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高窗》讀後感

讀後感1.16W

最近斷斷續續把《高窗》看完,時間拖得太久,中間又丟了好長時間,最後解謎的部分,角色都有點對不上,也就看了個大概。

《高窗》讀後感

按理說,真相大白應該覺得痛快,但看完最後一行字,還是覺得有什麼無法釋懷。

偵探小說在文學界的地位一般不高,可以說,如果一本小說的題材是偵探,在比較文學性的起跑線上就先輸一籌。

但寫得好的還是有幾位,克服題材的`先天不足,讓人感受到超過一般偵探小說的文學性。

錢德勒是其中之一,當然他有很漂亮比喻,但僅僅如此是不夠的。

正好夏天的時候看了幾集波洛,兩者結合起來,想了想,真相大白時的這種無法釋懷大概是讓人感到文學性的很重要的一環。

通俗點來說,我覺得,讓人看了之後都會有點不痛快大概是“文學性”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不痛快”的表現方式可能多種多樣,但我想“不痛快”是共性之一,也許。

而偵探小說的先天不足也許就在這裏,最後的解謎時刻應該是全書的高潮,一切謎團應該在此迎刃而解,假如不考慮出續集,就不應該留下什麼模糊的點,讀者看到這裏,發現原來如此,在所有的謎團揭開後,兇手繩之以法後,讀者會覺得痛快,但可能很少會覺得遺憾。

如果要遺憾,要爲誰遺憾,爲了死者?爲了兇手?爲了偵探?爲了路人?

沒有這些遺憾,一本偵探小說也可以是一本合格的偵探小說,但有了這份遺憾,這本偵探小說會成爲別人口中“不止是一本偵探小說”的小說。

而錢德勒可以做到,在一本合格的偵探小說之外,在真相大白後,比起謎底揭開的痛快,更多感覺到的是遺憾,爲馬洛,爲受害人,爲兇手,甚至是爲了路人。

布洛克的馬修系列也有點這個風格,不過馬修的人設有點討巧,他曾經是警察,那天他喝了酒,他的流彈打死了一個小女孩。

標籤:高窗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