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西行漫記》讀後感(精選6篇)

讀後感8.21K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西行漫記》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西行漫記》讀後感(精選6篇)

《西行漫記》讀後感 篇1

我站在書架旁,翻開了這本由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寫的《西行漫記》,讀了後給我不想放下它。愛不釋手。被書中的一切深深的吸引。 主要寫了1936年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作爲西方新聞記者採訪紅色中國。他帶着無數當時無法理解的問題來到中國與西北地區與領導下的紅軍共同生活了四個月,與衆多領導者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在他得眼中,像毛主席這樣的大人物爲人民而奮鬥有許多不理解。而老百姓則是那麼的純樸擁護。

埃德加·斯諾以他熱情、真實地筆觸,記錄下中國漸漸強大的的點點滴滴。大到像毛澤東的領袖。人物的語言、紅軍的故事、小到老百姓純樸的神態。讓讀者真實的感受到一個外國人眼中的紅色中國。我十分的由衷的敬佩埃德加。斯諾這個“(洋鬼子)”他能冒着生命危險來到戰亂的中國,來到戰爭前線,寫下了這本書。我不僅認識了埃德加。斯諾這個人。他向全世界介紹那神祕的中國,向全世界講述了毛主席、周總理和領導人的革命歷史與生活。再現了中國人民遭受的侵略、壓迫與寧死不屈的抗爭。我也透過讀這本書瞭解了中國黨,知道革命的勝利是無數戰士的生命換來的。我們要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生活。學好本領。我們要學習和發揚(爬雪山過草地的精神。

《西行漫記》讀後感 篇2

書櫥裏,有一本已經泛黃的書——《西行漫記》。現在正是南京解放60週年,爸爸就把它推薦給我看,希望我能明白當年在艱苦環境下一些烈士的精神。而我剛看了一點,就一下子被這本書深深地吸引住了。一口氣讀完後,細細咀嚼,不由的感嘆起來。

這本書是美國作家斯諾寫的,介紹了紅軍長征的故事。紅軍艱苦奮鬥的精神讓我感動,他們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不怕犧牲,頑強拼搏,體現了大無畏的精神。其中《紅小鬼》這一章中說的是有一些孩子才十歲就當上了紅軍,其後一生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每一個紅軍駐地,都會有一個少年先鋒隊的模範連,他們都是從全國各地來的十幾歲的少年。

我們現在也跟他們差不多的年紀,可我們現在的生活無憂無慮,生活條件也很優越。就拿吃的來說吧!在那時,吃的東西很少,經常用樹皮和樹根來充飢,而現在呢?不管在家還是在飯店,吃不掉就扔,真是浪費啊!在那時紅米飯、南瓜湯就是美食了,想吃一個蘋果都是奢望。

在那時,因爲革命的信念,每個人做什麼事都盡全力去做,沒有一點鬆懈。而現在我們生活在安逸的環境中,做事都會漫不經心,馬馬虎虎。有時正是這一點點的馬虎,就會出現失誤,事情就會做不好。這是爲什麼呢?就是因爲我們缺少了當年紅軍的奮鬥精神。想想在那時的那些和我們差不多大的孩子,承受了和大人一樣的責任,經受了我們現在難以想象的苦難,很多甚至爲了革命獻出了自己年幼、寶貴的生命。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不正是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嗎?所以我們要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好好學習,長大以後報效祖國。

這就是《西行漫記》這本書給我的啓示和教育。

《西行漫記》讀後感 篇3

最近花了一個多星期,每天大概一小時的時間,重讀了《西行漫記》這本書,一個外國人寫的中國紅軍早期革命紀實報道。

一、《西行漫記》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西行漫記》,原名《紅星照耀中國》(Red Star Over China),是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於1936年6月至10月對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今陝甘寧地區)進行了實地考察,根據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寫成的紀實報道,先後在當時的國內外報刊連載,後來集結成書。

書中描繪了當時的地理人情,刻畫了很多樸實的紅軍形象,也描述了許多紅軍早期革命的歷史事件。跟我們歷史教課書上的內容對比,就像是看一場電影大片那般暢快。

關於書名,還有些小的曲折,書名第一稿是用英文寫的,翻譯成中文時,爲了在當時的白色恐怖背景下掩護身份、便於傳播,才起名《西行漫記》。

二、這本書有哪些讓人眼前一亮的東西

第一,它附有大量當時拍攝的人物照片。

這是最珍貴的歷史資料,因爲這些照片無法重拍,無法修飾和篡改。這些照片也是從其他書籍和渠道無法獲取的。在這些照片裏,有黨和軍隊的領袖,有普通士兵,還有很多普通的羣衆。

而奇妙的是,如果用當時的眼光來看,後來新中國的主席和開國元勳們,從照片上看跟普通士兵和羣衆相比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還沒讀書,光是瀏覽這些照片,就會讓人遊走於現實和歷史之中,有着今夕是何夕的恍惚感,更有“秦時明月漢時關”的畫面感。

第二,因爲它的成書時間是1937年,它描寫包括黨和紅軍領導人在內的各色人物所用的語言,完全沒有建國後書籍那種避諱政治領袖的語言風格,而是極其平實的語言,讀來就像在看一幅幅素描畫像。

比如,書中描寫脫掉長褲乘涼和捉蝨子的領導人,描寫笑容憨厚的彭德懷和朱德,描寫一個叫向季邦的小紅軍被人取外號“像xx”的故事。當你沉浸在這些故事當中,你會發現,那些開國領導人和革命先烈,也如我們普通人一樣,在炮火沖天、戰鬥你死我活的革命歲月,他們也有狗血的兒女情長和生活的雞零狗碎。

“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

“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爲者亦若是。”

作爲普通人,看罷這本書,會有一種超然應對現實各種困難的豪邁感在胸中油然而生。

第三,書中有多名新中國偉人和名人的獨家自傳。

寫當年的偉人傳記的書很多,但由偉人自述形成的自傳,獨此一家。書中有毛澤東、朱德、彭德懷、徐海東這些大人物的自述傳記,還有一些小人物的自述故事。

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旁觀偉人的歷史境遇,洞悉偉人的成長心路歷程,對於我們在新時代如何過好這一生有極大的啓發意義。

三、這本能帶給我們什麼

第一,是勇氣。

從作者寫作此書的經歷來看,作者可以說是一個勇士。1936年6月,國共內戰正酣,日本全面侵華在即,西安事變尚未發生,作爲一個資產階級報刊的記者,是一種怎樣的歷史擔當和毅力,促使他不顧生命安全,深入紅色區域,成爲報道中國紅色區域的第一個外國人呢?靠的不是勇氣是什麼?

而從故事本身來說,促使黨和紅軍從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到建立閩贛革命根據地,到五次反圍剿,到兩萬五千里長徵,再到建立穩固的陝甘寧邊區,一路走來,屢敗屢戰並最終站穩腳跟的,是什麼力量呢?

那是千千萬萬革命先驅的勇氣。如果把自己代入那個歷史年代,我們會有那般的革命戰鬥勇氣嗎?這是我們需要叩問自己的命題。

第二,是信念。

從書中我們可以瞭解到,很多領導人,本身已經有較好的家境,有一定的社會地位,爲什麼要放棄安穩的生活,輾轉艱苦的山林河谷,冒着槍林彈雨堅持革命呢?

再看那些普通紅軍戰士,爲什麼甘願吃苦,甚至像強渡大渡河那樣明知一定會犧牲仍然勇往直前呢?是信念,是爲了全國人民得解放,過上太平日子的信念。

如今,我們已經享受了半個多世紀的和平生活,我們心中,還有那種信念嗎?

第三,是踏實過好生活的心境。

讀書的目的,最終還是要回歸自己的現實生活。

讀了這本書,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那些爲革命殫精竭慮的偉人,跟我們一樣是血肉之軀,那些爲國捐軀的勇士們,跟我們一樣是個普通大衆。

我們現在的歲月靜好,是因爲有他們的負重前行。我們現在享受着他們的恩澤,只有踏實過好現實生活,不辱先人,不禍後代,纔是對他們艱苦抗爭歲月最好的告慰。

新中國的歷史是由偉人和千萬革命先驅書寫的,但與此同時,他們給我們寫好了歷史藍本,等待着我們每一個普通人去續寫輝煌。

《西行漫記》讀後感 篇4

《西行漫記》是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筆優美的紀實性很強的報道性作品。作者真實記錄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實地採訪的所見所聞,對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了實地考察,根據考察所掌握的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記》的寫作。

在他的作品中紅軍是英勇頑強的人民軍隊。紅軍的領導人習慣說“兄弟們,跟我衝”而不是說“兄弟們,向前衝”;八路軍實行官兵平等,就連朱總司令一個月的薪水也才五塊大洋;項英領導着他們艱苦頑強的與數十倍力量的敵人作鬥爭,與黨中央失去聯繫直到西安事變發生時。國軍曾無數次的宣稱他們已經徹底剿滅了這支部隊,然而正如多數領導人一樣它卻無數次的死而復生,且擁有巨大的革命力量。“紅軍是窮人的軍隊,紅軍是人民的軍隊”這不僅僅是紅軍自己說的,也是農民百姓、人民羣衆說的。如果說紅軍與人民的關係如何我認爲用彭德懷的話“我們是魚、人民是水,我們在人民之中如魚得水”無疑是最好的說明。

《西行漫記》所描寫的長征非常地真實。電視裏所演的長征真的是驚心動魄、驚險萬分。紅軍透過各種巧妙的戰術突破敵人的重重圍堵,擺脫危險困境。無論是四度赤水河、勇奪瀘定橋、飛度金沙江等等都顯示了紅軍的有勇有謀。紅軍的二萬五千里長徵是歷史上一次大規模的戰略轉移,是一個奇蹟。它體現了共產黨強大的精神世界,非凡的心裏素質,而這些也僅僅佔了全書的一小部分。

《紅星照耀中國》描繪了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戰士堅韌不拔、英勇卓絕的偉大斗爭,以及他們的領袖人物的偉大而平凡的精神風貌。他發現了一個“活的中國”,對普通中國百姓尤其是農民在歷史創造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作出了正確的預言,他發現了隱藏在億萬勞動人民身上的力量,並斷言中國的未來就掌握在他們手中。

紅軍長征和發展壯大的歷程不禁讓我聯想到2018年是鄧爺爺倡導的“改革開放”思想40週年,這40年我們一路走來不也是像紅軍經歷的長征一樣困難嗎?有坎坷、有艱辛、有犧牲更有着迎難而上的決心和毅力。經過40年的不懈努力和發展,我們完成了發達國家200年的經濟發展歷程,我國的GDP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解決了7億人的溫飽問題,我們正在向全面小康的目標進發中,之所以能夠完成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傳承的紅色基因引領着我們前進,那裏有着面對困難的身先士卒、迎難而上、堅韌不拔的決心和信心,也有爲解決困難的深入羣衆,榮辱與共,還有發展經濟過程中的高度智慧、齊心協力、共同富裕。

我作爲紅領巾攝美團的成員也參加了橫坎頭村組織的“學習回信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的主題實踐活動,雖然我只是個初二的學生,但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習近平主席對紅色基因傳承的殷切希望和意義所在,我們如今的美好生活是先烈們付出生命的代價換來的,正是因爲來之不易,我們纔要更加珍惜。

未來的世界是個地球村,經濟全球化勢不可擋,人類在發展過程中都是命運共同體,幸福的生活要靠我們的雙手去努力創造,“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擼起袖子加油幹”,習近平主席和李總理所表達的含義也正是希望我們這批時代新人爲了美好理想所要去實踐和努力的方向。我們要發揚艱苦奮鬥,勇挑重擔的精神,努力成長爲有知識,有品德,有作爲的新一代建設者,把紅色基因傳承下去,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西行漫記》讀後感 篇5

單位近期倡議積極開展讀書活動,我靜下心來回想,自己工作十多年了,間中或有讀書,但大多是讀過就算,並不曾作過筆記或感想。於是在重新讀了《西行漫記》這本書後,便有了寫些文字的衝動,重讀了這本流行了半個多世紀的著作,學到了很多的東西,尤其是對中國革命的理解,對中國共產黨員的認識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從一開始,這本書的序言就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力了,情不自禁的多看了兩遍。這不是一部小說,不是一部散文,也不是一本"歷史着作",而是一本新聞報道的作品。它是作者多次冒着生命的危險,不畏艱難困境,根據採訪所得的一本書。作者在序言中強調指出:"這本書絕對不能算做正式的或正流的文獻。在這裏我所做的,只是把我和共產黨員同在一起這些日。所看到,所聽到而且所學習的一切,作一番公平的客觀的無黨派之見的報告"。作者用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如實地向全世界的人民報道了中國的紅色革命。中國共產黨員爲了實現偉大的理想而奮鬥不息的精神,使世界人民瞭解中國的紅色革命是正義的,中國共產黨員不是傳言中的。

對這本書的作者:斯諾。我有一種由衷的敬佩。他在一九三六年中國國內局勢大轉變關鍵性的一年,帶着當時無法理解的關於革命與戰爭的無數問題,冒着生命危險,進入--甘寧邊區,成爲在域進行採訪的第一個西方新聞記者,這四個月的旅行使他這個來自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新聞記者在思想情感上產生了極大的變化。他對於中國共產黨,她的`領導人,革命戰士,農民,工人,共青團員,少先隊員,有真摯的熱烈的情感,從而對於在革命戰爭激浪中的中國,有了深刻的正確的認識。不是說實踐是檢驗真知的唯一標準嗎?斯諾就是這個身體力行的人,他排除萬難,力盡艱辛,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去應證了這個事實

這本書總共分爲十二章。根據作者來華的時間順序,所經歷,採訪的一系列事情以及中國紅色革命的進行了詳細的報道,我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名字,很的多在成長過程中學到的,聽到的關於中國革命的大小事件。它夠真實,夠細緻,裏面的內容,所描敘的事情的經過並不是我以前在歷史書上所讀到的那樣的簡明扼要。相反,它把每一個細節都進行了詳細的報道。()就拿書中第五篇《長征》來說吧,我們所熟悉的第一,二,三,四,五"圍剿"中,由於某些同志對局勢的錯誤判斷,外加上戰略上的失誤,使江西蘇區這塊革命根據地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這些我們都可以從歷史書上了解到。但是對於圍剿的各種戰略,以及當時蔣介石的軍事行動,江西蘇區共產黨員的對策,這一切都在此書這有了詳細的記載。

長征的第一步是要突破敵人的嚴密封鎖線。面對敵人強大的軍事實力,窮追猛打,紅軍則採用了各種巧妙的戰術突破圍困,擺脫危險境,其中渡江這一環節,猶如電視劇劇情裏的驚險萬分場面。當時長江邊的渡船早已被敵人焚燬,面對這事實,紅軍奇蹟般的走了八十五英里,穿着繳獲的軍服,冒充敵人來到對岸解除武裝,紅軍的主力軍在沒有損失一兵一卒的情況下成功渡河。有勇有謀,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員,中國的紅軍。紅軍的二萬五千里長徵,是歷史上一次大規模的戰略轉移,是一次武裝巡迴宣傳,是一個奇蹟。它體現了共產黨強大的精神境界,非凡的心理素質和組織紀律。

看着書本的時候,剛好我正在進行紀律教育的學習,想的東西更加多了,認識也更加深了,革命時期的共產黨員,斯諾眼中的中國革命,和平時期的共產黨員,我眼中的中國經濟發展。我忽然覺得自己所知道的是多麼的微不足道,多麼的膚淺。很多土生土長的中國人還不如斯諾那樣瞭解中國的革命,瞭解中國共產黨。他在晚年彌留之際,還說了一句:"我熱愛中國"。他的那種真摯的情感,實在令我十分的感動,也令我感到十分的慚愧。作爲一個地道的中國人,一名人民警察,我們更應該對我們的國家,歷史,以及我們的黨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

《西行漫記》讀後感 篇6

在《西行漫記》中,看一個人使斯諾是極感興趣的,斯諾對他賦予的評價有:“他顯然是中國人中間最罕見的一種人”、“他是一個行動同知識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知識分子”、“他是一個書生出身的造反者”,他就是“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

周恩來,這個中等身材,個子清瘦、骨骼小而結實的純粹知識分子,儘管鬍子又長又黑、外表上仍不脫孩子氣,又大又深的眼睛富於熱情的造反者,他不僅背棄古代中國的基本哲學中庸和麪子哲學,還具有無可比擬的吃苦耐勞的能力;於是乎,他不僅在斯諾眼裏成爲了一名罕見的狂熱分子,也在我心中成了一名不可思議而可以膜拜的狂熱分子。

在斯諾的筆下,在周恩來陪着他走過安靜的鄉間田梗,穿過芝麻團、成熟的小麥田、沉甸甸地垂着穗的玉米田,回到百家坪去時,周恩來似乎是一點也不像一般所描繪的匪徒。相反,他倒顯得真的很輕鬆愉快,充滿了對生命的熱愛;也同樣相反,周恩來似乎是一點也不像一般所描繪的狂熱分子,而是談吐緩慢安祥,深思熟慮,而且——他總是頭腦冷靜,善於分析推理,講究的是實際經驗——若非如此,他怎能成爲斯諾眼中“最罕見的一種人”,一個“傳奇式的人物。”

周恩來,是最爲激進的共產黨狂熱分子之人,他在南方進行了多年的艱苦鬥爭,用步槍、機槍、鐵鍬對付轟炸機、坦克、裝甲車,對付作爲敵人後援的大城市的全部財力——我看見他無私地忠於一種思想和從不承認失敗的不屈不撓精神。

在周恩來爲共產黨奉獻軀體,爲起義、革命揮霍生命的同時,他的生活是簡樸的;在蔣介石懸賞八萬元要周恩來的首級的同時,周恩來是無怨無悔的,周恩來,他是令我敬佩的一名激進、狂熱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