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兩地書 父子情》讀後感

讀後感3.23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兩地書 父子情》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兩地書 父子情》讀後感

這本書主要介紹了博士爸爸沈喜陽和本科兒子沈晏齊在20xx年至20xx年大學期間的一百封電郵,你來我往,互訴衷腸。讓我最羨慕的正如序的題目——“在生命的同一維度對視”。對比傳統的父子關係,書中的父子更像是知己。因爲懂得,所以慈悲。懂得確實是比陪伴更好的禮物。而讓我最感慨的是,對比書中兒子寬廣的閱讀量以及各種豐富多彩的presentation,我的後部分大學時光似乎已經被我揮霍掉了。幾乎沒有沉下心來讀過書,這是我最大的遺憾。雖然我憑藉運氣不用考試也能讀研,但我深知自己的綜合素質和書中的兒子差的太遠。我知道自己內心最大的敵人就是懶惰,所以從現在開始,我要用行動證明自己!

談到愛情,“愛情”是雙刃劍,在不合適的時段來臨是毀滅你,在合適的時段來臨是成全你。當你的心智成熟到一定程度,愛情就不會損傷你毀滅你反而會激發你成全你。我沒有真正體驗過愛情,但我也知道,心智不成熟的時候,可能不懂愛自己,更不知道如何愛人。有時候真愛難尋,但若在不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確實更遺憾。年齡大也並不意味着心智成熟,當自己具備愛人的能力時,再放手去愛吧!如何檢驗是好的愛情,可以看兩個人走向了彼此毀滅還是彼此成全。愛情的終極要義可能就是:在一起彼此成爲更好的自己。

對於如何交友,確實是你的基本素質越高,你的學問素養越深,你越有機會見識高人並與之交朋友。孔子也早說過”德不孤,必有鄰”只要你有了一定的根基和學識,你自然會找到同路人,你必然會有一支隊伍。目前求學階段是不斷“分流”的過程,是朋友不斷分化的過程。所以你一時未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非常正常。而欲從芸芸衆生中超拔出來,孤獨是最有效的良藥。你超拔了,纔會在更高的層次上遇見更優秀的人。在我大學時光,確實也曾感慨“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雖然也有可以一起玩樂的朋友,卻總感覺少了些惺惺相惜。曾經確實不太喜歡孤獨卻又不得不獨行,而現在似乎沒有那麼討厭孤獨了,自己和自己做朋友,亦或是和任何古今中外書籍背後的作者做朋友,又有何孤獨呢?朋友,還是寧缺毋濫好。我是很不看好現在爲了獲取利益而交友的行爲,雖然朋友遍天下,但是真心相待、能夠說得上知心話的能有幾人?益者三友:友直,友善,友多聞。好的朋友便可以互相觀照、互相學習、互相分享、互相關懷。

隨着網絡發展,人與人交流也越來越方便。可是微信語音和視頻的方便快捷絕不能取代電子郵件的寫作。電子郵件是要“寫”的,語音和視頻僅僅是“說”的。“寫”對人的思維能力的訓練要遠遠大於“說”。我們透過深思熟慮的“寫”,可以更準確的表達出內心想說的話。而父母與子女的交流溝通,始終是一個難題。書中爸爸就感受到了兒子同齡人在青春成長的迷惘和苦悶。在他們覺得需要得到指點和幫助的地方,他們偏偏缺乏來自父母的關心和支援,因而很苦惱;而在他們覺得不需要告誡和教導的時候,他們偏偏收穫了父母的嘮叨和要求,因此非常厭煩。而在父母一方,他們覺得自己的孩子變了,變得不愛說話,也變得不聽話。在這種雙向不理解的前提下,所謂的與孩子共同成長簡直就是一個美麗的不可能實現的癡心妄想。父母與子女的交流事實上經常以“沒有共同語言”而收場。因爲“說”不清、“道”不明,所以不被理解,所以纔有心中的那份“代溝”。其實,不妨用心寫一封信或郵件,訴說平日說不出的那些心聲。永遠不要小瞧文字的力量,優美而深刻的書面表達可以直擊人內心深處引發共鳴。而不思考、不加工、粗糙而又赤裸裸的話語通常難以打動人,甚至有時會很扎心。所以,學會表達愛,也很重要哦!

對於教育,書中爸爸認爲教學的最高境界是使受教育者“不教而能自學”。那麼老師的“教”,究竟在哪一方面體現呢?《論語·述而》曰:“不憤不啓,不悱不發”。這就講到了學生該如何學,老師該如何教。一般優秀的學生更善於自學,他們的'思維具有成長性。而大部分普通學生則會更接受老師的安排去做,他們的思維則更加具有固定性。固定性思維的人,固守着原有的知識結構和知識體系,不知道天外有天,地球系之外有太陽系,太陽系之外有銀河系,宇宙之外有更大的宇宙。而具有成長性思維的人,則不斷突破已有的知識領域,也不斷突破已有的美學規範,從而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視野,追求更大更多的可能性。而老師需要做的,就是在學生憤悱、絞盡腦汁思考之後,給學生一定的點撥,讓學生茅塞頓開。中間若無憤悱思考的過程,學生便難以獲得啓發。而教育學生讀書,雖是要應付考試,但絕不能只限於此。就像背誦一首詩詞,既不是爲了在考試中用來填空拿分,也不是爲了在交談中作爲談資供人崇拜,而是爲了引起你對生命的一種感悟、一種動情、一種體會,這樣的學習才更有意義與樂趣。而在今天的大部分學校,爲了滿足書本的要求、老師的要求、試卷的要求,學生彷彿就如同沒有思考能力的機器,憑藉一個個的指令做事,知識沒理解透,便不斷做題做試卷。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與大工廠流水線生產出來的物品也沒什麼區別。

孔子曾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讀書,不思考,人和動物就幾乎毫無差別。人類超越動物之處就在於人能縱向地汲取古人的智慧、橫向地汲取異國人的智慧。勤讀書、深思考、細觀察、多練筆,這是一個人文學科的學習者和從事者必須牢牢堅持的四件事。而我想考研,是因爲我覺得我的基本文化素養還不夠讓我個人覺得滿意,因此我想繼續學習,同時也是出於我對文學的喜愛。這是書中兒子的心聲,也是我的心聲。所謂:活到老,學到老。讀書學習的意義,不止於可以找更好的工作、掙更多的錢,更重要的也許是汲取營養完善自我。當我超越功利與現實地去讀書,我可以縱穿歷史,橫跨各國,超出時空的束縛,自由的在書中的世界探尋人生的美好與真諦,這便是讀書的樂趣。而我們在思考的過程中,便可以發現很多人生至理都是相互貫通的,也可以對照書中的世界發現我們現實世界的不足。當我們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想法,不妨用文字記錄下來,可以是日記隨筆,也可以是論文

對很多安於現狀止步不前以及初入社會迷惘不已的年輕人來說,人活着不僅是掙一碗飯吃,更要發揮自己的潛能,作用於這個社會和他人。通常來說人是環境的產物,事實上庸人才是環境的產物,卓越之人必將超越環境並且把環境轉化爲自己的產物。人是一個建構的過程,成爲什麼樣的人,是靠自己來建構的。我夢想過,我嘗試過,我燃燒過,我建構過。我的人生我做主。這就夠了。所以我支援那些勇於追逐夢想的人,也支援那些敢於做自己的人。人世上有許多人隨大流(羣驅),只有少數卓越之人才能不走尋常路(孤往)。在羣驅的前提下,如何保持“孤往”精神纔是重中之重。我們要不怕“特立獨行”,就像屈原所說:“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這倒並不是要我們自命清高,故意與衆不同。只是一個人只有不帶有他自己所處環境的枷鎖,超越於他所處時代的弊病,他才能高飛遠翥,翱翔在自己的天空,自由的天空。所以年輕人,請不要被世俗束縛了你的夢想,也不要被社會同化了你的思想。一個傑出的人才必將有其自身的堅守與追求,也許他會獨自一人踏上屬於自己的路,直到超越所有人,活成自己想成爲的人。

最後想談談人生哲學,哲學是一切學問的基礎和頂峯,可以幫助我們修心,也可以提升我們的人生境界。哲學的精髓就是認識到”中道”的重要性和學會如何保持”中道“。所謂“中道”,最簡單的解釋,就是朱熹所提出的”中者,不偏不倚“,做事過猶不及。而君子既能自我彰顯其光明之德,並超乎時代而獨立支撐;必將法天則地,向高天學習奮發圖強永不停息,向大地學習增厚美德容載萬物。故君子必先“自昭明德、獨立不懼”,而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學問其實皆在天地自然,哲學是天地至理的凝結概括,等待着人們在修行中明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