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讀後感1.89W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領悟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

寒假時,我拜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受益匪淺,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其中“教給兒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一建議給我印象深刻。

“一個人在求學時代最寶貴的財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時間”,雖然減負已不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我們仍能聽到許多學生埋怨的聲音,究問其原因,原來,每天做完老師佈置的家庭作業,回家還得完成家長的若干作業,孩子就在這樣每天練了又練的習題中荒廢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時光,“最寶貴的財富”也在不知不覺中浪費了。

盧梭的“寓教於樂”總讓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快樂,在快樂中學習呢?縱觀今天揹負着“升重點,考大學”沉重包袱。孩子們,他們哪還有心思去玩,哪裏還有時間去樂呀!在社會要求學校給學生減負的同時,我們也呼籲各位家長給孩子減負。現在正是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年紀,正是他們好動好玩的年紀,如果每一位家長都能正確對待他們稚嫩的問題,欣賞他們童趣十足的舉動,多給他們“最寶貴的財富”,我相信每個童年在記憶中都會是五彩繽紛的。

這本書還給了我們教師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教師的時間要多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着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着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是事。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於“抱佛腳”。有時爲了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尋着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爲了寫一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爲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說:“活到了,學到老”,作爲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爲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說,絲毫不顯過時。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爲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讓我明白給孩子時間,給自己時間,和孩子一起讀書,和學生一起進步,受益匪淺。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2

讀書可以充實生活,特別是讀有影響力的書。教師崗位從教多年的我,閱讀了蘇聯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深感此書的意義深遠,深感自己對教育理論、教育專著思考甚少,深感自己的底氣不足。我記得多年前閱讀過這本書,近期從新閱讀,仍感觸良多,有重新閱讀的必要。爲自己定下每天讀書,充實自己的生活,也爲自己在今後的教師生涯中積累更多的理論,指導自己的言行,不斷提升自己。

蘇霍姆林斯基爲了解決中小學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專爲中小學教師寫了一本《給教師的建議》,包括了教學工作、道德教育工作、教師工作方法等。書中每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文字也深入淺出,通順流暢。讀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我不禁感嘆雖然今天的教育形式比之他所寫的年代有很大變化,但他書中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於我們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與我們面對面一樣,針對着我們在教學中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給我們很多新的收穫與體驗。

我重點看了其中的《6、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76、怎樣對待學習有困難的兒童》《78、一個"差生"的"思維的覺醒"》《96、我怎樣研究和教育學習最差的學生》,書上所談到的費佳、彼嘉、巴甫裏克等學生的成功教育的案例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對後進生我一直認爲這是智力問題和一個人的品質問題,無論是誰,無論用什麼方法教育都是無濟於事的,很多道理只能從理論上行得通,而實踐中要想讓一個智力有問題的人有進步有發展是不可能的,要讓一個品質不好的人真正棄惡從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謂的“本性難移”,對現在很流行的一句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嗤之以鼻。

但蘇霍姆林斯透過多年的教育工作的實踐,和對兒童的腦力勞動和神生活的研究,深信:兒童學習困難,功課不及格,落後於別人,其原因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在於兒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圍的條件不夠好。

他認爲:當學習困難的兒童跟能力較強的兒童在一起上課學習的時候,需要對他們加以特別的關心和有耐心。不要有一句話,不要有一個手勢使得這種兒童感到教師已經對他的前途失掉信心。同時提醒我們:不要強迫兒童儘量長久地死摳書本,而要培養智慧,發展大腦,教他去觀察世界,發展兒童的智力。讀了這本書,我認爲我們當教師的人應當記住:對於每一個學習困難的學生、不管他已經被耽誤到了什麼程度,我們都應當有愛心、信心、耐心。要相信人人能成才,特別要關心後進生的成長,但也不要把他們看得和優秀學生一樣的能幹,這樣只會越學越死,越學越笨。而要更注重鍛鍊他們的思維,發展智力,爲他們今後的不斷學習,不斷髮展打磨“腦機器”。

正如蘇霍姆林斯所說我們的崇高的使命就在於:要使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選擇這樣一條生活道路和這樣一種專業,它不僅是供給他一塊夠吃的麪包,而且能給予他生活的歡樂,給予他一種自尊感。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3

書中提到閱讀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着思想的江河”讀書足以移情,足以長才。使人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養性靈。因爲書中有着廣闊的世界,書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雖然滄海桑田,物換星移,但書籍永遠是新的。因此蘇霍姆林斯基也特別注重閱讀與教學之間的關係。他認爲唯有閱讀才能不斷豐富我們教師的知識底蘊,提高我們教師的教學水平。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如此之快,沒有不斷的學習就沒有紮實的知識和開闊的思維,在資訊飛速發展的今天孩子們的視野越來越寬闊,知識面越來越豐富,求知慾也越來越強烈,不學習只能是“坐吃山空”,僅僅靠課前準備幾個小時已經不足以自如地駕馭課堂。我們說教師是文化的傳播者,我們的閱讀也不僅僅是爲了上好一節課,更重要的是要把人類幾千年積累的生活經驗和思想精髓傳播下去,讀書不僅是教師的一種喜好我覺得更是一種責任。我們應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去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我們只有透過不斷的讀書,使自己所從事的這種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成爲你所具備的知識海洋的滄海之一粟,這樣在教學生活才能應付面對一切而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不會將工作當成一種負擔。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使得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還有很多,書中每一篇文章都再一次深深地震撼着我,看了後,我由衷地感嘆:“蘇霍姆林斯基真偉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他的書不愧被稱爲‘活的教育學’、‘學校生活的百科全書’。”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更猶如黑暗裏的光明,給我們指明瞭方向。我要堅持每天讀一些,把書中最有用的`理論摘抄下來,方便自己以後的教學。

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遠的,而我也將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中不斷學習,充實和豐富自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呵護與珍愛孩子幸福的年華。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

作爲教師,我們很多人都體會到過:有時候,一節課40分鐘過得很快,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思維、情感匯聚到了同一個軌道,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思維活躍,情緒飽滿。一節課下來,教師精力充沛、心情舒暢;有時候,一節課卻過得很慢。課堂上,教師的語言如擠牙膏似的,一詞一句停停頓頓,不管如何撕心裂肺的吼叫,總不能平息那煩人的吵鬧聲。一節課下來,教師身心疲憊,心情鬱悶。

教師工作的核心是學科教學,學科教學的核心課堂教學。所以,課堂40分鐘時間是我們整個生活時間的經典。這一個個40分鐘的生活質量決定我們整個的生活質量,也代表着學生在兒童時代的生活質量。對學生也好,對自己也好,提高40分鐘的效率是在新課程時代下爲學生減負,爭取更大發展空間的一條捷徑,是我們教師的用不放棄的追求。

提高40分鐘的效率並非是“精心備課”能“解決”的,更需要我們的教學經驗,對“課”的正確理解,對學生髮展的正確把握。作爲年青教師,我覺得對這些很“玄乎”、很“抽象”的東西很難去正確理解、正確把握。我不敢肯定“什麼樣的課”是有效的課,“什麼樣的教學過程纔有利於學生的真正發展”。在這些核心問題面前總顯得那麼力不從心。記得在前幾次教研課之後,教研員高老師總會跟我講同一句話:“教學內容只是載體,發展學生思維纔是根本。”這句話從字面來看很好理解,但真要揣摩出真意來改變課堂教學行爲卻很難。

零零落落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很多章節,有很多的點點滴滴讓人感受頗深。他說:有的教師動了很多腦筋,力求把自己所講解的一切東西都變得明白易懂、毫無困難,使得學生往往用不着在進行思考了。還有一個例子:有一位小學教師被認爲是講解算術應用題的高手。爲了使學生容易“領會”應用題的條件,她事先準備了許多圖片和表格,有時甚至把應用題談到的實物拿到課堂上來。看起來,她的學生解應用題很順利。但是,當這些學生升入五年級以後,卻使教師們深爲吃驚:原來那位女教師教出來的學生根本不會解算術應用題。事實的確如此,因爲那位女教師在整整4年裏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不讓他們碰到困難,所以他們事實上並沒有學會積極地思考。可以想像得出,這位女教師在前4年裏,許多教師會交口稱讚她能化難爲易、化繁爲簡,讓學生輕鬆愉快地獲得了知識。甚至她自己在反思時也會以此自豪,認爲自己的教學能注重實物演示,真正體現了一切知識都源於感官的知覺!然而,在第五年時,我們才發現這位女教師從來沒有讓學生進行獨立的腦力勞動,學生的思維處於被催眠狀態。

不難看出像這樣的女老師的確是在“認真備課”,然而這樣的認真似乎走錯了方向,給學生的發展帶了難以彌補的損失。大師舉的這個案例是想告訴我們,課堂上我們要關注學生的思維活動,即教師要把學生的腦力勞動放在注意的中心。課堂40分鐘裏,我們不僅僅要讓學生學習知識,更應當使學生感知、理解知識的過程,最大限度地包含學生從事的積極的獨立勞動在內。學生不應當單純地聽講和思考,還應當動手做有些事。思考應當從“做事”中反映出來,只有這樣,所有的學生才課堂上才肯思考,不注意聽講、思想開小差的情況纔會消失。大師的這番理論,是我們現在小學科學以探究爲核心的思想的根源,不僅要讓學生知道知識,更讓學生透過多種不同途徑的親身體驗去感受知識的獲得過程,同時發展學生各種能力和思維素養。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想象學生的腦力勞動在不斷有效地進行着。

學生的腦力勞動的進行,伴隨着的不是教師簡單說教和學生機械記憶的過程,而是一個有目的的探究過程。所以我們在課堂上應該積極營造探究的環境,要讓學生的課堂行爲賦予有解決任務的性質,才能讓他們的思維有明確的目的性,學生的智慧力量就越加積極地投入這種活動,障礙和困難就暴露的越加明顯,從而是腦力勞動成爲一種克服困難的過程。具體到教師操作方式,我們看到大師有這樣一段描述:在優秀教師那裏,學生學習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他們對學習的對象採取研究的態度。教師並不把現成的結論、對某一定理的正確性的證明告訴學生。教師讓學生有可能提出好幾種解釋,然後在實踐中去證明一種解釋和推翻另一種解釋。我們能感受到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對某個知識有所瞭解,更是對這個知識所關聯的其他知識有深刻、全面的、客觀的理解。學生的發展在這樣的過程中顯得穩穩當當、紮紮實實。

在此書中作者提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女教師退休前,舉辦了一次隆重的晚會。這位即將退休的女教師事實上還相當的年輕,她從20歲開始工作,到退休也不過45歲。爲什麼這麼年輕就要退休呢?大家都不理解。奇怪的是,這位女教師連多工作一天都不願意,恰好當她在學校工作滿25年度那天離開工作。她的告別講話,消除了所有的疑問。她說:“親愛的朋友們,我離開是因爲學校工作不是我喜愛的事業。我在這個工作中得不到滿足,它沒有給我任何樂趣。這是我的不幸,是我生活的悲劇。每天都盼望着課快些結束,喧譁聲快些消失,可以一人獨處。你們感到驚訝,一個45歲的婦女就離開了工作,而她的健康還很好。不,我的健康不好,已經受了內傷。受內傷是因爲工作沒有給我樂趣。我的心臟病很重。勸告你們,年輕人,自己檢驗一下,如果工作沒有給你們樂趣,那就離開學校,在生活中正確地判斷自己,找一個心愛的職業。否則工作會使你們感到痛苦。”思考一下這個悲傷的故事。健康、情緒、充實的精神生活、創造性勞動的樂趣、從心愛的事業中得到滿足,都是緊密聯繫、互相制約的。如果對教育事業沒有無限度熱愛而強迫自己去做這份工作,不僅教育不好孩子,還會給自己帶來身心的損害;如果在教育工作中找不到半點的樂趣,那麼這份工作簡直就是一份煎熬,一份折磨。與此相反,如果是一位熱愛教育事業的教師,在工作中找到了無窮的樂趣,並且發現了自己的價值,到麼這種人生絕不會像那位女教師一樣悲哀。這讓我想起了曾經聽過的一句歌詞:因爲愛,所以愛。在選擇做老師之前,我們每個人都要先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熱愛這份職業,這樣纔會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工作中的一個個難題。

此外,書中還提到,我們的勞動處於經常變化的局面中,有時令人十分激動,有時情緒抑制。因此,善於掌握自己,剋制自己,是一種最必要的能力。碰到生氣的事或突發的事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是我們教師經常會遇到的問題,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給了我們一個消除激動和氣憤的方法——幽默。他這樣說到:如果你具有幽默感,那麼,最緊張的,有時能引起很長時間氣憤的局面就可以得到緩和。學生們之所以熱愛和尊重快樂、不泄氣、不悲觀失望的教師,是因爲他們自己是快樂的、具有幽默感的人。他們會從每一舉動中、每一生活現象中看出很小一點可笑的事。善於無惡意地、懷着好心地嘲笑反面的東西,用笑話支援和鼓勵正面的東西,是一個好教師和好的學生集體的重要特徵。

事實上,作爲一名教師,很少人不愛自己的學生。但是,在教育下一代時,儘管有時我們爲他們的成長付出了很多,可他們並不領情,甚至常常事與願違,收到相反的結果。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把他當做一個活生生的人來對待,其實孩子也有自尊心,而且一點也不比大人小。教師只有在關懷學生人格尊嚴時,教導才能成爲教育。

讀了這本書後,我不但對蘇霍姆林斯基書中講述的教育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對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人格也充滿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誠的心、火熱的血、堅強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們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讓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時時不忘己任,時時不忘貼近學生的心靈,給他們平等的尊重,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他們的熱情,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爲有用的人。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5

瞭解到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起先是時常看到一些文章引用他的觀點。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感覺理論知識匱乏,需要再充實一下“精神食糧”。

20xx年,一次到重慶聽課,無意間看到會場外面有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當時出於許久的崇拜,我迫不及待地買回了家。

記得在讀第一章“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時,倍覺晦澀,每一段文字彷彿都需要擁有厚實理論基礎的人才能參透箇中深意。就這樣,求之不得購買的書被擱置在書架上。

20xx年,我在學校科研處任副主任,因爲學校的市級規劃課題“深化小學生志趣教育研究”面臨結題,學校安排我撰寫實驗研究報告。這時,我又想到了《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打算從中尋找關於“志趣”方面的理論。一章一章地讀,肯定讀不下去,我就採取目錄檢索的方式,找到了21章“興趣的祕密何在”,但裏面只對“興趣”做了詳盡的描述,對寫研究報告沒多大用處。這一次成功地閱讀了一章後,它再次被束之高閣。

20xx年,我調任教導處主任。20xx年,學校正式加入朱永新教授發起的“新教育實驗”,實驗以“教師專業發展爲基點”,提倡“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專業發展共同體”的“三專模式”。學校組織了“相約星期二的讀書會”,共讀的第一本書就是《給教師的建議》。

這一次,再也沒有逃脫的理由,我開始每天一頁或者兩頁逼迫自己去看。於是,這樣的一些字眼開始在我的頭腦裏盤旋:第二套大綱、智力背景、思維課、思維訓練、讓知識活起來、閱讀自動化等等。

老師們多以書中觀點加經驗感悟進行交流,這樣堅持了一個學期,發現意義不大。後來,學校決定改變這樣的方式,組織全校的讀書會,由發展處冉澤明主任主持。冉主任向我們介紹了新教育網絡師範學院的經驗:新教育研究中心魏智淵老師主持網絡學院,非常重視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建設;學員必須提交當年三千字的閱讀史方能加入,課程設定包括啃讀經典書籍和文字解讀,學員如果不按時提交預習作業就會被自動除名。

於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學循環”也進入我們的耳膜。這是新教育研究中心的幹國祥老師經過數次研讀,總結的蘇式教學理論的精髓,即“生命在勞動/學習過程中克服困難、獲取成功,進而獲得高度的自我感受(自信自尊)、責任感與意志力以及渴望再度透過學習,透過克服勞動/學習中的困難而獲得幸福的動機”。簡言之,生命是不斷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循環反覆的過程。

這次還是沒有讀完《給教師的建議》,但就是在這樣濃烈的學習氛圍中,我又瞭解了其中很多觀點。

20xx年,我參加了長壽區讀書會,共讀的書目發生了變化,《給教師的建議》被放到了一邊。

這幾年,我先後讀了《構築理想課堂》《窗邊的小豆豆》《靜悄悄的革命》《第56號教室的奇蹟》《帕夫雷什中學》《學校是一段旅程》《教學勇氣》《童話人格》《教育的目的》《構築合宜的大腦》等等。這些書比起《給教師的建議》,淺顯了許多,而且方便嫁接。比如我把《靜悄悄的革命》裏面關於“教研”的觀點用於我校“教研文化”的建設,把“潤澤的教室”的觀點用於我的課堂教學。這些書籍裏面最難讀的《教學勇氣》我也能耐着性子讀完,從中深刻地理解到課堂上“聚焦偉大事物”和“發掘知識的魅力”的含義。

爲什麼幾年後能沉下心來閱讀?原來,《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的初始閱讀給了我一些營養元素,在我不知曉的情況下已經根植於我的大腦。

20xx年開始,因爲年齡的關係,我在週末養成了早的習慣。隨手拿起《給教師的建議》,可能是經過這幾年共讀生活的磨練,這時讀起來感覺好理解多了。僅靠週末時間,這本書就被我重新閱讀了一遍,彷彿是久別的戀人,每週末就陶醉在這美好的相遇裏。

20xx年的寒假,終於讀完了這本書。我在裏面找尋到很多困惑問題的答案,也能與自己的教學管理和班級教學建立起聯繫。

比如,我發現學生雖然到了高年級,表述能力和思維能力卻沒有達到應有的水平。於是,我在書裏尋找答案,結合第62章“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裏”的建議,提出了20xx學年度的教研主題“讓思考在教室裏迴盪”。並摘取書上的建議,在20xx年的開學會上做了培訓。

諸如“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修養乃是教師勞動修養的一面鏡子”“駕馭學生思維的藝術,絕不在於事先把自己的每一條思路都規定好,並且只講事先準備了的東西,而在於根據具體情況來講當時需要的”“你要儘量使你的學生看到、感覺到、觸摸到他們不懂的東西,使他們面前出現疑問。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事情就成功了一半”等富有啓發的觀點成爲我思考課堂的利器。

發現學生課堂上缺少精彩的生成,我從書中獲得答案,“用驚奇、讚歎可以治療大腦兩半球神經細胞的萎縮、惰性和虛弱,正像用體育鍛煉可以治療肌肉的萎縮一樣”,提出了“讓驚奇、讚歎迴歸課堂”,這些理念讓老師們的課堂在“思”的層面上有了可喜的變化。

學校一直提出要開發校本課程,但是一直不得要領,書的最後一章“系統化是思維之母”,讓我茅塞頓開,“系統化也是課程之母呀!”

就這樣,透過“專業閱讀,站在大師的肩膀上攀升;透過專業發展共同體,站在集體的肩膀上飛翔;希望透過這次專業寫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前行!”

整整八年,我才走近了這本書。什麼時候,我才能走進這本書,歲月會給我見證!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中的教學故事及案例所蘊涵的教育思想比比皆是,對我們教師是很好地啓迪。

第一章‘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時,他談到: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於,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其實就是提醒我們老師要相信每一位學生,要盡其所能挖掘學生的潛能,並變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是一種快樂的過程。再如書中還談到了思考的重要性:能夠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時進行閱讀的學生,就不會在學業上落後(P11)。同樣,在第48條建議‘要思考,不要死記!’中也提及了引導學生思考的重要性。是的,教師的任務是要培養學生學會思考,善於思考,自己主動探究知識的能力啊,這一點是我平日裏試圖努力嘗試的,可操作起來需要花費心思,由於受一定惰性思想的影響,自己在平日裏所下的工夫還是不夠的。

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教師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時,很形象地把學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絲線。他在帶領孩子們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課後這樣寫道:“要讓所有的孩子都圍攏來看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這根很細的絲線把孩子們都栓在我的身邊來,這就好比是一根無形的繮繩,只要一個兒童的注意力轉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絲線就斷了,於是我給他講的和所指給他要看的東西,他就再也不看,不聽了——思想開了小差。”我在教育教學中體會到,教師這個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要做到教書育人、持續穩定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不僅要連通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這根“絲線”,使用好這根“繮繩”,而且要在課堂內外連通師生之間的情感這根“絲線”,透過這根“絲線”來培養和尊重每個學生的人格,發展每個學生的個性,創建新型的師生關係,使教師與學生在親切、和諧、彼此信任的氛圍中教學相長。

給我感觸最深的還是蘇霍姆林斯基在‘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提到了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應該成爲教師的精神需要。而我呢?自從大學畢業後,似乎就懶得拿起一本書細細品味,有的只是看看小說雜誌等閒散作品,大多數時候還是忙着批改作業、上課、備課,有多少時間經常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雜誌在閱讀呢?一個成功的老師應該是一個會讀書會思考的人,我想今後我要從繁重的教學中擡起頭來,多看,多想,多實踐。這樣,纔能有更大的進步。只有當老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爲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藝術家和詩人。(P412)他還說道;真正的教學能手知道的東西,要比學校裏學習的東西多得多,以致於有經驗的教師注意的中心是教育過程,而不是教材內容。的確,要達到這種地步,是要建立在廣博的知識基礎之上的。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書中還談到:沒有紮實的心理學基礎,就談不上教育素養;教育素養還有一個方面,就是教師的語言修養問題。有關教師素養的論述,讓我深刻理會一名好老師的身後所凝聚的自身人格魅力。

蘇霍姆林斯基歸納的有關教師的教育素養方面的看法,字裏行間體現了對教師素養的深刻理解。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這位大教育家對教育事業的拳拳之愛,殷殷之情,告誡我們的是更貼近實際教學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他是一生都在做教育啊!教育的學問與藝術永無止境,教師的魅力在於不斷的孜孜以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