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讀五猖會有感

讀後感1.22W

讀五猖會有感1

對我們中學生來說,魯迅先生是活在課本中的一個人物,即使如此,也抵擋不住我們對魯迅先生的敬佩,碰巧在這段時間老師讓我們讀《朝花夕拾》,這無疑是最易完成的一項作業。

讀五猖會有感

在自家的院子裏,坐在椅子上,看着爺爺掃着地上的落葉,想起了這本書,便拿出來翻閱。看到序章,心中莫名有了一種激動,是啊,馬上便能走進魯迅先生的童年世界了,我怎會不激動呢?

就這樣慢慢的翻着,囫圇吞棗地看了一遍,大概瞭解了這本書一章章的內容,再細讀,也看得更透徹了。

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五猖會》,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正當大家都在歡天喜地準備去東關看五猖會時,“父親”卻要求“我”必須把《鑑略》背完,才能去看五猖會。以至於魯迅背過去看會時心情一直開心不起來。我想當時這一定給魯迅先生的心靈留有一些不滿和恨意吧。只不過因自己年紀尚小,不得不屈服於父親的“逼迫”。

在父親的“逼迫”下,魯迅雖然完成了任務,但卻收穫甚微,他並沒有理解所背篇章的意思,後來全忘了,反而深深的記下了“父親”當時“逼迫”自己的那一幕,其實,父親當時的做法給魯迅帶來了非常深刻的傷害。

反覆讀完這篇文章後,我對魯迅是非常同情的,同時對他敢於表達對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又十分佩服。我應該向魯迅先生學習,要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讀五猖會有感2

《五猖會》中的“我”一直渴望去迎神賽會,而那次父親卻要“我”背出一字也不懂的《鑑略》,被逼迫的“我”只好將《鑑略》讀了一遍又一遍,最後“我”像夢似的到父親那兒將書背完。工人們都爲我喝彩,而我卻沒有了興致。我們都知道,這篇文章表達了當時家長與兒童在心理上的隔膜,控訴和批判了封建家長和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天性的摧殘。

當我讀到這篇文章時,我憤怒於魯迅父親的封建教育,同情於魯迅的痛苦,也慶幸於我父親的快樂教育理念。

我的父親雖是一名樸素的農民,但他從不信崇“棍棒之下出孝子”。

當時父親對我說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他的父母。因爲爺爺奶奶十分信崇“棍棒底下出孝子”。小時候的父親是個調皮鬼,因此父親常常捱打,也在那時候他下定決心,不讓他的孩子受這個苦。

第二個原因是他自己。在我生下來的時候,父親異常興奮,十分喜歡,所以他從來不捨得罵我甚至打我。

也正因爲如此,每當我犯錯被母親責備時,他總會當“和事佬”。

小學時,我十分淘氣,有一次,因爲我想和同學去城裏玩,而母親怕我出事就不讓我去,可我偏偏不理解母親的心意,執意要去。母親因此十分生氣,一直在訓斥我。我也不知從哪裏借來的膽子,一直在和她頂嘴。這一舉動成功的惹怒了我的母親,當時拿起掃把就要打我,我還是覺得自己有理,不肯服輸。但顫抖的身體出賣了我的害怕,我緊閉着眼,等待掃把落在我身上。奇怪的是,等了很久都沒有感到疼痛,我好奇的睜開淚水朦朧的眼睛,從捂着臉的手縫裏偵查“敵情”,發現父親那龐大的身軀正擋在我面前,我恍然大悟。那時的我還以爲父親也認爲我是對的,就更加肆無忌憚。當我與母親再次吵時,父親卻一把把我按在椅子上,跟我說:“你現在還小,就和同學去玩,你媽是怕你出事,纔不讓你去的。”可我還是不理解:“和同學出去玩,有照應,爲什麼不放心?”父親說:“你看啊,你同學也是和你一樣大,兩個人都還沒有成年,有什麼可以照應啊,等你上了初中,你媽就肯定會同意了……”最後在父親的指導和教育下,我明白了自己的過錯,並向母親道了歉。

小學時,父親不會強求我寫作業,只會稍微提醒一次“作業寫好沒,沒寫快寫。”他從來都說:“要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父親在我初一開學前說過:“現在你吃的所有苦,將來有一天,他們會轉化爲甜來回報你。”這句話牢牢地記在心裏,也因爲這句話,我有了學習動力,努力拼搏。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教育方法。我並不贊同以前的教育方法,所以我爲我所接受的現代教育而感到慶幸,也爲有這樣的父親而欣慰。

讀五猖會有感3

《五猖會》讓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父親要求我必須背完書才能去看五猖會,多年以後魯迅先生仍然十分疑惑不解:爲何父親偏偏要在那時讓我去背書?

其實,想必在中國許許多多的人小時候多會有此經歷,可大部分人卻都已經隨着年齡的增長而把這些忘卻了。當他們看過《五猖會》後又會大嘆:咦?!我小時候似乎也有這樣的經歷!而他們現在可能正像小時候的父母對自己一樣對待他們的孩子!!

的確,造成這種後果的不是單單的某個人,而是中國古往今來教育文化的積澱!其實魯迅先生的這個問題並不難理解,自古以來(特別是現在)無數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孩子少玩多學甚至一直學習。

又再讀了幾遍《五猖會》以後,發現中國教育似乎從很早以前就買下了這顆種子。這是一種很難再改變的思想觀念,在文章中魯迅先生覺得可能是《鑑略》很重要父親纔會讓我背,這沒有什麼,但是爲什麼偏偏會讓我在那個時候背呢?魯迅先生當時的反應是這樣描寫的:我似乎從頭上澆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麼法子呢?自然是讀着,讀着,強記着,而且要背出來。而後又夢似的就背完了。最後導致了在上船之後我卻並沒有他們那麼高興。開船以後,水路中的風景,盒子裏的點心,以及到了東關的五猖會的熱鬧,對於我似乎都沒有什麼大意思。魯迅的父親肯定沒有想到那時魯迅的想法,現在的父母又何嘗不是呢?我覺得家長是最該換個角度想想孩子的問題的了。一些家長會說:哦,魯迅爲什麼能成功?就是因爲他受到了這種教育才會成功的。我覺得就是因爲魯迅先生的這種敢於向封建不好的思想作鬥爭的品質纔是導致以後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我想告訴大家有些看似正確無誤的想法和行爲所造成的結果卻會適得其反,要真正的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纔會有助於孩子的成長。

孩子和家長都需要成長,我們中華民族還有許多的優良傳統需要學習也有一些不好的思想需要拋棄,希望大家可以深深體會。隨着時間和閱歷的增長,我們的教育方式會更加成功。

讀五猖會有感4

讀過《五猖會》與《風箏》後,對着同一個作者的兩篇文章,和這兩篇文章所表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頗有一番見解。

《 五猖會》記述的是魯迅兒時在鄉間迎賽神會的急切,興奮的心情,和被父親強迫背誦《鑑略》的掃興而痛苦的感受。表現的是強制的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

《風箏》這篇文章寫的是魯迅自己小時,不願意讓弟弟玩風箏,甚至踩掉弟弟的風箏,晚年又明白了“遊戲是兒童的正常行爲,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這一道理,從而,寫下這篇文章來懺悔。揭露的是封建沉浮思想對兒童自由,活潑天性的扼殺,也表達了魯迅先生對這種封建社會的憎恨。

“我”小時候“所盼望的,過年過節之外,大改要數賽神會的時候了”可“我”家住的“偏僻”,等到“賽神會行列經過時”已經是下午了,能看到的新奇人物也就“極其寥寥”了。

當“我”興致勃勃的`等着賽會的行列來的時候,儘管只能看到寥寥幾個人,可是依然感到高興。看不到隆重的隊伍,買一個便宜的紀念品,也是不錯的,花一文錢,買一個“吹嘟嘟”,也能高興的玩上玩兩三天。

這表現的是“我”純真的童年,和我那極易滿足的好奇心。比起我們現在簡簡單單的童年,和永遠也不滿足的渴望,這真是天壤之別啊!現在孩子的童年,無非是高科技和數碼,他們不知道什麼是“無常”,卻也知道什麼是遊戲中的“怪物”。這就是時代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當今的青少年,大部分都缺少一個純真、有趣的童年,有的都是現代社會教育,卻忘了用傳統文化來薰陶心靈,當今傳統文化較八十年前的舊社會相比,相差甚遠,很少有人能看到迎賽神會的景觀,也沒有當時的文化氛圍。傳統文化也就面臨很大的威脅。

“我”想到關東去看五猖會,可父親卻讓我拿起了《鑑略》,“我”高興的心情,瞬間也就湮滅了。當“我”將無趣的書兒背完了。起初的高興也不能恢復,雖然去了,可五猖會的熱鬧,對“我”似乎“沒什麼大意思”。“我”至今“還詫異我父親何以要在那時候叫我來背書。”

這是作者對於“封建教育,是對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的親身感受。試想一下我們當今的社會,是很和諧。但對於孩子的教育還是有所欠缺的,當今中國,很少有明智的家長,能讓孩子自由、健康的成長,青少年以學習爲己任,客人們還沒發覺,青少年在幾年至幾十年的學習中,慢慢抹掉了自己與生俱來的純真,被繁重的學業壓得直不起腰。

《風箏》與這篇文章,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風箏》是以另一種形式來闡明這些道理的,只要是以“我”對弟弟玩風箏的態度和做法來體現的。當我看到弟弟做風箏時,氣急敗壞的將風箏踩爛,因爲“我”認爲風箏是一種低俗玩物。

“我”的想法,可謂是荒謬至極。玩具並沒有低俗高雅之分,當每個孩子玩起玩具時,所表現的都是他們最純真、最可愛的面貌。人們也會在玩玩具的同時,釋放自己內心深處的童真,也會忘卻身邊煩惱。

好在魯迅晚年才明白了這一點,對自己曾經的做法,發出了最真摯的懺悔。想和弟弟再一同放風箏,可弟弟卻“和我一樣,早已長滿了鬍子”。

童年一去是不會再回來的,只有抓住童年,在童年中體會童真,人生的第一階段,纔算過的值。

標籤:猖會 讀五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