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楊絳我們仨讀後感500字

讀後感2.09W

楊絳的《我們仨》講述了“我們仨”共同走過的一段悲愴而溫暖的旅程和一個人思念仨的悽美情思。下面是有關我們仨的讀後感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楊絳我們仨讀後感500字

我們仨讀後感一

這本書很薄,比起我曾經追過的動輒幾十上百萬字的“大部頭”(網絡小說),這本書的作者有隨便寫寫應付讀者的嫌疑。就這樣薄薄的一本書還分成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一篇無厘頭的故事,第二部分按照我的想法纔算是湊足了我們仨這個正題,第三部分就是附件3了,全部都是各種紙片的照片,一頁頁附在後面。當然,如果再加上文章開始之前的照片集,唉!讓人忍不住去想,楊絳先生一家,學術之家,難道就沒什麼內容可以寫嗎?

看書於我來說,不過是說說,我最近看了啥啥啥書,那書不錯,云云,因爲畢竟也不是什麼學究之類的,只不過爲了裝裝樣子,看些貌似高大上的書籍罷了,這本書正好,薄薄的,淨是圖畫、大字、稀鬆的排版。咱的順序就是先看圖片,再看附件,再看...,停!看附件的時候,我就迷惑了,這一家人的生活太有調調了,畫個畫,寫個詩,你調侃我,我調侃你,其中說圓圓跟客人顯擺的她爹教的外語,才發現錢鍾書先生教她的原來是各國俚語。還有圓圓在病牀上寫的信,既治癒又提氣,比如今的明星訪談深入人心多了。一看到錢鍾書的信就頭痛,你說,一個海外留學歸來的,用文言文寫個家信,都讓我覺得文言是一門外語,大部分字兒我都認識,大部分的句子我都不理解,人家咋學的?和圓圓一起寫的打油詩經常把英文字母拆了塞進去,看得懂的自然是覺得好玩的緊。

第一章看完了,真看不懂她爲啥好好的生活故事不寫,寫啥子夢,寫啥子客棧,猜罷,誰知道猜的對的錯的,自以爲對的就好了。第二章開始就寫在國外學習,我緊接着就想留洋高大上該上了,果真是高大上,以前的人都對自己想什麼搞的那麼明白麼,說放棄就放棄,想怎麼讀就能怎麼讀,關鍵,真知道自己想要啥,出去幾年,英語、法語都不在話下,《包法立夫人》是語言入門級讀物,我了個去,都是人,人和人還真是不一樣。隨便哪件小事,換我寫,我怎麼着也得寫它個幾千上萬,這裏出現啥困難,我是靠着什麼思想,什麼信念,怎麼樣做戰勝了困難,戰勝了自己,得到了磨鍊與提升。可是,楊絳先生幾個字就過去了,寫的還很幽默,很生活。

《我們仨》這本書的作者是楊絳先生,在附件3裏還有一個版本的作者是錢媛,雖然這個版本的不全,但是更讓人覺得感動。錢媛大多講的是相處趣事,楊絳的文裏則是深深的懷念,在她的筆下,錢媛是天才,錢鍾書是工作狂,她說的自己則是不會做飯家務,只會讀書,學術上發過文,但是她自己都覺得自己沒什麼成就。高來低去的經濟生活,他們仨甘之如飴。

書中的文字很巧妙,楊絳先生充分顯示出她的文字功力,很多的文章段落,我都拎出來讀給朋友聽,朋友聽完大讚寫的妙。還有很多歷史已經封存,不查資料,不會曉得當時的兇險,但是在文章中,也只是個時間。

在我心裏,我特別希望在我的身邊有這樣一位長者,學者,她們安靜、淡泊,她們指引我的生活。

我們仨讀後感二

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92歲高齡的楊絳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楊絳”

寥寥數行,讀後淒涼感油然而生。

《我們仨》是錢鍾書和楊絳的女兒錢媛在病牀上開始的,她只草草列了個內容清單,寫了五篇,就再也無法寫下去了,去世時六十一歲。錢鍾書在女兒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一九九八年歲末,離開老伴駕鶴西行。在處理好一些後事之後,九十二歲的楊絳於2008年年底接過女兒的筆,記敘了他們仨相親相愛的一生。

平心而論,錢媛雖然是出身於書香門第,博覽羣書,卻大概因爲她是英語專業的緣故,中文文章寫得十分遜色,流水賬一般。作爲母親,楊絳對此也有遺憾,她在書中寫道: “阿媛是我生平傑作,鍾書認爲‘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讀書種子’。她上高中背糞桶,大學下鄉下廠,畢業後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卻始終只是一粒種子,只發了一點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而同樣是平鋪直敘,楊絳文字的感染力要強得多,像一位老奶奶在歷數家珍,使讀者饒有興味,不嫌嘮叨。

我們仨讀後感三

看完《我們仨》,正值楊絳先生百歲。楊絳先生自稱,已經走到了人生邊。低調、與人無爭,一直是她和錢鍾書先生給人的感覺。在《我們仨》這本小傳中,楊絳先生敘述了她和錢鍾書及獨女錢瑗(圓圓)三個人的家庭生活,讓我真實地感受到了一個進階知識分子家庭單純和與世無求的氣氛以及濃濃的親情。

文章以一個夢開頭,垂暮的老人,最怕失去的是相伴一生的伴侶。夢中的緊張和甦醒後的“埋怨”,讓我爲這一對相濡以沫的老夫老妻而動容。

其後,便是一個長長的亦真亦幻的夢的故事。錢老生病了,圓圓生病了,楊絳每日跋涉在探視的路上,走過一個又一個驛站,走過春夏秋冬幾個季節;一邊是老伴兒,一邊是愛女,都停止了和她一起前行的步伐,人生似乎到了無望的邊緣;圓圓先走了,錢老也走了,“我們仨”失散了,家,成了尋覓歸途路上的驛站,楊絳,也走到了人生邊緣。

第三部,用完全寫實的手法,記錄了楊絳和錢鍾書結婚後到英國留學、愛女出生、回國工作直到錢鍾書和錢瑗相繼去世的一系列人生歷程。平凡樸實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夫妻之間相互的支援和扶攜,而同甘共苦的風雨人生,讓他們對彼此更加依戀和關愛。記得最深的是他們的“探險”。這是一個多麼適合夫妻的“節目”啊。在“探險”中,交流着各自的想法和觀點,可以談工作,談家事,談路上的景緻和行人,可以看到什麼聊什麼,沒有主題,但在這隨意的聊天中,夫妻交換了意見,釐清了思路,增進了瞭解。生活在繼續,溝通沒有斷,感情不斷加深。

圓圓的出生,給父母帶來了許多快樂。看着一個個小故事,讀着一篇篇信件,望着一副副漫畫,我彷彿看到這個其樂融融的家裏,處處有歡笑,有情調,有趣味。父女倆是“哥們”,互相打鬧玩笑,一起“對付”媽媽;父母關愛女兒,女兒也懂事、自覺,不讓父母操心,對爸爸和媽媽,真像是貼身的小棉襖,關懷備至,體貼有加。重病期間,還不忘叮囑媽媽要注意身體和飲食,也不忘給爸爸寄賀年卡。看着那些妙趣橫生的信件,看着那些親暱的稱呼,真讓人忍不住“羨慕嫉妒恨”。

書中還有個細節,很是觸動了我。他們仨,出差了,喜歡記錄所見所聞或思念之情,在家的也會記下瑣瑣碎碎的事情,這些他們稱之爲“石子”,有空會經常在一起“把玩欣賞”。書後也附了不少“石子”,“我們仨”的相親相愛都在“石子”裏有着真真實實的反映。我想,愛是需要表達的。這些“石子”,其實就是一份份愛的表達--熾熱也好,瑣碎也罷--總之,相互的愛戀和關懷,都讓這些“石子”說盡了。誠然,感情真摯與否,重行甚於言,但是,愛,如果做了,又表達了,不是更讓家人瞭解和明白了嗎?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曾有的歡樂,而今的寂寞,天人相隔,往事皆隨風遠去。《我們仨》,文字簡單平實,不慌不忙,娓娓道來,如清風一樣,拂面而來的是一陣陣幽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