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36歲,人生半熟》讀後感

讀後感2.72W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36歲,人生半熟》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36歲,人生半熟》讀後感

人設

我們都在給自己設立個人設,在外人眼裏,你可以看來很隨和,很顧家,你會給人家展現優秀的品質,可能你本來就這樣,可能你一直在粉飾你的形象。作者表示出,人設的脆弱,正因其對自我和他人的不坦誠。

作者開了家小咖啡店,在初期的時候經營思維是打折和贈送,在月底的時候,發現每月賺不了多少錢。探訪了周圍的店家,發現小小的店面,租金確實十分高昂,讓作者意識到原來周圍的人比他們想的要不容易很多很多。但他們唯一不變的是那份責任使他們一直堅持。

很多時候,我們對周遭苛責,卻是來自自己的無知,因而無法理解,也就無法共情。

我們總希望有人能理解自己,誰都希望在自己困難的時候有人施以援手,但我們不能強求太多,我們所經歷的一切,除了滿足生活的需求之外,也能讓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拓寬或加深一些,若仍有餘力,可以留給世事一點甜吧!

做自己有多難

當還小時,我們想做很多事,有好多奢望,我們想變成天空雲,在後面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緩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去,奢望一天天消失,變成虛無縹緲。我們希望能做自己,但真的很難,作者表達出做自己不是活成你想成爲的樣子,而是活出真實的自己。

我們往往會誤解,大衆嚮往的也就是自己嚮往的,我們都努力爬上山頭,才發現爬錯了山頭。作者說,我們的時代,壓倒性的資訊環境是在爲你創造”想成爲的'樣子”,並拼命設定障礙,阻礙你認清”真實的自己”,小編覺得說的很對,我們該認清的不是自己所追求,而是自己所應捨棄的,捨棄生活中沒有必要的,不去關注的,留下的,纔是值得你灌注心意的部分。

事實上,從來就沒有一個完成的,不變的自己。在每一件你值得全心做的事情上,我們得以塑造自己。不被社會的風氣所影響,堅持初心,便是做好自己的一大步。

向死而生

死亡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事,我們周圍的人會在我們成長中慢慢離開,消無聲息。作者在她奶奶走的時候沒有哭,有人說她白眼狼,在她外婆走的前,還被醫院的各種儀器折磨了一番。每每經歷死亡,是對生命有了敬畏,對活着有了底線,對死去有了諒解。如果生活沒有了意義,沒有了自己想求的一切,那還不如相死而生,我們現在能抓住得是不過眼前的歲月,趁着無常未至,心血未冷,好好做每一件手頭事,好好愛每一個經過的人。

買學區房還是環遊世界

這一聽就好像一個僞命題,當然是買學區房了,大多數的父母都願意給孩子更好的教育,送去更好的學校,只爲孩子有個美好的未來,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在現階段的教育體系下,是壓抑孩子的天性而進行重複式輸入的結果。

作者從小受到父母的影響,她父母不會在意她的成績如何,排名如何,表達的是一種對應試教育的”無感”,這便發展出自己的評價標準,以及凡事重視過程而非結果。或許這種的思想在當今社會行不通,甚至會吃很多苦頭,在時代強大的扭曲力場之下,能找到一處適合自己的”縫隙”,不上別人的擂臺,就無所謂成功與失敗。

時代早已變得面目全非,獲取成功的方法會隨時代而變,但成功並不代表着你幸福。我們想真正的幸福,取決於內心是否充滿力量,是否對生活感到知足,是否能和慾望和諧相處。

所謂的教育,應該讓孩子培養出可持續的學習能力,發展出人人之間親密的關係,擁有一副好身體和伴隨一生的閱讀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