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這些年,那些事》讀後感

讀後感3.12W

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這些年,那些事》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這些年,那些事》讀後感

吳念真被稱爲是“全臺灣最會說故事的人”,他如此會說故事的理由很簡單。從小生活在礦區裏,身邊都是一些不識字來礦區討生活的貧民,很多時候他就肩負起讀報讀信的“重擔”,爲了讓大家都聽得懂,他要先把文字在腦海裏過濾一遍然後變成白話文說出來,於是就練就了他“說故事”的本領。吳念真幾乎是唯一一個在金曲獎、金馬獎、金鐘獎都拿過獎的人。他起初認爲有人找他做編劇是一種“侮辱”,誰知日後他五奪金馬獎最佳編劇,其中和侯孝賢合作的《悲情城市》更是成爲了臺灣電影的一座里程碑。除此之外,他還是一名出色的演員、舞臺劇編劇和廣告導演。擁有這樣一個背景的人寫出來的文字,卻一點都沒有沾染娛樂圈的浮誇,反倒是質樸、真實和感人。他不像是一個明星,他更像是一個隔壁家的“大伯伯”。

人生是一場單程旅行,而記憶就是將你由人生起點送達旅途終點的快速列車。不是G,不是D,也不是T,就恰恰是K。它似乎很早就被我們拋在了人生漫長旅途的某個垃圾回收站,我們背上了很多自認比記憶還要重要的東西,慢慢前行慢慢遺忘慢慢衰老慢慢死亡。可記憶並不自棄也不自欺,它知道它無法消失,即使分解再分解也消失不了,它也知道我們不喜歡帶着它上路,它知道自己被遺棄了,於是它選擇化作一束光躲進太陽的懷抱,白天默默看着自己的主人踽踽獨行照亮他腳下的路,晚上藉着燈光透過車窗一點一點朝着他哭訴。

看這本書的時候,有時會覺得吳念真其實是非常不幸的,他的.父親、弟弟、妹妹全部是自殺而早早離世。失去家人的那種痛讓他的文字沒有舒國治那麼闊達,沒有劉墉那麼溫暖,也沒有龍應臺那麼犀利,所以讀起來會一種悲涼的感覺。無論是他寫弟弟的《遺書》,還是與父親的《只想和你接近》,都會讓讀者陷入在一種沉靜與難過的狀態裏。

《這些年,那些事》的事情很多都不會在我們現代社會裏發生了,但是卻讓我們更清楚的瞭解到另一個臺灣的模樣,有一羣不被理解、沉默的人曾怎樣努力的生活過。我很有私心的跟我做話劇的朋友推薦了吳念真,希望什麼時候能把他的舞臺劇《人間條件》帶到大陸來,也許在舞臺劇的世界裏,我能讀到另一個吳念真。

標籤: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