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二月蘭讀後感(通用5篇)

讀後感1.66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二月蘭讀後感(通用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二月蘭讀後感(通用5篇)

二月蘭讀後感1

初識二月蘭,還是讀了季羨林的《二月蘭》之後。

始讀季羨林的《二月蘭》,我被季老筆下的二月蘭深深地震撼了。在文中,季老極盡讚美之能事,對二月蘭的長勢,進行了傾情渲染:“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團紫氣,間以白霧,小花開得淋漓盡致,氣勢非凡,紫氣直衝雲霄,連宇宙都彷彿變成紫色了。”“大有凌駕百花之上的勢頭”“彷彿發了狂,從土地深處吸來一股原始的力量,一定要把花開遍大千世界,紫氣直衝雲霄”。

這那是花中的“灰姑娘”,這分明是花中之魁,花中之偉丈夫!

古人說:“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季老在耄耋之年,對“我的二月蘭”的愛憐與情結,源於對嬸嬸“老祖”與女兒“婉如”逝去的追憶與思念,源於對家庭曾經的祥與、溫馨的不再,“是非顛倒,人妖難分”“雖處人世,實爲異類”“被打得鼻青臉腫”的非人摧殘。

季羨林是譽滿世界的學術泰斗,他對中印佛教史獨到的研究,對世事、人生的參悟,在《二月蘭》裏得到了印證:

“東坡的詞說,‘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但是花們好像是沒有什麼悲歡離合。應該開時,它們就開;該消失時,它們就消失。它們是‘縱浪大化中’,一切順其自然,自己無所謂什麼悲與喜”“天運轉動,否極泰來”。

作者借用東坡的詞,與二月蘭花開花落自然之理,託物言志,詠物抒懷,袒露了自己的人生態度,字裏行間充滿了深沉的哲理與禪機——“天行有常,不爲堯存,不爲桀亡”,凡事順其自然,遇事不爲它動,處之泰然。

寫到這裏,我不禁想起了莊子,想到了鮑鵬山的《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

鮑鵬山在《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一文裏,分析了莊子思想形成的原因,提出了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不妨學學莊子的主張。

莊子生活的時代是個戰亂頻仍的時代。人世間的種種荒唐與罪惡讓莊子無所適從,亦無可奈何,他感到極度的痛苦、憤怒與絕望,所以,他以極端的荒唐、怪誕、孤傲、偏激的個性來對待人事。但是,莊子的精神世界又是矛盾的,他心腸很熱,對人世,人類無法釋懷,不能忘情,現實與人性的衝撞與無奈,迫使莊子選擇了徹底否定現實,與現實徹底決裂的人生態度——出世。

《秋水》記載了這樣一段故事: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千歲矣。王中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爲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莊子拒絕爲官治國,順其自然,逍遙終生,在戰國時期,不失爲一種修身養性,潔身自好的出路;在今天,當我們個體生活、事業遇阻,深感無路可走的時候,莊子的做法的確不失爲一種調節心理的好方法。

但是,應該指出的是,“出世”,只能是一時的權宜之計,決不能成爲我們時代的主流,我們需要的還是積極進取的“入世”精神,否則,國運難以昌盛,小康難以實現。

二月蘭沖天紫氣的描寫,是季羨林坎坷人生的寫照,是季羨林不畏強權,堅持自我,無私無畏人格魅力的寫照。

願二月蘭的精神,光照人間。

二月蘭讀後感2

最近很忙碌,我慢慢地開始有些厭倦生活。於是我走進圖書館,慢慢把心沉靜下來,拿起最心愛的散文,突然想起老師說的散文有“形散神不散”的精髓,我就找了一篇季羨林的《二月蘭》,無心的翻閱卻使我找到了生活的涼茶,我喝着,品着,二月蘭的芬芳竟然讓我重新看到了一線生活的曙光。

在介紹這篇文章之前,我得介紹文章的作者。

這篇文章選自季羨林的《懷舊集》,作於1993年。季羨林是一位國學大師,曾被看作是“老生派”散文的代表之一。

《二月蘭》是季羨林先生的託物寄情之作。先生以他豁朗明達的心胸、平樸簡約的文筆,給讀者講述了一個洋溢着淡淡二月蘭花香的人生歷程故事。

本文主要透過作者回憶一些與二月蘭的人與事,抒發了作者對自己失去的親人的無限懷念之情,也表達了作者在逆境中笑對人生冷暖,生活中體驗悲歡真情的人生感悟。作者用擬人、誇張與摹色手法,描寫了二月蘭隨着春風的召喚,兀自淋漓盡致的`怒放,紫氣直衝雲霄。它堅強地開着,不管世事變遷如何,一如既往地在春風招搖中笑對人世沉浮。二月蘭的一“怒”,紫氣衝雲霄,一切順其自然,應該開時,它們就開;該消失時,它們就消失,沒有所謂的悲與喜……然而,移花於情,作者的記憶開始開啟。

天地雖寬,陽光雖普照,作者卻依然感到無邊的寂寥與淒涼。二月蘭的順其自然,泰然處之的性格,與作者的處境形成鮮明的對比。花倒是能笑對春風,而作爲人呢?於是結尾有“我問三十多年來親眼目睹我這些悲歡離合的二月蘭,她也沉默不語,兀自萬朵怒放,笑對春風,紫氣直衝霄漢。”又是作者對二月蘭這一形象的提煉,達到了頂峯。在生命的逆境中,身邊的事物慢慢消逝,親人的離去,導致作者對人生悲歡離合的思考:悲中有歡,歡中有悲,悲歡交織難辨。文章以二月蘭貫穿全文,反覆描寫二月蘭,強化了感情,表現了二月蘭在逆境中巍然屹立,一切順其自然,遇事泰然處之的品質與寄託了作者的理想人格與提醒人們體驗悲歡離合的人生境界。

讀完此篇,我沉思了很久。對於我們這個時代的青年,情緒大起大落,面對人生的跌宕起伏更是虛弱得像一根牆頭草,沒有毅力,沒有理想,甚至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我們爲何就不能像作者筆下的二月蘭一樣,不管外界如何,我們都活出自己的個性,用堅強的意志笑對人生起伏。而當我們在社會的逆境中無法逆流之上的時候,我們可以回到家,去尋找一份溫情,去修補自己脫落的羽翼,待一切都準備就緒時,我們就可以像二月蘭一樣,一怒沖霄漢,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

二月蘭讀後感3

這的的確確,確確實實是我第一次沉下心來去觸碰季老先生的文章,以前只是在課本上讀到它在外留學時寫得日記,字字句句裏都充斥着國思鄉之情。課本里這樣的文章很多,讀了後,我也不留記憶。如今卻無意間翻到一篇老先生的《月是故鄉明》,還沒來得及去細細品味,就已經被這個題目給醉倒了,寫得多好呀,月是故鄉明,月是故鄉明,一語道破,點醒夢中人。往日裏讀到的那些,想念家鄉啊,故園,頓時都化爲了浮雲,都不如這五個“月是故鄉明”。

這篇的名字叫《二月蘭》,簡單而不失風雅,單調而不失古樸,極其吻合了老先生那種獨有的氣質。起先是被開頭提到的“燕園”二字迷住的,我極其嚮往那裏,去窺視那個海納百川、相容幷包的園子。殊不知老先生竟然住在那裏,轉念一想,老先生就該住在那兒,也只有那裏值得老先生祝我細細地往下看,看懂了什麼叫“一見鍾情”,徹徹底底地伏倒在老先生的文字之下。對這些文字油然而生一種“相見恨晚”的情感。

他說,二月蘭是在努力攀爬着的,這“攀爬”兩字用得妙絕,彷彿可以看見二月蘭那頑強的生命力。“連喘氣的聲音似乎都能聽到”二月蘭的喘氣竟被老先生聽見了,我癡笑,大概也只有老先生這樣的人能聽得見吧。

婉如是季先生的女兒,但是對她描寫,倒讓我想起了“江南伊人,在水一方”的場景,“她總穿過左手是二月蘭的紫霧,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綠煙,匆匆忙忙走去,把我的目光一直帶到湖對岸的拐彎處。”

“紫氣直衝霄漢,連宇宙都彷彿變成紫色的了。”這句話在文章中足足出現了三次之多,我本是覺得奇怪的,從沒讀見文章中竟出現了這麼多重複的語句,想拿着書去找胡老師問問的,但後來多讀了幾次,便覺得就該這麼寫,已經找不出比這更好的語句了。

上文中加粗的語句,都是自認爲寫得什麼有韻味的句子

我的這篇文章絕不是在點評,因爲即使讀了許多次,也不敢斗膽寫一篇點評的文章,只是寫寫心中的敬佩之情而已,僅此而已。

二月蘭讀後感4

二月蘭,是燕園裏再平淡無奇不過的小花,卻也是陪伴季老幾十載的老友。然而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時光流轉,花還是那樣的開,人卻是月月年年都不同了。季老說,花本是無情之物,只不過是人有情,卻偏偏要安在花的身上。人說“淚眼望花花不語”,而這花若是真的說話了,豈不是嚇壞了人?

我敬慕季老,一位真正的國學大師。無論治學還是自身修爲,都深深令人折服。當年驚聞季老去時,我長嘆“老一輩的大師逐漸遠去,新一代的人才也未見層出不窮”。時至今日,仍扼腕深有此嘆!

季老的散文,平和,質樸,打動人心。人如其文,他必然也是這樣一位謙和的老人。他只不過是透過燕園裏的二月蘭記錄了一些生活瑣事,卻讓我看到了他坎坷的幾十年,曾經的悲苦,如今的悽然。當初是時運不濟,如今是晚年蕭條。他由一個“不可接觸者”變成了“極可接觸者”,本是可喜,但至親遠去,又極可悲。如今他心中無悲,無歡,只有悽然。

讀了這篇《二月蘭》,我竟有些釋然。季老字裏行間流露的從容深深打動了我,我知道自己是想成爲像他這樣這樣可敬可佩的人。我深愛這樣靜謐平和的文字,可如今卻時時懷着一顆功利的心去看不喜歡的書。我違背了自己的內心,卻認爲是與現實的抗爭。

這篇《二月蘭》,是一位平凡老人回望歲月時的絮語。過去多麼激盪的情緒,到現在只是像涓涓的溪水,緩緩流進讀者的心田。我知道自己不需要對這樣一位老人報以同情,即便是晚年蕭然;他看淡了世事,坦然了自我,早已不爲外界的人事所動。他的一篇文,便足以掀起我內心凍結許久的波瀾,像一陣春風,吹醒了我心中的湖水。如今我唯一能做的,便是感謝,即使他走後許久,他的文字還能予我以啓迪。

二月蘭讀後感5

季羨林先生的“頒獎辭”爲:“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學問鑄成大地的風景,他把心匯入傳統,把心留在東方。季羨林:最難時也不丟掉良知。”

季羨林先生爲人所敬仰,不僅因爲他的學識,還因爲他的品格。季老的專業論著,我們難以享用(因我們的學識所限),但季老的散文隨筆,卻給我們展現了他熱愛生活、觀察生活的一面。鍾敬文在慶賀季羨林88歲米壽時說:“文學的最高境界是樸素,季先生的作品就達到了這個境界。他樸素,是因爲他真誠。”“我愛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話家常。”

季老的散文集《故鄉的二月蘭》其中有一篇《神奇的絲瓜》,給我印象深刻,絲瓜,太平常,太普通,我們房前屋後到處都有它的蹤影,但我從沒注意過它,直到我讀了季老的“神奇的絲瓜”,才注意到絲瓜也有“思想”。季老寫到:“我彷彿覺得這棵絲瓜有了思想,它能考慮問題,而且還有行動,它能讓無法承擔重量的瓜停止生長;它能給處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擔重量的地方,給這樣的瓜特殊待遇,讓它們瘋狂地長;它能讓懸垂的瓜平身躺下。如果不是這樣的話,無論如何也無法解釋我上面談到的現象。但是,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又實在令人難以置信。絲瓜用什麼來思想呢?絲瓜靠什麼來指導自己的行動呢?上下數千年,縱橫幾萬裏,從來也沒有人說過,絲瓜會有思想。我左考慮,右考慮;越考慮越糊塗。我無法同絲瓜對話,這是一個沉默的奇蹟。瓜秧彷彿成了一根神祕的繩子,綠葉上照舊濃翠撲人眉宇。我站在絲瓜下面,陷入夢幻。而絲瓜則似乎心中有數,無言靜觀,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彷彿含笑面對秋陽。”

我真佩服季老的觀察力和想象力。日本作家黒柳徹子的《窗邊的小豆豆》裏寫到“世之最可懼者,莫若有目不知其美,有耳不聞其樂,有心不解其真,既無感慨,亦無激情……之類也”。我們對我們生活的世界,熟視無睹,對自然界的變化缺乏欣賞,對周邊的事件麻木不仁……真真的可悲可懼。“大家”與常人的區別大概就在此吧,我們司空見慣的“蘋果落地”,只有牛頓想到了蘋果爲什麼不往天上掉,進而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燒開的壺水,爲什麼會把壺蓋頂起,也只有瓦特比別人多問了個爲什麼,隨之發明了蒸汽機,引發了工業革命。

我們不缺乏生活,缺乏的是發現美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