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目送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

讀後感2.04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目送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目送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

目送讀後感1

龍應臺是我非常喜歡的以爲作家,也是一位對教育有着深刻思考的學者,她的散文集《目送》正是闡述了關於親情、教育、人生方面的哲思,給我帶來了深刻的啓示,爲人父母都需要經歷生死,經歷親情的距離感,而這些只有在有了閱歷之後纔會明白。當我們還小的時候,一定要珍惜親情,因爲它非常寶貴,隨着時間的推移,我們會發現它慢慢的消失,而你無法挽留。

《目送》中收錄了龍應臺的七十三篇散文,涉及的話題很多,包含生活的方方面面和人生歷程,但主要是關於親情和人生的思考。在她五十多歲的時候,父親離世,給她帶來了很深重的打擊,第一次感受到了至親的死亡,之後母親又失智了,她有一種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感覺。從年輕的時候起,龍應臺和自己的兒子情意滿滿的一起生活,但長大了之後,和兒子的距離原來越遠,看着他遠去的背影,心裏有一種孤獨的感覺,但她明白“不用追”,因爲這種狀況是無法改變的。而相比自己的人生經歷,死去的父親和失智的母親不也是一樣嗎?自己在成年之後也是與父母漸行漸遠,只是年輕的時候無法體會罷了。

讀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感悟很深刻,總覺得書中的情節和我們很熟悉,也許是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和龍應臺相似吧,她寫出了自己的生活感悟,目送着自己的孩子遠去,留下的唯有落寞的背影,當我們爲人父母之後,不也一樣嗎?

目送是我們每個人都要經歷的事情,人生終歸是孤獨的,而我們需要學會接受和自我反思

目送讀後感2

《目送》中的龍應臺在步入了中年之後,追求到了她所想要的之後才發現原先身邊的人和事都已變了樣。正如書名,她一路目送着兒子不復以往對自己的依靠,她目送着父親的逝去,她目送着母親漸漸老去,而自己已經無法去改變什麼。她目送着時間慢慢流去,最終只剩遺憾和後悔。看完整本書,始終被書中淡淡的語句和始終消散不去的苦澀味糾纏,我們何嘗不是又一個龍應臺。而很多個我們和她不同的是,我們還有時間能夠也就應讓我們做不讓我們後悔遺憾的事。

對於這一點,我想,和我一樣剛剛踏入大學校園沒多久的人是同樣感觸良多的。我們中的大多數幾乎沒怎樣離開過父母,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有父母操辦,而當我們進入這樣一個脫離了他們懷抱的環境中,就會發現,掃地拖地不像我們想象中那麼簡單;不是每個人都對你百般包容;你跌倒了要學會自己爬起來而不是伸手等人扶……但似乎人都有這樣的劣根性: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的時候不知珍惜,失去之後才明白在那之前自己擁有多寶貴的財富。越是真心的人,我們越是會不在意地去傷害。

所以能夠在還年輕的時候珍惜眼前人,在雙方有限的時間裏無限大地真愛對方,不要目送他們漸漸遠去的背影,上前幾步,牽起他們的手,用最大的耐心和愛去陪伴他們。

勿目送自己所愛之人背影,去珍惜,去珍愛,不留遺憾。

目送讀後感3

我慢慢地,慢慢的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句話是《目送》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當讀到這句話時,我的心裏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當我們有一天離開父母時;當父母懷着一種“悲喜交融”的'心情目送着我們。我們可曾知道:自己的背影是如此的無情。

時光飛逝,輾轉間我們將成爲父母。纔會明白那“目送”和“背影”。當離別時,我們心裏會不太舒服。更不用說是目送。這個送別的形式彷彿很傷感——用那目光去送別離去的人貨物。《目送》中,有一篇文章叫《雨兒》。

這篇文章是對母親的老發出的感慨。神志不清的母親在龍應臺心中是那樣的偉大。我們想象一下,在龍應臺小時候,母親不論是颳風下雨都要去接送龍應臺;每天都要爲一日三餐而忙碌;饅頭的竟死在逐漸變成白髮。當母親老了的時候,我們也懂事了。但能否像龍應臺這樣不厭其煩的去像愛孩子一樣愛母親?我想這就是所謂的時間大礙。在看完這篇文章後我告誡自己,長大後不管情況如何,都要在父母有生之年,儘自己的一份力!我覺得如果把人生比作一部部電視劇的話。

那麼劇中的很多情節都會是他人劇中的“姐妹篇”。我們能否像龍應臺一樣做得那麼好?當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變得瘦小,自己就成爲了爲他人目送的人了。當我們的親人離去時,我們能否做今生最後一次目送?

目送讀後感4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到中年,當你讀到這段話的時候,你的心會不會劇烈的顫動一下?

《目送》中扉頁上的話,說得既令人心酸又無奈,步入中年,擁有年輕時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資本,但是平靜下來才發現父親已經遠去、母親也在慢慢的老去、兒子們掙脫自己的保護要遠行、朋友們在曲終之際漸漸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經營着自己的生活,在別人眼中擁有一切的“我”卻無力將他們一一挽留,環顧四周,惟有任憑他們漸行漸遠,默默“目送”。這裏的“我”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

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書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文中描寫作者目送兒子踏入各種不同的門,兒子的背影,愈來愈高大,但卻從來都沒有猶豫,沒有回頭,這種落寞感,使她回憶起當年父親用廉價的小貨車載着她去大學報到,父親因覺得女兒會嫌棄小貨車太窮酸,便在校門口放下她和行李轉頭就走,留下一團黑煙和背影。多年後慈愛的父親過世,作者又在細雨中,目送着父親的靈柩慢慢滑入火葬的爐門,消失在火焰中。

目送讀後感5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每當我讀到龍應臺在《目送》中發自肺腹的這一段話,我的腦海裏總會浮想起發生在自己身上關於目送的故事

記得上幼兒園時,每次我都是緊緊拉着媽媽的手,進教室時還不斷回頭看着媽媽。後來上了小學,媽媽每天送我到學校門口,我總是像小鹿似的邊喊着媽媽再見邊頭也不回地衝進校園。上二年級時,媽媽給我報了一個鋼琴班,這個班離我家不遠,步行只要二十分鐘,剛開始都是媽媽送我去,去了幾次後我強烈要求自己去,在我的倔強下媽媽只好同意。

那天早上我蹦蹦跳跳去上課了,下課時正是交通高峯期,我站在斑馬線上東張西望,看着一輛輛汽車從我面前駛過卻不敢過去。好不容易到了馬路對面,我的鞋帶突然開了,正低頭綁鞋帶時,我忽然發現了一個熟悉的身影,那是我的媽媽,原來她不放心我一個人回家,就悄悄跟在後面。我一下撲到媽媽懷裏,那一刻心裏是那麼幸福。

母愛是無形的,它需要心靈去感受。母愛是永恆的,它使人終生難忘。母愛是偉大的,它給人無窮的力量。有時我想我會不會長大後也像《目送》中的兒子,慢慢地和媽媽漸行漸遠。但不論在哪裏,媽媽一定都會默默地注視我。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以後一定要用愛去回報媽媽。

目送讀後感6

在《目送》一書的七十三篇散文中,分別寫了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進;寫了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了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

這是一本讓我們思考"人生大問"的深情之作。

文中作者龍應臺女士分別寫了她與兒子離別時和她與父母離別時的場景,在這一次次的分別之中,父母往往是看着孩子的背影遠去的。從孩子小時候在分別時不斷地回頭,兩人的視線隔空交會,顯得是那麼的依依不捨。再到機場送別長大的孩子時,孩子頭也不回地離開,前後的感情交錯讓這份親情顯得若有若無。到最後作者看着自己父親的棺材,被慢慢地推入爐門,完成了作者爲自己父親的最後一次"目送"。作者以自己爲例,諷刺了當今社會中父母與孩子的漸行漸遠,孩子對父母的漠不關心等現象。

這一切引發了我的思考,小時候依賴着父母的小孩片刻不想分離,長大後這一份依賴,卻因獨立、因成熟而變得不存在了;而當孩子也當上父母時,才知道要珍惜、去守護,而不是在這一次又一次地用“背影"離去過後,纔想念年邁的父母,若是等到"最後一次目送"了,才後悔已經來不及了,父母與孩子之間,一直都是孩子長大,父母老去,慢慢地父母與孩子就沒有了溝通,沒有了交流,這使得這份親情越來越淡、越來越淡,甚至讓人視而不見。

也許父女母子、父子母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在目送他的背影中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訴你,不必追。

目送讀後感7

“我慢慢地、慢慢地開始瞭解,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是《目送》中,我一直記憶尤深的一句話。每每拿起這本書,眼眶總是犯潮,一種無能爲力之感便油然而生。

在這本書中,作者龍應臺給我上了三堂課,一課是父母老去,一課是與兄弟姐妹別離,一課是朋友間的牽掛。這三課,每個人都要經歷,是躲不掉,逃不開的。

父母老去,是我們無法阻擋的事情。這一點在最近幾年,我感覺尤其深刻。以前在我心裏,父母一直都是年輕的樣子,可是最近這幾年,我發現,他們開始出現一些老態,臉上的皺紋多了,頭頂的白髮多了,睡覺時間少了……我們長大了,可他們卻老了,這樣的現實我不想接受,但也不得不接受。歲月匆匆,父母老矣,剩下的時光,只想少一些目送。

與兄弟姐妹分離,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小時候,我們形影不離,玩要一起玩,吃要吃一樣的食物,晚上睡覺也要鬧騰一陣,再各自安穩睡去。可是,隨着年齡的增長,隨着角色的轉變,我們終將要各自爲家,甚至彼此遠離。龍應臺與自己哥哥的遠行,被她寫得深刻異常,也重重撞擊了我的心。常念少年時光,但也知那是不能回去的日子,只願我的兄弟在以後的日子裏,能夠擔得起家庭的重擔,做一個幸福的爸爸。

與朋友牽掛,也是逃不開的命運。以前,我們下課一起趴在走廊的欄杆,談天說地,一起去小賣部挑選共同喜歡的小零食。考試的時候彼此加油打氣,失意的時候你給我溫暖的依靠。可是,如今我們都長大了,也早就分別兩地,除了偶爾朋友圈點個贊,其他再無交集。明明沒想着要成現在這樣,但終究抵不過時間,把友情淡忘。

歲月還長,但願人間少目送。

目送讀後感8

繼《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後,龍應臺再推出思考“生死大問”的最強新作,花枝春滿、悲欣交集,跨三代共讀的人生之書。被譽爲二十一世紀的《背影》。

《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正如作者所說:“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所謂的目送,是爲了更加美好的相聚。正所謂“三千流水流不盡,三千落花終離別”,目送和離別即使是痛苦的,無奈的。但是如若沒有離別,那麼我們又怎會學習去珍惜身邊的人呢?人生路上,不能事事如意,但是每當目送過後,我們應摒棄心中的眷戀並送上最爲誠摯的祝福,而不是沉溺在那無窮無盡的思念旋渦。正如龍應臺所講:“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於是對於父母,作爲子女能給予他們最好的回報就只有不要辜負他們的期望以及祝福,踏上自己的人路。

因此在人生路上,我們應懂得適時地陪伴;適時地放手; 適時地“珍惜眼前人”;適時地目送。當我們老了,當我們陪伴子女走過一段人生路後,我們又變成了目送子女的那一個了。這其實是一個輪迴,是讓每個人成長的不二法門。雖然,我們經常把“永不放棄”掛在口邊,但是事實上有時放棄,纔是一種更偉大的溫情,纔是人生路上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