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燦爛千陽》讀後感(精選20篇)

讀後感2.76W

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燦爛千陽》讀後感(精選20篇),歡迎大家分享!

《燦爛千陽》讀後感(精選20篇)

《燦爛千陽》讀後感 篇1

這是一本繼《追風箏的人》後又一次深深感動我的書,感謝作者帶給了我全然不同的感受,讓我認識了阿富汗,讓我去了解阿富汗人民所經歷過的苦難,儘管這苦難或許只是一部分。

作者展示給我的是人性的光輝,人們心底埋葬的關於希望的種子,無論在怎樣艱難的處境,這粒種子永遠不會死去,終有一天,希望會萌生出嫩綠的芽,救贖每一個虔誠的人。

兩位阿富出身汗完全不同但又普普通通的女性各自帶着不屬於同時代的悲慘回憶,共同經受着戰亂、貧困、與家庭暴力的摧殘,心底潛藏着的悲苦與忍耐相互交織,讓她們曾經水火不容,又讓她們締結情誼,如母女般相濡以沫。在不可寬恕的年代,有着無法抹去的記憶,最終,自由與幸福抵達了穿越了戰亂的萊拉,用瑪利亞姆的生命。這是20世界70年代到21世紀初的阿富汗,這使我十分震驚,我意外於此般生活竟然在這麼近的年代出現,這並不是過去,或者這還是未痊癒的傷疤。

我沒法去深刻地體會阿富汗女性的苦難生活,我無法瞭解她們一生的深重災難。但是,由她們,我更加感激並珍惜現在的生活,我自由,我擁有自己的權利。我出生並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一個和平的國度。

我喜歡看書中字裏行間傳遞給我的主人公自我救贖的毅力,她們有她們的信仰,或許我無法完全理解這樣的信仰對她們來說有多麼重要,但是隱約可以體會,信仰是她們身體中不能缺少的東西,就像大腦,就像血液。但是令我十分悲痛的是宗教往往被用作成有些人實施殘暴、謀取私利的幌子,但信仰本身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

這是我第一次讀這本書的零星感受。我相信,它能帶給我的遠遠不止這些。

《燦爛千陽》讀後感 篇2

《燦爛千陽》以兩個女人的一生作爲主線,講述了在動亂中阿富汗人民的生活,更讓我清晰地看到了生活在那裏的女人的不能自主的悲慘命運。

萊拉是幸運的,從小在開明的父親呵護下無憂無慮地成長,隨着房子被擊中父母離去,她被希拉德救出,卻又被希拉德設下的圈套誤以爲塔裏克已經死去。她想逃跑,但意外發現自己有了塔裏克的孩子,爲了這個孩子她違心地嫁給了希拉德。但是經歷了種種磨難她最終得到了她想要的幸福生活,那就是與塔裏克還有孩子們在一起。

瑪麗雅姆作爲一個私生子,從出生便註定了一生的不幸。從那麼期盼父親的到來到去找父親結果被遠嫁到遙遠的地方,離開了家,母親因爲她的出走而自殺。希拉德是個殘暴專橫的人,常常毒打她,也打萊拉。曾經與母親娜娜在房頂看月亮,在樹下看落葉,在河邊釣魚的日子只能是美麗的回憶,快樂只屬於過去。最終,她選擇自己一人承受殺人的懲罰不肯與萊拉共同離去。

命運讓萊拉與瑪麗雅姆相識,並同在一屋檐下受着希拉德的非人折磨,從最初的敵視到後來的親密如母女一般,萊拉在瑪麗雅姆的幫助下脫離了苦海,而瑪麗雅姆卻被執行了死刑。但是瑪麗雅姆在最後是平靜淡然的離去,她在生命的最後幾年得到了萊拉與萊拉孩子真心的愛,她用自己的最後力氣幫助了她們,她覺得自己這麼做是值得的。而當萊拉回到瑪麗雅姆生活的小村莊,見到了瑪麗雅姆生前喜愛的毛拉之孫,並開啟了瑪的父親留給她的東西與信,萊拉哭了,瑪麗雅姆的父親扎裏勒的懺悔與道歉來得太晚了,一切都成爲了遲到的愛。

《燦爛千陽》引領着我用眼、用心去領略這個國家的風景、人物、事件,沒有機會也不大可能走到更多地方的我,使得書發揮了它巨大的作用,使我這個井底之蛙能夠讀到並感受到那些未曾感受和經歷過的體驗。也許我還是不能更深刻的領會書中的內涵,還是無法想象那裏的人們的生活狀況,對一切仍只是停留在表面,只是膚淺的認知,但是,這已然爲我開啟了一扇窗,看到更廣闊的世界與更紛繁複雜的命運。

初看《燦爛千陽》的名字,我錯以爲應該是輕鬆快樂的故事,當翻開書,一頁頁一字字地認真讀過之後,便發現我真是大錯特錯了。雖然作者爲這兩個故事設定了還算不錯的結局,但其中的波折、痛苦、欺騙、暴力、水深火熱卻更讓我記憶深刻。不知道燦爛的千陽是否能夠最終照耀在他們身上,不知道風箏是否最終能夠快樂地飄揚,只有祝福、只有祈盼。當經歷瞭如此創傷的人們重新看見燦爛的太陽與舞動的風箏,那將是一幅更加美好與幸福的景象吧。

《燦爛千陽》讀後感 篇3

我的心縈繞着淡淡的憂傷。

我知道這是看了《燦爛千陽》後的影響。

很久沒有這麼迫不及待看書的感覺了。在書店看到簡單的書評和介紹我就買了卡勒德·胡賽尼的這兩本《追風箏的人》和《燦爛千陽》。我很想了解阿富汗或者說伊拉克也行他們普通民衆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女人們,那些可憐的女人。

昨晚早早洗了澡就坐在牀上看了。我只看了兩章。在剛看兩頁時我就深深地牽掛着那個叫瑪利亞姆的小女孩的命運,看到她小時候和父親一起時的天真、單純和極度的幸福,我在想象那童話般的場景時心裏卻是隱隱地痛,爲她將來可能的悲慘命運。

果然,她的美麗的肥皂泡破裂了,她最最最崇敬的父親是個膽小鬼、僞君子,她自己並不是父親心裏的小寶貝而是一個很大的負擔。她勇敢地獨自尋找父親的行爲導致視她爲唯一支柱的母親的自殺身亡;她在父親家裏短短地寄人籬下的生活沒多久就被父親和他的妻子們許配給了一個四十多歲的男人,而她才十五歲。當妻子們張羅着說服她答應婚事時,她還那麼抱着一線希望,希望她偉大的父親會挺身而出保護她反對婚事。可是坐在旁邊的父親除了痛苦的沉默沒有任何表示,甚至最後面對眼淚汪汪的女兒的祈求,他只說了一句:“你別逼我,親愛的瑪利亞姆”。高大的泰山轟然倒下,美麗的肥皂泡徹底破裂。

我捨不得往下看,就像擁有一件珍貴的寶貝一樣想慢慢地欣賞,又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結果,忍不住往後翻了兩頁後又趕緊回來,生怕知道了結果會影響自己看書的情緒。

還有要說的話。

我一般不喜歡看中國的小說,以前並不知道原因。後來以爲是因爲自己從來不喜歡中國傳統文化,不喜歡中國傳統文化的那種對人的禁錮,那種壓抑,以爲是因爲現在的中國人很少能靜下心來寫一些真正的發自內心的東西。直到有一天,偶然在朋友桌上看到一本摩羅寫的散文,其中提到中國的作家普遍缺乏一種人文關懷,一種悲天憫人的大愛,所以中國的很多小說不乏細緻、刻骨、深刻,但是總是有一種骨子裏的冷漠。

於是我知道,我不喜歡中國小說的真實原因就是這個,那種刻骨的冷漠,那種劊子手般揭示陰暗的冷漠,讓我每次看完都很不舒服。而俄羅斯的、歐洲的包括《燦爛千陽》的作者卡勒德·胡賽尼,他們的作品雖然也有描寫底層民衆的苦難,可是我卻能感受作者的那種發自心底的悲憫,那種情不自禁的對筆下主人公的溫暖情懷。

《燦爛千陽》讀後感 篇4

《燦爛千陽》的閱讀純屬偶然,第一本卡勒德·胡賽尼的書是《追風箏的人》,在地鐵報上斷斷續續的讀了後買來讀的,讀完後也向朋友力薦,覺得這本書真正寫的是好,感動,從頭到尾的感動。看完後,也私下很有負罪感的感到幸福,因爲自我生活在和平盛世因爲自我自小被家人的愛環繞。當看到《燦爛千陽》的作者與《追風箏的人》同爲一人的時候,當時的第一反應是,這本書我不要看,我怕我揹負不起書中沉重的感覺。

前些日子在噹噹買了一堆書,書送到家裏,才突然憶起,這本書,是說不要看的。但既然買了,總沒有不看的道理,況且作者以前的作品也是我極盡溢美之辭讚揚的。這本書看完的感覺,一是震撼二是心酸,書中以一個不幸女人的一生爲線索(此刻覺得,這個國度的女人,大概離幸福的距離比任何地方的都要遠點)從她的視角寫出國家的動盪對國民的影響。這話太籠統,可總結來,就是這感覺。裏面有很多家暴的情節,並沒有描述到多麼詳細,但聊聊數語卻帶給人無數的想象空間,看的我每每忍不住自心底寒戰起來。也對瑪麗雅姆生出敬佩,這樣的環境下,她依然肯用她的愛心溫暖另個與她同樣不幸的人。書中有個細節描述到萊拉的父親帶他們兄妹去卡米揚大佛遊玩,寫到周圍景觀的閒散適宜,農人在田間勞作,農作物在微風中俯仰。我的思緒也彷彿被帶到那個孕育溫馨、神祕與期盼的下午,數章後一筆帶過大佛被毀,伴隨同時的還有戀人的失散和親人的過世,雖然沒有過多的描述,卻有種心酸的感覺讓我無法繼續讀下去。卡米揚大佛的被毀以前在新聞裏看到過,只有看到書裏帶過,才真正相信,它真的被毀了,一向都不相信,這樣一件民族瑰寶,怎樣就會被毀了,怎樣會下得了手。結尾有點點大團圓性的,萊拉和她的愛人踏上了回鄉的路程,尋找身心的最終歸宿。這個,我有點點懷疑,當一個人,做爲人的基本權利被徹底否決,徹底踐踏後,他仍然會將否決與踐踏他的地方作爲歸宿麼?當然,生活在幸福中的我們是無法體會他們的悲涼與無奈的。

阿富汗,一個多麼遙遠而讓人費解的地方。

《燦爛千陽》讀後感 篇5

故事,從主人公瑪麗雅姆的十五歲生日開始。

這一天,她的童年一去不復返了。作爲一個私生女,她從小就受盡人們的鄙視和辱罵。隨着母親的自殺,本來定期探訪的父親也彷彿陌路。爲了面子,狠心的父親將她嫁給了咯布爾中年鞋匠拉希德爲妻。誰料上天不公,瑪麗雅姆七次懷孕卻七次流產。動盪年代下又加了家庭暴力,使得她永遠走不出生活的陰影。

十八年過去了,戰亂非但沒有平息,反而愈加激烈。少女萊拉的幸福家庭已被摧毀。她青梅竹馬的連任塔裏克舉家搬遷,兩個哥哥在戰爭中死去,而一枚火箭彈,送她父母上了天堂。無奈之下,她只得也嫁給了此時已年近六十的拉希德。

於是,瑪麗雅姆與萊拉,這兩名阿富汗女子,帶着屬於不同時代的悲慘會議,忍受着家庭暴力的重壓,生活在了同一個屋檐下。曾經,爲了一個並無良心的丈夫,她們水火不溶;卻在經歷無數磨難之後,締結了情誼,相濡以沫。

然而,最終拉希得發現,萊拉的女兒竟是塔裏克的孩子。而萊拉亦發覺,當年告訴她塔裏剋死訊的人,竟然是由拉希德唆使並僱傭的。於是,他們爭吵、打鬥。殘忍拉希德竟欲掐死萊拉。危急時刻,瑪麗雅姆做出了令人敬佩的、卻毀滅了她一生的舉動——殺死拉希德。

整本書的語調悽哀,色彩陰暗,當名字卻叫做“燦爛千陽”。以前我不明白爲什麼,但現在我明白了。這是怎樣的一副巨大的絕望與微弱的希望共存的、堅強、悲劇的生命畫卷啊!

同樣是人,與生活在戰亂中的阿富汗人相比,我們是多麼幸福。想要什麼,幾乎就有什麼。如此多吃多佔,我們平日裏卻從未想到要爲那些不幸的人們做些什麼。在社會底層,陰暗的角落裏,有成千上萬的人們在苦苦掙扎。也許只是爲了一滴水,也許只是爲了一粒米,但那卻是他們生活的全部希望啊!

雖然上天不公平,雖然它無數次地摧毀他們的希望,但堅強的人們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反抗。面對動盪的社會,殘忍的塔班,他們想盡一切辦法,拯救自己,拯救他人。很多人,像瑪麗雅姆一樣,有着並不幸福的生活開端,和無比悲慘的結局。但請永遠記得,她們曾經爲之付出,努力。她們沒錯,錯的是這個世界,是我們!

想起萊拉父母一生的願望:住在海邊聽海浪的聲音,觀日出日落,僅此而已。想起瑪麗雅姆的願望:再回到童年的泥屋,再聞一次那綠草的芳香,再回池塘邊釣一次魚。這麼簡單的願望,卻從來都沒有機會去實現。我不忍,也無法想象,當火箭彈爆炸在身邊的一側,萊拉父母在想什麼;當塔班舉起槍,要殺死瑪麗雅姆的時候,她在想什麼?

能想什麼呢?希望?是永遠的絕望吧!

《燦爛千陽》讀後感 篇6

用兩天的時間,看完了《燦爛千陽》。依舊如讀《追風箏的人》一樣,開始是一種對異域截然不同命運的窺探,最後卻是無比的震撼和慨嘆。不過,兩者應該還是有區別的。我個人認爲《追》是一個故事,《燦》則是一個社會。故事可以很精彩,很動人;社會只能是真實,真實得殘忍。

“燦爛千陽”這個名字,很不錯。來自於四百年前的一位叫做主的詩人的詩句:“喀布爾每條街道都令人目不轉睛,埃及來的商旅穿行過座座市場。人們數不清她的屋頂上有多少輪皎潔的月亮,也數不清她的牆壁之後那一千個燦爛的太陽。”一千個燦爛的太陽,本是詩人最慷慨的盛譽,可它怎能敵得過時間的變遷,敵得過人的慾望呢?戰爭,爆炸,襲擊衝突,政權更迭,難民營,對婦女的壓迫制度,飢餓,顛沛流離。書中的種種,讓誰都相信,“縱然有一千個燦爛的太陽也不足以再用它金煜的光芒去照亮它陰影憧憧的洞穴,用它稠濃的溫暖去掂量它罪惡砭骨的淒涼。”是的,美好的歷史,在現實面前,只能是遙不可及的神話,這點,我堅信。

兩個主人公,都是極其不幸的,但相較而言,我更同情瑪麗雅姆。萊拉有過幸福少年時代,尤其是與父親和情人塔裏克的相處,更是留下了永遠的甜美回憶。萊拉也有依靠,或是等待,無論是她和塔裏克的私生女,還是她和拉希德的兒子,都是她生活的依靠,抑或希冀。萊拉更有幸運的結局,和自己相愛的人相守,做自己認爲有意義的事,以完成父親的遺志。這一切,瑪麗雅姆都沒有。作爲私生女,瑪麗雅姆從一出生,就失去了一切,沒有幸福,沒有未來。

如果她能遵循母親那番“幸福不可得”的教誨,也許悲慘會來得晚一些。可是她幻想了,幻想着家庭,幻想着幸福。結果呢,母親自殺,父親匆匆把她嫁人,或者說是丟棄於人更爲恰當!當然,如果能生個孩子,哪怕是女孩,命運還是會有轉機,可是偏偏又是習慣性流產。至此,悲慘命運徹底沉入了地獄深淵,永無天日。

萊拉的遭遇,讓我冷冷的悲嘆,可瑪麗雅姆的一生,卻讓我靜靜地生疼,無論是她和父親的關係,還是她最後做出的選擇。說實話,對於他父親扎裏勒,我很難理解。一邊,將女兒棄養在泥屋裏,絕情而殘忍;一邊,又是每週四準時探望,小禮物,講故事,釣魚,那麼溫馨,那麼美好。一邊絕決地將女兒棄之於人,一邊又在生命的最後,跑到女兒家門口,苦苦地等待。扎裏勒最後的那封信,讓我差點掉眼淚,也讓我突然明白了,扎裏勒之前,其實是始終懷有贖罪的心的,可是贖罪求的是心安,它不能等同於共同生活,更何況,那將對現有的身份、地位、家庭帶來怎樣的衝擊。

瑪麗雅姆最後勇敢的選擇,沖垮了我所有的堅持。爲了挽救萊拉,她會用鐵杴結束了拉希德的生命;爲了成全萊拉和塔裏克的幸福生活,她會去法院自首;而走向生命的最後,面對砍頭,書中如是寫道:“當她即將離開世界的時候,她是一個付出了愛也得到了愛的女人。她以朋友、同伴、監護人的身份離開這個世界。以母親的身份。她終究成了別人眼中的重要人物。”這到底該是怎樣的一種蛻變呢?

《燦爛千陽》讀後感 篇7

最近,我讀了一本好書,它叫《燦爛千陽》。《燦爛千陽》由美籍阿富汗人卡勒德。胡賽尼繼他的第一本小說《追風箏的人》之後創作的。

《燦爛千陽》主要講了私生女瑪利亞姆的童年生活在她十五歲生日時一去不復返。生日時因定期探訪的父親沒有來接她,她便乘出租車來到她父親家前,誰知父親卻不給她開門,無奈之下,瑪利亞姆只好再坐車回家。沒想到她媽媽娜娜在自家門前——一座破破爛爛的小泥屋前的大樹旁上吊自殺,靈魂歸天。

安葬好她母親之後,她就被她父親接到他的宅邸住下。沒過幾天,她就被迫嫁給喀布爾市中年鞋匠拉希德。以後數年瑪利亞姆一共懷了6,7胎,但每次都以流產告終。與此同時,瑪利亞姆受到的待遇日益俱下,越來越多的家庭暴力在她的生活中出現。

十八年後,生活在動盪年代的少女萊拉失去了父母和戀人,因形勢所迫她亦被迫嫁給了拉希德。

兩名阿富汗女性帶着各自不同時代的悲慘回憶,一起經受着戰亂的侵蝕,貧困和嚴重的家庭暴力的重壓。心底的悲痛與忍耐交織,曾經讓她們相處得水火不容。後來又因爲幾件事讓她們互相感動,重歸於好,又讓她們締結情誼,如母女相濡以泣。隱藏多年的騙局終於被揭穿,她們將做出如何的選擇?她們的命運又將何去何從?他們又將歸宿何方?

《燦爛千陽》關於不可寬恕的時代,不可能的友誼以及不可毀滅的愛。它,讓我感動。

《燦爛千陽》讀後感 篇8

第一次接觸到卡勒德·胡塞尼的作品是“追風箏的人”,非常欣賞這本書,現在每當做一件事情都會問自己一個問題,‘做了這件事我會後悔嗎’當然,我會追尋內心深處找到答案再做決定。

“燦爛千陽”中,瑪麗雅姆和萊拉的故事在我腦海中不時拋出一系列問題,我們的社會給女人是怎麼定位的,女權怎麼定位纔算平等,等一系列問題。

瑪麗雅姆被施家暴,剝奪基本的人格自由,受教育權利,她丈夫的大男子主義思想,重男輕女觀念,保守的思想等等不斷使我陷入沉思,讓我開始留意周圍的環境,觀察親朋好友的生活,透過在他們生活中看到的燦爛輝煌,拉開面紗看到他們生活的本質等。

國家安寧是對一個人,一個家庭的生活,一個城市的社會環境是多麼的重要,做爲一名女性,我很慶幸自己能夠生活在如此平安的國度,生在和平時代,生活在一個男女平等,民主管理,有先進,遠見卓識思想的家庭,不知,這是不是我前輩子修來的福分,但是我萬分感激。

兩個女人的命運多舛非常影響了我,我觀察自己周圍的家庭,也發現了不少我以前不以爲然,不注意到的細節,在我們的環境中,原生家庭也不在少數,在家施家暴的,在家有妻兒老小還在外面搞外遇的丈夫,在家庭中不給女人相應的地位的家庭,大男子主義思想的家庭,以保守思想教兒育女的家庭非常多, 這本書只是社會的小縮影,雖然在不斷髮展,不斷改變,但是老一代保守思想還是根深蒂固的影響年輕一代的成長,發展。

當然,就像這本書起名的一樣,只要有無數個燦爛千陽的光照,我們的社會一定會變得更美好。

?人們數不清她的屋頂上有多少輪皎潔的明月,

也數不清她的牆壁之後那一千個燦爛的太陽。

《燦爛千陽》讀後感 篇9

萊拉,讀過書,受到過她爸爸關於女性應該平等的思想薰陶,在當時算是比較前衛的思想,爲了塔裏克的孩子,甘於嫁給暴虐的大叔拉希德,有了第一次抗爭逃跑雖然失敗。生了第二個孩子之後,感覺也慢慢死心了,畢竟在那個環境下。碰到了塔裏克,知道了當初的一切都是騙局,隨着瑪裏雅姆的自我反抗犧牲,萊拉跟塔裏克去了一個無憂無慮的地方。當國家有了一絲復興的希望,又燃起回到故鄉落葉歸根的想法。這是一個內心有思想火苗的女性,她的結局算是比較讓人欣慰。

瑪麗雅姆,悲慘的身世,導致了在拉希德家忍受了幾十年,變成一個傳統的阿富汗女性,自卑的身世,對父親懦弱的絕望,她只能依靠拉希德,忍受着各種折磨。因爲孩子,跟萊拉才相知相熟,以致於後面爲萊拉犧牲。一開始是懦弱的,自私的,當她錘死拉希德的那一秒,她應該釋然了,幾十年的壓抑屈辱釋放,爲了孩子不憎恨於她,也爲了給萊拉母子們一個沒有顧慮的未來,選擇扛着。心痛並且敬佩這個角色!

扎裏勒,懦弱不敢承擔責任,害怕影響他的名聲,放棄了他的女兒瑪麗雅姆。雖然最後提到他一直在懺悔,我從一開始就知道他內心其實非常愛瑪麗,只是他的懦弱導致了很多事情的抉擇都不是他自己的真實想法。這樣的人一直活在自己的道德審判下,中間他去找女兒,好像也是因爲他的幾個老婆去世了吧,沒人給他壓力了。希望我們不要做一個逃避的人,just face it,從心。

拉希德,不做評價。捏造塔裏克過世騙萊拉給他生孩子,挺噁心的。典型的大男子主義,當時社會的產物。

阿富汗戰亂一直是在電視新聞聽到過星星點點,讀完這本書很慶幸處於和平的社會環境,雖然有一些體制還有環境的不足,那些都需要我們慢慢努力。

《燦爛千陽》讀後感 篇10

“人們數不清她的屋頂上有多少輪皎潔的明月,也數不清她的牆壁之後那一千個燦爛的太陽。”

有一次看艾瑪·沃森採訪馬拉拉的一個訪談節目裏,她問馬拉拉,最近在看什麼書。馬拉拉說《燦爛千陽》。然後我才知道這本書是《追風箏的人》的作者寫的,才知道這本書如此暢銷,反響很大。再然後,我終於把這本書一口氣看完了。其實,本書故事太悲慘,是透過兩名所嫁非人的女性,揭示代際之間的諒解,以及母愛的力量如何完成兩位女角的自我救贖。真的沒有一絲陽光的愉悅,燦爛千陽只是不幸的人們對於自由、幸福的一種深深的渴望!

然而最令人驚訝的,還是她們對待層出不窮的苦難的態度。當苦難達到無法容忍的時候,宗教在她們內心所顯示的力量。

故事最後,萊拉毅然決然回到故鄉教書育人。也許只有經歷過戰亂,經歷過背井離鄉的人,才能理解那對千瘡百孔的故土的深情厚意。

最最最後,還是願世界和平沒有戰亂,願面紗下的塵埃也是光,願苦難中永遠伴隨着希望,願信仰讓前路充滿陽光,願你我都可以共享這千陽。

《燦爛千陽》讀後感 篇11

觸動心靈的一本書。頭一次看這類小說,關於阿富汗這個國家的這段戰爭我是在電視看着演變長大的,許多大背景和過程從電視上了解過。但沒有從普通百姓的生存角度來看過。作者從兩位女主人公的生活和經歷展開描述,從戰爭中失去家人和愛人,在殘酷並冷酷無情的丈夫的家暴中忍耐着,並在與命運不斷的磨合和鬥爭。生存是第一位的,爲了有尊嚴的活着不斷反抗,同時在這樣的環境中沒有丟失純真和真愛。

文中太多的描寫讓人記憶深刻,每週等待父親來看望的小姑娘的期盼和現實的殘酷,母親的離開。萊拉與父親的片段特別感人,包括父母在她身邊離世的鏡頭感,爲了可惡的丈夫生子時的過程,不用打麻藥剖腹產的那段描寫。我覺得作者的文字功底太強大了,常常把人帶入鏡頭中,像看電影,又像身臨其境。最後的結局一位女主用自己的生命給予了另一位女主自由幸福的未來,這一切都是愛與善良的回報。萊卡和孩子也爲這位女主帶來了存在的價值和幸福。推薦大家看看這本書,看完後覺得我們身邊這些事那都不是事兒!

《燦爛千陽》讀後感 篇12

“人們數不清她的屋頂上有多少輪皎潔的明月;也數不清她的牆壁之後那一千個燦爛的太陽”

這句堪稱本書靈魂所在的詩句,在我看來,明月是歷史和文化,太陽是女性的美德,阿富汗女子苦難中隱忍而不改善良的本性,追求自由平等的勇敢和不忘初心的付出,就像瑪麗雅姆和萊拉。以往的認知裏,全身上下從頭到腳只看得到眼睛的穆斯林女子總讓我感覺神祕而有些微的畏懼,是瑪麗雅姆和萊拉讓我看見了,她們其實也是我們童年的玩伴,鄰居家的姐姐,舅舅新娶的妻子,有兩個孩子的女同事,電梯裏遇見的送孫子上幼兒園的奶奶。不同的是,在我們國家,一千個燦爛的太陽是掛在天上的,而在阿富汗,它們被隱藏在牆壁之後。

我們永遠不會支援戰爭、歌頌戰爭,但是如果落後、腐朽的思想已經給人們帶來太多痛苦,如果它已經讓一個國家由內而外的潰爛,被欺辱而毫無還手之力,如果戰爭已經無可避免,那麼,就面對它,讓這戰火燒起來,燒掉的不只是房子,還有不公、婦女的屈辱和眼淚、種族歧視、盲目自大。然後讓所有人懂得,唯有自強才能抵禦外辱,唯有尊重每一個個體人格的平等,才能團結,唯有團結才能撐起一個國家的脊樑,而唯有愛和善良能讓人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幸福。

《燦爛千陽》讀後感 篇13

記得很清楚,這本書是任哥推薦的,用了差不多兩週的時間看完。感觸頗多。

首先是瑪麗雅姆,一個哈拉米,從她和娜娜幸福簡單的生活和對扎裏勒的期盼到對他的絕望與痛心,再到她嫁給拉希德之後被毒打以及自己的隱忍,之後爲了萊拉的新生活,她最終殺死了自己的丈夫。

對於萊拉,作者描述了她童年的美好時光,尤其是有個開明的父親以及她的玩伴塔裏克,再到戰爭爆發,父母被炸死,還有拉希德找人騙她說塔裏克已經死亡,在得知自己已懷有塔裏克的孩子時,她無奈嫁給拉希德,這期間經歷了很多殘暴與磨難。幸運的是,萊拉最終得到了幸福,她和塔裏克以及孩子們終於在一起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不得不說,這種幸福是瑪麗雅姆帶來的,在生命的最後幾年,瑪麗雅姆從萊拉和孩子們那兒纔得到一些溫暖,一些愛,最後她幫助了她們,她認爲那是值得的。

這本書最讓我痛恨的是扎裏勒留給瑪麗雅姆的那封信,表達了他多年的內疚與懺悔。如果不是他礙於自己的顏面與名譽,我想,瑪麗雅姆也不會遭受那麼多的痛苦。

這本書是對阿富汗女性的讚揚,讚揚她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雖然瑪麗雅姆最終死亡,但是她保護了萊拉和她的女兒,面對拉希德的死亡,她很淡然,她第一次維護了自己的權利,反抗男權,所以,她也是偉大的。還有就是萊拉,有父親的教育,從小就知道維護自己的權利,即使面對拉希德的毒打,她也從不退縮,堅持維護自己的權利。

《燦爛千陽》讀後感 篇14

“真主呀,寬恕我,憐憫我,因爲你是最慈悲的!”瑪麗雅姆沒有一絲恐懼,在付出了愛和行動,最後一次向真主訴求。

這是我在讀這本書時影響最深刻的一句話,這是怎樣的震撼人心呢?只有讀過恐怕才能明白吧!

瑪麗雅姆,一個出身在簡陋小屋的私生子。她天真地嚮往着美好,崇拜自己的父親,敬愛他,可這一切卻在十五歲生日那天,一切都變了。母親的自殺,父親的疏遠,旁人的同情。瑪麗雅姆的內心是混亂的,自責的,是迷茫無助的。可命運卻給她開了一個玩笑:父親將她嫁給一箇中年鞋匠拉希德。十五歲的她無力反抗,就這樣地承受了命運的嘲弄。

可從未想過的是,十八年後,少女萊拉在在戰亂中失去了家人,自己受了重傷卻活了下來並且被拉希德從廢墟中挖出,還被人告知深愛的戀人死了。無依無靠的她被迫嫁給了拉希德。於是,兩個命運同樣悲慘的女人相遇了。她們相互厭惡排斥,但共同承受拉希德的虐待和諷刺後,她們放下了偏見,惺惺相惜,如同母女一般。兩人的人生從此交織在一起,一同與命運鬥爭。

這本書用細膩的文筆爲我們展現了阿富汗這個國家女人悲慘的命運,卻又在其中隱藏了希望。瑪麗雅姆和萊拉是彼此的陽光,照亮了兩人黑暗的人生,也點亮了未來的道路。這是一場心靈的救贖,是一本講述了阿富汗婦女在絕望中尋找親情、愛情以及友誼的艱難跋涉之旅。當我看完這本書後,我的內心被震撼,身爲和平年代的我無法親身體驗,當透過這本書的描寫,我感到自己的不足。我該如何改變?

在那個戰亂、黑暗的社會,瑪麗雅姆和萊拉沒有那般自我毀滅下去,而是做出了反抗。她們堅信遠方有陽光等着她們。在這種信念驅使下,她們即使不知道該怎麼做,也努力探索。反觀自己,處於一個安定、健康、和諧的社會中,我們比她們優越太多太多。但我們是怎麼面對困難的呢?平時一絲絲的挫敗就可能使我們止步不前,學習上的一次跌倒就可能使我們灰心沮喪。我們需要的是瑪麗雅姆和萊拉的勇敢和希望。我們永遠不要忘記,黑暗過後的不就是燦爛的陽光嗎?就如同普希金說的:“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我們無法做到像她們那般逆境求生,當我們可以有對未來的信心和憧憬。

《燦爛千陽》爲我們展示了阿富汗女性面對不幸時的堅強和勇氣,她們的自我救贖的行爲和拼搏向上的信念令我震撼,對我的影響也將延續一生。

《燦爛千陽》讀後感 篇15

去年寒假在家讀完了《追風箏的人》,此刻讀完了《燦爛千陽》,感覺兩個故事都令人震撼,讓人深思。我想,沒有什麼能比戰爭更加給人帶來深重的災難。戰爭的勝利遠遠比不上一個失去孩子的母親的悲痛。或許我們會在各種電影的感染下,對英雄充滿敬佩和嚮往,但是,真正面臨和經歷過戰爭的人相比,電影描述的任不夠真實。戰爭所帶來的創傷又是何等的深重啊。沒有食物,疾病蔓延,殘疾,死亡,冷酷,兇暴,陰險。隨戰爭一齊滋長。能避免戰亂,實屬不容易。人的貪婪和野心無時無刻不不助燃着戰火。戰爭中受苦的人,他們能活下來,是萬分艱難的`。和平只有經歷戰爭的人再懂得其珍貴。

在讀《燦爛千陽》過程中,深刻地意識到人性在災難面前則會盡顯,求生的本能會使人們幹出瘋狂的事來。世界越來越動盪,大國強國的人民的完美的物質與精神生活是建立在他國人民的生命上。放眼望去,由戰爭,能夠進一步深挖人性,看到的是血腥的自然法則和人性道德的共存。弱肉強食的同時又存在幫忙弱者的力量。沒有這力量,人類與野獸的距離也就不明顯了。這力量的根源,是一種愛,我們能夠謂之“博愛”。

我們能夠自我問問自我,是否具有博愛之心。看完這兩本書,我先想到戰爭,隨後又思考到戰爭所帶來的災難,從災難中,又思考人的本性,作者也將人的本性在兩本書中一一展現。思考人性,又進一步想到了人類的前進道路。由此,想到的是如何拯救人類自我毀滅的方法,因爲,不論多麼禮貌的國家,都會有從盛轉衰。人類的盛衰在於自我的認識。這是取決於人類整體而不是少數智慧者。因此,我很想明白人類本身與戰爭的關係,以及人類自身與自我今後所應對的毀滅之間的關係。人類自身具有毀滅自我的性質,就是說,人類的毀滅很大程度上與自我的作爲關係密切。但是,人類仍然具有其它生物所沒有的特性,人類能反省,會改正,能學習,能吸取教訓,能有智慧的思考。我相信,人的好品質與惡性是有一樣強大的力量,能讓人存活下去。因爲人類仍然有好的本性,能讓其獲得不可小視的力量,從而生存下去。或許,人類會毀滅,但不會消失。人的惡劣行徑的確與日俱增,人人都是有自私的一面,使得人與人之間,存在矛盾。我想,要思考出這些東西的根本需要花很久,不一樣的人有不一樣的見解。

我是很願意去思考,想弄明白宇宙,人,生物,以及世間的種種奧妙。我明白,自我才疏學淺,這的確是事實,但我覺得,努力去試試,肯定會有點進展的。也期望能有更多的人去思考一些難以解答的問題,或許能改變人的思想,起到好的引導,這也是有可能的。書籍還是很好的,這個時代,書籍所起的作用,沒有減少,而且,也有越來越多的其他形式的事物出現,讓人們的認知和理解有了增強和提高。我們需要思想火花的碰撞。越多的交流,就會有越來越多的進步,能夠改善人的思想,得到更多的智慧結晶。批評和包容,使我們更就應學習的品質。而此刻,批評似乎多於包容,這需要平衡。和諧,是共存明白,但絕不是解決人類自身問題的良方,和諧能解決生物與生物之間的問題,緩和人與人的矛盾,但不能真正完成指引的使命,但我們的確需要先做到和諧,這是務必做的。

《燦爛千陽》讀後感 篇16

自《追風箏的人》之後,一直沒有勇氣再讀胡賽尼的作品,太殘酷太絕望太虐心。果不其然,《燦爛千陽》,苦痛與折磨繼續延綿不絕,讓我數度哽咽。

阿富汗幾十年的揪心歷史裏,國家命運關乎個人生存,戰爭、飢餓、生離、死別、私生女、虐待、家暴、冷漠、謊言、男權相互交織,政權的更迭讓悲劇無限循環,暴力就象一個無底洞,根本無法想象那裏的家庭、孩子、婦女他們究竟在經歷什麼,而古老的阿富汗早已在無數新聞裏幻化成一個有關恐怖主義和戰爭的符號,讓每一個人的故事都充滿了迷惘、失去和不可想象的悲哀,這是一個不可寬恕的時代,卻有不可能的友誼和不可毀滅的愛,那裏生活着有心跳、有思想、有感情的真實的人!她們渴望的真情和追求的自由同樣如此真實,她們迸發的最後的光芒一如燦爛千陽,令人無法直視。

胡賽尼的敘事手法更加精妙了,語言也更加純熟優美了。而對書裏涉及到的政治歷史事件,不是很瞭解,影響了讀書的酣暢,得補補了。繼續讀他的《羣山回唱》,繼續感受這片土地裏的動人心魄的故事。

[擁抱]願世界沒有戰爭,只有和平,只有平等,當然,還有那美麗的姑娘[擁抱][擁抱]

《燦爛千陽》讀後感 篇17

“哈拉米”的身份讓她從小在泥屋裏過着與世隔絕、單純一無所知,對母親娜娜的指責與抱怨產生懷疑,而無比期待一週一次來探望她的父愛。

離開家去找父親真正的家,感受到大家庭的虛僞和拒絕,又回到泥屋,但是母親自縊身亡。

又回到那個虛僞的大家庭。母親去世的自責還沒有消退。一門荒唐的親事上門,與其說徵得願意不如說逼迫她接受,最重要的是,父親當時未曾考慮考慮過她的感受和未來。

新家的陌生與丈夫對她剛開始時的假面客氣,因爲她還有用。多次流產後他對她的憎惡與家暴的真面目顯露無疑!任何事情她都是出氣筒,無論做的對與否,包括後面萊拉剛開始犯錯都是由她承擔。一切都是默默忍受,或者說談不上忍受,剛開始的她沒有反抗意思。直到萊拉的女兒讓她感受到了濃濃的愛意,心中有了要守護的東西和萊拉和解共同扶持與默默反抗。

到後面拉希德家暴到極點想要掐死萊拉時,幾十年來不知反抗的她打死了拉希德。並主動承擔罪名,讓萊拉帶着倆孩子與塔裏克遠走高飛。

瑪利雅姆與萊拉兩位同位舊時代風俗禮節所約束並且受着拉希德殘忍家暴!和阿富汗戰爭時期的女性在後期共同扶持共同反抗相互信任的友情讓人敬佩。當每次讀到一個情節的時候,頭腦中浮現出很多畫面。真實感受到了處於戰爭中苦難民衆。

《燦爛千陽》讀後感 篇18

那些真誠的友誼,不論男女,都貫穿着愛和俠義。

《追風箏的人》是前幾年看的,確實很好。但正如評論所說,這本更好。熱情誇張的讚美和推薦容易提高期望值,讓人在隨後感到失望,而這本書,沒有讓我的期望落空。

我並不是作者的粉絲,之所以看這本書,是因爲我一直在考慮“女性友誼”這個話題,並想要找一些相關的書來看。我實際收穫的比我想的更多。除了阿富汗的政治和戰爭,女性的地位和權利這些大背景之外,書中幾位女性的人生故事讓我感觸良多。不只是瑪麗雅姆和萊拉之間的友誼,還有娜娜的焦慮絕望的人生,瑪麗雅姆被詛咒的生活,被抑鬱和思念折磨的法麗芭,少女萊拉在愛情和家庭之間的取捨,塔裏克母親的溫暖慈愛,阿茲莎的敏感懂事,每個女性,都是如此真實。

細膩的文筆,彷彿作者就是一個女人,一點一點的愛與失望,悲痛與嘆息,忍耐和屈服,命運之手如此無情,摧毀人生的希望。然而,終究會有新的希望,美麗的愛情,萌動的新生命,發自內心的善意,無可抵擋的依戀,註定的重逢,讓人鼓起鬥志,用生命來還擊命運賦予的不公,只爲一個美好的明天。哪怕這個明天並不包含自己。

瑪麗雅姆,恥辱的降生,母親的詛咒和報復,被迫的出嫁,不幸的流產,持續多年的家暴,生命中似乎只剩下一件事,就是母親所說的,忍耐。然而不是這樣的。少女萊拉帶來了新的可能。愛與被愛,付出與犧牲,如果說生命有其意義,那麼,愛就是它的意義。瑪麗雅姆用從未有過的反抗成全了萊拉,也成全了自己。如她所說,童年所渴望的,她都已得到。看到最後,萊拉在泥屋中回想瑪麗雅姆,時光倒流,少女瑪麗雅姆向她微笑,親愛的萊拉。我心中有說不出的百感交集。儘管知道這是故事,但我依然相信,愛可以跨越時空,安慰深深思念着的人。

所以女性的友誼,絕不是某些男人以爲的那樣,膚淺,表面,隨時爲男人而翻臉。或者可以說,有些人的友誼膚淺而虛僞,是因爲他們本身就是膚淺虛僞的人。而那些真誠的友誼,不論男女,都貫穿着愛和俠義。女性的友誼,不同於男性,她們親密,瑣碎,婆婆媽媽,吵吵鬧鬧,似乎沒有格調,不夠偉大;然而,她們緊密相連,彼此愛護,將對方的幸福視如自己的快樂,她們深深地懂得孩子,愛情,家庭對女人的意義,並盡全力爲朋友的幸福做出貢獻。她們誠懇,務實,不在乎高大上的意義和目標,她們在乎的是朋友真正的感受。女性的友誼,值得尊重和珍惜。

《燦爛千陽》讀後感 篇19

這個女孩從小被視爲哈拉米而恥辱地活着,可是心思單純的她一直對世界滿懷善意,包括對自己父親毫不動搖地信任。她是一個沒法買星期四就心神不寧躁動不安的女孩,因爲那天將會遇見一週不見千里迢迢趕來的的父親。母親因爲是傭人而懷了主人的孩子被視爲醜陋的角色,在半夢半醒之間生出了自己雖然一直愛之深責之切的女兒,她希望自己的女兒永遠陪在自己的身邊。女兒渴望飛向更遠的外面的世界,可是真正以爲夢想可以照亮現實的時候,美麗的閃光泡泡破碎了,母親因爲女兒離開自尊的挫傷而自殺了,自己一直引以爲豪深愛的父親因爲不甘恥辱而將年幼的她許配給大叔級人物。將自己的父親視爲英雄,視爲偶像,彷彿被背叛,悲傷,絕望,抱有美好幻想的童年因此戛然而止。

渴望被關愛被呵護,可是一次次遭受命運的滑鐵盧。自己還是個孩子。可是對迎接新生命充滿了期待,光榮的容光煥發,後來遭遇不幸,流產,丈夫性情大變,對她拳打腳踢,日子過得好不難受。

萊拉,故事的另外一個人物,目睹父母親關係的破裂,渴望和父母交心,深愛着塔裏克,在他們的家庭獲得了人性的溫暖。哥哥在戰爭中失去了生命,一下子擊潰了這個家庭的心理防線。可是萊拉的存在卻無足輕重。自己喜歡的人,朋友死於戰爭的屠戮,因爲戰爭,自己喜歡的人也要離她而去,戰爭的動亂,使得她不得不明哲保身,保自己和與愛人的孩子。

瑪麗雅姆在歲月的摧殘下,逐漸蒼老,還是那麼卑微的過着,冷血而狡猾虛僞的拉希德將她比之於好工人”一輛伏爾加轎車,做牛做馬。瑪麗雅姆曾經在命運的捉弄下就範準備安安心心與拉希德過日子,可是作爲商人的丈夫拉希德更看重的是她能夠帶來的利益,給自己生個孩子。流產讓她一下子失寵,成了拉希德的僕人女傭。也因此,漂亮年輕的萊拉的出現,讓一無所有的瑪麗雅姆心生妒忌,儼然一個市井潑婦。我們能看到當年的她還是個孩子的她多麼天真爛漫,對萊拉的敵意就像瀝青上蒸騰的熱氣一樣煎熬。因爲生了個女兒,拉希德本性再現,萊拉失寵,受到處處刁難,在這悲慘的境遇中也算是與瑪麗雅姆同是天涯淪落人了,頗有幾分惺惺相惜之感,自認命苦,忍辱負重,隱藏着無盡悲哀的面孔,希望和失望的無限循環。

就像他們對待太陽一樣,它的存在毋庸置疑,但其光芒最好用來享受,而不是用來直視。

《燦爛千陽》讀後感 篇20

《燦爛千陽》以兩位阿富汗女性(瑪麗雅姆和萊拉)的角度描寫了阿富汗戰爭前後的生活。全書共420頁,多個線索貫穿全文,阿富汗女性所受束縛的變化,如萊拉和竹馬塔裏克的坎坷愛情之路,瑪麗雅姆的自求解脫之路,等等。而令我流淚的,是瑪麗雅姆和她父親這對線索。

瑪麗雅姆是阿富汗赫拉特一位屈指可數的富人扎裏勒和其女僕的私生女,私生女的身份讓她只能在鄉下的小泥屋中生活。儘管父親每個星期會帶着禮物來看她,她仍然嚮往和兄弟姐妹們生活,渴望在父親的私人電影院裏嘗一嘗所謂的冰激凌,希望每天看到父親。終有一天,她來到了父親的大宅子,可是等待她的卻是緊緊關閉的大門和父親在視窗上的匆匆一瞥。後來,扎裏勒同意了妻子們將十四歲並且無處可歸的瑪麗雅姆嫁給遠方一個五十多歲的鞋匠。扎裏勒最終還是向名聲低頭了,將自己的女兒推向了無盡深淵,儘管他並不知道,這深淵會如此可怕。

婚後的生活對於瑪麗雅姆來說是痛苦的。鞋匠拉希德並沒有彬彬有禮幾天,就毫無顧忌地向瑪麗雅姆施之以鮮血淋漓的暴力,儘管她並沒有任何過錯,甚至可以說是賢惠,所以三十歲的瑪麗雅姆在作者的筆下是一個六十歲的滄桑模樣。"那是一種機械的習以爲常的聲音,沒有咒罵,沒有哭喊,沒有哀求,只有對稱的毆打與被毆打,只有某種僵硬的東西反覆打擊肉體的聲音,某個人砰地撞上牆壁的聲音。"作者胡賽尼是這樣描寫的,"。他抓着瑪麗雅姆的脖子,將她摔倒工具房的牆壁上,他的手上,脖子上,襯衣上都是血。"妻子瑪麗雅姆顯得更像一個牲畜。她最終在長年累月的暴力下,爲了救快被拉希德掐死的萊拉,殺死了拉希德,也把自己送上斷頭臺。

她的父親扎裏勒在書的末章出現了。多年戰亂將浮世財富,名聲威望無情破壞之後,他只是一個患者心肌衰弱的枯槁老人,借另一個女主萊拉展現給讀者的,是他留給瑪麗雅姆的遺物:一封信,一筆錢,和一盤動畫片錄像帶。在大段大段的懺悔之後,信的末尾是這樣說的:"。親愛的瑪麗雅姆,我希望能再一次聽見你敲響我的門,讓我做一件在多年前未能做的事情,開啟門,擁抱你,我會一直期望的,一直到我的生命盡頭。"父親希望瑪麗雅姆擁有的孩子健康,但是瑪麗雅姆流過七次產不能再懷孕;父親希望瑪麗雅姆過得幸福,但瑪麗雅姆過得像一隻牲畜,平靜地忍受來自丈夫的毒打,就好像接受冬季來臨;父親希望能見瑪麗雅姆一面,可她到他死去,也沒有再次敲響他的房門。他不知道怎麼去贖罪,所以他只好收藏了一盤小孩子愛看到動畫片,笨拙地希望給女兒以補償,可女兒始終不知道,父親的懺悔,瑪麗雅姆在被執行槍決的最後一刻,想起了童年和父親度過的時光,極其後悔沒有給來看望她的父親開門。

作者的語言精煉,就像一把淬過毒的腰裏劍,招招致命,生動又不失冷靜,字裏行間,讓讀者看到了一位病重卻望眼欲穿的老人,懺悔了餘生;讓讀者品嚐到了在男權至上社會中,女性被壓制的絕望,和伴隨着戰爭帶來的一絲名爲"平等"的希望;也讓讀者看到了,割捨不斷的親情和人性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