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讀《邊城》的1000字感想

讀後感1.15W

讀《邊城》的1000字感想1

夜闌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城市的喧囂,讓自己沉浸在一片靜穆之中,在屬於自己的小天地裏細品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思緒隨着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起伏伏……

讀《邊城》的1000字感想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裏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裏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仍然愛着翠翠,但哥哥爲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着,等着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着人生,詩意地演繹着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着不完美。她的愛情悲劇可以說是那個年代造成的,她和儺送本來完全可以結合在一起,培育出美麗的愛情之花,可惜二人卻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長的遺憾。

而現在誰會放棄自己的愛情呢?在當今這個社會誰主動放棄自己想要的東西,完美的愛情都是我們想要追尋的。在《邊城》中儺送爲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親情固然重要,但爲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愛而憂鬱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儺送是因爲不能得到她的愛而離鄉遠行,也不知道爺爺突然離世全是由於替自己的幸福思慮奔忙而心力交瘁。後來在陪伴她的楊馬兵向她說明後,她才如夢初醒,這實在讓人不免爲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結局怎樣?給人留下了懸念,儺送最後回來了嗎?她們倆最後在一起了嗎?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希望他們有情人能終成眷屬。看過《邊城》,讓我對世間完美的愛情又一次產生了懷疑,對人性多了一份瞭解,但又明白了自己的幸福就應該去爭取,爭取了,得不到,也就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了。

邊城就是這麼一出健康純潔,而又瀰漫有淡淡哀愁和濃濃詩意的愛情悲劇和人性的悲劇

人嚮往的是什麼?

一片樹林、一片大地、一個藍天,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世界。當人類生存在這個世界的時候,這個世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變化:一座小屋、一個村莊、一個城鎮……一個步伐、一輛自行車、一輛轎車……不知道這個世界是在進步還是在退化?人手所創造的不知道得否滿足於他們的心意?人心所追求的到底是什麼?當你貧乏的時候,追求的是財富;當你動盪的時候,追求的是安定。而如今這個時代,繁華的城鎮裏高樓拔地而起、街道上車水馬龍、行色匆匆的人們在忙碌中建設着社會的發展。這景象本應符合人類的追求,但經歷過農村生活的城鎮人們卻開始嚮往農村的環境。這似乎有點矛盾,從落後的農村到發展的城鎮,從發展的城鎮又到落後的農村。

讀《邊城》的1000字感想2

兩三寸斜斜的太陽柔和地撒在書頁裏,光斕在我的手指間挪移,我沉浸在《邊城》波折的海洋裏,思考的波瀾摻雜着書中優美的文字在我腦海裏激盪。

我記不清這是第幾次看《邊城》,它總是深深地吸引着我:老船伕和渡船,翠翠和黃狗,天保和儺送……翠翠與老船伕的相依相守,天保與儺送的手足之情,屠夫賣肉時的刻意挑選,以及那個宛如“世外桃源”的茶峒,無一不讓人回味無窮。《邊城》就像一股清新的風,而其中的善良更讓人溫暖,這樣的暖流撫摸着我的心,在我的心田悄悄地種下了善良的種子。

書頁間的酸甜苦辣讓“種子”得到了滋養,它讓我看見了世間百態,今天的暖陽似乎讓它有了窸窸窣窣的萌芽跡象。《邊城》,你在呼喚着我嗎?

記憶中我做過許多好事,可它們都不像今天這樣讓我感慨。同伴們呼喚着我,我也呼喚着自己。陽光帶着六個少年,帶着他們最淳樸的願望,來到蕭山區半爿街老年過渡房,去看望生活在那裏的老人們。

這家老年過渡房坐落在居民樓中間,大概有七八間平房,這裏設施簡陋,院子裏沒有一點綠色植物,一些老人坐在房子門口的凳子上,院子到處都是一種冷清的感覺。我曾無數次幻想過敬老院裏面的場景,那裏應該是白色的大院,微笑着的老人,每個人都充滿了晚年生活的快樂,春天的季節,那裏應該是春風盪漾。看到這種情景,讓我心裏很是失落。

我們走進院子裏最旁邊的房子,一位衣着樸素的老奶奶坐着椅子上,她的臉上佈滿了皺紋,手上也寫滿了辛勞。屋裏清爐冷竈的,只有些許的陽光從不大的窗戶照進來,看到我們的到來,老奶奶先是驚訝,進而雙眼有了一些欣喜,我們坐下來和奶奶聊起天來,奶奶告訴我們平時她的兒女由於工作很忙不經常來看她,她只能和這些同齡老人爲伴,談起兒女時老奶奶言語中充滿了遺憾和失落。爲了讓老奶奶開心,我和同學們還一起表演了一個小節目,老奶奶開心的笑了,我們的歡樂笑語彷彿勾起了她年輕時的活力,笑容如碧波盪漾在老奶奶的臉上,看到老奶奶笑盈盈的樣子,冷清在我心頭蕩然無存。在陽光的沐浴下,老人臉上的慈祥讓我感到十分溫暖。

爲了讓老人們居住環境更好一些,我們還幫忙打掃了院子的衛生。短暫的活動結束了,我們要離開這裏,老人們不捨地望着我們,他們的眼裏充滿了渴望,充滿了期待……這是一雙雙怎樣的雙眼,他們都經歷過世間的風風雨雨,而現在卻是那樣需要陪伴,我不禁在心裏期待,期待每一個兒女能多陪陪自己的父母,期待社會能給予老人更多的關愛,期待有更多的人能靜下心來聽聽老人們的訴說。今天的經歷,也讓我更加明白了善良的力量,今天在我們每一個人心裏種下的這顆“種子”,一定會在愛的溫度下茁壯成長。

一寸寸陽光照進我心田,在《邊城》中我感到善良的溫度在書頁間流淌。

讀《邊城》的1000字感想3

初識先生是高中節選的邊城,翠翠的故事讓我着迷,於是到了圖書館借來看,現在印象還很清晰,是本薄薄的集子邊成集,有邊城。還有市集幾篇,書是嶽麓書社出的,封面以褪了色,紙也變的發黃,放在手掌裏有種很特別的感覺。我幾乎是一口氣讀完了邊城,即便是現在我還記得當時的心情,一種很莫明的悲傷。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爲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邊城裏的文字是鮮活的,處處是溼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是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可每每讀起便會不由自主的憂傷,像是觸及到什麼,是童年某個太陽溫暖的下午,還是現在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爲“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這就是先生帶給我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隱忍着什麼。翠翠就是這座成的化身,從戀上那個可以讓她連做夢都能被他的歌帶

的很遠的人開始,她就選擇了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祖父在雷雨夜裏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翠翠依舊無法擺脫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我一直在想是什麼讓先生將這麼一個善良的童話描畫的這麼悲傷,先生出生在19世紀初,在當時,中國面臨着嚴重的民族危機,剛在西方列強虎視眈眈下結束了長達1000多年的封建奴役統治,又正處於軍閥混戰的最黑暗的時期,一方面受長達千年的封建思想影響,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舉入侵,讓本來就飽經戰火的中華民族雪上加霜。在那動亂的年代裏,中華大地烽火連天,人民羣衆陷入一片水深火熱之中,在經歷了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後,先生毅然選擇了湘西這片純樸美麗的土地,這些溫良率直的人們,用詩一般的語言一片一片的輕聲述說着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爲愛得深沉才孕育了這些帶着哀思的文字。

我總在想,取名邊城,在先生心裏就這麼“遙遠”嗎,還是在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着什麼?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也許先生那座悲天憫人的城以隨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

尋我的邊城,尋心靈的那份寧靜,我想我是會有一座邊城的。

讀《邊城》的1000字感想4

《邊城》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爲背景,以兼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在這個暑假,我讀了《邊城》,在這部小說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它所描繪的邊城小鎮茶峒淳樸的民風。

書中描繪的小鎮茶峒,地處川湘交界,交通閉塞,青山綠水環繞,景色宜人。就在這樣一片富饒的土地上,居住着一羣茶峒人,他們勤勞勇敢,熱情好客,絲毫沒有受到儒家封建禮教的腐蝕,也沒有受到工業文明的污染。他們不會持強凌弱,更不會爾虞我詐,他們時時刻刻爲他人着想,尊好愛幼,大公無私。在他們身上,處處顯露出人美好的自然天性。而茶峒中,最能體現人真善美的,我認爲是老船伕。

老船伕年近七十,是主人公翠翠的爺爺,碧溪沮公用渡船的渡手。他從二十歲起就守在溪邊,一干就幹了五十年。生活雖然清苦,但老船伕工作從不間斷,他也從不思索自己的工作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生活下去,接送來來往往的人渡過小溪,對待工作毫不懈怠,盡心盡責。例如,每到“十四中寨逢場”,他“因爲明白過渡人是要趕回城吃晚飯的,人來一個就渡一個,不要人站在那岸邊呆等”所以即使外孫女多次喚他回去,他也會堅持渡完最後一個人才收工。除此之外,老船伕重義輕利,除了渡船的工資之外,渡客送的渡費他分文不取,如有一次,一位過往商人爲了酬謝老船伕,而將“一手銅錢向船艙裏一撒”自己“笑眯眯的匆匆忙忙走了”。老船伕便連忙讓自己的孫女攔住他,隨後“氣吁吁的趕來,把錢強迫塞到那個人的手裏,且搭了一大束菸草到那商人擔子上去,搓着兩手大笑說‘走呀!你們上路走!’”老船伕在盡心盡力工作的同時,也深愛着自己的小孫女,陪孫女進城過端午節,給孫女講故事,在孫女不開心時開導孫女……所以我認爲,在老船伕身上處處閃耀着人的真善美的光輝,他是善良淳樸的茶峒人的代表。

《邊城》這部小說爲我們描繪了美麗的茶峒小鎮,也展示了茶峒人善良淳樸的美好品質。在物質生活極其豐富的今天,爲我們營造了一個令人嚮往的精神家園,同時也在崇尚美德的今天,爲我們提供了學習美德的範例。

青山巍巍,碧水悠悠,美麗的茶峒小鎮永遠儲存在《邊城》一書中,成爲一個令人嚮往的夢,成爲一個令人眷戀的精神家園。

讀《邊城》的1000字感想5

茶峒是個小山城,沒什麼特別的,城裏的人過着自己的生活,淳樸而充實。城邊兒上有條小溪,不好過,就有個老頭帶着孫女和狗住在這兒,旁邊還有座白塔,平時撐着個渡船幫人渡河,也不要人家的錢。

端午是個好節日啊,一到這天城裏熱鬧得很,有時候,老頭也會帶着翠翠來看看,就這麼在會吃人的魚和白鴨子中結識了船頭順順的兩個兒子,也有了這幾個人之間的糾纏。

天保大老和儺送二老都喜歡上了翠翠這個渡船的姑娘,她或許不如鄉紳女兒那樣有文化,但她跟爺爺也學得很好,不會要人家的錢,也能幹極了。兩個小夥子是兄弟,對方的心意明瞭了,但兩個人的顧慮卻不同。大老能糾結於該走什麼路,二老卻要在碾坊和渡船中做出選擇。但儺送擁有翠翠的愛,哪怕翠翠一開始並不知夢中的歌是怎麼回事,也仍然傾心與他,倘若天保能立馬放下,這兩人應是一對琴瑟和鳴的夫婦了吧。

可是沒有倘若。天保等到了車路走不通,馬路也不屬於他的結果,一個在水中長大的小夥子淹死在了水中。縱然順順和儺送明白這件事不能完全怪罪於爺爺,但情緒總要有個出口,或許儺送本身還是完全偏向於渡船的,但女兒的事一遍又一遍的在老爺子心裏回放,也許真的意識到自己陪不了翠翠多久了,纔要爲翠翠尋個好去處,卻不想壞了事,終究如他所說,隨着劃過天際的流星,於七八月逝去。

再說儺送,不同於哥哥的憨厚老實,他會有更多的考量,最初他可以毫不猶豫地選擇渡船,而如今並不是碾坊的價值增加了,是他心裏的事的分量變重了。到了故事的最後,隨着老爺子的去世,順順都可以接受翠翠,但儺送不行。這世間百種情,當愛情、親情與責任交織在一起時,儺送不可能因爲老爺子的離開,就立刻與翠翠親親愛愛,他放不下大老。他什麼時候回來,甚至回不回來,沒有人知道。或許有一天他放下了,還記得那隻渡船,會渡河而歸;也有可能選擇徹底忘記這一切,開始新的生活。

最後是翠翠,說她與這一切有關無關,其實都對。她明白爺爺所說的,兩個兄弟對她的情意,但總是紅了臉,說要再想想。但爺爺爲她所做、所說和造成的結果,連着幾夜引她在夢中翱翔的歌聲,幾個長輩之間的談話,都是老馬兵告訴她的。到最後,爺爺在雷雨天離開了,渡船沒了,白塔塌了,終有一天,老馬兵也會離開,黃狗也會死,再新的船和塔終究會壞,她也不會永遠都是那個滿十四歲進十五歲的姑娘。她會等儺送一年,兩年,十年,但更久,誰知道呢。

這就是一個發生在小山城的故事,每年的端午都會十分熱鬧,也會有一對對的兄弟和一個姑娘發生的這樣的事,沒有人知道你說或做的是對是錯,會影響到什麼,又錯過、誤會了什麼,只要你確定當時的你做出了你認爲正確的選擇,就不要想那麼多了,那般會累,也會一事無成。

讀《邊城》的1000字感想6

緩緩地,輕輕地,靜靜地,澄澈的溪水在山城中流淌,不急不徐,帶着邊城獨有的寧靜安謐,夾雜着淡淡的夢一般的感傷,注入茶峒大河。《邊城》也順着這水流啊流,流進了我的心裏。水面上泛起了白色的霧氣,依稀聽見遙遠的清澈的歌聲,船槳拍打溪水的嘩嘩聲,夢一般渺遠,美麗得讓人不禁屏住呼吸。《邊城》安靜地躺在那裏,淡紫色的封面,一塊塊黑色、黃色、黛色的墨,點染出一座古樸而寧靜的山城。在那黛色的牆後,也許有一座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的家門口靜靜地流着溪水,溪水邊停泊着一隻方頭渡船,渡船頭坐着一位老船伕和一個眸子清明如水晶的少女,不時地爲來往行人擺渡。翠翠,就是那少女的名兒,帶着竹林的秀麗與純淨。

某一天,溪流的聲音格外清脆,道邊的野花開得格外燦爛,天邊的雲朵飄得格外溫柔與舒緩。翠翠、儺送、天保不期而遇。清秀的少女,美麗的少年,如斯美好。而少年卻是兩個,都愛上了翠翠。

故事似乎還沒有正式開始,就已走向結束。一次又一次地錯過,一次又一次地誤解,一次又一次地巧合,天保離世,儺送遠走,留給翠翠的,只有無盡的等待!

茶峒,一個遠遠的小小的邊城,這是故事開始的地方,也是故事結束的地方,如夢一樣,美好得讓人喜愛到抽泣,卻又被遺忘在心靈深處。又如囈語一般虛幻,而字裏行間總是有一種熟悉感,似乎無數次見過。

或許,我們對於一座城的喜愛,也只是由熟悉開始。當在某處耽擱了太多時光、太多哀樂,就不禁念念不忘。闊別經年後,憶及往昔,這城就會帶着記憶的香醇出現在視野中,揮之不去。

邊城就是這樣的,微風如醺,細雨如織,溪流涓涓,芳草青青,不經意便留下了一段歲月。翠翠、儺送、天保,他們三人的人生在此經過,匯流,交織,終而分流離開。邊城啊,他們在那裏耽擱了最好的年華。

有些憂傷的故事,如同花開花落,葉落歸根,江流入海,自然而純粹,因而顯得熟悉,好像夢中見過。丟了很久的夢,每每再做時就不禁感慨唏噓。

現在的人們似乎缺了這種純粹與自然,正如離開了鄉村的人們就不會再回去了。或許有時還會回去走動,但總會悵然若失,那種簡單的生命存在方式早已遠去。夜不閉戶成爲奇談,路不拾遺成了童話,似乎視金錢如糞土這類詞語形容的早已不再是尋常人了。人們不會因爲一朵花開的美麗而停下腳步;不會因爲溪流的清脆而側耳聆聽;不會因爲灰白中的一點綠色而感到快樂。或許,人複雜了,那簡單而純粹的快樂與憂傷便少了。

邊城,真的是一個夢,一個世外桃源的夢,把那純粹明亮的生命本色塗抹在夢上,一起藏在心裏,遺在邊城吧。

走在城市的人們,當因爲偶爾見到美麗而震顫時,因爲感受到真情而有所觸動時,記得,讓邊城那彎繞城的水,從夢中流出,瀉到心間……

讀《邊城》的1000字感想7

一夜的風雨,吹走了渡船,吹走了祖父,吹走了少女剛剛萌生卻又無果的愛情,吹走了年僅15歲的翠翠天真而又美好的希望……

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蹟,沒有個性鮮明的人物,就連那青澀而又純美的愛情也在萌芽時漸漸沒了影蹤。一切是那樣平淡,就在這平淡之中,沈從文先生爲我們展開了一幅恬靜的生活畫卷——小溪,渡船,溪邊的白塔,塔下一戶人家,家裏一位老人,一個女孩兒,一條黃狗。

太陽升起,小船開渡;太陽西沉,小船收渡。祖父守着翠翠,開着渡船駛過十五載春秋,笑看花開花落,風起蝶舞。不收船客的錢,卻時刻準備好熱茶供船客解渴,這樣的淳樸,這樣的善良,在溪水的柔波中漾開,緩緩地流進每個茶峒人的心裏。

故事就這樣展開了,近乎原始的單純生活,淳樸自然的民風,善良敦厚的本性,與那溫柔的溪水、清涼的山風,滿眼的翠竹、白日喧囂夜裏靜謐的渡船一起,構成一幅像詩、像畫、更像音樂的優美意境。

“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面板變得黑黑的,觸目爲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翠翠的單純活潑、天真善良,“儼然如一隻小獸物”。她在溪邊玩耍的身影,爽朗的如銀鈴般的笑聲,彷彿把人們帶進了她的世界。可“美麗總是令人憂愁”,祖父的離世,天保的殞命,儺送的出走……殘忍的現實迅速將翠翠朦朧的幸福夢幻擊碎,消失得乾乾淨淨,連一塊碎片也不曾留給她。這個可憐的少女,是否走了一條和她母親同樣的路呢?那凝視夜空的孤單的眸子,又像我們詮釋了怎樣的一份淒涼呢?

《邊城》有着一種深邃的品格和魅力。沈從文先生用他的思想,他的情感爲我們描繪出一幅恬淡的鄉村小景。這裏寄予了他的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於人性的人生形式,在優美中流露出對生命的無奈和悲憫之情。他用一種敘述的語調,爲故事蒙上一層淡淡的憂傷,引出了翠翠心中難言的“薄薄的淒涼”。

溪水依然靜靜地流淌着,只是沒有了渡船的行跡,顯得有些孤單;小屋依然靜靜地立着,只是沒有了白塔的`依託,顯得有些零亂;翠翠依然靜靜地坐着,只是沒有了祖父的陪伴,顯得有些傷感……望着翠翠孤苦無依的身影,我們不禁爲她擔憂,命運的轉盤,能否爲她停留或是載着她的憂傷一去不復返?

“這個人也許永遠回不來了,也許‘明天'回來”!讓我們陪着翠翠一起守望,守望着她遠方的幸福……

讀《邊城》的1000字感想8

夜闌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城市的喧囂,讓自己沉浸在一片靜穆之中,在屬於自己的小天地裏細品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思緒隨着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起伏伏……

邊城的人民是“一羣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們保持着昔日寧靜和諧的生活環境與純樸勤儉的古老民風。透過字裏行間,我們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構了一個充滿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創造的人物閃爍着人性中率真、美麗、虔誠的一面,邊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沈先生所描繪的人性美首先體現在老船伕和孫女翠翠身上。老船伕自甘貧苦而生性達觀、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他有重重的心事,他牽掛翠翠的將來。他的後半生是爲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標就是要使翠翠快樂。“他從不盛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於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和翠翠相依爲命,對翠翠的摯愛展示了淳樸、善良的人性。

而翠翠呢,這個天真無邪的小女孩,是全書的靈魂人物,她從小和青山綠水爲伴,“爲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湘西的清風、麗日給了她一個壯健的軀體;茶峒的青山、綠水給了她一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撐渡船的簡單生活賦予了她一顆毫不世俗的心。她和老船伕不貪財、不嫌貧、不偷懶,樂於助人,在這兩人身上我們看到了勤勞、善良、淡泊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隨着年齡的增長,翠翠也多了一份心思,多了一份憂愁,對愛情的羞澀和不解增添了她的煩惱。從小時候的學羊叫、學牛叫,到在頭上戴小花再到後來有了少女的心事……她和儺送之間的愛情沒有山盟海誓,沒有駭人之舉,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超乎自然的樸素純情,洋溢着含蓄之美。沈先生正是透過他們的愛情表達了人性美。

書中這種處處洋溢的自然、純潔、真摯的人性美,同樣體現在天保和儺送兩兄弟身上。沈先生既寫出了他倆對愛情的忠誠、堅貞,又表現了他倆自我犧牲的美德。他們愛翠翠,都是以感情爲重的。在他們心目中,愛之所在,與世俗的錢財、地位毫不相干。他們都以互助互愛的德性,以一種優美健康而自然的“人生形式”,演繹出一曲平凡而崇高的愛情之歌,不能不讓人爲之動情。

《邊城》的人性美還表現在邊城人民的鄰里之愛上。這裏的人民質樸,不存在爾虞我詐的奸險用心,鄰里之間和睦相處,患難與共。他們樸實無華:像老船伕拒收過渡入塞來的錢;到集市買肉時賣肉的老闆給他多稱一些;還有船總順順也總是盡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在老船伕過世時,面對無依無靠、孤苦伶仃的翠翠,順順盡釋前嫌,忙前忙後……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着人生,詩意地演繹着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着不完美,或許這就是需要我們去咀嚼的地方。

讀《邊城》的1000字感想9

月色如洗,樹影搖曳,彷彿傳來久遠的湘西歌聲,遙見書中一人,還有一座城。

沈從文先生的文字大抵就是這樣,平靜中難以抹去淡淡的憂傷,初讀《邊城》時也是在那樣的朦朧中迷失了,沒能看透。

現在想起來,或許這個故事,講的大概就是對命運的無奈與悲憫。

一條破舊的漁船,翠翠和老船伕的一生,就係在這漁船上隨風飄蕩。一位老人,一名女孩子,一條黃狗,縱使生活孤獨清貧,卻與自然相得相融。

翠翠是母親與一個士兵的私生女,從小就沒有享受過父母的愛。儘管如此,生活卻沒有急着摧毀這個少女心中對未來朦朧的期待與幻想。黃昏時,她坐在白塔下,心裏涌起無依的薄薄淒涼。

直到一天月明星稀,她的夢中浮起一個茶峒青年的歌聲,讓人惋惜的是,老船伕沒能理解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想將翠翠嫁與天保,而天保與船總順順對老人的誤解又加深了船伕的自卑。儺送不願接受家人安排的婚姻,卻又得不到老船伕的迴應,於是在哥哥天保死後棄家出走。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某種程度上就阻隔在這人與人之間無法溝通的“空白”中。

每一顆人心,都是一座孤城,城中千仞峭壁,不見日月,惟飛鳥與渡。其餘人皆無得近之。未曾走近,又談何理解?

“你一會兒看我,一會兒看雲,你看雲時很近,你看我時很遠。”難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真的那麼遠嗎?一直以爲,只要人與人之間有真誠的溝通,完全可以在人們之間架起一座座彩虹。

如果翠翠、天保、老船長之間有過充分的交流,結局會有所不同麼?如果我們在面對誤解時,能夠大膽地把心底的話說開,開放心裏的城壘,人心是不是會近一些。

幾千年前,一曲《高山流水》讓俞伯牙和鍾子期心有靈犀,一介樵夫與琴師就這樣相識相知。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因憂鬱症而退出銀屏,當所有人都在爲他嘆惋時,只有他的父母沒有放棄,他們耐心地開導他,爲他的心靈開啟溝通的窗子,最終崔永元又變得自信、開朗,他主持的“實話實說”又爲更多的人開啟了一扇溝通的大門。

可是《邊城》卻沒有出現這樣美麗的結局。老船伕的離世,天保的死,儺送的出走,這一切將一個少女朦朧的幻想擊碎,祖上的白塔也塌了,翠翠的辮上紮起白繩。

一切還未開始就早已消失,人都走了,她仍是孤身一人,撐着破船在江上飄蕩餘生。作者說: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給讀者留下悠長的惋惜。

我們也祈願她母親的悲劇不要在翠翠身上重演,但願她等到的不是無言的悲哀,而是屬於她的那份幸福。或許,在那個年代,我們的這個願望也只能是個縹緲的夢。

或許生活就是如此,不論經歷過什麼,不論曾經遺憾種種,最終還是要帶着所有的記憶向前走。不論是否受人理解,不論是否孑然一身,終究要笑着與歲月握手言和。

月光逸去,重新收起《邊城》,我忽然明白,縱使人心似城,也可於城內修籬品茶,有人來也可,無人來也罷。

讀《邊城》的1000字感想10

初讀《邊城》,並未從中體會出時代的風貌和氣息,只是覺得沈從文先生出色的文筆描繪的獨特生活風貌,嚮往那裏的山和水,沱江,茶峒,碧溪,吊腳摟,黃狗,月光,虎耳草……

但是,又讀邊城,便有了一種新的體會,

或許這個故事只是發生在一個小的,偏僻的村莊,或許不引人注意。但是,這個故事是那麼的感人,那麼的愉悅卻又令人傷感。這部中篇小說雖然並非是文壇鉅著,但也可以說是中國的文學經典。

《邊城》是以1943年的湘西鳳凰爲背景。小說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青山,綠水,河邊的老艄公,16歲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龍舟中生龍活虎的儺送……

小說內容以撐船老人的女兒翠翠和船總的兒子的愛情爲主要內容,發展開一系列的事件。這其中,沒有花哨的描寫,只有鄉村田園的淳樸與平淡。文中女主角翠翠清秀,在那個茶峒之中,平靜的生活裏是那麼美麗,自然。而他的爺爺,爲了翠翠的婚事而日夜焦慮,同時,天保與儺送都愛上了翠翠,而最後,翠翠選擇的儺送。但是,故事情節是悲慘淒涼的,翠翠的命運同她母親一樣,那麼的悽慘。她們重複着這種悲劇半的故事。而其中,船伕的角色時時刻刻影響着故事的發展,他對翠翠的過度操勞,增加了翠翠愛情的曲折,翠翠對他也是十分的不理解,最終,他帶着委屈和寂寞死去。他不瞭解孫女的內心,只是一心想讓孫女獲得快樂和幸福。文中處處體現出的,是一種無奈,一種莫名的無奈,是命運的無奈。文中的翠翠只不過是一個不到十六歲的小女孩,卻要承受的成人的壓力,他像其他少女一樣,讓人見了就喜愛,但是這霓虹紛飛的故事終有悲劇的色彩在其中。

這個故事初看,好像是理想的美好愛情故事,但是,理想的也是要受到現實的約束的,文中的翠翠的悲劇就詮釋了這一點。小說並不是一個悲劇,小說的結尾留下了很多的懸念,讓渡者對於這個故事的發展又了許多聯想。

我羨慕沈從文老先生的清雅之致,自在隨意的把邊城寫的飄飄於空,而這其中唯一無法釋然卻只人的感情。這感情是男女之愛、血緣之親、更應是蘊涵了沈老於北平濃濃的思鄉情結。於我看來,如其把邊城看成一篇純小說,更不如說它像沈先生對家鄉湘西鳳凰割捨不下的情懷。邊城對景物的描寫是如此的抽離、灑脫,似與故事有了脫節。殊不知那卻是一種真實的美,是沈老以散文的筆調,詩曲的意境,爲湘西家鄉所描繪的一幅水墨畫卷。沒有扣人心絃的故事,驚心動魄的氛圍,波瀾曲折的情節,一切都只是真實的美和貼近人性的關懷。

讀《邊城》的1000字感想11

寧靜、安詳而有古老的小溪,只要青山不老,他就會淙淙流淌,永不停息。唱一路歡歌激一路浪花。夕陽影裏,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氣氛……

近乎原始的單純生活,老人、孩子、黃狗就是生活的全部。這些與寧靜的湘西鄉間景緻融爲一體。淳樸的自然民風,那溫存於靈魂見的平淡生活也會繼續平淡下去嗎?歷史的車輪並沒有褪去茶峒小山城悠遠的氣息,清涼的山風,滿眼的翠竹,靜謐的渡船。

像周圍山水一樣清新明淨,善良單純的翠翠在風日裏成長着,純潔的靈魂在自然裏抽穗拔節……是性格使然,還是冥冥紅塵中命運多變無定,亦或兼而有之。那個坐在家中屋後的白塔下,喜歡看天空被夕陽燒成桃紅色薄雲的身影,以沉默回答了我無盡的遐想……

只是盡心的,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的爺爺,很忠實的管理着渡船並忠實地在那裏生活下去。心中淡若如水,似乎看起來沒有喧囂鬧市的一切煩憂。船輕輕地劃破明鏡般的水面,漣漪一圈圈地盪漾開去,只有船槳的搖櫓聲似乎在傾訴者淡淡的哀愁……我想,每當閒下來時,爺爺應該會從袖子裏掏出自己的土製菸斗,坐在落寞的黃昏下,輕輕地點燃菸斗,然後狠狠地吮吸一口,煙霧便畫着圈,輕舞飛揚。與此同時,必然伴隨的是一聲沉重的嘆息,接着便是對翠翠長久的凝望,這包含着太多太多複雜的情感……分明有一滴渾濁的老淚從爺爺的眼角滑落……

生活仍在繼續,可是仍會這樣平靜嗎?

雖然看似甜美安寧的生活,但在隱約間始終縈繞着淡淡的憂鬱。從某中意義上說,翠翠雖然有爺爺無微不至的疼愛,黃狗的陪伴,生活裏充滿了與動物朋友的歡聲笑語,然而她的內心深處卻仍是孤獨的,甚至有一絲的傷感,隨着年齡的增長,她那顆充滿青春活力的心更加渴望外面豐富的世界,更加希望聽到渡口飄來那些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外面的世界雖然嘈雜卻使人更加充滿幻想和與期待。

大老、二老意外地闖入翠翠的生活,使本來平靜且無憂無慮的日子在轉眼間灰飛煙滅。

“車市車路,馬是馬路”爺爺對碾坊管主似真似假的笑話,爺爺的木訥和猶豫,源於沒有碾坊陪嫁的自卑和善良人的自尊,而船總是順順,總是對爺爺的誤會,無意間卻揭示了一個深邃的哲學命題:人與人之間的隔膜使客觀存在的,有時它會因矛盾而升化爲人們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

翠翠與二老的愛情,一切尚未發生就已消失,這本就是一場夢,就像當初對溪高崖上,二老月下長了半夜的歌,朦朧中,翠翠伴隨着歌聲張開了翅膀,飛到對溪高崖的半山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這終究是一場美夢,夢醒時,心中就只剩下迷茫與失望……

大老的殞命,二老的出走,爺爺的離世,翠翠對於這一切還沒有明白什麼,朦朧的幸福就像肥皂泡一樣,美麗但很短暫。

世緣似乎皆有定數,要來推之不去,當去亦挽不住。

讀《邊城》的1000字感想12

合上那薄薄的書,似乎做了一場悠遠的夢。夢中一個小棚,一座白塔,一老一小,一座白塔。有點恍惚,依然沉浸在淡淡的憂傷之中。彷彿此時的我完全的進入了主角,無法自拔。

眼前浮現出那個小鎮,淡淡的墨綠色畫出那重巒疊嶂,畫出那小橋流水。丹紅點綴出山花滿野,燈籠朵朵。靜靜地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能夠記數,常年深翠綠色的細竹,逼人眼目。這就是張可愛的山水畫,樸實的湘西人就是這畫中人。一切都顯得那麼協調,有序。能夠看出沈從文先生對這個古老的小鎮的喜歡,對那裏樸實鄉情的喜歡。

也許我能夠步入這個小鎮,人們在我身旁流動。不知所措在喧鬧的人羣中穿梭,回過頭,那個面板黝黑的小女孩站在我的面前,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又像是一隻山頭黃麂,很快的,又跑的沒影了,無處去尋她。耳邊傳來幽遠的歌聲,似乎牽引着我,走出鬧市,竄入竹林。

一條小溪橫在面前,水流很小,叮咚作響。遠處,一座白塔漸漸掙脫竹林的束縛,映入我的眼簾。下頭是一座竹屋,門開着,黑洞洞的。面前小溪雖然不急,但還是有點寬。對岸僅有一條空空的渡船,顯得那麼蕭條。但我明白,那裏,有個女孩,一向在等待。如果不是那夜風雨交加,也許她不會虛度年華,也許一切會趨於平靜。剛剛萌生的感情念頭,或許還會經歷幾番曲折,然而,就是這場風雨帶走了一切,什麼都不復存在了,生於朦朧,死於朦朧。

遙遙白塔,在我看來就是對翠翠天真無邪的守護,默默地給予她祝福。它是老船伕和翠翠一齊的回憶,然而似乎相同的命運被寄予在了老船伕身上。那個暴風雨的夜裏,它也一齊坍塌了,也許是它不願看到翠翠的淚水,他把淚水會把它水泥鑄的心融化。舊的白塔坍塌了,又建起新的白塔與那少女一齊等待遠遠眺望。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何時才能回來。

大佬二佬,就像是雙子星的宿命,他們喜歡上了同一個女孩。而這美麗的小溪浸潤了土地也浸潤了人們的心靈。沒有因愛生恨的俗套,兄弟兩得知對方的心意後,沒有勾心鬥角,強搶強奪,卻是謙讓着,祝福着。他們相約山頭鬥歌,向姑娘表達自我的愛意。二佬一開嗓,大佬就放棄了。他默默地轉身,不想讓弟弟看到自我的悲痛,離開了茶垌。他默默地祝福,卻沒想到老天不留情面,最終溺死在茨灘中。隨着哥哥的溺死,二佬的所有熱情也一齊沉入了深不可測的茨灘。這兄弟兩人的情感是多麼純樸而又真摯!

眼前浮起一層煙霧把一切都掩蓋了,墨水花了,我又回到了現實,離開了那個作者刻意營造的桃花源。那幽遠的夜鶯之聲卻還依然縈繞在耳畔,久久的。一帆風順,也許,那纔不是生活。

“天地人生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唯有真愛,纔是永恆。”這是一首真愛的頌歌。文章始終籠罩在一片用文字營造的纏綿與朦朧中。

讀《邊城》的1000字感想13

雖然篇幅不長,但字字珠璣。可見作者創作時的嘔心瀝血。文中帶有湖南特色的方言,讀起來琅琅上口,既跟隨作者的筆風一路沉迷於鳳凰城的美好景色與邊城人的純真樸實當中,又在爲最後老船伕的離世而悲痛萬分,同時也爲翠翠與儺送的感情而擔憂不已。

然而世事無常,很多的離開都是不告而別、悄無聲息的

過一陣,有從茶峒過川東跑差事的人,到了溪邊,隔溪喊過渡,翠翠正在竈邊一面哭着一面燒水預備爲死去的祖父抹澡。

最暖心的話莫過於在翠翠失去相依爲命的外祖父時,順順船總跟馬兵說的“一切有我”這四字。人世間最缺少的就是陪伴。小時候,父母爲了生計奔波,我們這些留守兒童跟着外公外婆或爺爺奶奶。長大了,我們外出求學工作,一年難得回家一次陪陪家人陪陪長輩。於是有了那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千古名句。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沒事多跟爸媽長輩聯繫多抽空回去看看他們陪陪他們說說話聊聊天。

所有的念念不忘都會在念念不忘中被我們所遺忘

翠翠的祖父口中不怨天,心中卻不能完全同意這種不幸的安排。到底還像年青人,說是放下了,也正是不能放下的莫可奈何容忍到的一件事。

並且那時有個翠翠。如今假如翠翠又同媽媽一樣,老船伕的年齡,還能把小雛兒再撫育下去嗎?人願意的事神卻不同意!人太老了,應當休息了,凡是一個良善的中國鄉下人,一生中生活下來所應得到的勞苦與不幸,業已全得到了。

都說時間是最好的良藥

日子平平的過了一個月,一切人心上的病痛,似乎皆在那麼份長長的白日下醫治好了

這是一個開放式的結局,不管最後儺送會不會回來,翠翠會不會等儺送,他們會不會在一起,我想這個在讀者心中早已有了答案。而我的答案是,若是我我不會去等一個無期望無約定的人,因爲人生就那麼短短几十年,耗不起也等不起。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想起前不久聊天時友人說:“你這個人,從一開始就太理性,你把自己層層包裹起來拒人於千里之外,哪怕付出也是適而可止,爲了避免所有的結束,你拒絕了所有的開始,但是我還是希望有個人。”

“有個人可以看穿你怕受傷的心,堅定的站在你身邊。因爲我知道,聽歌時發現沒誰可想,空空落落的,也不是件好事。”以前,發現不喜林徽音,而現在不喜陸小曼。理性沒什麼不好,我們都要學會成長。想起一句詩:情到深處情轉薄,君既無心我便休。

也引用個人所發的動態,個人認爲愛情如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邊城》,婚姻如錢鍾書先生筆下的《圍城》。城裏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人人都見聞過邊城,而卻鮮少有人能在圍城裏如魚得水。

最後想說感謝沈從文先生的這篇文章把我帶入了鳳凰城,帶入了那座充滿故事的小鎮。作爲一個湘妹子,希望有時間一定抽空去邊城看看,看看隔着八十多年前的時空去感受下作者筆下的邊城故事。

讀《邊城》的1000字感想14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公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爲“茶峒”的小山城。”而“茶峒”在苗語中爲:“漢人居住的小塊平地。”是腳踏了三省(市)的邊界小城,是小說中的——邊城。

沈從文先生是湖南省鳳凰縣人,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神祕湘西的薰陶下,沈從文先生的筆多了一些真誠,多了一些人情味,多了一些對家鄉的眷戀。我想,一個人最初生活的地方,是他最早且最優秀的啓蒙老師。

《邊城》中描寫了一條河,一條令人陶醉的河——酉水。在我的旅遊經驗中,想必那裏的房屋都是依山傍水的。而沈從文先生說過:“我的教育全是水上得來的,我的智慧中有水氣,我的性格彷彿一道小小河流。我創作,誰告我的創作?就只是各種地方各樣的流水,它告我思索,告我如何去……”我想“水”在書中的呈現是:孕育了生命、培養了感情。而讓我真正感動的,是在這水上,有一隻方頭渡船,船上有管船人和渡船人的人情百態,也有管船人作爲祖父和孫女翠翠的如流水般細長的感情。

“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人家。這家人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沒錯,這家人就是祖父和翠翠。他們相依爲命的感情,讓我幾次不自覺地眼眶發熱,鼻頭髮酸。

在我看來,翠翠的母親死了,丟下了翠翠,那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翠翠的父親是個軍人,他有軍人的責任卻無視了身爲父親的擔當。撫養翠翠的重任就落在了祖父的身上,他當起了“父親”、“母親”和“祖父”。

翠翠讓祖父少喝酒,讓祖父早回家。祖父已經老了,心中還有唯一的牽掛——翠翠。爺孫倆的日子是清平而快樂的,“爺爺,爺爺,你聽我吹,你唱!”祖父努力讓翠翠看到他的肌肉,還說:“翠翠,你不信,你咬。”我想,這位祖父想讓自己的孫女相信自己還有爺爺,有依靠。說實話,讀到這段時,快淚崩了!因爲這些,我又覺得,其實翠翠挺幸福的!

我小時候也在湖南生活過一段時間,所以在《邊城》的人物描寫中,祖父和翠翠的人物形象總讓我覺得好像在生活中遇見過。仔細想想,也許是在趕集時,擦肩而過的神情。也許是在自己小時玩伴中,也有翠翠那樣的女孩兒。於是,我總結出了一句話:“描寫一個人,如果能讓人似曾相識且產生共鳴,那必定是一次成功的描寫。”

黃永玉先生用筆畫出了湘西,沈從文先生用筆寫出了湘西。沈從文先生寫出了人性的純粹,也寫出了湘西的魅力。也許我體會得不夠,但《邊城》這本小說是真的感觸到了我,尤其是祖父和翠翠的感情。真的謝謝沈從文先生!讀您的《邊城》,這座“邊城”就住進了我心裏!

讀《邊城》的1000字感想15

我一輩子走過許多地方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年齡的人——沈從文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寫於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初。這篇作品如沈從文的其他湘西作品,着眼於普通人、善良人的命運變遷,描摹了湘女翠翠陰差陽錯的生活悲劇,誠如作者所言:“一切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既然是不湊巧,因之素樸的善終難免產生悲劇。”

初次讀《邊城》是在兩年前初三時,那時興許還弄不懂沈老的用意所在。如今面對塵世間鋪天蓋地的灰土,面對無處不在的窒息感,不再被小心翼翼保護着的自己,開始懷念起茶峒清澈見底的流水,桃杏花裏耀眼的紫花布,溫柔的黃昏帶着薄薄的淒涼。那樣的世界,在素淡中自有明澈的光輝,質樸中自有蘊藉雋永之致,只能存在於過往,存在於夢中,存在於記憶,一去就永不再得。

怎能忘記那山,那人,那隻黃狗,那個和我一樣大的女孩,她的身上有我最想抓住的潔淨和自由,她的故鄉是我窮盡一生也到達不了的遠方。面對似乎再找不回的美好,心如何不念,如何不消瘦?

面對找不回的過往,作者選擇用筆將其記錄下來。而對於那些猜測的目光,他曾說過:很多人看我的書近似買櫝還珠,你們欣賞我故事的清新,作品背後的熱情卻忽略了;你們欣賞我文字的樸實,那背後蘊藏的悲痛也忽視了。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也是一個買櫝還珠的人,對於《邊城》這樣一個故事我只願單純地隨心而讀,不願加之以所謂深刻的挖掘的目光。我讀到了背後的熱情和悲痛,卻還是想許給自己一個希望。只是語序的不同,但又未嘗不可以是作者留下的慈悲,那個在月下唱歌,把靈魂輕輕浮起來的年輕人,“也許明天回來!”。

邊城的結局充滿了不確定性,就像故事裏人物的命運一樣充滿不確定。他們善良,沒有一絲世俗的惡。即使戰火馬上就要蔓延開來,他們還是過着世外桃源的平靜生活。但他們各自在命運面前還是無力的,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

這就是悲劇的所在。

沈從文筆下的翠翠簡直是鍾靈毓秀。無所拘束,在天地間自由自在,充滿了靈氣。然而即使是這樣一個清新脫俗的姑娘,在面對她的終身幸福時,卻只能是被動的、等待的姿態。自始至終都如此。她沒有別的選擇。她的命運不是自己掌控的。她的悲劇不在外界的逼迫,而是我們常常感嘆的、我們往往把一切責任都歸咎於的所謂“命運”。

結局暗示了這個故事無疑是個悲劇。我相信“或許”只是作者委婉的說法。儺送不會回來了。翠翠要重複上一代的悲劇了。

每個人心裏也許都只愛過一個正當年齡的人,作者如是,翠翠如是。然後,我們都將餘下的歲月留在了等待裏,孤寂地等待。但即使等得眼已垂落、耳已閉鎖又如何,畢竟似水的流年還在記憶裏,曾經的夢想還在心裏,閉上雙眼往昔的溫暖還一息尚存。

既然一切都還在,來過就未曾離開,那麼即使心已漸漸消瘦,也沒有什麼是不可釋懷的。

標籤:感想 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