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月亮和六便士》的讀後感(精選12篇)

讀後感1.41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月亮和六便士》的讀後感(精選12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月亮和六便士》的讀後感(精選12篇)

《月亮和六便士》的讀後感1

地上滿是六便士,他卻擡頭看見了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毋庸置疑的文學經典,一開始並不太理解書名的含義,甚至會覺得有點莫名其妙,因爲朋友提前而對此書產生興趣,如今讀來,甚是喜愛。

我無法想象那些終日被生活所迫而做着自己不喜歡的工作的人們,他們有許許多多可以改變的機會,或許他們曾千千萬萬次想過要改變,但始終沒有付諸行動。

斯特里克蘭突然的離開,讓人摸不着頭腦,旁人不斷的揣測他可能的去向,甚至於他的妻子也認爲他是因爲他與某個情人走了。

那個之前沉默寡言的斯特里克蘭與後期形成巨大反差,因爲熱愛,因爲心中那束光,沉默是因爲被某些現實的因素所束縛,直到他丟下所有人都認爲美滿的家庭與所擁有的一切,才正真找到了自我,活成了自我,就像被桎梏的身體重獲了自由,重新擁有了信仰與期待。

在毛姆的筆下,看似每個人都與我們不相干,但其實都像是我們身邊的某某,在你不顧一切去追尋自己夢想的時候,會有人譏諷詆譭,有人從反對到接受,有人義無反顧的支援,也有人默不作聲付出。

但主角永遠是你自己,決定權在你手裏,能爲你負責的只有你自己,你聽見的所有反對或贊同的聲音都是基於你的選擇,他們各有各的理由支援或反對,只有你自己才真正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爲了自己熱愛的事情,我願意付出一切,即使看上去遙不可及的地方,也會因爲你的努力你的不放棄離你越來越近。

最後抵達終點固然再好不過,如若沒有,也絕後悔,因爲這是我的選擇。

《月亮和六便士》的讀後感2

“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擡起頭看到了月光。”第一次看到這時還未讀過這本書,但這句話就像是自由、理想和現實撞出的火花點亮在我面前。

細細讀,作家毛姆用自己對人性敏銳的洞察,用幽默的文字、動人的情節、深刻的思想編織了一位藝術家的傳奇人生,探索了藝術與生活的矛盾與相互作用。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年過四十,前半生簡簡單單生活,看起來很幸福。縱使與他關係最親密的夫人曾說他沒有一點藝術細胞,像個木頭,但他毅然決然地放棄一切開始追逐夢想,

我喜歡他即便深陷噩運但卻依舊深陷其中的享受姿態,也佩服他即便充滿未知卻依舊不回頭地踏上塔西提島。

月亮高掛夜空,六便士是生活必須,月亮和六便士的選擇,誰都沒有錯。每個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活着的意義多樣,只要忠於內心,誠實地面對內心的聲音,認真地選擇自己對社會該做什麼貢獻,這就足夠。思特里克蘭德用拋棄道德枷鎖來追求靈魂的聲音很動聽,亞伯拉罕聽從內心的聲音放棄高薪醫院而去當檢疫員也是一種選擇,這不是糟踐自己的生活,而是高於生活高於物質地去追尋精神世界。

書裏所言:“這種安詳寧靜的快樂好像有一種叫我驚懼不安的東西。我的心渴望一種更加驚險的生活。”循規蹈矩的生活是否讓你失去了一點快樂呢?那就勇敢起來吧。能像主人公那樣爲了理想而癡狂的人是少數,但是,是否有的時候,我們也能偶爾擡頭望望月亮呢?

偉大的物理學家霍金去世了,但我想他留給我們的這句話“Look up at the stars, not down at your feet.”和毛姆想要傳達的是一樣的意思吧——腳踏實地,但要仰望星空。

《月亮和六便士》的讀後感3

看完《月亮和六便士》,說實話,並不贊成男主的做法,雖然他選擇了心中的月亮,在其死後,他也成了世界聞名的藝術家。然而,不負責任,自私,冷漠無情,臉皮極厚,毫無感恩之心這些標籤我還是想貼他身上。如果爲了追尋心中的理想要拋妻棄子,不顧家庭的責任;冷漠無情,不思感恩,傷害他人;難道因爲他是天才,他能堅持心中的理想,敢於突破世俗,所以這些就都應該被原諒嗎?至少在我眼裏他是個渣男,自私鬼當然,他也是個敢於世俗,特立獨行的天才畫家。畢竟每個人每件事都應該批判性的去看待思考。

故事讓我想起了《天堂電影院》的結局,數十年未見,縱使兩人仍然相愛,男主終生未娶,但女主最終還是迴歸了理性,畢竟已爲人母。相反的,電影《兩小無猜》的結局讓我很反感,兩人嘻嘻哈哈的打賭“敢不敢”,就是不承認彼此相愛,但最後的結局兩人終於在一起,然而男主卻是拋妻棄子,女主也是拋棄了丈夫。這樣爲了心中所愛卻毫不顧忌他人的做法實則讓人喜愛不起來。雖然電影是非常不錯。

現實中我想起了之前有跟人討論過關於旅行的一個問題,有些類似,但也不加過多論述了,大致就是關於“只要你旅行的慾望足夠強烈,錢和時間的只是你慾望不夠強的藉口”。也想起了之前跟她爭論過關於徐志摩是否算渣男的一個問題,也有些類似吧。

支援每個人去追尋他心中所追求的,只要時機恰當,哪怕你根本不會成功,只要你自己能所求一份安寧便可,但前提是別過多的傷害他人。某些時候過度的不在乎他人的看法可以理解爲自私。

不過也可能我是這樣的一個想法,所以脫離不了世俗,只能泯然衆人矣。

《月亮和六便士》的讀後感4

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本書作爲一部小說,同樣跟書中主人公的畫作一樣折射了20世紀初期的世俗風雲。

開頭描寫主人公逝後畫作名聲大噪,但凡跟他有點關係的人都流傳着他的各種見聞八卦,真真假假。然後描述從他離開妻子兒女從英國奔走到法國之後義無反顧追求自己的理想,從人生的半中腰踏上一條走向偏執畫家的不歸路。

從作品的雛形到成行的這期間,主人公經歷了人生的各種不堪但都能視如草芥,從因生活窘迫寄住到德克家,傾愛其妻反迫自殺,又奔走異鄉,被愛塔愛上育子,所有經歷只化作了素材,愛於一時,對美的執着仍然一如既往,短短數年,畫作隨其漂泊,散落各處,後患麻病,終其一生,造就不菲價值。

比起對一部文學作品的作者在人物的心境,神態,動作,環境的烘托等等寫實的功底和素養來說,對這部作品更傾向了對故事情節跌宕的關注,作者傾注了大量篇幅滲透人性,在精神追求與現實物質方面的權衡,不惜爲藝術忘我,忘卻周遭,穿透世俗,創作於深邃。

爲那個時代慶幸,出現精湛絕技的畫作流傳於世,進而引發後來者對畫家背景驚世駭俗的故事,這或許也是文藝作品在不同時代的週期規律,具有時滯性,梵高和莫奈是否也是如此,紅樓夢應該是的。張愛玲在遇到胡蘭成之後的文學成就才更上高度。

不幸的是,主人公在經歷了人世間多少苦難得來了舉世成就,愛他的人,莫過於都愛到塵埃,才生出花,又被冷冷拍打,泯滅了一切,或許這纔是文藝作品該有的出場姿態,如蒙娜麗莎的微笑一樣神祕纔是優秀。

幸與不幸,更與何人說。

《月亮和六便士》的讀後感5

一直以來讀完書,就在腦子裏隨便想想就完了,懶得不願寫書評,所以思緒一直是亂的。

很多時候翻開一本書開始看的時候並不知道里面有多精彩,於是遇見精彩的時刻內心就有多喜悅。

開篇引入是從藝術家的妻子開始的,讀的時候完全不知道最重要的人物是她的丈夫,而且整本書的主角似乎都不是藝術家,卻又在“我”和與他接觸的人說的話發生的事中,讓他的性格和形象承現在眼前。這樣的設計正是我喜歡的地方,而且有趣的是,作者是用“我”來敘述的,“我”又在書中有趣而真實地分析了各個人物性格和這個世界,我們看的時候會跟着他思考,自己也會去想。誰說一本好書不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呢。

看似是一個離經叛道的故事,卻又讓人感動、震撼,又覺得神聖。畫家對他的理想,藝術追求,從沒有失去勇氣。從沒有人可以真正擺脫別人的眼光看法,不計較得失,不在乎自己做的事日後真的會給自己帶來益處,他真正掙脫了枷鎖。一個執念,一個信仰,就是一輩子。他用生命最後的時間,把他對這個世界的理解,他所知道的祕密,創作、表達在畫的世界裏,透過作者的敘述,我們好像真的看到了那幅驚世駭俗的畫,但又揭不開它隱藏的祕密,因爲畫家最後高傲又輕蔑地毀了那個我們永遠不會知道的世界。

雖然是外文翻譯,我是在讀完整本最後看的翻譯者導讀,他說看到最後熱淚盈眶,由此可以看出翻譯者翻譯時會相當用心,也確實翻譯得很好,很多時候詞美又貼近中國文化,很多註解也很有意思。但是透過這些依然能感受到原作家不一般的文采。

《月亮和六便士》的讀後感6

選擇月亮,或者是六便士,怎樣選都沒錯,不同的選擇就是不同的人生,斯特里克蘭德這個人物的.性格真的很特別,他與別人的對話,我總會想去觀察他是怎麼的反映,他總是嘲諷他人,心裏也沒有什麼道德約束,又是極其幸運又不幸的,在人生的最後時光有一個女人願意不棄不離的照顧他愛着他,不同情他也給他自由,做到了他對女人的所有需求,不幸的是,在有生之年沒有目睹自己的畫會是多麼偉大的作品,但這點不幸,對他來說也是無所謂的,他從不在乎這些。

月亮和六便士的某種思想與作者的生活經歷息息相關,你在看到他對女人的某種偏見,或者可憐那些註定孤獨卻要結婚的人的一些描寫,都可以想到在現實生活中他作爲一個同性戀,後來迫於現實壓力等,去娶了一個女人,後來離婚也付出了鉅額的補償。就讓我想到以前上語文課,我們去學習一篇文章時,總是先去了解這個作者,還有創作的背景,才能更好的讀懂這篇文章,可惜,以前很少會注意這個。

我很喜歡開頭,作者在描寫一些人物的性格時,充滿曲折,剛開始給你樹立一個怎樣怎樣的形象,然後再去打破這個形象。人總是難以理解的,朝夕相處的人你可能都不一定了解他們,僅僅憑藉他人的話語又怎能知道事情是怎樣的這個人是怎樣的。

毛姆是個很成功的作家,他熱愛寫作,同時他也很有錢,可以說也是個擁有月亮又擁有六便士的人,他刻畫的斯特里克蘭德的形象,也像是表達他對於理想的追求,放棄六便士,追求天上的月亮,就像在表達他對寫作的熱愛吧

《月亮和六便士》的讀後感7

在剛開始讀到這本小說主人公的時候,對他的外形,和個性的描寫總讓我聯想到梵高,原來小說主人公 Charles Strickland 的原型是Paul Gauguin 。而高更和梵高的友誼充滿了傳奇色彩,他們在藝術上相互借鑑,共同學習,可分歧卻也無時不刻的存在着,最後倆人的友情在短暫的62天親密接觸後,以梵高的割耳鬧劇收場。

梵高瘋了,梵高死了,高更也從此離開巴黎去了南太平洋的一個默默無聞的島嶼Tahiti;其實兩個人有很多相似之處,都差不多是瘋子一樣的天才,梵高是確確實實的瘋子,高更可能還差那麼一點兒就是瘋子了,所以他走了很長很長的時間才最終達到了自己的藝術天堂,而梵高相對於他來說要幸運的多,梵高早早的找的自己的藝術之路,在巔峯時刻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高更曾請求巴黎的朋友給他寄向日葵種子,由此可見他對梵高的懷念,我想他肯定後悔了,後悔在梵高最脆弱的日子裏開了他,他對梵高的死肯定是愧疚的;

非常讓人慶幸的是,高更生命中最重要的在大溪地島上完成的作品《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像何處去?》並沒有像小說中那樣被燒燬,而是幸運的留存了下來;

高更的晚年確實是貧困交加,疾病纏身的,但是具體的情形誰也不知道,毛姆在小說中的描寫異常悽慘,可能是小說的緣故,作者加了很多大膽的猜想,和語言的加工,藉此增加對主人公悲慘命運的烘托吧。我覺得毛姆這篇小說的主人公身上有着高更和梵高兩人的影子,高更和梵高的個體互相矛盾,他們的命運和對藝術的執着又互相輝映,可能毛姆也是想對這段友誼給予些美好的詮釋吧!

《月亮和六便士》的讀後感8

最近終於把這本書看完了,整本書其實就是介紹天才畫家斯特里克蘭的生平,如果不是讀了書前面的序,我想我也不會知道這本書書名的含義,每個人都有夢想,可是隨着年紀的增長,面臨上有老下有小的壓力,誰又敢灑脫的拋棄一切去追求自己的夢想,特別是藝術這樣虛幻的夢想,而且藝術家一般活着的時候是貧困潦倒,死後無人知曉,除非是世所罕見的天才才能流名千古,但是,這世上又有幾個天才呢。書中的主人公在我看來是個比較極端的例子,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或者說追求美的道路上。

其實我覺得這是一個哲學問題,是選擇美好理想的代表——月亮,還是臣服於現實,彎腰撿起腳邊的六便士。我們中國自古倡導中庸之道,理想和現實,不必一定做個選擇題,我想,在享受現實生活的同時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可以說,追求美是人類的天性。

書中另一個讓我感覺強烈的地方,就是超脫物質享受,沉醉於精神世界,感覺有點類似修行。想起一句詩: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經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不過我想作者想傳達的意思,是說:現在我們生活的世界太過複雜,太過精緻,反而沒有原始粗獷的美。就像一個人,吃了太多精緻的食物,非但不會健康,還可能會生病。

精神也是一樣吧,我們被各種精緻的東西包圍,讓自己活得很體面,吃精緻的食物,欣賞了太多加工的精緻美景,精神也會生病的吧。

想起古希臘的一個神,只要身體接觸土地便可以獲取力量,它的母親是大地之母,很多時候,我們不開心,是因爲內心的不踏實,腳下穿着鞋,踩着的是水泥地,與原始的土地隔離了,活在一座座冰冷的鋼鐵森林中。返璞歸真,放飛自我,尋求精神的解放,追求自己想要的自由。

《月亮和六便士》的讀後感9

小時候以爲,人長大了之後就會開始談夢想。後來長大了才發現人更多的是懷念年幼時的敢想敢做。我以爲,人只有在青春期纔會迷惘,是因爲後來大家都找到了夢想,慢慢才發現是大家都習慣了生活。

理所應當地,每個心裏裝着夢想的人都會被迫害。真不怪我們,在我們看來,夢想就是白日夢。

人總要吃飯。用勞動來交換糧食比直接生產糧食更輕鬆一點,這樣我們可以省下時間來做喜歡的事情。爲了省下更多時間,我們要花更多時間去熟練技能。於是我們就陷入了這種怪圈之中。幸好啊,我們還能夠繁衍後代,延續我們做不完的事情,然後投入時間不斷糾正他們往既定方向前進。生活可能就是這樣吧。只吃飯不幹活的人是非常無恥的。

我討厭毛姆筆下的斯特里克蘭,他太過於冷酷無情,他傷害了那麼多愛着他的人。

書中的男主角是以保羅。高更爲原型的,而保羅。高更比男主角的生平看上去有了很多人情味。

所以一切都是作者的構想,斯特里克蘭只是一個純粹的夢想化身。也好,世界上從來沒有過這麼薄情的一個人。

一個心懷夢想的人也許會名垂青史,也許不會;但必定不會被大多數人所理解。這大概就是人類社會最大的幸慶和悲哀吧。

“雖萬千人,吾往矣”“十年一覺揚州夢,不負青樓薄倖名”“忍把功名,換了淺斟輕唱”

《月亮和六便士》的讀後感10

毛姆用一種平鋪直敘,不加修飾的手法近乎坦白地訴說了他所瞭解的斯特里克蘭的一生,這剛好跟斯特里克蘭畫畫的技法一樣,粗糙卻動人。

作爲畫家,半路出家的斯特里克蘭毫無疑問是成功的,但作爲父親,丈夫,朋友,股票經紀這些角色,他可謂是不折不扣的失敗者,甚至是可以被世俗道德所譴責的對象。但這些在前者面前好像不值一提。

都說這是一本關於夢想的書,“滿地都是六便士,而他卻擡頭看到了月亮。”如果僅僅以此爲例,來歌頌夢想的偉大,未免有些空中樓閣與不切實際,很像成功學告訴你,只要朝着夢想不斷努力,就會成功。要知道,主角斯特里克蘭是一個被上天眷顧的寵兒,他很清楚的知道自己被賦予的夢想與才能,他所做的就是一直畫下去。而他的朋友斯特羅夫,因爲僅僅被賦予了創作衝動卻沒有相應的才能,最終只能在追逐不切實際的夢想中迷失了自我。

所以,夢想不能一概而論,沒有誰比誰的更進階,我想對於查理芒格和巴菲特而言,六便士比月亮要神聖很多吧。

也許每個人都是帶着某種使命來到這個世界上,有些人很幸運,但絕大多數人找到那使命可能要像去西天取經一樣難,所以很多人中途就放棄了,過起了看似“合理”的生活。我覺得這本書想喚醒的就是這樣一羣“合理”的人,不妨停下腳步,擡起頭,再試試看?

《月亮和六便士》的讀後感11

花了點時間,思考該如何評價這本好評如潮、被許多人奉爲圭臬的書。

看到很多人在爭論到底應該擡頭仰望月亮,還是俯身去拾六便士,然後得出一個讓我很想呵呵的結論:要對這個庸俗的社會豎起中指,一頭扎進理想且永不回頭的人才是最酷的。毛姆塑造了一個冷漠自我的天才,藉以藐視一個現代社會的文明人所倚重的一切,物質、名利和人際,撕掉這層面具之後的我們還剩什麼,我理解爲三個層面,一是自我,二是自我對外界的感知,三是自我 感知的個性化表達。非要在月亮和六便士裏選擇其一,大概就像在問你媽和我同時掉進水裏你要救誰這種智障問題一樣吧。斯特里克蘭是個極端設定的小說角色,極端自我又極端天才,人們可說他恃才傲物也可對他的成功頂禮膜拜,但如果他的一身臭毛病落在一個凡夫俗子身上,比如一個同樣不顧一切追尋夢想卻最終失敗的人,衆人的評價一定是截然相反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夢想與人情味、友善待人、社會道德感並不矛盾,相反其實我更喜歡布魯諾船長關於生活的溫和追求,這同樣是一種美。

整體來說有啓發有感想,其實可以打四星,扣掉一星純粹是因爲部分對女性充滿惡意、過分刻薄的諷刺(不客氣地說一句,毛姆大概是個自命不凡的樸素唯物主義論者),以及不喜歡各種過於直白、充滿灌輸性的主題說教。

斯特里克蘭用繪畫這樣的方式來表現自己的感知,毛姆也是透過文字表達自己的看法,只是這看法是否被人認可就見仁見智了,我只是一個持保留意見的讀者。

《月亮和六便士》的讀後感12

沒想到這是一本類似於人物傳記的書。閱讀前並沒有看簡介。只覺得這本書的書名詩意滿滿。

如果單純當做故事看,並不是很有趣,因爲在敘述主人公的故事的主線之外加了許多看起來並無關聯的“旁枝末節”,有些生澀,有些看起來無趣。感覺毛姆是一個謙虛和善的人。不去管故事是否真實他用一種現實主義的表現方式敘述故事,使其讀起來有很強的真實感,但是內容卻是一個在現實基礎上,“不切實際”追求理想的奇怪的甚至可怕的人的故事。

作品得到了衆人認可的人不一定就一定有高尚的情操,但是他很有可能有跟別人很不一樣的地方。

斯特里克蘭一頭扎進理想的態度和重婚後的土著妻子愛塔是相配的。塔希提島這個包羅萬象的地方和他也是相配的,他在那裏(塔希提島)終其一生,全身心地投入創作。原來錦衣玉食的妻子追求虛榮,要求他時刻戴起面具保持“體面”,他逃離。其後的女人又要佔有他,企圖從繪畫手中奪走他,可是繪畫對他來說比一切都重要,他拋棄了妻子兒女和優渥的生活,不是爲了追求所謂“真正的愛情”,結果悲劇收場。那時候的斯特里克蘭冷漠得讓人害怕。

如果我身邊有這麼一個人,我覺得他一定是個瘋子。可是誰知道呢,我們看起來瘋子出毛病的部件,可能正在另一個領域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