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通用8篇)

讀後感2.42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國演義的讀後感(通用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通用8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1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電視播了《新三國》,我每天都坐在電視機前,觀看三國。

義---三國的標籤,《三國》義嗎?看了電視劇《三國》以後,我不敢苟同這個觀點。

每一次逃跑的時候,劉備總跑在第一個,不顧兩個結拜兄弟,自己先逃。這就是義?呂布乃武藝高超之豪傑,卻爲了美女貂蟬,讓父親死在自己的刀下。這就是義?司馬懿搶走了曹操打下的一片江山,如此奸詐。這就是義?

很顯然,我的認爲是膚淺的。於是我又開啟了書本《三國演義》,細細品讀。

說到義,不得不提到蜀五虎中的紅臉關羽關雲長,他武藝過人,人生最重一個“義”字。當年曹操在俘虜雲長時,不忍心殺這位當代名將,還送了他一匹寶馬---赤兔。而赤壁打敗曹操後,曹操被關雲長抓住,曹操已無力迴天,但重義氣的關羽卻沒有殺他,因爲曹操也對他有不殺之恩,所以關羽華容道放走了曹操。這就是義。

蜀五虎中另外兩元忠將趙雲及黃忠,誓爲保護祖國。每當衝鋒時,趙雲總是做先鋒;每當回營時,趙雲總是斷後殺敵。而單騎殺千軍救阿斗更是令人驚歎。黃忠就更不用說了,爲了殺敵,這位忠臣爲了蜀國,他拖着70多歲的身子骨征戰,爲國家獻出了生命。這就是義。

而蜀軍師諸葛孔明,不僅才華出衆,學富五車,且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備三顧茅廬,令他感激不盡,誓爲蜀國效勞一生。他的才華,展現在他的功績上:空城計、草船借箭、赤壁借東風……當他已無力迴天時,他還讓士兵用木頭做成他的樣子,放在馬車裏,讓人們以爲諸葛亮身體還好,讓敵人膽寒,放棄攻打蜀國。他一次又一次地將蜀國從滅亡的邊緣拉上來。這就是義。

《三國》中英雄無數,他們以自己的方式演繹、展示“義”。作爲一名現代小學生,我們要努力學習,熱愛生活,團結互助,活出自我,以現代人的方式詮釋“義”。

三國演義讀後感2

在酷熱的暑假裏,我讀了很多很多的書,其中我最喜歡的書就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

這本書講述的是蜀、魏、吳三個國家發生的紛爭的故事。時間是從漢靈帝中平原年黃巾起義到西晉大康元年三國統一爲止。

在這本書裏我最喜歡的人物是諸葛亮,因爲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什麼計謀都瞞不過他。

在書中我最喜歡的一段是草船借箭。由於諸葛亮十分聰明,這便使周瑜十分嫉妒,想找藉口害他,於是對諸葛亮說:“與曹操水戰什麼武器最好?”諸葛亮說:“弓箭最好。”“沒錯,不過軍中缺箭,早就耳聞您足智多謀,這件事您可有辦法?”“沒問題,我願立軍令狀。”最後周瑜給諸葛亮三天讓其供上十萬支箭。什麼也難不倒諸葛亮,在第三天的時候利用當時的天氣、成束的草和二十隻船從曹操那裏“借”來了十萬支箭。周瑜詳細聽了諸葛亮輕鬆取來十萬多支箭後,大驚,感嘆到:“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是不如他呀!”

讀了這本書後,我決心要好好學習,做一個像諸葛亮一樣學識淵博的人,長大爲祖國效力。

三國演義讀後感3

我最喜歡看軍事方面的節目了,但是閱讀《三國演義》,卻讓我體會到了另一番軍事天地。《三國演義》中有許多俠人義士,作者極力地歌頌了他們的忠肝義膽,他們豪情滿懷,爲了朋友,爲了正義的事,他們可以放棄一切,甚至是生命。

《三國演義》中對於許多戰爭情況的描寫,作者注重戰爭前期智慧的碰撞和謀略的較量,具有較高智慧的人,運用高超軍事謀略,有時不費一兵一卒便能讓強大的敵人退卻,就像孔明運用空城計嚇退司馬懿一樣,集中體現了智慧和力量。

我們現代化的戰爭,運用了許多高科技武器,而且在戰爭中,這些高科技武器佔據了主要地位。而人力則好像只佔了一個配角的位置。三國時代,智慧的角逐演變到現在,便變成了科技與生產力的角逐,但是在我們現代化的戰爭中,是不是也可以多多發揮智慧的力量呢?

三國演義讀後感4

都說好書不厭百回讀,《三國》便是如此。

讀得多了,心中便隱隱地匯聚一條大河,奔流不息,訇然作響。那飛濺的浪花遠遠地吹灑過來,霏霏地溼潤了我的呼吸。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在這條喧囂的大河中,有的人叱吒風雲成爲萬衆矚目的英雄;而有的人卻只能成爲匆匆過客抑或別人的笑柄。這天壤之別,其中自有奧妙。

於是,在我眼裏《三國》便是一部演繹英雄之道的奇書了。

一 、仁 義

三國中的英雄,最富有傳奇色彩的非劉備莫屬了。

曹操煮酒論英雄時,曾語出驚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當時曹操雖有試探之意,但心中必定認爲劉備具有英雄的潛質。曹操是察覺出什麼端倪了嗎?而後與曹操三分天下的,果然就有劉備。真的,不得不佩服曹操的慧眼識英雄。

但是,劉備並不是一開始就是英雄形象。至少,在剛出山時。剛出山時,他形如一粒草芥。他並不像孫權那樣,坐擁江東,已經有父兄打下了一片富庶江山;也不像曹操那樣,官宦出身,家有餘財,可以廣招天下豪傑。沒有實權,沒有財力,沒有資本,可謂一窮二白。但他從賣草蓆的一介凡夫到滅黃巾軍的大將,又到日後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英雄人物。

我以爲,這不是僅憑一個諸葛亮和幾個將領就能做到的,問題的關鍵還在劉備身上,當陽撤退時,十幾萬百姓跟隨他渡江。手下將士提議棄民而逃,劉備泣曰:“舉大事者必以人爲本。今人歸我,奈何棄之?”攜民渡江,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真是聞所未聞了。這樣的代價是什麼?是被曹操大軍趕上,幾乎使他全軍覆沒,也幾乎使他丟掉性命。很多人認爲,劉備此舉假仁假義收買人心。可是,那種危險時刻不去保全性命,而去博取民心,好像不太可能。似乎唯一的解釋,是他真的`仁義。

因爲“仁義”,才使他不忍心拋下跟隨他的百姓。因爲“仁義”,才爲他贏得民心。民心所向,想不成一番霸業也難。《論語.顏淵》中:“樊遲問仁。子曰:‘愛人’。”一語道破天機。其實“仁義”並沒有那麼高深,只要心中有愛,“仁義”就在身邊了。只可惜,城市飛速運轉的錶盤拖着時代龐大的虛影步步前行。霓虹燈的光華暗淡了滿天的星星。人與人之間更是充斥着不滿與猜忌。

有人說,要做到“仁義”談何容易呢?

如果你看到衣衫襤褸之人眼神因爲飢渴而黯淡無光,不禁伸出援手。我想,這就是最簡單的“仁義”吧!不要在意是否會受騙,不要在意別人如何評說,只要有一顆“愛人”之心,行正義之事。這就夠了。

不顧一切做有仁有義之人,這也是英雄。

二、 抗 爭

曹操,三國中最有爭議的人物。儘管《三國》爲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作者把他作爲反派人物,描寫成大逆不道、奸詐多疑、“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小人。

魯迅先生說,曹操其實是一個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

這話於我有慼慼焉。

遭到張邈和陳宮背叛後,他曾一度無家可歸;征戰張繡時,他失去大將典韋和子侄,差點自己被殺;馬超、韓遂舉大軍叛亂時,他混跡於亂軍之中,被迫割須棄袍才逃得性命。

曹操一生的道路佈滿荊棘。可是他並沒有因此而意志消沉。過去的就過去吧,人是要向前看的。總有一天,會苦盡甘來達到人生的制高點。或許,他深諳這一點。於是,在長年征戰生涯中,他遇到困境從不退縮、從不動搖,猶如暴風雨中的海燕搏擊長空。 最終,他成爲三分天下的霸主。

“英雄不問出處”,每一個英雄在光鮮亮麗的背後總有一段辛酸史、抗爭史,只是不爲人知罷了。不由得想起曾經有一個老人。一次次徘徊在生死邊緣,與鯊魚鬥智鬥勇,即使最終只拖回一具龐大的魚骨,卻始終高擡着不屈的頭顱,好像君臨天下的王者。海明威先生說:“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他筆下的這位老人,不正詮釋了這點嗎?他那決絕的背影,同樣成爲永恆。

一個叱吒風雲指點江山,一個垂垂老矣仍掙扎在生活的底線。看似兩個截然不同的人啊,其實他們卻有着相同之處——不向命運屈服,勇敢地抗爭。如暴風雪中的一棵蒼勁的老鬆,不倒,長青。他們都有一個名字——英雄。

在生活中,會有很多的不公,很多的怨言。時常學習是不輕鬆的,考試是不如意的,生活是不順利的……但我們如果有這百折不撓的精神,勇於抗爭的意識,何愁不會雨過天晴呢?學會抗爭,做回自己的英雄。變成自己想要的模樣,一直朝着自己的目標走下去。這便是我想說的話了。

三、 謀 略

俗話說:“《三國》看智,《水滸》看勇。”三國中的英雄便比水滸的多了幾分睿智。好像謀略是英雄的標籤。沒有謀略的人,是不能稱爲英雄的。像董桌那樣,橫行霸道,專橫跋扈,勇而無謀,使用的是暴力手段,那隻能叫梟雄,最終落得個暴屍街頭的下場。

正如曹操所說: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營私結黨之機,吞吐天地之志也。

在《三國》中,曹操富有心機,老謀深算。明明是自己下令剋扣軍糧,卻借倉官的頭來安定軍心;爲了防範行刺,殺死侍者而佯裝不知;表示軍法嚴明,還耍出“割發代首”的把戲。如此種種,卻也使他的英雄形象蒙上“奸詐之徒”的惡名。

雖然,曹操計謀陰險有損英雄形象,但絕非有勇無謀之人,稱霸一方順理成章。可稱劉備是“腹有良謀”的英雄,未免有牽強附會之感。其實,從煮酒論英雄這一回合來看,劉備以驚雷掩飾自己被窺破身份的恐慌。其隨機應變能力,堪稱一流。以種菜澆花的韜晦之計,瞞天過海順利擺脫了曹操掌控,不得不說劉備腹有良謀。只可惜,劉備後來的光芒被諸葛亮掩蓋了。或許,是劉備精明地意識到諸葛亮的才華,甘願做一個幕後的主人呢?這何嘗不是“大智若愚”。所以說,英雄不能缺少謀略。缺少謀略,英雄似斷了翅膀的雄鷹,難以實現自己的凌雲之志。

我想,梁山好漢一直都是好漢 ,風風火火闖九州拼的是一身的武藝。謀略不足,而武斷有餘,註定了他們的人生之路充滿悲劇。好漢與英雄之間,只隔着一層謀略啊。

“勇”和“智”之間本來並沒有高低之分。只是想成爲頂天立地的英雄,非智不可。

歷史就像那滾滾的長江,無數的英雄化作長河的浪花,奔流而去。是非成敗,轉眼便煙消雲散。一頁翻過,便是世事滄桑。

可是回首相看,眼前飛揚的還是那一張張鮮活的面孔。那是攜民渡江的劉玄德,那是鞠躬盡瘁的諸葛武侯,那更是雖在演義中留下惡名卻功在千秋的曹孟德……

究竟是英雄造時勢,還是時勢造英雄?這些爭論似乎永遠沒有答案。但又有何妨呢,英雄演繹的英雄之道在千年之後依然浩浩蕩蕩,讓每一個讀到這些故事的人爲之心馳神往。

《三國》,一首演繹英雄之道的詩。

三國演義讀後感5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書中講述了《王允巧使美人計》、《關雲長過關斬將》、《曹操煮酒論英雄》等等三國時期經典故事,我最優感觸的莫過於諸葛亮的《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的故事講述諸葛亮利用天時地利的因素,巧妙的借用曹操的十萬支箭,真是了不起!這篇文章裏諸葛亮夜觀天象,他觀察到了三天時間的第三天早上有大霧,曹軍看不清。他就在起霧的第三天早晨命令士兵擂鼓吶喊,製造進攻的假象,曹操怕中埋伏,馬上命令弓箭手向江上射箭。在這篇文章裏,諸葛亮利用曹操生性多疑的心裏借到了十萬支箭。

《三國演義》書中的各位英雄,如朱瑜、諸葛亮、曹操、司馬懿等都自小熱愛學習,博古通今,知天文、懂地理、明人心,是值得我們現代的小學生學習的榜樣。我從現在開始要好好學習,學習書本中的知識,也多讀課外書本,拓寬自己的學習面,長大了成爲一個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才。

三國演義讀後感6

中國四大名著: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四大名著之首—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情節很生動,有頭有尾,有始有終,有些人認爲三國演義就是打打殺殺。其實,細細品味一番,就涌出了名著的特點。

裏面的人物描繪得很細緻、生動。比如說膽大心細的張飛啊、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啊、保守穩重的劉備啊……數不勝數的都描繪了出來。還有一些出自三國演義的成語,比如望梅止渴、料事如神……

再說說裏面的故事情節,有很多,他又是怎樣發生的,結束的,都很清楚,好像不知不覺的融入到了故事裏。

三國演義讀後感7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首,這裏的故事也是最精彩的。

在東漢末年,張角、張寶、張樑三兄弟領導黃金起義,官方發下榜文城招天下義士從軍,劉、關、張三人相遇,在桃園結拜爲異性兄弟。這之後纔有關雲長千里走單騎、黃忠計奪天蕩山、劉備三顧茅廬等一線經典故事。

我最喜歡的是諸葛亮三氣周瑜這章。

諸葛亮三氣周瑜就是在周瑜乘勝追擊曹兵時,讓趙雲攻下南郡、張飛奪荊州、關羽佔領襄陽,因爲周瑜箭傷未愈,昏死過去;二氣是周瑜用美人計,被諸葛亮識破了,周瑜追擊,中了諸葛亮的埋伏,逃走時,劉備的士兵齊聲高喊"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周瑜又氣昏過去;三氣是周瑜用聲東擊西之計,被諸葛亮識破了,大敗。最後死於巴丘。

這個故事告訴告訴我們做人要大方、寬容。不要心胸狹窄,以免得到周瑜那樣的下場--聰明反被聰明誤。

三國演義讀後感8

《三國演義》講的是三個英雄好漢滅黃巾從而創立蜀國,又出現三國鼎立而又歸西晉的故事,細緻生動的寫出了魏蜀吳之間錯綜複雜的軍事、政治鬥爭。而且,以曹操、劉備、張飛、關羽、孫權、諸葛亮等藝術典型的數百個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以決然不同的方式寫下了自己獨特的一頁,並由此將三國時代波瀾壯闊的歷史背景和社會背景展現在我們面前。讀完這本書你會有一種奇異的感覺,要想讀第二遍。讀時會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彷彿你就生在那個時代,你就在和他們一起殺敵,你就在感受着他們的英雄情懷。不光如此,在你讀第一遍時有一種感受,讀第二遍是由有另一種感受,在讀又有新感受。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穫。

《三國演義》幾百年來廣爲流傳,膾炙人口,已成爲中國文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鉅作之一,所以我建議大家找來讀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