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師道》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讀後感2.48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師道》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師道》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師道》讀後感1

屋檐水,一點一滴,滴穿沿階石;羲之習字,年年歲歲,墨染洗硯池。陶行知說:“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進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初讀《師道》一書,觀此言,只覺三個“天天”,發人深省;再觀此言,更覺大小不論,“天天”不易,所以我從不呆望“大創造”從天而降,而是學以“坦白之心”觀“點滴的創造”。

何爲“坦白之心”?我以爲對於教師而言,“坦白之心”便是襟懷坦白,誠摯可親,一視同仁。擁有了坦白之心,便擁有了一對火眼金睛,具備了找出孩子所有的小小創造的本事;擁有了坦白之心,便擁有了一個廣大的溫暖懷抱,獲得了能把所有取得點滴進步的孩子納入懷中給予溫暖的能力;擁有了坦白之心,便擁有了一雙有力的手,能把孩子託舉得更高,遠離那片名爲不自信的荊棘地。

上學期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給班裏小朋友們寫的“詩歌”設計海報。尤記一開始我動員孩子們寫詩的時候,這些“大作”還只是幾張可憐的小紙片,攥在幾個平時的“積極分子”的手裏,到了下課,這幾個人走到我面前,亮晶晶的眼睛望着我,領頭的來一句“老師,這是我們自己寫的詩,想給您看看。”話還沒說完,孩子們把紙往我講臺上一拍,一溜煙全跑了,讓人哭笑不得。我只好把這些皺巴巴的小紙片一張張撫平,疊起來,帶回辦公室。看着這寥寥幾張紙片,我內心有些泄氣,我本以爲我前期做了充足的準備,找了不少同齡孩子有趣的詩歌,舉辦“兒童詩鑑賞會”,孩子們應該會積極性很高,這些小紙片卻怎麼看都有些敷衍之意。沒想到的是,一張張看下來,紙片的含金量出乎意料的高,孩子們字一筆一劃寫得認真,寫的小詩也基本都具備了現代詩的“範”。想了想,我準備給這些積極勇敢的孩子準備一份小禮物。我把這些文字錄入到電腦,配上應景的插圖,做成手賬的形式,再打印出來,一張張精美的詩歌海報便完成了。令我沒想到的是,這些“小禮物”激起了不少孩子的興趣,隨着我一次次的動員,我收到了越來越多的“小紙片”,越來越多的小朋友加入了寫詩的陣營。

現在回想起當時的情景,我慶幸我在最後沒丟下一顆“坦白之心”,若我因爲孩子們交上來的“小紙片”不符合我預期所想,疑心是孩子們敷衍我才上交的,棄之不看,不予孩子反饋,豈不是錯過了孩子的成長?這便是失了“坦白之心”,摧殘了孩子的趣味,更辜負了孩子的創造。小紙片也好,精美詩集也罷,若帶着坦白之心去看,便都是孩子的創造;孩子的點滴創造也好,大創造也罷,都是作爲一個老師應該去一一發現,一一挖掘的寶貴財富。

梁啓超說“教育事業,從積極方面說,全是在喚起趣味;從消極方面說,要十分注意不可以摧殘趣味。”以坦白之心觀點滴創造,喚起孩子趣味,守護孩子趣味。

《師道》讀後感2

近幾年,市面上越來越多教育的書籍讓老師們眼花繚亂,想選擇一本語言中肯一些的書也比較難。在假期裏,教體局推薦的一些書目中,我選擇了這本《師道:爲師亦有道》來讀,是因爲被封面上的一行字給吸引了:“審視教育本真,傾聽教師憂思,分享成長策略,明晰教師立場,重塑教師信仰。”這句話字字說到了每位老師的心裏。

這本書共五章:立場、信念、冷眼、策略、憂思。標題簡介二概括。這本書都是收錄了一線教師的教育評論和隨筆,正如前言所說:“讓教師說話,爲教師說話,說教師的話”遠比對教師說話更重要,也能更有效的促進教師的發展。

什麼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教育沒有多少新的話題,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創新’,只需要教師始終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學生首先是人,其次纔是學生,教育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影響。教育就是開啓智慧,健全人格,要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進而達到獨立行動,成爲一個心靈博大,精神堅強的人。簡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像人一樣生活,像人一樣活的美好。”

“累”,現在的孩子活的太累。作者張常關老師說了這麼一句話“一切的發明創造都源自自由思考,一切的成功教育都源自內心的需要。讓我們多學一學古人,給教育一些‘閒暇’,還孩子一點自由吧!”這句話,說出了孩子們的心聲,學生們在老師和家長的“百般呵護”下沒有了自由和思考的時間。孩子們最寶貴的青春和娛樂玩耍的時間就這幾年,而孩子們最美好最富想象力的大腦,被看不到邊際的書海沖刷成了光滑的石頭。在假期前的一天,我問了班上的孩子都誰報了輔導班,結果90%的孩子的假期被輔導班所佔據,有50%的孩子報了兩個以上的輔導班,還有幾個孩子參加了四個。看到孩子們舉起的小手,我的心裏更多是是無奈,“不輸在起跑線上”成了家長們讓孩子上輔導班的動力。讓孩子睡個懶覺,讓孩子去公園裏玩玩,給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可以讓他們飛的遠些。

“尊重”。在看到這個詞語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認爲就是在教育學生的時候不打罵學生。而在幾年前,尊重學生已經不僅僅只是單純的不打罵學生這麼簡單。在課堂上,老師一味的侃侃而談就是不尊重學生;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不給孩子留有思考的空間就是不尊重;在學生回答問題出現錯誤的時候,老師粗暴的打斷就是不尊重。

《不要搶佔學生的舞臺》這篇文章,我明白了尊重要打從心眼裏表現出來。文章有這麼一段話:“不要搶佔學生的舞臺,好課應當讓“彩”出在學生身上。學生自己能做的事教師不要去做,學生自己能說的話教師不要去說,學生自己能想出的問題教師不要急於給出答案。教師要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要儘可能多地安排學生去活動,師生對話,學生與文字對話,學生與學生對話,在互動中錘鍊語言,發展思維,增長智慧。”

老師上課要講,而且一定要講。但講時忌滔滔不絕,旁若無人,話匣子一開啟就興奮不已,難以收住。牢記不要把課堂當成教師一個人表演的舞臺,而忽略了尊重學生,每節課要讓“彩”出在學生身上,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大膽質疑的精神。學生回答問題偏離軌道時,要果斷地將其引回主題。

什麼樣的課堂決定着我們培養什麼樣的學生。“先學後教”這種模式培養了學生會學習,善思考,高效率。只要我們教師尊重學生,給學生機會和時間,學生就一定會給我們驚喜。

有了這些思考,又使我們回到教育的目的上來。如果我們真正的把教育當做生活,開啓學生的智慧,健全學生的人格,讓學生們學會獨立思考,進而學會獨立行動,成爲一個心理寬廣,而且精神堅強的人。那麼,老師們在這個過程中拿到不會享受到快樂嗎?

《師道》讀後感3

最近看了《師道,爲師亦有道》這本由馬朝宏主編的這本書,書中收錄的全部是一線教師的教育評論和隨筆,全書共分五章:立場、信念、冷眼、憂思和策略,可以說篇篇鍼砭時弊,句句一針見血,特別是讓我們這些一線教師讀了,有醍醐灌頂之感,不禁佩服如是教師愛教育的胸懷和爲教育而謀略的膽識。其主旨正如書的封皮上所寫:“審視教育本真,傾聽教師憂思,分享成長策略,明晰教師立場,重塑教師信仰。”讀了此書,讓我感觸較深的有《老師,你累嗎?》、《培養孩子的學習動機》、《被高分拋下的孩子》等,這些篇章反映的問題較接近現在學校的情況,並引起了我對孩子學習動機的思考:孩子爲了什麼而學?

我不禁假象這樣一個問題:當我們問起孩子他來學校爲了什麼而學時,他們會怎麼樣回答。我想可能很多孩子尚未思考過這個問題,或者他們也考慮不清楚到底爲了什麼而學,因爲社會環境、家長、學校及老師的種種引導,可能讓孩子弄不清楚學習到底爲了自己還是外界。每每看到孩子們在日記上或者在素質報告手冊上寫出自己某段時間或最想說的話是“下次考試考雙百”抑或“在學習上超過某位同學”等等此類的話,我有一種說不出的情感,是同情、是自責還是無奈。當今的孩子們怎麼了?別說當今的孩子們了,往前追溯,就拿我來說,在學校度過了將近20年讀書生涯,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嗎?以前的我不也是爲了考取好的成績,或是爲了讓父母高興,爲了得到老師的讚揚而努力學習的嗎?所以,這不是當今在學生當中存在的問題,而是一個長期待解決的問題。

孩子們學習動機的不明確不能怪他們自己,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家長和老師的教育方式。我很同情現在的孩子們,同情他們沒有快樂的童年,沒有屬於自己的時間,整天忙碌於上學、參加興趣班和特長培訓班等,家長們生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尤其是在學習上讓孩子與周圍的同學比,他們經常使用這樣的獎勵策略 ——這次考到多少分,會獎勵你什麼。這樣無形中引導孩子學東西是爲了與別人比較,是爲了讓自己的父母高興等,長期以往,孩子們消失了學習的內部動機。對教師來說,我們何嘗不是透過考試成績來評每年的三好學生的,雖然有時候也會參考孩子們的平時表現,學校期末考試後,也同樣以各科考試的平均分來給各科教師進行評價,雖然素質教育的口號依然很響,新課標在實踐仍然實施得腳踏實地,但我們還是很難擺脫應試教育的魔咒。

孩子爲了父母的獎勵、爲了獲得老師的讚許等如此的動機雖然能在短時期內讓孩子努力學習,但不是長久之計,一但這樣的外部刺激失去了作用,那樣的後果是非常可怕的。因此,我們——與孩子朝夕相處的家長和老師要注重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及他們的內部學習動機,讓他們明白學習的目的和動機,端正學習態度,遇到問題進行正確的歸因,才能讓我們孩子真正樂在學習中!

《師道》讀後感4

我們作爲一個人們教師是教書育人的.,你們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每個學生。我們的做人和平常的言行學生都會看在眼裏,我們的人格、德操和思想素質無疑在無形中會給學生以極大的影響,記得曾經對於“教師職業道德”意義產生過好多的理解,經歷過對它的認同崇拜和質疑迷茫,值得慶幸的是,現在的我對它的理解又迴歸到了最初的思想,而這一偉大的轉變,得感謝一本書——《新時期教師道德修養》。該書中的實踐篇比理論篇更吸引我的視線,那一個個真實鮮活的案例,那一條條誠懇實在的建議,不時地激發起我的一種潛在的意識,引起我的共鳴。“爲人師者當自豪,爲人師者要自強。”這是隨即在我心頭不斷閃現最終定格的話語。

我們作爲教育戰線上的一名工作人員,幾十年來的教育教學生深深地體會到:作爲教師,在對學生實行教育的過程中,如果是單純的用一種教育方式,常常顯得不能夠適應學生羣體複雜,個體性格突出的特點,所以,作爲新時代下的教師,我們既要做學生求知的引路人,又要做學生進步的引導者。

開啟自己的心,自覺自己苦苦尋摸着的快樂就在於我——如何使教育之花幸福開放?我願意爲它不斷增添能量。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亞里斯多德曾言:“人的行爲總是一再的重複,因此卓越不是單一的舉動,而是習慣。”他認爲,人的品德基本上是由習慣組成的。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德,品德決定命運。正如華人首富——李嘉誠先生所言:“栽種思想,成就行爲;栽種行爲,成就習慣;栽種習慣,成就性格;栽種性格,成就命運!”習慣對於我們教師來說意義更大,因爲我們擔負着教書育人的職責。下面我就從中小學教師必須養成的八個職業道德習慣的前四個習慣談點自己的初淺認識:

1、熱情主動——教師走向成功必備的第一心態

你無法改變別人,但你可以改變自己。我們學着“山不過來,我就過去”。人的本質是主動而非被動的,採取主動並不表示要強求,惹人討厭或具有侵略性,只是不逃避爲自己開創前途的責任。當困難的“大山”不主動挪位時,面對困難,人應該主動走近它們。與其等待造勢,不如立馬借勢。當我們無法使山向我們靠攏的時候,我們採取的最好的辦法便是主動向山走近。採取積極主動的態度,爲自己過去、現在和將來的行爲負責,並依據原則、價值觀,而非情緒和外在的環境來做出決定。積極主動地選擇創造自己的命運,而不是選擇被動的逆來順受,面對現實,我不再一味的埋怨的等待,從自身開始積極的思考和行動來創造新的未來。這是從教師的內心方面去培養樂觀的人生觀習慣,從而使教師用自己的熱情去影響學生學習的態度和熱情。

2、端莊大方——教師形象的基本要求

風度儀表是一個人氣質性格、文化素養、審美觀念的外部表現,是美好心靈的表露。教師優雅的風度、脫俗的氣質、整體的衣着、端正的外表、和諧的動作表情,工整瀟灑的板書、活潑開朗的性格和謙遜寬容的態度,對學生的心靈有很大的影響,有助於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使學生由受其師而樂於學,師生友好合作順利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作爲教師,在穿着打扮這些細節習慣中要有所講究,要得體,大方,符合教師的身份。我們的衣着、表情舉動、姿態等等不僅直接影響學生的情緒,而且對學生行爲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的教態優美,培養出來的學生也會溫文爾雅、彬彬有禮。形象就是生命,形象就是一切。我們的個人形象代表的就是學校,就是人類靈魂工程師的形象。我們個人的得失,無所謂,不要緊,可是我們代表學校,代表教師這個行業的形象。

所以我們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須活到老學到老,不然就會被時代所淘汰。時時想到自己是一名人民教師,做學生的表率。

《師道》讀後感5

開啟學校推薦的書目《師道:爲師亦有道》這本書吸引着我,於是我借讀了這本書。拿到這本書仔細看看封面,上邊寫着“審視教育本真,傾聽教師憂思,分享成長策略,明晰教師立場,重塑教師信仰。”悟悟書名百思不得其解,後來頓悟。師道就是老師說,第一個道是說的意思,第二個道是路徑、方法的意思。爲師有道,道在何方?

書中彙集的文章多爲一線教師教育評論和隨筆,這些思考未必有多高深的理論,或許難免有個人主觀色彩,或許也失之於片面,但這些思考無疑是鮮活和最具有生命力的,鑑證着老師們的成長足跡,一步一個腳印,實實在在;字裏行間,充滿着對教育的熱愛和激情。

作爲教師要明白:教育不需要多少“創新”,只需要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學生首先是人,其次纔是學生,教育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影響。教育就是開啓智慧、健全人格,要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進而達到獨立行動,成爲一個心靈博大、精神堅強的人。簡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爲了讓學生像人一樣生活,像人一樣活得美好。

很多時候,我們的老師從中劃出符合自己課程性質所需要使用的回答,用平淡而近乎讚賞的語氣抹去了其他的答案。我們幾乎從來沒有隨着學生的思考車輪去探索生活,很少想到學生走向獨自學習生活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其實更多的時候,我們缺少跟學生進行開放性、探究性問答的技巧與自信,因爲思考的車輪沒有方向,我們尚且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和幫助他們如何探索生活而培養的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早已經習慣了火車導軌式的教育。

我們應該放手讓他們在每一個機會面前嘗試與思考。只有放手,你纔會知道什麼是他們所需要的;只有放手,你纔會發現什麼是他們的專長。教育就是“使人成爲人”。同樣的,教師呢,作爲活在孩子中間的成年人,和學生一起面對世界(文字和實在的生活都是世界)並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

所有好的教育和好的教師都是有共同點的,兩個關鍵詞:放手和主體。教師放手,還學生主體。主體的體現,不是“教師爲了學生做些什麼”,而是你讓學生做了什麼,學生體驗和經歷了什麼,而且這種體驗和經歷必須出自他們的主觀願望。

學生的主體作用,簡單地講,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爲學習活動的主體出現,他們能夠能動地發展自己的潛能。學生應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教材、教學手段都應爲學生的“學”服務。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並充當教學活動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學看成“教師灌、學生裝”,把學生看成是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對象。

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事物內在的矛盾性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它決定着事物發展的性質和方向,因而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透過內因而起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教師則是這一活動過程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學生的知識、能力、品質、性格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學生本身內部的矛盾性。教師水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設備等對學生來說雖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終究還要靠內因起作用。

任何高明的教師,都不能替代學生學習。在現實中,我們經常看到,同樣一個教師,同樣一本教材,同樣一個教學環境,不同的學生卻出現不同的學習效果。導致這種差異有種種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學生自身主觀能動性發揮程度不一。因此,調動學習者的學習主動性,並確立自身的主體作用意識是教學中的重中之中。

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夠廓清籠罩在師生課堂關係上的“迷霧”,引領教師將“教本位”變爲“學本位”,從而優化教學行爲,提高課堂效率。同樣,由客體變成了主體,學生也就不會站在“教”的對立面機械、被動地接受,而是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將以“授業”爲主的“課堂”變成以“求知”爲主的“學堂”,從而將他們被壓抑的學習積極性、求知自覺性和思維能動性盡情彰顯,進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有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纔能有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師生情感交互和心靈契合,最終實現以生命弘揚生命、以情感激越情感、以精神建構精神的教育目標,讓師生共同享受有尊嚴、有道德的課堂生活。

教育意味着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人生是一本厚重的書,翻的不經意會你會錯過精彩,讀的很用心你纔會體味更多。把握好人生,在生活的路上不斷思考,不斷進取,使平凡一生在教育的沃土上變得多姿多彩!

《師道》讀後感6

趁着暑假我拜讀了《師道——爲師亦有道》,這本書是一本教育教師讀物,其主旨正如書的封皮上所寫:“審視教育本真,傾聽教師憂思,分享成長策略,明晰教師立場,重塑教師信仰。”

裏面的文章都是一線教師自己寫的,他們一直在孜孜不倦的探求教育的本質,力求自己遵循教育規律,兒童成長的規律——這就是爲師之道。道即規律,道即孜孜的追求規律。而不是評職稱,拼分數,或者獲得什麼職務和獎勵。

這本書共五章:立場,信念,冷眼,策略,憂思。標題簡潔而概括。這本書都是收錄一線教師的教育評論和隨筆,正如前言所說:“讓教師說話,爲教師說話,說教師的話”遠比對教師說話更重要,也能更有效的促進教師的發展。

何爲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教育沒有多少新的話題,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創新’,只需要教師始終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學生首先是人,其次纔是學生,教育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影響。教育就是開啓智慧,健全人格,要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進而達到獨立行動,成爲一個心靈博大,精神堅強的人。簡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像人一樣生活,像人一樣活的美好。”

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往往更多的時候,在想着今天學生該交給我什麼書面作業,字跡是否工整認真。我們幾乎沒有想到我們該教給學生什麼,和學生一起做什麼。是帶領他們到閱覽室,還是去游泳池?籃球館或許更好?我們很少揣摩學生的心思,他們今天是想學習高雅的舞蹈、悠揚的二胡,還是自由飛翔般的水上運動……

其實,教育真的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難。教育就是“使人成爲人”。同樣的,教師呢,作爲活在孩子中間的成年人,和學生一起面對世界,並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教師的教要以學生的學爲目的,要努力把舞臺還給學生。先學後教這種模式,課堂不喧囂很寧靜,學生能夠沉下心來,靜悄悄地學,靜悄悄地思,只有心與課堂環境都靜,學生才能學得進去,學得紮實。當自學指導中的問題提出後,學生能自學會的,教師就不要講,不要急於給出答案,但是遇到學生透過自學解決不了的問題時,教師還是要講。我們應該放手讓他們在每一個機會面前嘗試與思考。只有放手,你纔會知道什麼是他們所需要的;只有放手,你纔會發現什麼是他們的專長。老師要講,但不要滔滔不絕,旁若無人,話匣子一開啟就興奮不已,難以收住。不要把課堂當成教師一個人表演的舞臺,而忽略了學生的感受,每節課要讓“彩”出在學生身上,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大膽質疑的精神。

這本書中的文章給了我很多啓迪和思考,也使我感受到智慧的快樂,也從另一個角度審視,思考我如今的教育學生的方式,我會付諸於實踐,更好的關注孩子,促進自己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