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曾子殺豬的道理-讀後感

讀後感1.2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曾子殺豬的道理-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曾子殺豬的道理-讀後感

曾子,名參(shen陰平),字子輿。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今山東省費縣)人。他是古代“大聖賢”孔子的學生

據記載,曾子這個人向來是嚴於律己,言行謹慎,平時很注重個人修養。在《論語.學而篇》中,就曾記載了他進行修養的方法和原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在孔子衆多出色的學生中,曾子的人品受到孔子的稱讚。他不僅孝敬父母,也是一個稱職的父親。

曾子具有強烈的教育意識,是教育的有心人。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曾記載一個曾子“殺豬教子”的動人故事,一直爲世人所傳頌。

有一天,曾子的妻子忙完家務,準備要到街上去買東西。三四歲的小兒子,也要跟着去。母親怕麻煩不讓去,兒子沒完沒了地糾纏。實在沒辦法了,靈機一動,便哄他說:“聽話,在家裏玩。等我回來,我把咱家那口大豬殺了,給你燉肉吃。好嗎?”

小兒子一聽說要吃燉肉,立刻就止住了哭聲,認真地問道:“這是真的嗎?”

母親假裝認真地點了點頭。小兒子立刻破涕爲笑,又到一邊玩耍去了。

曾子是一個教子的有心人。剛纔母子對話的情景,曾子看見了。曾子知道,妻子這是“哄”孩子,並不是真的要把大肥豬給殺了。當時,本想上前阻止,但來不及了,話已經說出去了,“覆水難收”啊。怎麼辦呢……

曾子的妻子高高興興地從街上回來。一進家門,眼前的情景,使她大吃一驚:只見曾子用繩子牢牢地捆綁住家裏的那口大肥豬,身旁還放着一把雪亮的屠刀。大豬拼命掙扎、吼叫,還挺嚇人的。怎麼?他真的要殺豬?妻子急忙上前阻攔說:

“你這是瘋啦!我剛纔是叫兒子糾纏得沒辦法,才那樣說的。那是說着玩的,爲‘哄’他,你怎麼竟然當真起來呢?”

曾子嚴肅而認真地對妻子說:

“我知道,你是跟兒子說着玩的,實際上並不打算真的要殺豬。可是,你想沒想過,小孩子還不大懂事,只會跟着父母的樣子去學,去做。今天,你說了話不算數,答應了的事不去做,哄騙了孩子,這實際上就等於是在教孩子講假話,騙人。做母親的欺騙兒子,兒子會覺得母親的話不可信,以後再教育,他也就難以相信你的話了。這樣做,怎麼能把孩子教育好呢?”

妻子聽了,覺得丈夫的話句句在理。她佩服丈夫,言而有信,說話算數,言行一致,以真誠的態度培養孩子誠實的品質。她深深地責備自己,不再阻攔丈夫,終究避免給孩子心靈上造成的不良影響。雖然付出的代價不小,但很值得。

這個故事,幾千在中國流傳,經久不衰,引人深思。

曾子“殺豬”的舉措是一舉兩得

小孩子不僅在智力方面處於矇昧狀態,在道德方面同樣也是處於蒙而無知的狀態,是非、善惡、美醜分不清楚,辨別能力很差,容易受外界影響,特別是父母的影響。父母是孩子最早接觸的成年人,朝夕相處,形影不離,又是他們心目中最有威望、最值得信賴的人。父母說什麼,孩子都篤信不疑;父母做什麼,就學什麼,毫不走樣。

孩子年齡越小,就越是崇拜父母。在他們看來,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是最標準的思想和行爲規範。在孩子心目中,父親是最好的父親,母親是最好的母親。如何對待人,如何對待事,都要以父母爲榜樣。

做父母的,如果不時時刻刻地嚴格檢點自己的言行舉止,任何不良的一言一行,哪怕是一點點疏忽,都很可能在無意之中,給孩子以不良的影響。而不良的影響一旦發生,由於孩子總是“先入爲主”,先獲得的“認知”很難再從孩子幼小的心靈中抹去,並且以此爲依據排斥其他不同於此的“認知”。因此,中國古人特別重視讓孩子接觸正面的形象,千萬不要用騙人的話欺騙孩子。

曾子在兒子小時候,特別注意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努力做到“謹於言,慎於行”,反映他具有強烈的教育意識。在他看來,在子女教育上“無小事”。在與孩子相處中,在處理有關兒童的問題時,家長的一切言行舉止,都要絕對服從兒童的教育。

在孩子面前,家長是“屬於”孩子的,一切都要對兒童的身心發展有益,一點兒也不能隨意傷害兒童,不能污染、毒害兒童單純美好的心靈。

曾子“殺豬教子”的故事,之所以能夠一代一代地流傳下來,經久不衰,是因爲曾子殺豬的舉措是“一舉兩得”:既以實際行動教育了孩子,同時也教育了自己的妻子。

“童蒙養正,作聖之功。”要慎之又慎。

也許有人以爲:對於小孩子,何必那麼認真?家長許諾的事,小孩子很可能一會兒就忘記了。這是缺乏教育意識的表現。

一般情況下,孩子出於對父母的信任,凡是家長許諾了的事,不會輕易忘掉。在許多情況下,孩子爲了贏得家長的許諾,是付出了“代價”的。比如故事中曾子的小兒子,本來特別想跟母親一起上街,但爲了贏得母親“殺豬給他吃肉”的許諾,放棄了上街的要求,剋制住了自己的慾望,他是做出了“犧牲”的'。如果家長說話不算數,許諾的事不兌現,孩子就會以爲說謊、騙人是允許的,很有可能也跟家長一樣,也學着去說謊、騙人。

家長必須明白,如果有一次言而無信,說話不算數,就是用十次的“誠信”,也難以挽回已經喪失的“威信”。要重新樹立威信,取得孩子的信任,是要做出巨大的努力。希望孩子誠實,自己首先要誠實。不守信的人,不可能培養出誠實的孩子。家長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慎而又慎。

十七世紀時,英國教育家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話》一書中的開頭,便開宗明義地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們幼小時所得的印象,哪怕是極微小,小到幾乎覺察不出,都有極大極長久的影響;正如江河的源泉一樣,水性很柔,一點點人力便可以把它引匯入他途,使河流的方向根本改變,從根源上這麼引導一下,河流就有不同的趨向,最後就流到十分遙遠的地方去了。”

洛克的比喻十分貼切、深刻,引人深思。“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小時候的教育在方向上有極爲細微的偏差,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中國古人說:“童蒙養正,作聖之功。”就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的。兒童早期的啓蒙教育一定要慎而又慎,不可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