斑斕的大鳥小鳥、那嬌豔欲滴的白芍藥、那滿地的無名野花、那清苦的草香,令人沉醉,讓人心胸浩闊。

整部作品那剛健,蒼涼,硬朗的排浪式的語句,它那不加文飾地逼真感和原生感更能凸顯其獰厲之美。

當然,狼纔是《狼圖騰》這本書的精神主載體,狼的狡猾,狼的智慧,狼的生命強力,狼的團隊精神,以及狼性,狼眼,狼嗥,狼煙,狼旗等等,纔是全書的看點所在。

關於《狼圖騰》讀後感6

這一週我讀了《狼圖騰》這本書。這本書的封面就很吸引我的眼球,緊接着下起來的就是書本中的故事。這本書主要的主人公是: 陳陣。他是一位北京的知青,在“五四運動”期間來到了內蒙古草原,與草原人一起過着放羊的日子。然而放羊就會面臨危險,羊羣會引來羣狼的攻擊。每到夜晚, 他們總是能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中看到一雙雙幽綠的眼睛,那眼睛就是狼的眼睛。

這本書我已經讀到了第17頁,第一章的內容是講述陳陣在草原上兩次與狼面對面,一次與狼交鋒作戰,不過,因爲他是漢人,見了狼還是會抖得不得動顫。這三次與 狼近距離接觸都是靠草原人和草原馬以及草原上的獵狗的幫忙的,然而,每次的描寫都是那麼的生動,使我身臨其境。在草原,天被稱爲“騰格里”,在草原人的眼 裏,騰格里是父,草原是母,狼殺得全是禍害草原的活物。在第二章的前面一點,陳陣越來越對狼感興趣,於是,草原老人準備帶他去打狼,也打黃羊。

透過這本書我漸漸的瞭解到了草原上的生活,草原人的性情,狼羣的力量、戰法以及它們那種爲了勝利不惜犧牲的精神。雖說我們不能像狼那樣爲了勝利而不惜犧牲性命,可是我們也要在學習上學習狼的精神,一定要有一種努力學習的精神。

關於《狼圖騰》讀後感7

《狼圖騰》是一部描繪,研究,草原狼的曠世奇書。

書中的狼有許多令人難以置信的品質,它們不打無準備之仗:踩點,埋伏,攻擊……很有章法;善於儲存實力,麻痹對方,在最佳時機出擊,置對方於死地。最令人稱道的是戰鬥中的團隊精神。

小母狗側頭同情地看看小狼,發出哼哼的聲音,還向它伸了一下爪子,那意思像是說,快像我這樣走,要不然會被拖死的。可是小狼對小母狗連理也不理,根本不屑與狗爲伍,繼續用自己的方式頑抗。拽倒了,拱動身體踹蹬路埂,掙扎着爬起來,衝前幾步,擺好姿勢,梗着脖子,被繃直的絞索勒緊;然後再一次被拽倒,再拼命翻過身來……

讀到這段文字小狼爲了掙脫束縛不惜以死抗爭地精神,深深打動了我。

在生活中我門缺乏小狼的這種精神。

與小狼相比我們缺乏它那種頑強的意志和奮力拼搏的勇氣。生活,學習上難免有這樣或那樣的困難,都需要我們樹立信心,增強勇氣去克服它。否則我們就無法進步。

關於《狼圖騰》讀後感8

陳陣。他是一位北京的知青,在“五四運動”期間來到了內蒙古草原,與草原人一起過着放羊的日子。然而放羊就會面臨危險,羊羣會引來羣狼的攻擊。每到夜晚,

他們總是能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中看到一雙雙幽綠的眼睛,那眼睛就是狼的眼睛。

這本書我已經讀到了第17頁,第一章的內容是講述陳陣在草原上兩次與狼面對面,一次與狼交鋒作戰,不過,因爲他是漢人,見了狼還是會抖得不得動顫。這三次與

狼近距離接觸都是靠草原人和草原馬以及草原上的獵狗的幫忙的,然而,每次的描寫都是那麼的生動,使我身臨其境。在草原,天被稱爲“騰格里”,在草原人的眼裏,騰格里是父,草原是母,狼殺得全是禍害草原的活物。在第二章的前面一點,陳陣越來越對狼感興趣,於是,草原老人準備帶他去打狼,也打黃羊。

透過這本書我漸漸的瞭解到了草原上的生活,草原人的性情,狼羣的力量、戰法以及它們那種爲了勝利不惜犧牲的精神。雖說我們不能像狼那樣爲了勝利而不惜犧牲性命,可是我們也要在學習上學習狼的精神,一定要有一種努力學習的精神。

關於《狼圖騰》讀後感9

今天,我又讀了《狼圖騰》,講的是4個北京知青掏了7只狼崽後又繞開了路走,因爲怕狼媽媽跟上來。到了家,道爾基把小狼撥開,一看就知道是4只小公狼,3只小母狼。並抓出最大的一隻公狼崽給了陳陣,自己也養了一隻。剩下的5只可就慘了,陳陣想:可不可以把剩下的小狼再送回去?可又一想,母狼一定發現小狼沒了,正在發大怒。如果回去送小狼,豈不是把自己的小命也給送了?所以,陳陣只好讓道爾基處理剩下的五隻狼崽。道爾基的做法太殘忍了,把小狼一個一個扔上了天,後再摔死。

道爾基又聰明又殘忍。聰明是因爲陳陣、楊克、樑建中誰也看不出一隻狼崽是公還是母,而道爾基一眼就可以認出來。殘忍是因爲人家小狼好好的,爲什麼非要摔死它?如果是我,我一定把它好好地養在家裏,每天給它們吃肉。自從我讀了他們有了可愛的小狼一節,我就十分想養一隻自己的小狼崽,每天帶它去學校,然後,它再自己回家,這樣想着覺得太好了。

陳陣真是愛狼呀,還想把另外五隻小狼送回家,可是,這可能小狼還沒有被送回,陳陣就已被大狼咬死了。

如果有機會,我也一定要去蒙古大草原見識一下兇猛勇敢的蒙古狼和同樣聰明的蒙古牧民,也掏一隻自己的可愛機靈無敵小狼來養。

關於《狼圖騰》讀後感10

當讀到主人公餵養小狼的那一段,我的心爲之一顫。在陳陣的悉心照料下,小狼漸漸長大,並且與他成爲了朋友,但它的野性並未泯滅。當夜晚草原上狼嚎聲響起時,小狼努力去發出狼嚎聲,與狼羣一起合唱。它嚮往着自由的生活,時常想掙脫鐵鏈的束縛。它不被人類所馴服,寧可受傷甚至死亡也不願意被人牽着走。狼永遠也不會像狗一樣爲了人給它的一頓飯而搖尾作揖,做人的奴隸。

草原上的牧民之所以崇拜狼圖騰,大概就是因爲狼的桀驁不馴、有勇有謀、團結一致吧。他們敬重狼,但是不怕狼,有時爲了生存也會殺狼。狼爲草原除了許多災害,所以牧民們愛護它。這種幾千年維持下來的人與狼之間的關係,正是草原上所有生物都必須遵守的自然規律。在這種關係之下,草原纔不會變成荒漠,纔會可持續發展。

對於一個民族,其民族精神中包含狼性與羊性兩個方面,只有當狼性與羊性比例適當時才能又好又快地發展。

《狼圖騰》故事性強,哲理深刻,爲我們呈現了蒙古族甚至整個華夏民族的精神圖騰,是一部值得一讀的優秀的小說。

關於《狼圖騰》讀後感11

以戰術取勝的草原民族,曾多次統一中原,據說他們的戰術戰法取之狼道。正因爲這樣,狼的智慧、狼的勇氣、狼的耐力、狼的團結再他們身上有了完美的體現,正是這樣,使遊牧民族所向無敵。

相比之下華夏民族的龍圖騰缺少遊牧民族的狼圖騰團結的精神,真因爲缺少這種團結精神,所以華夏民族被遊牧民族統治。是呀,如果一個國家少了團結,這個國家只能被別的國家欺辱,而無反抗的力量。在生活中團結也是不可或缺,如果一個集體缺少了團結,那麼他將被這個社會所淘汰。而以狼爲圖騰的遊牧民族正因爲學習到了草原狼的團結才以少勝多攻下了華夏民族。

草原狼的存在爲中國名勝也做出了不可小視的貢獻。如果沒有草原狼,那麼遊牧民族也不可能如此強大,如果沒有如此強大的遊牧民族華夏民族也不可能修建長城防禦外敵。正因爲草原狼的存在使中國有了歷史性的改變。

草原狼的智慧、勇氣、耐力、團結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如果我們學到並學會了這幾種精神,那麼我們的祖國將無比強大、無比富強。

關於《狼圖騰》讀後感12

在沒有接觸過《狼圖騰》之前,我對於狼這個詞的印象都來自於動物世界,都是“兇狠的野獸”“羣居”等這樣的詞語,但是看了《狼圖騰》之後,我從它們的狼性中看到了一些人性:它們有計劃,它們服從,它們隱忍,它們團結。這些在它們每一次的捕獵行動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它們不打無準備之仗,每一次行動都要提前踩點進行埋伏、耐心的等待時機,待時機到來時,它們的攻擊、配合、堵截,都是組織嚴密,絲毫不亂。它們利用大雪窩圍捕黃羊羣,它們借白毛風的勢力全殲軍馬羣。這些都是在生存之路中一點一點積累的智慧。

其實,在我們的工作中也有一條無形的鏈,每次填寫週報的“客戶姓名”那一欄時,我都有這種感觸,我不做銷售和項目,基本沒有外部客戶,我的客戶都來自公司內部。每個人都服務好自己的內部和外部客戶,這就是一個服務鏈,每個人都把自己那一環節做好、做足,那整個公司就能得到長足的發展。

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會從自己做起,做到服從、隱忍、團結,絕不掉隊,盡力服務好我的每一個“客戶”,做好我的每一項工作,“不以事兒小而忽略,不以事兒大而退縮”。

關於《狼圖騰》讀後感13

《狼圖騰》是一本以狼爲主體的史詩般的小說,能讀到它,實在是我們的幸運。作者在書中一直在探尋着蒙古遊牧民族的文化核心究竟是什麼,他在狼身上找到了答案。

書中描寫了許多草原狼的故事,在它們之間又以陳陣等人物串聯了起來。他們都是到額侖草原插隊的知青,數年時間,幾乎將他們心中農耕文化的根基盡數抹去。他們在草原上與狼戰鬥過,他們鑽過狼洞,養了狼崽,與小狼共患難。這些都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但也正是這些經歷,使他們找尋到了昔日曆史謎團的核心——這些都可以從狼的身上找尋到,狡黠、指揮、軍事才能和堅強不屈的性格。

但在人們的記憶中,對狼往往沒有任何好感,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對狼也是嗤之以鼻,在古代的書籍中都有關於狼的故事,而狼卻都是可惡、奸詐的代表。於此,反差極大的是遊牧民族千百年來對狼的尊敬,對“狼圖騰”的信奉。爲什麼古時蒙古只區區十幾萬騎兵,卻可以掃平幾乎整個歐亞大陸?古代有“尊華貶夷”的說法,但事實卻是——遊牧民族一次次南下,一次次征服了中原浩土。遊牧人民從狼身上學到了太多,戰法、策略,甚至性格都與狼極爲相似。書中描繪了許多羣狼打圍的場景,狼超人的智慧實在是令人難以置信。

但是,爲何那些曾經強盛無比的王朝又終是走向沒落?隨着遊牧變爲定居耕種,性格中的“狼性”是否被農耕文化中畏狼成災的“羊性”所弱化了呢?孟子道“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這是無可否認的,一個失去了銳氣與兇悍的民族永遠只是待宰的羔羊。

再關注本書的作者姜戎先生,文中的陳陣幾乎可以是看作他自己,他以其親身經歷,再加上濃墨重彩的刻畫,將草原狼與草原人完美地展現。書中對遊牧文明與農耕文化的對立表達了深刻的認識,也讓讀者不由得反觀歷史,發出深沉的叩問。

華夏文明中有屬於中原人的“龍圖騰”,不知在解答了“狼圖騰”之後,“龍圖騰”又是否會浮現出它原本的意義?

關於《狼圖騰》讀後感14

最近我看了一部很好看的電影叫《狼圖騰》,這是由小說改編的電影,它給了我極大的震撼。

陳陣是從北京到額侖草原插隊的知青,他一到草原,就被狼迷住了。他聽了很多關於狼的故事。有一次,畢利格老阿爸帶陳陣看狼捕獵黃羊。陳陣和畢利格阿爸臥在草叢裏,用望遠鏡看見遠處的草叢裏埋伏了一羣狼,狼羣正虎視眈眈地看着黃羊羣。陳陣看了一會兒,奇怪地問:“爲什麼狼羣不出擊?”老人說:“還沒到時候,現在出擊肯定追不上。狼會打近戰、夜戰、奔襲戰、運動戰、游擊戰;狼還會打地道戰和青紗帳戰,狼是天下第一兵家。最重要的是狼很有耐心,它們不會因爲一時衝動誤了大事。”之後,狼羣乘黃羊剛吃飽跑不動,將它們一網打盡。陳陣爲了更瞭解狼,掏了一隻小狼養。隨着陳陣的悉心照顧,小狼養長養大,卻意外把陳陣咬傷了。於是陳陣把它四分之一的狼牙拔了。這時陳陣纔開始自責,他沒有給小狼草原狼應有的自由。打狼的人來了,草原狼一隻一隻地倒下……畢利格阿爸又告誡陳陣:“狼是騰格里派下來保護草原的,狼沒了,草原也保不住;狼沒了,蒙古人的靈魂也上不了天了。”草原狼沒了,草原也沒了。在離開前,陳陣看到了天空中奔跑的小狼,陳陣相信,他看見了自己心中的狼圖騰。

我首先感覺到了狼的智慧,不管怎麼樣,狼總有辦法捕到獵物。狼還很有團隊意識,他們不會讓同伴冒險,也不會拋棄同伴,極高的集體精神才讓狼羣如此強大。這個電影講的是陳陣與小狼之間的故事,小狼崽十分可愛,長大後又十分威嚴,但無論如何,陳陣都非常愛它,我被他們感動了。這部電影還諷刺了那些目光淺顯的人,他們僅僅因爲狼吃牲畜,就要將它們趕盡殺絕,他們殘忍地將狼殺死,我看得十分心痛。狼也有它的作用,人們打死了狼,也遭到了報應,美麗的草原消失了,這是對人類最大的報應。

關於《狼圖騰》讀後感15

暑假裏的一天,我拿起了這本厚厚的《小狼小狼狼圖騰》,剛讀了幾頁,我便被書中的精彩場景深深的吸引住了。我越看起勁,越看越着迷,在不知不覺中我已經喜歡上這本書了!

在《狼圖騰》裏,狼在草原上生活了無數年,對草原、對兵法無比熟悉。但最後還是消失了。

畢力格老人有着對草原無比深厚的愛,他想讓這風光無限的草原世代相傳,但終究失敗。正如錢鍾書說的:“我們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圖不過是靈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個人,一件事物,一處地位,容許我們的身心在這茫茫漠漠的世界裏有個安頓的歸宿,彷彿病人上了牀,浪蕩子回到家”。畢力格的追求便是保護草原以及相關的一切。

草原的消失,也代表着蒙古傳統文化的消逝。在中國,新浪網上的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崛起引人注目的前六,竟沒有中國傳統文化,這引人深思,我們必須有深刻認識,我們應該知道中國的“武”並非十分強大,而中國的“文”現在也沒有以前強勝,我們要深刻銘記傳統文化。

狼永遠不會屈服,自由纔是最重要的。

這本書將我帶入了遼闊的草原,小狼又讓我增加了一些獨立、自尊和不屈不撓的精神,讓我更加喜歡這本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