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誡子書》讀後感範文

讀後感1.91W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下面給大家分享《誡子書》讀後感範文,歡迎借鑑!

《誡子書》讀後感範文

《誡子書》讀後感1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誡子書》雖然區區84字,但卻能廣爲流傳,名垂千秋,必有其道理所在,所謂微言大義,即使如此。

諸葛亮的《誡子書》,在現在許多人眼裏看來是文采斐然,妙筆生花,其實現代的翻譯卻通俗易懂,也是老生常談。但這卻是凝聚了他對於兒子的寄予和希望,光是這份濃濃的愛,就足以字字珠玉。

接下來談談其內容。《誡子書》主要圍繞爲學習論述,學習重在“靜”。什麼是靜,非遠離世俗喧囂繁華愜意于山水之間的舒適,也非寂靜之所空蕩無人的幽深,而是不受外在滋擾而堅守初生本色,秉持初心。只有內心平靜,再大的磨難也會勢如破竹。

學習的歷程就好比站在巨浪的頂端,身後萬丈懸崖。這一路荊棘之上,內心寧靜必會處變不驚。內心寧靜是做學問的法寶,就好比亂世爲王,必擲血屠狼。

當然,學習不只是要金榜題名,光宗耀祖,更重要的是能修煉自己的品德,修煉自己待人待物,做人的方法。如果只是學習好,這樣的人又心懷不軌,就定會危急四方,害人不淺。所以做人比學習好更重要,學習好只是淺層次的,品德高尚纔是衆人眼中的智者。

當我們晃晃悠悠,碌碌無爲度完一生,守着自己破舊的房舍時,我們多麼後悔自己的一無所事,多麼遺憾青春的光陰消逝,少了應有的成長體驗,少了時光的開心折磨,到老只有白髮陪伴。

諸葛亮的《誡子書》可謂是詞約義豐,擲地有聲,有諄諄告誡之語,更有溢滿殷殷期盼之情。我們讀之思之,並當躬行自勉。

《誡子書》讀後感2

最近我讀到了一篇古文諸葛亮的《誡子書》,其中有一句話:“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讓我深有體會。

這是諸葛亮教導兒子該如何治學立身。其中“澹泊明志,寧靜致遠”到現在一直被人們傳誦。

這篇文章的主要意思就是:“不好好學習,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心不靜,身子當然也不會靜,心身靜不下,學習就學不好,你心身不靜,你學習上再怎麼努力也是白費的,這樣你就不能實現你的遠大理想。

總之,用我自己的話說就是:”你的志向和理想就是一座遠方的大山。你不好好學習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你不好好學習,你的理想永遠都實現不了。你只有好好學習,明確志向,才能實現理想。大學畢業那天,你就已經站在了山腳下。工作上,你繼續努力就能翻越這座大山,並做得更好。

說到這裏,我想到了一個我的故事。一次,我在週末放假,媽媽說要星期五晚上就把作業全做完。我就想:放假有兩天,等最後一天再做也不遲。到了第二天我趕呀趕呀,一直都沒做完,一直趕到深夜才趕完。我真後悔沒有聽媽媽的話。

我一定要記住諸葛亮的說的“澹泊明志,寧靜致遠”這句話,好好學習,多多采納別人的好建議,長大後做一個建設祖國的棟樑之才。

《誡子書》讀後感3

昨天我學了初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童趣》,它的作者是清代文學家沈同。我讀完後深深體會到了中國語言文學的博大精深。這個令人入迷的文字就是——文言文。我小學的時候受文言文版的《三國》,《水滸》的影響,接觸了一篇文言文——諸葛亮的《誡子書》。這篇文章不僅僅只是諸葛亮寫給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更是世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夫君子之行,(讀書筆記)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這就是《誡子書》的原文。

這篇文章不長,甚至很短。但只要讀懂它的人一定會說“英雄所見略同”,就一定會佩服這個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作者諸葛亮。

諸葛亮就是想告訴我們學習得靜下心來,不要浮躁,要珍惜光陰,刻苦學習纔會有大作爲。這篇文言文的中心句子就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話讓我深刻體會到人不追求名利,生活簡單樸素,就能顯示出自己的志趣;如果不追求熱鬧,心境安寧清靜,就能達到遠大目標。諸葛亮當年躬耕於南陽,保全性命於亂世,他不求爲諸侯做事,放棄了功名利祿。在劉備三顧草廬後,助劉備與東吳聯盟共抗曹操,後又輔助劉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一生都在追求“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生活,這樣的生活纔有意義。

《誡子書》讀後感4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就是東漢末年最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在臨終前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以後就成爲歷代相傳的修審理志的名篇,這就是《誡子書》的前世今生了。

《誡子書》在我們華夏各地都有餘音,例如:湖北爲了紀念諸葛亮亮舉行了萬人誦讀《誡子書》的活動;我們還看了一段視頻是誦讀《誡子書》﹑表演《誡子書》﹑歌唱《誡子書》這三種形式;還有在軍校的學生們們站得整整齊齊全校誦讀《誡子書》。可想而知,人們爲了紀念諸葛亮給他的兒子諸葛瞻寫的家書,舉辦的活動是多麼隆重啊﹗

《誡子書》中的一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至今仍被很多人奉爲座右銘。

諸葛亮在家書中告誡兒子,要注意修身養性,生活節儉,以此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他對兒子的期望,千言萬語只化作這五句話,而就在這僅僅的五句話中,是深藏了多少言語啊﹗我們現在又有誰有這麼一位品格高尚、才學淵博的父親呢?《誡子書》不僅僅是給諸葛瞻的一封家書,這也是諸葛亮對他自己一生的總結。

我們也一起誦讀諸葛亮的《誡子書》,細細品味書中所蘊含的道理,也讓我們感受一下諸葛亮的一生吧﹗

我們以後要做一個君子所擁有的品德的人;要依靠內心安靜來修養身心;要依靠簡樸的作風培養品德;要看清世俗的名利,才能表明自己的心志;要身心寧靜,才能達到自己理想的目標;要學習就要靜下心來,專心致志;想要增長才幹必須刻苦學習;努力學習纔會有廣博的才幹;有志向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要珍惜時間,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誡子書》讀後感5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這是三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晚年寫的一封家書,意在告誡自己的兒子要勤學立志、修身養性,以免在時光的流逝中意志消沉一事無成。

這篇《誡子書》一共才八十多字,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把修身養性的途徑、學習與成才的關係、放縱怠惰和狹隘浮躁的危害,以及浪費時間、喪失意志的後果,都交代得明明白白,讀來發人深省。這封家書是諸葛亮在其人生的最後一年(公元234年)寫的,既是對晚輩的諄諄教導,同時也是對自己一生的人生體驗的高度概括。諸葛亮之所以成爲歷代爲官的`楷模、民間智慧的化身,這與他一生爲國、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生態度是分不開的。

這封家書一個“靜”字可謂道破了人生之真諦。當今世界,紛繁嘈雜,最難的就是這個靜字。大家見面,無非一個忙字;忙忙碌碌,爭名逐利,哪裏能靜下心來讀書、思考?一個“儉”字,是陶冶情操的關鍵。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當我們還貧窮的時候,節儉是一種被迫的行爲;當我們富起來的時候,就更難保持節儉的操守了。至於懶惰、急躁、浪費時間等等毛病,更是充斥着人們的每一個角落;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哀歌,也總是在一代代流傳着。

在一些人的辦公室或書房中,常常會看到“淡泊可以明志、寧靜可以致遠”或“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這樣的匾額或條幅,藉以表明自己的人生態度和人生追求的一種至高目標。作爲座右銘,用意自然是極好的;經常看看,可以時時提醒自己,保持一種好的心態。但事實上,經過縮編後的這兩句話已違背了諸葛亮的初衷和原意。一個“非”字、一個“無”字,深刻體現了諸葛亮告誡、警醒的態度。《誡子書》不是表達濃濃愛意的普通家書,而是表達了面對複雜人生必須作出的一種堅強選擇。

《誡子書》讀後感6

《誡子書》是54歲的諸葛亮在臨終前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書信。信中諸葛亮諄諄教誨兒子,殷切期望兒子將來能成爲一名君子。

何爲君子?孔子在《論語·雍也》中講到: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就是說,既有文采,又具備優秀品質的人才能稱得上君子。說白了,君子必須德才兼備,有才無德、有德無才都不算君子。

怎樣才能成爲君子?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學以廣才,志以成學。如果放縱自己、懶散消極、精神不能振奮,輕薄浮躁、性情不能陶冶;那麼,大好的年華就會隨着時間飛馳,意志願望一天一天的流逝,最後像枯葉衰落,被社會所拋棄。到那時悲傷地困守在窮家破舍裏,後悔就來不及了!

可憐天下父母心,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成爲德才兼備、對社會有用的優秀人才呢?但是,教育的方法正確與否值得商榷;更有甚者,相當數量的家長對於怎樣教育孩子感到非常迷茫。那麼,諸葛亮的《誡子書》無疑是一劑良方!

《誡子書》讀後感7

《誡子書》是諸葛亮臨終前寫給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全文透過智慧理性、簡練嚴謹的文字,將修身立志之道闡述地十分深切。其中有這麼一句令我印象深刻“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在我看來,這句話的意思是:恬靜便可以修養自身,儉樸便可以淳養品德。這不正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嗎!

《大學》開篇就說“知止而後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得”。《道德經》也多次強調“靜以修身”的作用,如“重爲輕根、靜爲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清靜天下正”等。《誡子書》中告誡我們的正是平心靜氣,做一個耐得住寂寞的人。還記得那個“不爲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嗎!他本可以入朝爲官,享盡榮華富貴,可他毅然放棄仕途和官場生活,追求那種“黃髮垂髫、怡然自樂”的安逸;體驗那種“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靜;享受那種“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的自在……誠然,只有當一個人內心平和,安靜時,纔會知道自己最理想的是什麼,纔會從容的應對生活中的變故,纔會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樂。

在守住了內心的寧靜之後,勤儉節約,便是另一難能可貴的品質了。李商隱的《詠史》中有這麼一句“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左傳》中也有“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這樣的名句。毋庸置疑,勤儉之人,往往會有大的作爲。朱元璋的故鄉鳳陽,還流傳着這樣一首歌謠“皇帝請客、四菜一湯、蘿蔔韭菜、着實甜香;小蔥豆腐、意義深長、一清二白心慌”。他給皇后過生日,只用幾個簡單的小菜,還告誡衆官員以後擺宴只許四菜一湯,誰若違反,嚴懲不貸。清宣宗道光更是出了名的節儉,他的龍袍是宮內舊料所制,破了不扔,致使衣服上打滿了補丁。他三令五申,宮中用款,歲不逾二十萬。平時國宴家宴,也只准備幾個家常菜。秦愛紛奢,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楚人一炬,奢華的阿房宮也只能是一堆焦土。

禪家說:“心靜如止水,則無煩惱與憂愁”。佛家宣揚“清心寡慾”,道家崇尚“清靜無爲”。哲人又說過:“節儉是人一生中食不完的的美筵”。沉下心來,守住自己的心,靜待他日的破繭成蝶。勤儉節約,養成良好的習慣,爲我們的人生奠定基礎。我知道“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不只是一句話,更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

《誡子書》讀後感8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這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從這封家書中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尚,才學淵博的父親,家書中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這是一位富有智慧的父親對兒子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

在這封家書中,有修身養性的力量:“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有修身養德的力量:“儉以養德”;有淡泊寧靜的力量:“非淡泊無以明志”;有靜學廣才的力量:“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有勵精治性的力量:“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有性格的力量:“險躁則不能治性”;有敬業奉獻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在這個物慾橫流,浮躁的時代,凡有道德修養的人,是依靠安靜,努力提高自身的修養,是依靠節儉,努力培養自己的品德。寧靜以致遠,是一種修身養性之道。人生在世,能保持一顆平常之心,勝不驕,敗不餒,何其難得?其實只要寧靜,淡泊,隨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就會活得充實、輕鬆。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靜下心來,潛心苦學,冷靜的觀察世事的變化。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時光飛逝,意志力又會隨着時間而消磨。“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們要珍惜,善用每分每秒,不能蹉跎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