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讀《茶館》有感(通用30篇)

讀後感1.51W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茶館》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茶館》有感 篇1

我從沒覺得童年會不快樂,我以爲每個孩子的童年都是無憂無慮的。可讀完《月亮茶館裏的童年》我才發現,童年並不都是快樂的,也會伴隨悲傷與痛苦。

書中,那個天真無邪、無憂無慮,誠實善良的天米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天米住在一個特別的地方,它既不是鄉村也不是城市,而是一個叫寶野的工業區。故事的重心在天米的小學階段,同學、老師、鄰居都出現在故事中:一個形影不離的好朋友;一個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一個爲聰明的朋友;一個在我們孩子眼裏是個好人,卻遭到周圍人議論的年輕教師;一個不近人情的古怪文學家天米與他們交往,度過了自己刻苦銘心的童年。

如果我們能一直停留在童年,也會有多麼開心啊,可世上哪有長不大的孩子?書裏的人會長大,我們也會長大,但那些美好回憶會永遠停留在我們的腦海中,成爲我們長大的足跡,這本書讓我明白了:童年一定要自己說了算,不要被父母逼迫,不要讓童年留下遺憾,讓自己童年成爲一段美好的回憶。

讀一本書最終是讀自己,書中發生的傷心事在生活中也會有,記得在四年級的時候,我們班來了一位助教老師,很溫柔、很漂亮,我們都叫她小楊老師。她對我們非常好,會給我們買零食,和我們一起玩耍,可是小楊老師在五年級的時候就離開了我們班。在她走後,我才發現我是非常喜歡小楊老師的,儘管我經常惹小楊老師生氣,和她對着幹,不聽她的話,甚至她去教其它班時,我看見她就跑。表面上我總是躲着小楊老師,但我心裏是正的喜歡她,希望她再回來教我們班,再回來和她一起打鬧、玩耍、學習,但我知道不會了。

在我們的成長路上,就是不斷的獲得,不斷的失去。我們不斷地獲得友情知識,也不斷地失去朋友老師。

珍惜現有的時光吧,讓童年不留遺憾。

讀《茶館》有感 篇2

每當我拿起杯子,聞到茶的芬芳,品嚐茶的味道時,感受茶的味道在口腔中回味,有些許苦澀,總能想起老舍的作品《茶館》,又回憶起在裕泰茶館裏來來往往,生存於亂世的茶民。

“全方位地進入老舍的沉痛敘事和世態,諷刺視野的,只是傳統市民社會的新老市民,其中又以老市民的形象最成功。”回憶《茶館》,裕泰茶館裏面的每個人物都有不同的,但骨子裏頑劣的性子是一樣的。一開始,各種各樣的茶客聚集在裕泰茶館喝茶歇息,有遛鳥的常四爺和鬆二爺,有做買賣姑娘生意的劉麻子,有衙門辦事的宋恩子和吳祥子。阿諛奉承的秦仲義,看到有權有勢的,便趁機接近,用盡好話討得他們開心;怕事軟弱的王利發,看到貧苦尋求幫助的鄉婦和孩子,只一味服從了上層人物的命令,將人趕出去;封建保守的龐太監,“誰敢改祖宗的章程,誰就掉腦袋”;死活要臉的常四爺,喝茶必要自己帶茶葉,想省錢卻又想天天去茶館顯擺。在我眼中,老舍對這些人物是同情的,有的人物會走得很成功,但更多的是被亂世拖住了手腳,只能屈服於現實,掙扎只爲能生存,所以纔會是這樣的性子。

《茶館》的時間維度從維新運動失敗到袁世凱去世後軍閥割據到抗日戰爭勝利,這是一個混亂的時代,這是一個政權更迭的時代,裕泰茶館也在混亂之中逐漸沒落。“莫談國事”的紙條越發凸顯,“茶錢先付”跟着出現,一步步點明茶館的處境不好。老闆王利發更是隨着裕泰茶館而改變,成爲那個時候下層市民艱苦生存的縮影。爲了接手父親留下來的遺產,王利發奉承有財的秦仲義,有勢的龐太監,讓茶館經營得更好;爲了適應時代發展,避免被淘汰,王利發另開了公寓,將茶館用時裝美人裝飾一番,併成爲了碩果僅存的一家大茶館,但這一切最終也都隨着王利發“上了吊,吊死啦”消去了。我心疼王利發的“人總得活着吧,我變盡了法子不過是爲了活下去。”,王利發確實爲了生存改變了,但也知道亂世中這種力量太弱小了,失敗是必然的。

認真想想,茶館的結局又是必然的,在第一幕最後埋下了伏筆。茶客說的一句話:將!你完啦!表面上指下棋的輸贏,深層上是指維新運動的失敗,貫穿全文去理解,這個又是暗示了茶館不管怎麼進步,都逃不過最後改革變形的結局,因爲帝國資本主義的入侵,改變了社會風氣,衝擊了傳統,讓封建時代的人們像趕鴨子上架一樣去適應資本主義,讓不符合資本主義發展的茶館無法生存。

我想到了一句話:生命只是妥協,敷衍,和理想完全相反的鬼混。從中學上了大學,有一些教學方法,學習內容改變,原以爲能和以前不一樣了,不用被老師每天趕着作業,卻發現其實和以前一樣啊,只是除了作業之外,還有講座什麼的,我們依舊是被趕着去做。和我理想中自主自強的大學有點差異,想到了王利發,感覺自己有一秒像變成了他,爲了完成任務我開始忙碌,卻不知道爲何,只是單純地去屈服,突然好想知道他理想中自己接手老爸的茶館是如何的呢?

是啊,世事變遷,每時每刻都在改變,人最難得就是學會追上時代的腳步,主動選擇變革學習,而不是被生活所逼迫着改變,才能不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裏迷失自己。我們不是老舍筆下的王利發,趁着我們這個還是和平的時代,努力抓住自己的命運,解決掉眼前的苟且之餘,還能享受詩和遠方。

讀《茶館》有感 篇3

“她從此沉默,沉默得像一株孤獨的枯樹,並且迅速地老去。”這是《月亮茶館下的童年》中的一句我感觸最深的話,這句話,讓我覺得孤獨是可怕的,唯獨有一樣東西可以打敗它——陪伴。

《月亮茶館下的童年》的作者殷健靈,寫的是她童年的古詩,書中那個古怪的眉娘,自從天米搗亂,眉娘以告老師來威脅天米陪他聊天,但其實是懇求,眉娘沒有朋友,十分孤獨,每週五天米去陪他聊天,眉娘皺紋越來越多,病痛也漸漸襲來,在下個週五的前天晚上,因不接受病痛自殺了,天米隔着窗戶,想還在內疚,沒去聊天,天米這才明白,眉娘真的走了——永遠,但眉娘有一顆溫暖的心,把所有圖書捐給了有需要的人。

眉娘那不可言說的心情,我早在七歲那年就感受過了。七歲那年,我得過敏性紫癜,這種病讓我不能跑不能跳,不能隨意走動,甚至不可以有大悲大喜的情緒起伏,只能臥牀修養。那段時間,我離開了學校,每天只能躺在冰冷的病房中,沒有家人朋友的陪伴,早上第一眼看到的不是自己的家人,而是護士,我只能看見輸液袋裏的藥水一滴一滴地流逝,我感到我的童年,我的生命也在慢慢的流逝。

治療了一段時間,我回到了學校,離開原來的班級,來到了現在的班級。雖然這個家庭裏充滿歡聲笑語,絢麗多彩,我也過的十分快樂,但從前的那些美好記憶,卻一去不復返了。

每個人的童年都不一樣,有的悲哀,有的歡喜,而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七歲那年經歷的孤獨,這種感覺彷彿是沉入深深的海底,讓人無法呼吸,無法動彈。孤獨是一把利刃,不斷靠近死亡的邊緣。

感謝家人,讓我重拾溫暖;感謝朋友,讓我重拾笑容;感謝老師,讓我重拾希望。

讀《茶館》有感 篇4

喜歡上茶館源於《茶館》。

現在,在我們眼皮底下,關於青春的文字早已氾濫成災。青春是一種奢侈品,所以過於浮華。我們的心靈就在這樣的喧囂中慢慢老去,以背離我們理想中的方式老去。

過去,我總以爲如魯迅、朱自清、老舍這樣的大文豪,他們的作品中充滿了一種腐老的氣息,就像雨天的潮溼感一樣很容易讓人產生淡淡的惆悵。所以一直以來,自己都是在拜讀那些浮華的青春文字。

這應該是一種錯誤。因爲老舍先生的《茶館》正如一面斑駁的牆,淒涼中舊舊的卻都是溫暖。它讓人或喜或悲,讓人大徹大悟。

《茶館》是在寫一個明明白白死去的過程。“掌櫃的”王利發是悲慘的,因爲他是那個悲慘時代的犧牲品。他像一隻玩偶,他活在蒼穹之下,活在對別人的恭維中,但他卻一刻也沒有活在自己的世界裏。結局是他死得好,我想的確是這樣。一個詩人說,死是世界上唯一的黑影。王利發的死,正是結束了他作爲一隻玩偶的命運,結束了那個時代賦予他的無盡的比死更可怕的黑暗。

當然,喜歡《茶館》不僅僅是由於它偉大的藝術成就,我還傾心於老舍先生爲我們營造的茶館的原汁原味的老北京的市井氣息。

大抵茶館的存在無形之中就爲人們提供了一種深厚的文化底蘊。它使人們迴歸到最原始的生活狀態中。晨練之後的老人,久違的朋友,遠道而來的客商以及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當他們步入古樸別緻的茶館中,或悠閒,或恬靜,或安然,或淡定的生活狀態都萌發在喧囂之上。功名利祿這時候也只是一副華而不實的裝飾品,索然無味。常四爺,鬆二爺,社會中的三教九流,在茶館中尋找的不正是一種灑脫和理想嗎?縷縷茶香淨化了人們的心靈。

夢想中自己可以揀一個乾淨的蕭瑟感濃郁的秋日去一家古樸雅緻的茶館,手捧一本喜歡的書,點一杯哪怕平淡的茶水坐在木椅上看自己已經很是最後的青春緩緩流逝。我想,在這時候,生活中的紛擾定會如春風化雨。

茶館的安詳如春日溫暖的風。

而遭遇《茶館》是一場曠世難度的劫。

讀《茶館》有感 篇5

《茶館》裏有的對白能引人一笑,但是這笑中更多的是苦笑,是無奈的自嘲。這些發笑的對白,要麼出自那些被生活逼得走投無路的人無奈之下說出的無奈之話,要麼就是那些令人厭惡的角色的溜鬚拍馬。笑過之後,不禁感到一絲悲涼——“人活着總得有條路走啊,可是哪有路可走啊!”願爲國家排憂解難的人們飄零四方,一輩子只想太太平平的老掌櫃被逼上吊自殺,見風使舵溜鬚拍馬毫無良心的人卻有錢有勢,不惜讓別人用命來滿足自己的私慾。打學生的老師追殺愛學生的老師,給官差兩個洋錢就能免去殺身之禍,官差指誰就殺誰——“這什麼世道啊?”

《茶館》最後的一部分,三位氣數將盡的老人碰在一起,回顧自己的一輩子,讓人頗感心酸:心懷浩然正氣的常四爺幹了一輩子的活卻“一事無成”,心懷實業救國理想的秦二爺耗了四十年心血建的工廠“拆了”,安分守己的王掌櫃“做了一輩子順民”,到了讓人趕出自己開了50年的茶館。這就是“愛國”“順民”的“下場”……

“我愛咱們的國啊,可是誰愛我啊?”常四爺在同一地點時隔五十年兩出此話,着實讓人嗟嘆不已……

讀《茶館》有感 篇6

學生是堂的主體,但現實中教師的話語權常常超過了學生,書中有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要充分認識到教師的講解並不是學習習得的唯一途徑。不僅如此,教師的講解並不能讓學生真正掌握這些知識。知識的掌握需要對話,需要學生自己的建構,不然教師的講解是徒勞的。"

指出堂教學關鍵干預因素之一就是儘可能暴露學生的潛意識,尤爲關注"相異構想"的發現與解決。那何爲"相異構想"?

建構主義認爲:學生在學習某一項知識之前,頭腦並非一片空白,孩子透過日常生活的各種經歷,形成對事物形形色色的看法,養成一套獨有的思維方式。他們的這種看法及思維方式,有時可以幫助正確的概念掌握,甚至超越本,成爲"閃光點";但如果與要掌握的知識、概念相悖,甚至大相徑庭時,這原有的思維方式就稱爲"相異構想"

書中認爲,知識的掌握不是教師口頭表述知識的重難點,這樣的方式就是"灌輸",如果能把學生原的"相異構想"顯現出,與正確的認識"碰撞",再放入學生的腦中,這樣的教學纔是啓發。這其實不難理解,學生暴露問題或錯誤,瞭解錯誤的原因,並以此進行糾正,進行重組,形成正確並符合學生個體思維特徵的方式。聯繫實際,日常的作業"面批"就是很好的一種對話方式,在作業批改中,學生錯誤的答案一部分可能於粗心或審題不清,還有一部分錯誤就是我們所謂的"理解錯誤",這其實就是孩子的"相異構想"出了問題,全班學生錯誤可能是相似的,但是錯誤的原因也許是千差萬別的,此時的"面批"就是針對孩子原有認知錯誤的重新講解,這樣的教學過程或許就是後"茶館式"教學堂干預的重要因素。

這樣的"對話",可以在師生之間產生,同樣也可以在學生之間發生,這就是我們一直在倡導的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學生在"相異構想"上或許更加類似,更易瞭解錯誤的原因,而講解的過程同時也是重新溫習的過程。學生原有的"相異構想"一旦被打破,就可以避免之後類似的重複錯誤。

想想也的確是這樣的,平時自己上太多關注預設好的教學流程,爲了上而上,忽略了學生真正需要的,這與學生本位論也是相悖的。包括我們前設計的"預習單"、"導學單"、"作業紙",目的也是爲了前測學生已經掌握的內容,避免堂知識點的重複。

《朱永新說教育》中提到過:真正決定學校品質的,永遠是講臺上的那個人。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言而喻,閱讀常常令人思考和沉澱,希望以後能更多地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教學的設計。

讀《茶館》有感 篇7

《茶館》是老舍筆下一副巨大的畫。寥寥三萬字卻塑造了七十多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這是一曲舊中國人情涼薄的輓歌,是一支支人生各異的內心獨白!是恍如昨日,彷彿有切膚之痛的每一箇中國人應不斷品讀的愛國經典。

七十多人物中,王利發王掌櫃是由始貫穿至終的重要人物之一。老掌櫃由青年時替父掌管裕泰茶館,與之在《茶館》這個無聲的舞臺上表演着,也生活着!或者說是本色出演着。老掌櫃的願望也就如同他與好友常四爺、秦二爺所說的一般:“我呢,做了一輩子順民,見誰都請安、鞠躬、作揖。只是啊盼着孩子們能有出息:凍不着、餓不着、沒災沒病的!”是啊,一個在舊時代這個熔爐中喘息着的,再普遍不過的平民百姓的願望!也許會有人嫌惡他溜鬚拍馬唯唯是諾的“好好先生”模樣。但換個角度換個立場想想:王利發他一個無權無勢的本分生意人,只想在這亂世中求得平平淡淡、安安靜靜的日子。不曾有過害人之心,也尚存中國人寶貴的拳拳愛國之心。在他幫助康順子和康大力兩個可憐人時毅然送走媳婦、孫女自己坦然面對……在彌留之際不畏強權、不貪富貴。絕望的選擇了上吊之死。王利發只不過是腐朽的清末政府統治下的犧牲品之一罷了。

常四爺果敢無畏,敢作敢當。雖是過着自食其力,掙口淨飯的生活,而他能爲精神層面的高尚而放棄物質,是舊社會鐵骨錚錚的漢子的典型寫照。但這樣不免有些無知與愚忠了,僅憑一顆熾熱的愛國之心一己之力豈能打敗洋人、漢奸、惡霸?其後果也是不言而喻了……

如果說常四爺需要具備實業救國的策略和頭腦的話,那麼秦仲義便應運而生了。一個資產階級維新派,一生主張實業救國,變賣家當辦公廠、開銀行,卻在花甲之年落個生無分文,窮愁潦倒的光景。在行將就木的時候得出了“有錢哪,就該吃喝嫖賭、胡作非爲,可千萬別幹好事”的謬論!既令人啼笑皆非,也讓人悲由心生啊!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社會環境使一個善良正直的人扭曲了靈魂,道出了泣血之言?由此可見,深受其害的人們對舊社會慘無人道的無情鞭撻之情可見一斑。

透過《茶館》我們看到了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一個透過哈哈鏡的現實,壓迫剝削勞苦人民,心意狠毒的惡人能在其中撈到一個浮華的“幸福”。憂國憂民、心繫祖國安危的人被壓迫、餓死,被殺害的悲慘命運。國家被列強的時候,卻有大批的爪牙走狗爲了一己之利向帝國主義投降,賣國!侵略者外寇眼中的“東亞病夫”、“亡國奴”就是一個屈辱的歷史!

“落後就要捱打”,新時代的我們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時請不要忘記先人以鮮血向我們闡述的箴言!讓《茶館》的歷史永遠不要重演!

讀《茶館》,泣國人,悲命運,恨不爭,望奮進,再奮進!

讀《茶館》有感 篇8

最近,我去新華書店買了一本名叫《茶館》的書,作者老舍是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茶館》裏的《我這一輩子》,這個故事主要寫的是城市下層警察的悲劇。低等警察形象在老舍那裏從來只是個貧民,雖然生活裏也有狡猾、勒索型的巡警,他往往把他們分給了暗探,像《駱駝祥子》裏的孫偵探,《茶館》裏的宋恩子和吳祥子、小宋恩子和小吳祥子。小說中自述的“我”就一語說破了其中的道理:“巡警和洋車是大城裏頭給苦人們安好兩條火車道。”《月牙兒》裏高小畢業的少女“我”百般走投無路,最後淪爲暗娼,知識女性仍逃不脫與貧民母親一樣的下場。

透過看這本書,我知道了社會很複雜,必須有知識才能在社會上生存。

讀《茶館》有感 篇9

竹板一敲響,大幕徐啓,一個身着晚清大褂的人亮出嗓門:“大茶館,老裕泰,生意興隆真不賴……”接着入目的便是一間大茶館,人來人往,熱鬧氣十足,只有四處張貼着的“莫談國事”的紙條獨自寂寞着,有些突兀。這便是老舍筆下的裕泰大茶館。

《茶館》共分爲三幕,時間跨度卻很大,跨越了從戊戌變法到軍閥割據再到國民黨黑暗統治的五十年。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下,茶館裏發生了許多不同的故事,卻又大致相似,換的是主角,不換的是黑暗時期下社會最底層人民的悲慘命運。《茶館》裏的人物多多少少有五十個,從父輩到孫子輩,從“劉麻子”“二德子”到“小劉麻子”“小二德子”,這些人物裏有好有壞,可即便是最可惡的人,結局也令人唏噓。正是這樣一個茶館,讓我感受到了真正的悲哀與心酸。

裕泰大茶館的掌櫃的,王利發,自小便接管父親留給他的茶館,他爲人圓滑精明,心眼卻不壞,對“上層”人恭敬請安只爲保全茶館和家人,可最後苦心經營的茶館卻被國民黨強奪作爲根據點,王掌櫃最終自縊而死。其實,從茶館越來越濃厚的“洋氣”和越來越緊張的改良中已經暗示了舊中國的滅亡和帝國主義入侵勢力的強大。茶館中“莫談國事”的字條越來越大,生意慘淡,更是反映出了當時民不聊生的慘況。在這樣的社會情形下,百姓們更可謂是“自相殘殺”,如文中康六賣女,宋恩子吳祥子爲幾塊現大洋誣告劉麻子,小劉麻子爲國民黨效力強奪茶館等情節,讓人心痛不已。爲了白麪糧食和大洋,他們可以出賣自己,他們可恨嗎?當然!但他們卻又是可悲的,愚昧無知,只求保全。

但配角之中也不乏清醒之人。身爲旗人的常四爺正直勇敢,厚道善良,是熱心的市民代表,可卻逃不過必然的命運,發出了“我愛我們的國,可誰愛我呀!”的沉重悲嘆;還有一心要“實業救國”的先進資本家代表秦仲義,他開的幾個工廠最後都被拆了,只得到個“有錢便應吃喝玩樂”的教訓,這何嘗不是歷史上民族企業家軟弱一面的反映呢。他們二人與王掌櫃一起撒紙錢,給自己出殯來祭奠自己,是何等的悲涼!可他們再也沒有力氣做出比“死亡”更爲激烈的反抗了。

老舍曾說:“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老舍沒有寫官場上橫行的黨員軍官,沒有寫腐敗落寞的晚清貴族,政治上的風雲僅透過一座茶館和形形色色的小人物翻涌了起來,百姓的悲哀其實更是當時中國社會的悲哀。

幕已謝,那個開場時身着大褂的人早已換上的短襖,剪去了小辮兒。竹板這麼一敲響,他又哼唱了起來:“小姑娘別這樣,黑到頭兒天會亮。小姑娘,別發愁,西山的泉向東流。苦水去,甜水來,誰也不再做奴才……”

近代史上近百年的壓迫與屈辱早起過去,黑暗已落幕,我多想踏進裕泰茶館,爲這裏的人撕去黑暗的歷史,高呼一聲:“天亮了!”

讀《茶館》彷彿痛飲一碗“悲茶”,我坐在茶館裏不動聲色地看着每一個過往的人,心中鬱結着什麼,若非要形容出來,那便是魯迅先生曾用過的“濃黑的悲涼”罷!

讀《茶館》有感 篇10

老舍先生的作品,大家都不陌生。例如:《駱駝祥子》《四世同堂》,今天,我來和大家聊一聊老舍先生的一部話劇——《茶館》。

《茶館》主要講了北京一家小茶館,從晚清到民國的生意變化,從興盛到衰敗的過程。側面寫出了統治者的兇猛與貪婪。

合上《茶館》這本書,我腦海中出現了三教九流的人物形象。恭敬達官貴族的王利發,心狠毒辣的劉麻子、唐鐵嘴,爲人正直的常四爺……不得不說老舍先生將形形色色的人刻畫得維妙維肖。

我不禁憤慨萬千,當時的統治者竟然如此貪婪,舊時代的腐朽昏庸,老百姓的生活實在是苦不堪言。甚至當時買賣僕人,壓榨人民是理所當然的,那時的中國是多麼黑暗!

我感慨萬千,想想無數革命先烈爲了今天我們的幸福生活,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我就熱淚盈眶。我突然想起巴金《家》《春》《秋》中張蘊華的一句話:如果改革需要我犧牲,我願意爲改革出一份力!

我也十分慶幸,慶幸我出生在一個和平年代,一個幸福的年代。沒有戰爭,沒有圖財害命的統治者,有的是鳥語花香的大世界,和一心爲民的中國共產黨。

老舍先生的《茶館》讓我受益匪淺,老舍先生不愧擁有“人民藝術家”的美譽,他的作品反映了人們的喜怒哀樂與國家的興衰,實在讓人敬佩!

讀《茶館》有感 篇11

這幾天我讀了《茶館》這本書,以前看題目,我還以爲是寫了一個小茶館的故事,可看了之後才知道這和我想的完全不一樣。分別寫了清朝末期民國時期抗日戰爭勝利後的三個年代,書中的字裏行間都透露出老北京的氣息。

本書的作者是老舍先生,老舍先生是一位熱愛生活,善於觀察生活的人,他寫的故事寫的非常的真實,讓人感觸頗深。令我感觸最深的就是生活在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艱難不易。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忙活一整天,甚至還掙不夠一頓飯錢,而且他們還經常會被那些有權有勢的人所欺負,拿我們和他們做對比,我感覺我們真是太幸福了!

在這三幕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二幕“龍鬚溝”,本篇章主要是圍繞着北京的“龍鬚溝”來寫的,反映了當時人民在新政府成立之前和新政府成立之後的生活變化。

在茶館中,有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如。茶館的老闆王利發心不壞,確有些膽小的鬆二爺,愛國情懷高的常四爺,可是他們的生活過的並不好。因爲當時的社會非常險惡,王利發是個好人,他見到人就會打招呼,可他們茶館卻一天不如一天,那些可惡的傷兵,天天來搗亂,看到這些令我憤恨不已,好想走進書裏,爲他們打抱不平。好人爲什麼沒有好報?而那些壞人卻過得很好真是太氣人了。

一幕震撼人心的場景在大茶館裏上演,演繹出舊時代的黑暗歷史,給人們留下永恆的記憶。

讀《茶館》有感 篇12

老舍先生創作《茶館》時,是政治清明的好時候,他寫出了了如此有力度的作品,讀來令人回味。

《茶館》敘述了清朝末年,民國初年,以及抗戰結束的三個時期一家大茶館的變遷,以此來表現19世紀末以後半個世紀中國的歷史變遷。老舍除此之外還經歷了新中國這一時期,他的這部文學作品可以說是對時代的總結從他的這種宏大敘事中能感受到老舍先生的將自身生活經歷與所處的環境緊密聯合起來,用自己的理解與感悟詮釋這個年代的複雜悲涼,他的才思涌動,筆力雄厚可以被我們深深地所感知。

老舍先生對這篇文章的敘述動機,是來自於對建立現代民族國家的渴望,和對一個不公正社會的憎惡。劉麻子之死就是一個印證。劉麻子是一個壞人,他卻不是因爲他做過的錯事而得到應有的懲罰,而是被人冤枉了,說他是逃兵,頂着這樣一個八竿子打不着的罪名,讀到這兒,心裏有種說不出的感覺,同情他嗎,他是壞人,不值得同情;不同情他嗎,可他確實是被冤枉的可憐人。僅這一幕就能讓我們知道軍閥一貫草菅人命的作風,即使是像劉麻子一樣的壞人,也應該有自己的生命權,他被冤死,只能說明軍閥更壞,這個社會充斥着巨大的不公。而龐太監之死,則又是另外一種基調,充滿了悲涼哀憫的色調。曾經是大權在握的宮廷大太監,改了朝換了代,大權旁落,沒了勢力就面臨着被狠心的侄子們活活餓死的局面。他有權勢時,是做過些見不得人的事,卻被親近的人如此對待,可能在今天的我們心裏感受並沒有那麼強烈,但如果把他放在現在,想象一下,一位老人,他心力憔悴了一生,卻不能擁有活下去的權利,他是多麼的可憐悲哀啊。在這個時代我們想着這是如何如何的絕情,但在當時,似乎並沒有什麼,亂世之中,黑暗的社會裏,好像只有麻木的人心。所以,這樣的社會裏滿是不公正,亦滿是老舍先生對此深深地憎惡,他也渴望真正的現代新民族國家得以建立,從這人吃人的社會中逃離出來,把它擊碎,讓每個人真正得到幸福。

有人說,老舍這篇《茶館》的結構方法是新舊社會對比,這也是他的歷史觀。有人認爲,這種新舊社會的對比是是舊時代的中國與新中國的社會對比,有人說,老舍這篇《茶館》的結構方法是新舊社會對比,這也是他的歷史觀。有人認爲,這種新舊社會的對比是是舊時代的中國與新中國的社會對比,老舍寫這篇文章是主要是想讓年輕人珍惜新中國的來之不易。但我對這個說法卻不苟同。我認爲這裏的新與舊是民國於清朝爲新,而於新中國爲舊,是一種從不間斷的新舊社會的交替,沒有人說這是真正新社會的完整呈現,沒有人說這是人民最滿意的時代,我們以後繼續發展繁榮的社會於那時的心中來說纔是真正的新。再者,這種新舊之比是反向的,社會制度一幕比一幕進步發展,但民生狀況卻一幕比一幕沉淪。常四爺的一句“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深深地戳痛了無數爲國奮鬥抗爭在第一線的愛國人士,他們對新社會新國家的理想抱負,在一次次被打擊消滅,知道自己也絕望了,在他們心裏,再“新”的社會也只是一個空架子,充斥的只是更多的虛幻與沉淪。不過也正是如此,才構成了這部劇如此的張力。

《茶館》這部劇早已超越了對新中國的歌頌,而是用人的生存際遇與命運沉浮去寫社會變革,歷史變遷。讀來總是令人深思,想着過去,現在與未來。

讀《茶館》有感 篇13

這是一部話劇作品,代表了老舍話劇創作最高成就。老舍曾說:“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容納各式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老舍筆下的茶館更是如此。

小小的茶館中,我們看到了茶館掌櫃王利發青、壯、老、三個年齡階段的生活;看到了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態;看到了社會的更替也看到了人民與舊時代的對立。不管是面對清朝的滅亡前那些封建制度的壓迫,還是民國初年社會的動盪不安,還有解放初期的內戰,精明世故的王利發爲了生存,不斷對茶館進行改量,但面對社會如此局面,如此精明,他還是被逼無奈,最終選擇了自殺。我們常發現,無論是《駱駝祥子》,還是這本《茶館》,老舍筆下的人物最後結局總是悲慘的。而那卻暗示了那個時代的悲劇。

書中的常四爺也令人敬佩。他是滿族旗人,在清朝時有份“鐵桿兒莊稼”,不用幹活就有錢拿。後來清國滅亡了,常四爺並沒有像他的好朋友鬆二爺一樣捱餓,而是自己去種菜賣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難低頭。他就像黑暗世界裏的微小光芒,孤獨卻有毅力的閃爍。也許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微小光芒,才能把黑暗的世界照亮。也許我們需要這樣更多正義的人,才能把黑暗腐敗的社會帶向光明。

這部作品對底層社會人民的生活的描寫讓我十分感觸。社會高層的爭鬥,變革,影響最大的還是底層人民。館中的紙條“莫談國事”,愛國的旗人常四爺和一心要實業救國的鬆二爺,最後卻都被事實擊敗。鮮明刻畫了百姓們爲國分憂卻無能爲力的悲烈事實。

歷史代表着過往,現在的我們無法親身體驗到那段已經過往的歷史,正是有了這樣一部部優秀的文學作品,保留歷史,重現歷史,讓我們擔當起時代的使命,爲了悲慘的歷史不再重現而努力。

讀《茶館》有感 篇14

老舍說:“沒有一位語言藝術大師是脫離羣衆的,也沒有一位這樣的大師是記錄人民語言,而不給它加工的。”而《茶館》作爲老舍代表作之一,作品中人物語言是加提煉過的北京白話,讓讀者易於理解卻又頗有深度。

在漫漫冬夜,捧一杯熱茶,細細品着,感受老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語言,也是人間一大快事。

茶館,在我眼裏,便是當時社會的人情百態。劇作展示了戊戌變法、軍閥混戰和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近半個世紀的社會風雲變化。透過一個叫裕泰的茶館揭示了近半個世紀中國社會的黑暗腐敗、光怪陸離,以及在這個社會中的芸芸衆生。

其中令我印象最爲深刻的應該就是康順子被迫嫁給龐太監的劇情了。許是年齡相仿的緣故,我對康順子這個人物有着極大的共鳴。康六因貧困被迫賣女,而十五歲的康順子卻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只能嫁給七十幾歲的龐太監。說是做妻子,但其實就是當牛做馬,說打就打,說罵就罵的奴隸,我彷彿也能從這字裏行間中感受到康順子的無奈與絕望,流氓地痞橫行霸道,農民生活痛苦不堪,更加理解到了當時社會的扭曲甚至可以說是毫無人性可言,也不禁慶幸與感嘆珍惜當下我們美好生活的可貴。

現在我們的生活是和平美好的,沒有硝煙,但這都是前輩們用鮮血換來的,我們應該感到感恩,而不是理所應當,自我墮落。

未來的生活或許會更美好,但這依賴於我們這一代的努力與奮鬥。少年強,則國強。只有我們這一輩積極向上,才能迎來更美好的未來,不辜負先人的期望與鮮血。

再品《茶館》,再看那些年代的不易與困難艱辛,卻已是不一樣的心境。

重讀傳統文化,共建美好時代。在漫漫歷史長河中被洗禮,最終誕生了華夏女兒的獨是一無二的中國傳統文化,作爲新時代的少年,我們應該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來建設一個屬於我們的新時代。

讓我們銘記先人的付出與血淚,砥礪前行,創建更美好的未來!

讀《茶館》有感 篇15

在暑假中,我找出了爸爸珍藏的書《茶館》。

《茶館》是老舍的著作,裏面寫了一個掌櫃和他的茶館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叫王利發的人,正因喪失了父親,因此他二十歲就當上了裕泰茶館的掌櫃。在這個茶館,你沒事有事都能待很久。

但是,好景不長,大清的警察宋恩子吳祥子天天來搗亂,攪得生意一塌糊塗。好不容易等到了民國,宋恩子吳祥子的兒子居然也當上了警察……

裕泰茶館一天不如一天,杯具就天天發生:先是妻子被車撞了沒人管,又是傷兵天天來攪生意,最後竟然讓劉麻子給要走了。

最後的一天晚上,老掌櫃叫來了朋友秦二爺、常四爺一齊說起了自己的遭遇,朋友走後,老掌櫃將常四爺揀來的紙錢點燃了。一會兒,就火光沖天,老掌櫃依然坐在哪兒,他想起了年輕的時候……

《茶館》這部小說看後總是叫人悲憤不已。爲什麼能夠讓小唐鐵嘴兒、小劉麻子、小宋恩子、小吳祥子這樣的傢伙過得有滋有味,天天不愁吃不愁穿。而就不許像王掌櫃、常四爺、秦二爺、鬆二爺這樣的大好人過上好日子?這種世道也太不公平了,但那時的人們又能說什麼呢?

讀《茶館》有感 篇16

茶館,在我們眼中只是彼此嘮家常,談山海經的地方。誰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會問題!除非有一位具有獨特視角的大師使它“活”起來,否則茶館依舊會是那樣的平庸無奇,永遠不會有更深的意義。而那位大師便是老舍,他用其獨特的視角和手法使整部劇本的語言綻放生命的炫彩,讓它成爲真正的藝術品,以幽默、風趣的語言,有力的諷刺度,深刻地體現了人們在舊社會時的生活、背景,深刻的諷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三個時代對人們的欺壓,及三個時代統治的黑暗,真實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真正本相。《茶館》也成爲了老舍個人漫長創作生涯中的高峯,也是五十六十年代劇作界的高峯,是前輩作家中少見的後期超過前期的高峯。

以老舍先生獨一無二的創作手法,使全劇顯得乾淨、簡潔。它最突出的特點便是全劇僅有三幕,一幕一時段,從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再到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是時間變遷,同時也是歷史變遷。用人物來表現年代,同時又把年代作爲人物表現的背景,二者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成爲中國舊時代的一個縮影,讓人以看“歷史劇”的眼光來評審。三教九流市場彙集地的茶館,仍有幾位核心人物始終貫穿其中,例如茶館掌櫃王利發,膽兒小的鬆二爺,十分愛國並胸懷正義常四爺等等。茶客間說的不是客套話便是奉承話,他們之間的談話使人更能深刻的體會到世態炎涼。

《茶館》中語言的精妙運用,同樣讓人印象深刻,尤其是第一幕裏茶客的東一句西一句,左一下右一下。那都是北京語言的精華,都是近百年京都生活的沉澱。它們多彩而不雜亂,節奏明快又一氣呵成。這使得第一幕成爲全劇的高峯,後邊兩幕也是由第一幕而來,託着襯着第一幕構成整部戲。

可是,老舍先生的《茶館》,並不像曹禺先生代表作《雷雨》一樣,在舞臺上演了半個多世紀,《茶館》低調的很,僅有一個電影演員劇團,算是業餘演話劇,排過,在郊區劇場也只演過一兩場。因爲《雷雨》寫的是貴族家庭,而《茶館》則是市井社會,三教九流,恰巧《茶館》在上演時,更是由於作者老舍的原因被舞臺“排擠”。可真的藝術,無論何時,都會散發光輝。此刻的《茶館》已經成爲人藝的經典保留節目,同時也在人們的心中紮下了根。

期望多年以後,我們也不會忘記那一句“我們吃午時茶去!”。

讀《茶館》有感 篇17

老舍先生是人民公認的人民藝術家,他塑造的很多任務也早已經深入人心。老舍先生早年留學英國,而他也正是在那時開始了自我的創作。

而《茶館》則是老舍先生最成功的劇本之一,這其中的故事、人物以及語言都爲人們津津樂道。

讀過《茶館》的人都明白,這個劇本是經過對一個小茶館,名曰裕泰茶館的地方所發生的故事進行描述,從而表現出中國從清末到民國的變遷。《茶館》向我們展示了那個時代各階層人民的生存狀況,不論是他們的掙扎,抑或是他們的無奈,都被拉入故事中進行生動的展示。這部戲劇彷彿是一幅萬生相,將我們完全帶入了那個年代。在這部戲劇中並沒有絕對的主人公,各個人物他們之間的關係交織成一張人物網,共同推進着這個故事前進。老舍先生好似一個可親的老者,臉上帶着淺淺的憂傷,向我們講述着那個時代的悲與喜。我想他生活在那個年代,他了解那個年代。

在小時候,我初次閱讀《茶館》時,並不能理解這其中蘊含着的深刻的哀傷。但當我長大後,再次閱讀這部戲劇的時候,卻生動地感受到了老舍先生在創作《茶館》時,心中既憤怒而又無奈的悲傷。

在整部戲劇中,有兩個場景是我始終都不能釋懷的。我不能理解,我不能釋懷,我也不能理解這樣的中國人。

其一就是龐太監在買媳婦的時候,中間人剋扣了人家賣女兒的銀子卻絲毫沒有顯露出一絲一毫的羞愧。最終老人用十兩銀子賣了自我養育多年的女兒。我不明白十兩銀子夠不夠養活一家人,但用十兩銀子賣了自我的親生女兒,只是爲了讓家裏人活下去。這到底是那個時代的悲哀,還是我們中國人的悲哀被賣的姑娘昏了過去,龐太監卻依舊在旁邊大聲叫囂着,“我要活的。”在姑娘醒過來的時候,龐太監大笑着說:“她又活了。”我不禁要問,這樣的姑娘,到底是人還是個玩物既是這樣的玩物,那姑娘以後過什麼樣的日子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想在那個年代,下層人民的生活大概皆是如此吧。貧苦人家的孩子還不如富貴人家裏的一隻狗。就像是杜甫以往說過的,“朱門酒肉臭,路有餓死骨。”那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人活着,竟然不如一隻狗。我又不禁要問,難道僅有富貴人家的孩子是孩子,貧苦人家的孩子就不是人試問誰家的孩子不是十月懷胎呢誰家的孩子又不是含辛茹苦養大的呢

其二便是小花與爺爺告別的那一幕,我讀到了老掌櫃的無奈,也讀到了老掌櫃的不捨。可他爲了讓孫女活下去,卻也只能與她告別。這一幕與前一段寫老人賣女兒的那一幕又異曲同工之處,離別皆是爲了過活。每每讀到那裏,我都忍不住眼眶溼潤,但正當這時小唐鐵嘴便出現了,恰如其分的搞笑將氣氛重新調動起來。我想這必須是老舍先生的精心安排。但在笑過之後,心中又不免有些淡淡的苦澀。不明白到底是該笑還是該哭。正是因爲這樣見風使舵的人太多,也正是因爲這樣欺軟怕硬的人太多,才使得中國久久不能振興,甚至險些亡國。想到這些,在看到這個本應搞笑的人物,又怎能笑得起來

當然,讓我對這本書愛不釋手的同樣還有劇中充滿京味的語言,每次讀到老舍先生的作品我都忍不住嘴角牽動。因爲在他的作品中,那些早已沉睡多年的北京土話又變得活靈活現起來。兒化音加的恰到好處,老北京人的幽默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我總是在腦海裏想象着一個慈祥老者的形象,將聽過的故事用口語化到極點的北京土話一一娓娓道來。

在《茶館》中,大力媽向老掌櫃道別的時候說的“硬硬朗朗兒”,老掌櫃在請客人落座時說的“您請着”都蘊含着濃郁的老北京特色。就像飄香的炸醬麪,就像濃郁的豆汁,就像蜿蜒曲折的衚衕,這都是屬於老北京獨一無二的味道。老舍先生作爲一位地道的京城作家,作爲一位血統純正的旗人作家,向世人展示了一個最地道、最純正的北京。

也許有的人會說老舍先生的《茶館》沒有革命意識,沒有向人們展示一個光明的未來。但我認爲在那個腐朽的時代,改革的志士都被殺頭,搞實業的商人都被欺壓,在這樣一個時代又如何看得到光明的未來我記得劇中有一位以往搞過實業、進過國會的知識分子到寺中念起了經文,不問世事。應對政治家的邀請,固執的堅持自我除了唸經什麼也不會。因爲他已經對那個時代失望了,他已經對那時的政治失望了。我願意相信這是真實出此刻那個時代的場景。應對這樣的黑暗,該到哪裏尋找光明我相信從始至終老舍先生鬥可是爲我們展現了一個最真實的北京,也爲我們展現了一個最真實的時代。

在那個時代,人們看不到光明,看不到未來。下層人民生活在黑暗當中,每一天都在爲下一頓飯在哪裏而擔憂。而統治者則夜夜歌舞,時時絲竹,不關心社稷,更不擔心人民的死活。試問這樣的時代,又要如何看得到未來

這一篇《茶館》道盡了無盡的滄桑,歷久彌新。而這些歷史的滄桑也終將伴着我們一向走下去,如警鐘長鳴。

讀《茶館》有感 篇18

《茶館》是老舍先生寫的話劇,這個話劇主要以一個茶館爲背景,有三個關鍵人物王利發、秦仲義、常四爺。

這個故事裏我最喜歡的人物是常四爺,他是一個很正派、樸實、耿直並且有愛國情懷的滿族人,這個人物在整個舞臺劇中都是這樣一個愛國的形象。讀完茶館,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常四爺爲鬆二爺買棺材一事。“盼哪,盼哪,只盼誰都講理,誰也不欺侮誰!可是,眼看着老朋友們一個個的不是餓死,就是叫人家殺了,我呀就是有眼淚也流不出來嘍!鬆二爺,多麼好的人,餓死啦,連棺材還是我給他化緣化來的!他還有我這麼個朋友,給他化了一口四塊板的棺材;看(從筐中拿出些紙錢),遇見出殯的,我就撿幾張紙錢。沒有壽衣,沒有棺材,我只好給自己預備下點紙錢吧,哈哈,哈哈!”這體現出他的俠義豪情,同時也很悲涼,他的那種落寞絕望,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裏。就如這個話劇體現的一樣,好人不一定會有好報,最後的常四爺窮困潦倒,他撿來別人撒的紙錢說是給自己將來的祭奠。記得第一幕他這樣說:“我愛大清,我怕它完了。”,而現在他說:“我愛我們的國呀,可誰來愛我呢?”如此愛國之人,得到的卻是友人的離世,如此愛國之人,得到的卻是國家顛沛流離。如此愛國之人結局卻是悲涼的。從常四爺的遭遇可以看出當時人民的苦難以及背後社會的黑暗。

詩人陸游曰:“位卑未敢忘憂國。”常四爺用他的實際行動來證明了這一點,儘管是社會底層的百姓,他也保持着他的正義。他相信正義,相信善良,他也相信美好。這也再一次應證了《茶館》的悲劇性。越是善良,在這樣一個黑暗的時代,越是無法生存。

“將,你完了。”是的,常四爺完了,整個國家也是,這是茶館棋的殘局,也是那個時代的殘局。合上書,我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回望今朝,作爲中學生我們,揹負着國家的使命,我們應該熱愛我們的祖國。“少年強則國強”,在將來,從一點一滴做起,從自己做起,做一個關心國家安危的有心人,爲我們偉大的祖國做出貢獻,下好這一盤棋。

讀《茶館》有感 篇19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劇作之一,我讀了之後有很多的感想。

《茶館》的故事發生在清朝末期的北京,那個時期十分混亂,軍閥混戰、敵寇入侵,裕泰茶館裏卻是熱熱鬧鬧,那裏聚集了三教九流、各行各業的人,掌櫃王利發爲了適應當時革命的浪潮,不斷改良茶館的經營,把茶館開了下去,但最終還是被軍閥霸佔,成了他的歌舞廳,王利發便上吊自盡了。

茶館本是給人歇腳、喝茶的地方,在《茶館》中,它被描述成一個縮小的社會,提鳥籠的有錢人、賣蟈蟈的窮人、算命的先生、專橫無理的士兵、奸詐狡猾的商人都聚集在那裏,人物描述得十分生動,有正直善良的王利發、常四爺,也有奸詐狡猾的劉麻子、吳祥子等,他們之間的交流與衝突都體現了舊社會的封建與腐朽,就像常四爺的經典對白:“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呀。”

當時的社會局勢動盪,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茶館裏每一天都有悲慘的事情發生,這讓我體會到,我們能擁有此刻完美的生活,十分不容易,裕泰茶館裏的那些人,不正是爲這樣的生活而奮鬥的嗎?既然如此,我們更應當珍惜這幸福時光、好好學習,成爲祖國的棟樑。同時也要不停磨練自我,就像裕泰茶館的改良一樣,理解失敗、知難而上,這樣纔會更上一層樓。

這篇劇作也讓我體會到了那時人們的生活與工作是多麼困難,談國事談多了就會掉腦袋,他們能堅持下來十分不容易,使我更佩服勞動人民的堅忍不拔,我要向他們學習。

讀《茶館》有感 篇20

幾乎所有人都說《茶館》是一位成熟的劇作家的成功之作。——題記

《茶館》的故事全部發生在一個叫做裕泰的茶館裏。一部簡簡單單的三幕話劇,藉助於一家普普通通的茶館,將半個世紀的歲月濃縮,將許許多多貼合時代特徵的小人物涵蓋,將一個國家在那些個特定時代的悲哀訴盡。

這部話劇主要講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館在時代的變遷中逐漸走向破滅的故事。歷經了清朝、民國、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統治時期的裕泰茶館,在當權者和小人的謀劃下最終被改成了“花花聯合公司”。而一生守護着茶館的王利發掌櫃選擇了在他的茶館裏自殺。《茶館》該劇能夠說是很現實,好人不必須有好報,而惡人不必須有惡報。解放前社會的黑暗、官員的腐敗被赤裸裸地展此刻讀者面前,讓人唏噓不已。

先談談這幕話劇中的人物吧。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每個不一樣的人物都代表了當時社會不一樣職業、階級的不一樣羣體。看似多達幾十位的出場人物,卻無一顯得重複。王掌櫃、常四爺、鬆二爺等等身世不一樣、個性顯著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就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深深刻在腦中。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櫃,正如卷首老舍先生予其的定位一般:精明、有些私心而心眼不壞。通覽全文,在我眼中他作爲一個掌櫃,很圓滑又顯得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然而,在結局中他不忍看到茶館被高官與小人奪取,默默地在後院自殺。這一情節,彷彿出乎了人們的意料,但仔細一想,又在情理之中,讓人心酸不已。這麼一個走着中庸之道的掌櫃,卻選擇以極端的方式結束了自我的生命。老舍先生經過一個人物,以其行爲與性格的強烈反差,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悲哀,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社會風氣的諷刺與不滿。

再談談這部話劇的特殊之處。《茶館》的成功在於語言的成功和戲劇結構的巧妙、嚴密。話劇全憑臺詞塑造人物,一個人的性格全體現於他的每一個字眼中。“語言大師”老舍先生的語言功力令人歎爲觀止。《茶館》中每個人物的臺詞都有生活氣息卻意味深長。在戲劇結構上,《茶館》能夠說是“形散,神不散”。整部話劇雖年代跨度大,沒有主線故事,但毫不顯得零散難懂。老舍先生經過一個主要人物,從壯到老,貫穿全劇。這樣,故事雖鬆散但有了連貫性。其次,故事中人物父子相承,雖然年代變化了,但每個人物所代表着的羣體依舊存在,並隨着時間的遷移有了細微的變化。令故事富有強烈的時代氣息。最終,每個人物都扮演着自我的故事,同時又與各自所處時代密切關聯。揭示了社會一角,展覽了許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性格生活。

有人評論說《茶館》是一曲舊時代的葬歌,也是一曲輓歌。《茶館》這三幕共佔了五十年的時間,而老舍先生僅僅用一些個小人物怎樣活着和怎樣死的,來說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我想當你合上書本的一瞬,你會感覺到你和那些小人物一齊度過了漫長艱辛的五十年。

讀《茶館》有感 篇21

《茶館》是現代文學家老舍於1956年創作的話劇。

劇作展示了戊戌變法、軍閥混戰和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近半個世紀的社會風雲變化。

透過一個叫裕泰的茶館揭示了近半個世紀中國社會的黑暗腐敗、光怪陸離,以及在這個社會中的芸芸衆生。

劇本中出場的人物近50人,除茶館老闆之外,有吃皇糧的旗人、辦實業的資本家、清宮裏的太監、信奉洋教的教士、窮困潦倒的農民,以及特務、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人物衆多但性格鮮明,能夠“聞其聲知其人”,“三言兩語就勾出一個人物形象的輪廓來”。

作品透過茶館老闆王利發對祖傳“裕泰茶館”的慘淡經營,描寫他雖然精明圓滑、嘔心瀝血,但終於擋不住衰敗的結局,從側面反映了中國社會的走向。

劇作在國內外多次演出,贏得了較高的評價,是中國當代戲劇創作的經典作品。

老舍(1899—1966),滿族,北京人。原名舒慶春,字舍予。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老舍的一生,總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

讀《茶館》有感 篇22

朱自清《揚州的夏日》寫道:「北門外一帶叫做下街,茶館最多,往往一面臨河,船行過時,茶客和乘客可以隨便招呼說話,船上人若高興時,也可以向茶館中要壺茶或一兩種小點心,在河中唱著、吃著、談著,回來時再將茶壺和所謂小籠連價款一併交給茶館中人。

茶社(揚州的茶館稱茶社)在揚州的歷史相當悠久,最有名的富春、冶春等茶社大致都在清末民初開業。富春茶社曾以「魁龍珠」茶大獲好評,據說是富春自行研製。採用浙江龍井、安徽魁針,加上富春自己種植的珠蘭。取龍井之味、魁針之色、珠蘭之香,茶色清澈,解渴去膩。配上富春點心與佳餚,遠近客人流連忘返。今天揚州的茶社仍供應「魁龍珠」,不知是不是當年真味。

今天著名的冶春茶社還是在北門外,沿河也有幾家新開的茶社。不過今天的揚州茶社並不以茶聞名,而是以細緻點心及揚州名點「大煮乾絲」聞名。這些點心如翡翠燒賣、千層油糕、三丁包等等,經過幾代名廚改良、創新,確實口味極佳。不過茶社以點心聞名,似乎總有些遺憾。

揚州茶社大多數只有早茶時人聲鼎沸,一到中午就門可羅雀,想嚐嚐著名的淮揚細點,還是得早點起牀。 「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這句揚州俗語說的是揚州過去的悠閒生活,早上到茶社喝早茶吃點心,晚上到澡堂子泡澡。今天揚州著名的茶社多是外地遊客,過去悠閒情致大概已煙消雲散。

讀《茶館》有感 篇23

揚州最著名的是茶館,早上去下午去都是滿滿的。揚州茶館吃的花樣最多。坐定了沏上茶,便有賣零碎的來兜攬,手臂上挽着一個黯淡的柳條筐,筐子裏擺滿了一些小蒲包,分放着瓜子花生炒鹽豆之類。又有炒白果的,在擔子上的鐵鍋裏爆着白果,一片鏟子的聲音。得先告訴他,纔給你炒。炒得殼子爆了,露出黃亮的仁兒,鏟在鐵絲罩裏送過來,又熱又香。還有賣五香牛肉的`,讓他抓一些,攤在幹荷葉上;叫茶房拿點好麻醬油來,拌上慢慢地吃,也可向賣零碎的買些白酒來喝。

叫茶房燙乾絲是不可少的。燙乾絲先將一大塊白豆腐乾飛快地切成薄片,再切成細絲,放在小碗裏;用開水一澆,乾絲便熟了;潷去了水,撥成圓錐似的,再倒上麻醬油,擱一撮蝦米和幹筍絲在尖兒,就成。說時遲,那時快,剛瞧着在切豆腐乾,一眨眼已端來了。燙乾絲就是清得好,不妨礙你吃別的。

接着該要小籠點心。揚州的小籠點心,肉餡兒的,蟹肉餡兒的,筍肉餡兒的且不用說,最可口的是菜包子、菜燒賣,還有乾菜包子。菜選那最嫩的,剁成泥,加一點兒糖一點兒油,蒸得白生生的,熱騰騰的,到口輕鬆地化去,留下一絲兒餘味。乾菜也是切碎,也是加一點兒糖和油,燥溼恰到好處;細細地咬嚼,可以嚼出一點橄欖般的回味來。這麼着每樣吃點兒也並不太多。要是有飯局,還儘可以從容地去。但是要老資格的茶客才能這樣有分寸;偶爾上一回茶館的本地人外地人,卻總忍不住狼吞虎嚥,最後總不免捧着肚子走出。

讀《茶館》有感 篇24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著作之一,我讀了之後有很多的感想。

《茶館》的故事發生在清朝末期的北京,那個時期非常混亂,軍閥混戰、敵寇入侵,裕泰茶館裏卻是熱熱鬧鬧,那裏聚集了三教九流、各行各業的人,掌櫃王利發爲了適應當時革命的浪潮,不斷改良茶館的經營,把茶館開了下去,但最終還是被軍閥霸佔,成了他的歌舞廳,王利發便上吊自盡了。

茶館本是給人歇腳、喝茶的地方,在《茶館》中,它被描寫成一個縮小的社會,提鳥籠的有錢人、賣蟈蟈的窮人、算命的先生、專橫無理的士兵、奸詐狡猾的商人都聚集在這裏,人物描寫得非常生動,有正直善良的王利發、常四爺,也有奸詐狡猾的劉麻子、吳祥子等,他們之間的交流與衝突都體現了舊社會的封建與腐朽,就像常四爺的經典對白:“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呀。”

當時的社會局勢動盪,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茶館裏每天都有悲慘的事情發生,這讓我體會到,我們能擁有現在美好的生活,非常不容易,裕泰茶館裏的那些人,不正是爲這樣的生活而奮鬥的嗎?既然如此,我們更應該珍惜這幸福時光、好好學習,成爲祖國的棟樑。同時也要不停磨練自己,就像裕泰茶館的改良一樣,接受失敗、知難而上,這樣纔會更上一層樓。

這篇劇作也讓我體會到了那時人們的生活與工作是多麼困難,談國事談多了就會掉腦袋,他們能堅持下來非常不容易,使我更佩服勞動人民的堅忍不拔,我要向他們學習。

讀《茶館》有感 篇25

老舍用其獨特的視角和手法使《茶館》整部劇本的語言綻放生命的炫彩,讓它成爲真正的藝術品,以幽默、風趣的語言,有力的諷刺度,深刻地體現了人們在舊社會時的生活、背景,深刻的諷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三個時代對人們的欺壓,及三個時代統治的黑暗,真實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真正本相。《茶館》也成爲了老舍個人漫長創作生涯中的高峯,也是五十六十年代劇作界的高峯,是前輩作家中少見的後期超過前期的高峯。

以老舍先生獨一無二的創作手法,使全劇顯得乾淨、簡潔。它最突出的特點便是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時段,用人物來表現年代,同時又把年代作爲人物表現的背景,二者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成爲中國舊時代的一個縮影,讓人以看“歷史劇”的眼光來評審。三教九流市場彙集地的茶館,仍有幾位核心人物始終貫穿其中,例如茶館掌櫃王利發,膽小的鬆二爺,十分愛國並胸懷正義常四爺等等。茶客間說的不是客套話便是奉承話,他們之間的談話使人更能深刻的體會到世態炎涼。

《茶館》中語言的精妙運用,同樣讓人印象深刻,尤其是第一幕裏茶客的東一句西一句,左一下右一下。那都是北京語言的精華,都是近百年京都生活的沉澱。它們多彩而不雜亂,節奏明快又一氣呵成。這使得第一幕成爲全劇的高峯,後邊兩幕也是由第一幕而來,託着襯着第一幕構成整部戲。

希望多年以後,我們也不會忘記那一句“我們吃下午茶去!”

讀《茶館》有感 篇26

圖書館在這個寒冷的季節裏總讓人有一種“暖氣薰得學子醉”的感覺。爲了讓自己不那麼有睡意,我總要在學習到有點乏意的時候隨便找一本書來看看。這一天下午,《茶館》跑到了我的手裏。

應該是上大學後,有了更多的機會可以看到舞臺戲劇演出。學校的兩大話劇社團——“梵音”和“黑白”的給力演出也讓我對這一藝術形式有了更多的興趣。細數上大學以來,看過《稱心如意》、《太陽城》、《忠孝兩全》、《借我一個男高音》、《求是魂》等劇。其中《稱》看過兩版,覺得最讚的是《忠孝兩全》,最近纔看的是《求是魂》——還是兩家社團的合演,也着實不錯。每每看劇,都會讓我有一種正能量傳遞過來,一方面是演員們演出的成功和看劇的緩解壓力,更重要的方面我覺得還是演員的熱情,這種熱情總能打動我。我想我還會繼續關注這一領域的吧,漸漸地讓這也發展成爲一種興趣,也挺好的。

還是說回《茶館》吧。要說最大的感受,那無疑是認識到看劇本和看錶演是兩種迥然不同的經歷——這也讓我不得不佩服編劇、導演和演員。如果沒有很好的舞臺感受天賦(例如我),很難把這樣的文字轉換爲舞臺的東西。當然了,更難的是把舞臺的要表達的東西凝聚在紙上面,這就是編劇的能力所在啊。老舍的《茶館》讓他成爲了不僅僅是一名出色的小說家,更成爲了一名懂得多種藝術形式的作家——就像他把小說轉換成話劇,一種舞臺感更強的事物。他自己也說過:自己曾經把舞臺劇劇本寫得一團糟。當然我們知道所謂的一團糟不是沒有生活性、藝術性、深刻性,而是一種舞臺感。在老舍剛開始接觸這一藝術形式的時候,正是宣傳抗日、宣傳思想的重要時期。他深深明白“演”的重要性,雖然一開始“小說味”太濃是最大的舞臺敗筆,後來老舍也成功寫出了像《龍鬚溝》的成功話劇。也正是有了老舍的努力,纔有了與《雷雨》齊名的《茶館》。

其實說句實在話,我還真看不懂《茶館》經典在哪裏,不知道是少了時代體驗還是藝術細胞還有待訓練。事實上,我在看完紙質版後,更希望有機會到劇場看舞臺表演去。就像老舍說過的那樣“演員也是藝術家”。就讓這些藝術家來給我解惑吧。在此之前,我還是先寫作業去了。

讀《茶館》有感 篇27

《茶館》是老舍先生創作與1956年,他以獨特的藝術方式把三個歷史時期的中國社會變遷狀況,裝進了不足五萬字的《茶館》裏。至於爲什麼要把劇情安排在一個茶館裏,作者自己也曾做過解釋。他說因爲茶館是個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多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這齣戲雖然只有三幕,但是寫了五十來年的變遷。在這些變遷裏沒有辦法躲避政治問題。但是作者不熟悉政治舞臺上的高官大人,沒有辦法祥盡的描寫他們,因而只能透過描寫一個茶館內的事來從側面表現社會的進或退。

三幕話劇中一共描寫了七十多個人物,其中五十個是有名有姓有綽號的。這些人物身份地位差異很大,囊括了社會各階級的人,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小社會,因而更具有表現力。三幕主要是透過裕泰茶館的變化,從古樸到新式再到簡陋的變化,昭示了茶館在特定歷史時期特定的文化特色。

第一幕中,茶館是比較熱鬧的,是個玩蟲弄鳥吹牛喝茶的好地方。表面上大家的日子過得還算滋潤,但是事實卻並非如此,有些人在街上偵輯那些誹謗國事的人,大家心裏還是小心翼翼的。茶館牆上“莫談國事”的字條也在威脅着茶客們管好自己的嘴,這張靜靜的字條與茶客們的熱鬧形成對此,給人壓抑的感覺。

第二幕中裕泰茶館變得更新式了。很多茶館都相繼關了門,但是善於經營的老闆卻讓這個茶館儲存了下來。我們還是明顯看到了茶館規模的縮小,暗示了這個茶館在動亂的社會中所做的抗爭。茶館的愈來愈洋氣以及牆上那張愈來愈大的“莫談國事”的字條暗示了更大的危機。

第三幕中作者最明顯的描寫就是破落的茶館裏牆上越來越多的“莫談國事”的字條以及旁邊的茶錢先付的字條,說明茶館已經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

再說一說在這個茶館中的一些主要人物。茶館的老闆王利發是一個善於經營的小老闆。不過他膽小怕事,奉行着莫談國事的原則,不斷的提醒在茶館裏喝茶的客人們不要討論不該討論的國事。即便如此他最後還是死在了國事上,被國事逼得上吊自殺。另外他也是一個冷漠的人,從他對康順子的漠不關心的行爲就可以看出來。他對那些有點權利的人是卑躬曲膝的,這或許也算是他善於經營的一方面,不惹不該惹的人。他精明善良勤勞,在別的茶館都面臨危難的時候他奉行改良主義,可是改來改去也避免不了悲哀的命運。臨死之前他把家裏人打發到了解放區,他一個人去承擔茶館最後的衰落。他與常四爺、秦二爺三個老人最後喝着上等的茶,自我嘲弄的撒紙錢爲自己最後送別。他說過他不會離開茶館,最後就是以他的屍體來守衛。彌留之際他終於清醒的認識到委屈求全的後果,人生的痛快是反抗。崇尚改良的他卻糊里糊塗的結束了他的一生。

常四爺是一個旗人,在清朝的時候那能吃官糧官錢,但是他是一個極其正直的人,他因爲說一句“大清遲早要完”被關了一年,他無視腐敗的清政府,對帝國主義更加痛恨。清朝滅亡之後,他沒有官糧官錢了,就靠自己的勞力開始賣菜。他是一個極其善良的人,比如說他給康順子面吃,他替茶館買菜。不過在這樣的社會裏他最終難免的過得窮困潦倒,一邊賣花生米,一邊撿人家扔的紙錢……

鬆二爺是常四爺的好朋友,他也是個旗人,但是他卻好吃懶做,猶愛養鳥,清朝滅亡後他再也不能白吃白喝,但是他仍然過着遊手好閒的生活,有吃的寧願去喂鳥,最後落得被餓死的下場。

書中也有很多反面角色,如心狠意毒的劉麻子,想娶媳婦的龐太監,見風駛舵的宋恩子、吳詳子等等,在此不一一做解。

讀《茶館》有感 篇28

老舍筆下的《茶館》以老北京一家名爲裕泰的茶館的興衰變遷爲背景,向我們展示了清末戊戌變法之時到新中國成立前夕的風風雨雨及廣大人民的生活百態。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舊中國那個動盪不安,黑暗腐敗的歲月中人們生活的艱辛與無奈,感嘆亂世中誰都不好過啊!

茶館掌櫃王利發一生規規矩矩,小心地經營着自己的茶館,他老不忘記改良,不願落在人家後頭,最終卻只能在自己待了一生的茶館裏自縊。臨死前他對孫女說:“這是我的茶館,我生在這兒,也死在這兒。”讀到這,我不禁喉嚨哽咽,生活的大山,壓得他最後只能用死這一極端的方式來反抗世道的不公。我在想,一個人該是到多麼無奈多麼無能爲力時,纔會選擇以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可能就像王利發這般,一輩子勤勤懇懇,一滴一點地努力,不觸犯他人,曲意逢迎,卻依舊保護不了自己的茶館,眼睜睜看着茶館被人搶去卻無能爲力。

書中像王利發這般的苦命人多之又多。常四爺爲人剛強,慷慨施捨他人,清朝滅亡後他能自力更生,更是及時解決王利發的燃眉之急,最後卻無奈地發出“我愛咱們的中國啊,可誰來愛我呢?”的感慨。秦仲義心胸開闊有抱負,企盼能進行實業救國,經過大半生的打拼,竟留下一句“有錢吶,就該吃喝嫖賭,胡作非爲,可千萬別做好事。”

茶館裏來自不同階層形形色色的人,他們的世態人情,習俗時尚,真切自然地寫出了那個戰災連年,天災不斷的社會裏,底層人民生活的艱難困苦。戊戌變法時期,維新派推行新思想新主張,卻不從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皇權專制,廣大民衆哪有發言權利。軍閥混戰時期,政府只知爭奪領導權控制權,卻不顧人民安危,導致民不聊生人心渙散。在那個昏暗腐敗的時代,正直淳樸,自強公正的人得不到應有的東西,卑鄙無恥的統治者及高官卻總能仗勢欺人爲非作歹,世道如此不公,人民羣衆怨聲載道,這樣一個視人民羣衆如草芥的時代必然走向衰亡。

我很慶幸自己生活在這樣一個人民當家做主、和平美好的時代,我更應該珍惜當下,展現新時代青年人朝氣蓬勃的精神氣,做一個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熱血青年。

讀《茶館》有感 篇29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還有些疑惑,一個茶館能寫出什麼東西?單憑一個茶館就能道出一整本書來?確實另我感到疑惑。茶館,一個很是普通的地方,在中國也是極爲常見,但它在老舍的《茶館》裏確實是一個特別的小社會。老舍筆下的茶館幾乎濃縮了整個社會的各種形態,並能隨着社會的變革演繹出一幕幕驚心動的畫面。

老舍先生說過:“沒有生活,即沒有生活的語言。我有一些舊社會的生活經驗,我認識茶館裏那些小人物。我知道他們做什麼,所以也知道他們說什麼。以此爲基礎,我再給這裏誇大一些,那裏潤色一下,人物的臺詞即成爲他們自己的,而又是我的。”打仗也要知人知彼才能百戰不殆,我們要特寫一件事情或是一個人,就必須對這件事或這個人瞭解深刻,如果連他們的特點都不能瞭解的話,那就只能寫到一些外在的表面的東西,根本體現不出他們的內心世界。在寫作方面,我們應該多閱讀名家的名著,去挖掘他們是怎樣地去刻畫人或事物的。在學習中慢慢提高自己的寫作頓悟,逐步提高自身寫作能力。

老舍從北京裕泰茶館的表面繁榮景象一步步寫出整個社會的悲哀,茶館裏會聚了社會上的各色人物,太監、實業家、愛國者等等,繁榮的背後總有悲哀的故事作墊。《茶館》代表了老舍話劇創作的最高成就,作品以舊北京城中的裕泰茶館的興衰爲背景,透過對茶館及各類人物變遷的描寫反映了從清末民初到抗戰勝利後三個不同時代的近五十年的社會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動盪、黑暗和罪惡。王利發是裕泰茶館的掌櫃,他接替了父親留下的生意,也繼承了父親的經營方法和處世哲學。上至宮廷太監總管、吃洋教的惡霸、社會上的流氓頭目、下至吃官餉錢糧的清閒市民、買兒賣女的貧苦百姓,都是王利發的應酬對象。他既圓滑又冷談地對付每一位顧客,不僅體現出他的精明能幹,還體現出了剝削階級的影響與烙印。

裕泰茶館可以說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容納各色人物並把各個階層人的代表一一表現出來。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道出了五十多年來的社會變遷,這些變遷又離不開政治問題。把政治舞臺上的高官大人和小人物集合到一個茶館裏,用他們生活上的變遷來反映社會的變遷,側面地透露出政治消息。這樣的一個社會帶給我們的思考和啓發也是不容忽視的。

讀《茶館》有感 篇30

放暑假在家,每晚跟爸媽一起守在電視機前等待中央八臺播出的電視劇版《茶館》,雖然我是從二十幾集纔開始看的,但看了一集就被深深吸引住了。最近,經典文藝作品的翻拍版往往令人,如新版《三國》、新版《紅樓夢》等,但這部《茶館》卻異軍突起,在觀衆中贏得了非常好的口碑。究其原因是導演編劇和主創們對老舍先生原作的用心理解,忠於原著的精神,但並不囿於原著的框架,進行了創造性的改編和再現。《茶館》原著最本質的精神是“形喜實悲”,是對這個無比顛倒和荒唐世道的無盡嘲諷正如老舍先生在創作時所言“想要寫一部最悲的悲劇,其間迴盪着無恥的笑聲”。除此之外,老舍先生作品的魅力也在於其文字和人物中透出的濃厚的老北京韻味,以一種黑色幽默的方式刻畫了那個年代老北京風俗、人情、政治的方方面面。應該說在這兩點上,電視劇版的《茶館》把握的非常到位,沒有糟蹋經典。

但仍有美中不足之處,特別是後5、6集其精彩程度明顯大打折扣,有強弩之末之勢,爲了湊集數而拉長了故事情節,反而使整部劇的藝術性和觀賞性受到和減損。另外,茶館大掌櫃王利發的妻子被美國大兵的吉普車撞死這一情節設定值得商榷,編劇似還未跳脫出五十年代初反帝主義和過激民族主義的巢窠,於目前國際化和現代化的社會氛圍不太合適。

此外,有關龐太監的後人登基的情節也顯得不倫不類,試想當時已是1946年,國共兩黨激烈交戰之時,國民黨政權已風雨飄搖,身爲國民黨憲兵隊長的沈處長怎麼會幼稚到在當時搞復辟,如果是爲了以此吸引共產黨地下黨人自投羅網,劇中也未作清楚的交待,令人看了感到可笑,卻摸不着頭腦。總體來說瑕不掩瑜,這部《茶館》應該是今年中國電視熒屏上的優秀作品,大衆的口碑說明,羣衆的眼睛是雪亮的,相比依賴明星、炒作、華而不實的佈景,用心寫故事,貼近社會和人民心聲的作品才能煥發持久的生命力。

標籤:通用 茶館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