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時間的秩序》讀後感(通用5篇)

讀後感1.88W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時間的秩序》讀後感(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時間的秩序》讀後感(通用5篇)

《時間的秩序》讀後感1

這是一本物理與哲學相結合的書,書裏每一章開頭都運用了詩句作爲引子,就如同時間本身像一個謎題一樣,這些詩和文中的物理學內容交相呼應,卻透出了一種獨特的美。書中提到關於時間的事實,我以前竟然一無所知,例如,時間的流逝在山上要比在海平面快;對於不停運動的人,時間流逝得更慢;運動的那個人衰老得更慢一些;一個共同的當下並不存在......

在我們以往的認知中,時間是統一的均勻流動,是過去到未來有方向性的。然而作者卻揭示了一個神奇的宇宙,這個宇宙其實是沒有時間的,時間的形成是源於我們個人的視角,他引入了一個熱力學的概念,即“熵增”與“熵減”,房間不收拾會越來越髒亂,公司的組織架構不調整會變臃腫,人不學習就越來越落後......遞增定律告訴我們生命如果任其發展,生活就會越來越混亂,最終發展爲喪失生活的掌控權。你只有遠離平衡態,走出舒適圈,要不斷超越自己,給自己新的目標,新的計劃。

作者不斷的提醒我們一個原理,比起平常模糊的視野,有時候瘋狂的視角看得更遠。他在書中引用了Beatles的山頂上的傻瓜這首歌裏所寫的,“就像是觀看日落,太陽緩慢消失在雲端,才猛然記起,運動的並非太陽,而是地球”。當我們能夠放下經驗世界的慣性,哪怕是“時間”這樣被哲學家認爲是先於經驗的概念,我們可能才能更好的理解,自己作爲世界一部分的顯現,而這種顯現其實就是你在理解世界本來是什麼樣子。路還是那條路,視角不同,所見不同,只有格局放大,才能看的更遠。

看完本書以後,讓我回到了中國哲學裏的所謂的“萬物皆備於我”的概念,我們所感受到的萬物表象,其本身存在,本身即是自足的。物自身永遠在彼岸,人永遠不能觸其本質,只能不斷地接近,卻無法最終抵達。因此,我們雖生活在同一個環境,同一個語境之下,但是我們每個人對於時間的認知都是不一樣的。用作者的話來說,時間之謎也許從最根本上說與我們自身的關係更爲密切。最終是我們的視角決定了我們是什麼。

《時間的秩序》讀後感2

本書的作者是卡洛·羅韋力,他是一位理論物理學家,爲時空物理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目前在法國馬賽理論物理研究中心主持量子引力的研究。

這本書的寫作手法決定了這本書並不是一本嚴謹的描寫物理學的書,但是本書的內容可以改變我們思考時間方式。

一、時間統一性和方向性的消失

在我們生活當中理所當然的認爲整個世界都在用着同樣一個時間,其實不然。比如你聯繫一位身在紐約的朋友,你透過視頻看到她現在的動作和她自己本身的動作也差了幾納秒,可能這個時間的差距非常小;假設我在一個遙遠的比鄰星b上,光從我這裏到你那裏,需要花四年的時間,那你用望眼鏡看到的我應該是四年前的我在幹什麼,所以時間是沒有統一性的。那時間爲什麼沒有方向呢?物理學家可以透過公式計算出宇宙未來的形態,同樣也可以透過公式計算出幾億年前的形態,所以時間也沒有方向性。作者得出的結論就是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時間。時間只不過是我們的主觀判斷,比如關於宇宙,物理學家公認的是宇宙的“熵”在增加,物理學家在研究“熵”增加的時候也是以一定的標準來判斷的,比如說宇宙在剛生成之時“熵”是很低的,相對於那時候來說,宇宙的“熵”確實是在增加。作者用撲克牌的例子來解釋這個複雜的原理,比如你手中有12張撲克牌,前六張是紅色,後六張是黑色,這個時候你洗一下牌,有的人肯定會說這牌變亂了,由有序變成了無序,這樣回答的人把關注點放在了牌的顏色上,如果你把關注的點放在牌的數字上,那可能是一個由無序到無序的過程,所以作者認爲時間只不過是我們的主觀判斷。

二、那我們是怎麼在一個沒有時間的世界生存呢?

作者認爲我們應該用動態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對於我們來說事件是動態的,物體是靜態的,所以世界是由事件組成的,也就是說因爲我們的存在纔有了時間。作者還給我們舉了這樣的例子,爲什麼茶葉剛好長在愛喝茶南方呢?爲什麼梅子剛好長在愛喝梅酒的江南呢?真相是因爲南方人愛喝茶是因爲那的茶葉好而且多,江南人愛喝梅酒是因爲梅子只生長在江南。

三、特殊之處

這本書的作者卡洛·羅韋力用較爲專業的知識來探討物理學,與普通科普物理學書籍的不同之處在於作者在這本書當中加入了藝術的形式,在每次探討的問題之前都有一段非常唯美的描述,這是本書的第一個亮點。比如作者在第一部分探討時間的崩坍時先用了這樣一段話來描述“愛的舞蹈交織,如此優雅的女子,在這清澈的夜晚,被月光亮”。

這本書的第二個亮點在於作者卡洛·羅韋力將對時間的探討和哲學的知識結合起來,作者認爲是因爲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模糊認識才讓我們有了現在對時間的概念,但是要從量子物理這樣微觀的角度來進行分析,我們現在所用的時間、我們所遵循的規則可能都不會成立,正是因爲有這樣的問題一直在困擾着我們,纔會滋養了許多哲學和宗教。

四、總結

作者最終給出的答案是———時間不是世界的基本法則,而是我們人類在特定的子集,從特定的視角觀察世界的時候,從世界中顯現出來的。作者也用富有藝術性的描述進行了總結———於我而言,這個短暫的生命不過是這樣的:驅使着我們的不停呼喊的情緒。我所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生命當中需要我們擁有這種探索的精神,並且值得我們奮鬥一生,直到死亡。就像作者在書中描述的“銀鏈折斷,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水旁損壞,水輪在井口破爛,塵土仍歸於地。”這樣我們就可以閉上雙目開始休息了。

《時間的秩序》讀後感3

時間是會流逝的,這是我們一開始對時間的初始概念,我們通常認爲時間是均勻流逝,獨立統一,有序流向;作者卡洛創作的《時間的秩序》,讓我們打破了對時間的傳統認識,帶領我們探索時間的真相,啓發對時間的思考,近乎哲學的角度,這本書我拜讀了兩遍,有好幾處還是覺得困惑難懂,只能淺顯的寫一下自己對本書的理解。

一、變化和視角

作者首先提出了時間的坍塌,把我們對傳統時間的認識徹底打碎,時間是變化的產物,時間失去了統一性、方向性、獨立性、連續性以及當下,時間是一個多結構和多層次的集合。

其次作者提出了世界並不由物質構成,而由事件構成。作者給出了一個反問句,反問我們是什麼?我們是過程、事件、複合物,並且受限於時空。所以我們對時間的感知,取決於我們自身看待世界的視角,第一,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視角去感知世界並作出反饋。第二,我們可以從父母、朋友、同事、老師等其他人中眼中看到自己,透過情感交流去建立聯繫,並從他們那邊得到反饋,形成自我的觀念,我們正是這些觀念的映象。第三,我們感知的觀念和映象是在時間中發生與延續的事物。在我們的大腦中,時間中的延續被壓縮爲對一段時間的感知;時間處於當下,以記憶與預期存在於我們的頭腦中,是我們與世界相互作用的形式;時間不會爲誰停留,我們只是存在於時間的無數個節點。

二、想要前進只能低熵

作者提出推動世界的不是能量,而是熵。時間是什麼,其實就是熵增的結果,因爲宇宙的形成就是一個逐漸無序的過程,所以世界要正常運轉需要的是低熵,同樣我們人類要前進也需要低熵,就如太陽是最豐富的低熵源,產生光合作用讓動植物健康成長,我們人類也需要低熵來創造智慧和力量來維持美好的生活和可持續發展的工作。

在人類世界甚至整個宇宙裏,低熵轉爲高熵是無法逆轉的,我們所能做的只有不斷地抵抗熵增,記得之前看過一篇文章,裏面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就是薛定諤說過人活着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爲生。所以我們只能不斷清空、不斷吸取正能量,不斷超越自己才能去對抗熵增。

想要做到熵減,首先要理清思緒,清空干擾,每天整理出三件最重要的工作,其餘都是干擾項;其次要靈變開放,一直注入新鮮事物,不要停留在過去,每階段都要給自己新目標;最後要多學習多閱讀,就像手機時代一樣,不斷推陳出新,越做越智能,我們也一樣,如果沒有進化,只能面臨淘汰。

看完時間的秩序,也讓我更加深刻的明白只有管理好時間,提高時間利用率,改掉懶散和不規律的習慣,努力做到自律,才能實現熵減,才能不脫離正常軌道,掌握好自己的人生。

《時間的秩序》讀後感4

時間和連續是哲學家們一直熱衷於解釋的謎題。伯格森的時間理論直接間接的影響了一系列的意識流作家,我們穿梭於小說裏層層的時間眩暈中,它們跳躍連續,時快時慢,偶爾交叉又偶爾分叉。

喜歡物理的A給我推薦了好幾次作者另一本《七堂極簡物理課》。我一直沒讀反而先被這本書吸引了眼球。總的.說來書裏面大部分的解釋還是很好懂的,作者懂得如何循序漸進地用簡單的語言和熟悉的例子爲我們一步步揭開時間的神祕面紗。

1、時間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節奏:高度越低,速度越快的地方,時間流逝越慢。

2、時間沒有方向:過去與未來並沒有本質區別。“過去與未來之間區別的唯一來源就是過去的低熵。”時間流逝的過程只是宇宙熵增的過程。

3、“現在的宇宙”是沒有意義的:時間結構的次序是局部的,而非整體的。

4、時間量子:最小的時間被稱爲“普朗克時間”。當發生相互作用時,只有對與之相互作用的物體來說,時間纔是分立的、確定的;對宇宙的其餘部分,它們仍然是不確定的。

5、世界由事件而非物體構成:思考世界的最佳方式應該基於變化,而非不變。不是存在,而是生成。

6、視角的“特殊”:時間是人類模糊視角下的宏觀世界的表象,是我們對世界無知的體現。生物的生成和進化,人類的出現,時間的概念不過是宇宙在熵增的過程中偶然出現的一個物理系統。而它的“特殊”性僅僅是源於我們主觀的視角。

爲了易懂所以很多複雜的概念並沒有展開太多,即使偶有疑惑也不影響整體的理解,不過如果真的因此產生了興趣還是需要讀更深入的量子力學書。對我來說還有一個小缺點,作爲一本科普卻糅雜了詩歌哲學和小說,偶爾讓本來就迷惑的概念更加迷惑,似乎爲了講述的精美與韻律遮掉了物理本來的理性魅力。當然也可能其他讀者更偏愛這樣的形式。

科學就是去神祕化,去特殊化的過程。大概會有一天,人類可以擺脫感官的侷限,認識所有表象下的本質。

《時間的秩序》讀後感5

比較難懂的一本書因爲沒有故事情境所以前後的內容總是連接不起來因爲工作之後人變懶了所以只是偶爾看一些當再拿起的時候基本想不起來前面章節的內容概要不過有相對應的內容還是會有一點點的印象所以硬着頭皮繼續閱讀吧…

我們的宇宙是事件的世界而非物體的世界。值得細細品的一句話。

從書中描述世界物體運作不是因爲能量而是熵,我開始慢慢對書中的內容有點興趣因爲這不是我認知的領域但卻又在我的認知範圍內,能量是守恆的但熱量的消失是不可逆的所以不是因爲能量而是低熵,“我們發現事物在這個變量裏按順序出現,我們稱之爲”時間“,熵的增加爲我們把過去與未來區分開,導致了宇宙的演變。它決定了痕跡的存在,過去的殘餘與記憶的存在。”似懂非懂…

從沒有思考過什麼是時間只是知道時間看不見摸不着但是確確實實會在你不經意間流逝,總是慨嘆時光荏苒一去不復返想要去抓住時間想要和時間賽跑殊不知這一切不過是給自己增加的戲份罷了,一切都是有秩序的連時間都有…

“銀鏈折斷,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旁損壞,水輪在井口破爛,塵土仍歸於地。”合理又美妙。這就是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