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兩個朋友讀後感5篇

讀後感1.27W

篇一:兩個朋友讀後感

兩個朋友讀後感5篇

我讀了《兩個朋友》以後,我覺得這篇文章很有趣,使我明白了什麼是真正的朋友。下面我就和大家來分享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的大意是,有兩個朋友在玩的時候碰到了一隻熊,他們拼命的逃跑和呼救。瘦子抱着一棵樹爬了上去,胖子爬不上去,叫瘦子拉他一把,瘦子卻沒理他,自己還向更高的地方爬去。胖子想起熊是不吃死人的,就閉上眼睛,屏住呼吸,一動不動,象真死了一樣。大熊聞了聞胖子就走了。等熊走遠以後,胖子對瘦子說:“不顧別人死活的人,不能算朋友!”說完胖子就走了。

讀了這篇文章以後,我知道不能共患難的朋友不算是真正的朋友。今後我要真心實意對待自己的朋友,在她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幫助她們,多替朋友着想,成爲她們真正的朋友。

篇二:兩個朋友讀後感

在翻閱莫泊桑短篇小說的過程中,翻看着目錄,不知有什麼題目使我感興趣。使我聯想到生活。突然,我看到了《兩個朋友》,頓時,我眼前一亮。

我看到這個題目,使我想到在軍訓中我們與教官之間的友誼。我想在這篇小說中,作者也一定在寫這兩個好朋友之間的友誼吧!大概是描述這兩個好朋友怎樣從相識到相知,怎樣瞭解併成爲彼此的知己吧。然而,等我細讀這篇文章之後,我才發現並不是我想的那麼簡單,這使我從新開始思考《朋友》這個詞。

因爲大家都喜愛釣魚而成爲朋友,因爲彼此瞭解,大家都不用多說,往往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明白了彼此的用意,因爲熱愛祖國,兩人在臨死前選擇共同進退,不肯把通行口令告訴敵人。

我很喜歡交朋友,但是光用真心待人是不夠的,還要懂得別人需要什麼,從言語中去體會。

看了這篇小說,讓我回憶起從前,我有一個朋友,一開始,我們倆因爲性格,家庭背景相似而成爲朋友。隨着時間的流逝,我才發現,我們在一起很勉強,沒有共同的愛好,在一起時,經常因爲一些小事而發生矛盾,鬧得彼此很不愉快。不知如何有效地解決,我也很煩惱,試問自己:這樣的朋友關係還能維持下去?

每次我都很想和她說:算了吧,咱們做普通朋友吧。”可是我不想這樣,我們既然能成爲朋友,說明有緣分,我不想就此放棄。

透過《兩個朋友》我才真正瞭解“朋友”爲什麼會成爲朋友?是因爲朋友相當於我們的依靠,有着彼此的愛好與共同點。爲什麼面對敵人耍的手段,卻沒有出賣國家?是因爲他們彼此堅信,彼此瞭解,彼此坦誠,大家都有着一顆同樣的愛國之心!

篇三:兩個朋友讀後感

我在書店裏找到一本心儀的《莫泊桑短篇小說選》。自從在學校學過他的小說後,我就喜歡起莫泊桑作品來,其中的《兩個朋友》更是立意深刻。

故事發生在法國的戰亂時期。鐘錶匠莫里索先生有一大愛好,就是每個星期天都去瑪朗特島釣魚。在那裏他總會碰到他的好朋友——服裝用品店的老闆索瓦日先生。他們常常在一起釣魚,一釣就是大半天。漸漸地,他們便成爲了好朋友。他們並不經常聊天,但卻彼此非常瞭解,只因爲他們趣味相投,感受一致。

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兩個朋友碰在一起。閒來無事,他們只想去釣魚,可原來的地點早已被普魯士人佔領。但是,強烈的慾望驅使着他們,他們憑藉着與法國軍隊上校的良好關係,最終偷偷來到了已經成爲普魯士人的領地的瑪朗特島。他們無所顧忌,哪怕只能釣一小會兒魚就被普魯士人發現,他們也是心甘情願的。就這樣,他們開始釣魚了,以爲不會被發現。

你釣一條,我釣一條,他們釣得越來越開心。突然,一聲巨響似乎從地底爆發出來,把大地震得發抖,是普魯士人又開始用大炮轟擊了!接着,山峯上發出一陣陣毀滅性的咆哮。可兩個朋友卻一點也不驚慌,心思全部用在釣魚上面,只是輕輕地互相交談着普魯士人的可惡。

這時,他們突然嚇得打了一個寒戰,因爲四個普魯士大漢正站在他們身後。他們被捕了。普魯士人以爲兩人是間諜,要求兩個朋友交代如何進入領地的實情,但兩個朋友一聲不吭。普魯士人想殺了他們,一步步地威脅,但兩個朋友就算已經嚇得面色如土,也還是一聲不吭。最後,兩個朋友悲痛地互相作永別,便一起死在普魯士人的槍下。而那個普魯士軍官命令士兵把兩個朋友的屍體投河不說,還不忘想要品嚐一下兩人釣的魚……

我想莫泊桑不愧是一位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寫的故事簡潔、生動,又不乏深刻的含義;他的語言優美、清晰,故事中的環境描寫往往特別精彩。

我特別喜歡這樣一段環境描寫:“秋天,黃昏時分,冉冉下沉的夕陽把天空塗成紅彤彤的一片,彩霞如血,倒映在河中,將河水染成了紫色,天邊像燃起了熊熊大火,兩個朋友也籠罩在如火如荼的紅光中,樹上的霜葉被鍍上了一層金黃,預感到初冬的寒意而簌簌而動。”在開篇時插入這樣一段描寫,既給那悲哀的世道增添一份浪漫,也借這一景說明了兩個朋友對美的評判,這美麗的一景更是預兆了後文兩個朋友的壯烈死亡。想到這裏,我不禁對莫泊桑的寫作功底無比敬佩!

我想,莫泊桑在這篇小說裏想要體現的就是普法戰爭給百姓帶來的悲哀吧。他爲讀者揭露了普魯士侵略者的殘暴與野蠻,以及法國軍隊的無能,也歌頌了法國人民不畏強暴反抗侵略者的愛國精神。

篇四:兩個朋友讀後感

前段時間因爲無聊,在閒逛的時候看見了莫泊桑的《羊脂球》文集,以前寢室的同學買了一本但是因爲忙於學習和玩耍而沒有時間閱讀,今天剛來來勁了,看見自己想看而一直沒有機會看的書,怎麼會不買來飽讀了?

談到《羊脂球》肯定要談及它的.作者莫泊桑,他是19世紀後半期法國優秀的現實主義批判作家,生創作了6部長篇小說和356多篇中短篇小說,他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說最爲突出,被譽爲“短篇小說之王”,對後世產生了極大影響。

昨天晚上恰好看了他的一篇小說《兩個朋友》,文章簡單介紹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巴黎被包圍了,捱餓了,並且已經在苟延殘喘了。各處的屋頂上看不見什麼鳥雀,水溝裏的老鼠也稀少了。無論什麼大家都肯吃。幾句開篇語將法國的戰敗勾畫的何等悽慘和悲涼!連平時很多的鳥雀和老鼠都在遠離着這個失敗的城市,連平時很講究浪漫和吃穿的法國人也甘願什麼都吃了。

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淪陷的法國巴黎,故事的主人翁就是莫利梭先生,一個以修理鐘錶爲業而因爲時局才閒住在家的人。另一個是索瓦日先生,他是莫利梭先生常在河邊會面的熟人。兩位先生因爲時局的動盪而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工作,選擇去河邊釣魚來度過這個兵荒馬亂的時代。他們兩位只是戰爭中普通百姓的代表,在戰火繚繞的動盪年代,想好好的生活都不能,可見戰爭摧毀了人們平靜的生活和對生活的希望。

兩位先生因爲時局的關係也因爲有相類似的嗜好而成爲了朋友。在一個春天的早上,兩人相約在青春熱力的陽光下垂釣。在秋天臨近傍晚的時候,那片被落日染得血紅的天空,在水裏仍下了緋霞的倒影。多麼和諧的畫面呀,其實莫泊桑寫下此景的目的是:在美景的薰陶下,酒不醉人人自醉。人人都渴望和平下的幸福生活,在這麼美好的傍晚,和朋友家人散佈或是運動,再也沒有比這更美好的了!然而戰爭是殘酷的,它無情的摧毀了人們心中最美好的憧憬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文中借景色的美好來襯托出戰爭的破壞性和摧毀性。

在兩個朋友來到沙洲釣魚,邊欣賞着美景邊玩弄着自己的愛好,偶爾也討論着埋怨着時局的動盪。大家正沉靜在這美好的感覺中的時候,遠處的瓦雷良山響起了炮聲,兩個人不由的對戰爭宣起了討論。莫利梭憤憤的說:象這樣自相殘殺,真是太蠢了。索瓦日先生回答到:真不如牲畜!可見他們對戰爭的憎恨和厭惡。大家都是人類,自相殘殺簡直比牲畜不如!莫利梭先生又說道:可以說凡是有政府在世界上的時候,一定都要這樣乾的。但是索瓦日先生卻說:共和國就不會宣戰了……莫利梭岔開說:有帝王,向國外打仗;有共和國,向國內打仗。可見莫利梭先生對社會世界都失望到了極點,他誰都不相信了,但是索瓦日先生還對共和國抱有幻想。有政府的地方就有殺戮,就有戰爭,說的對極了。每個國家都想使自己的資源更多,國土更加的寬廣。拿近代的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等,哪個又不是牽扯到資源的霸佔和掠奪了?弱肉強食,這個是被歷朝歷代所證實了的。落後就要被動挨打。

兩個朋友最後用和平而智慧有限的人的一種穩健理由,辨明政治上的大問題,結果彼此都承認人是永遠不會自由的。他們用炮彈摧毀了好些法國房子,搗毀了好些生活,壓碎了好些生命,結束了許多夢想,許多在期待中的快樂,許多在希望中的幸福,並且在遠處,其他的地方,賢母的心上,良妻的心上,愛女的心上,製造好些再也不會了結的痛苦。

這是一篇批判戰爭的現實主義文章。戰爭對人們帶來的傷害是巨大而又深遠的。戰爭摧毀的是整個民族,整個國家。

篇五:兩個朋友讀後感

可能是因爲那時候根本看不懂原譯的《海底兩萬裏》吧。從那時起,我似乎就失去看外國名著的興趣。直至今年寒假,我纔在別人的鼓勵下,懷着複雜的心情,翻開了擱置多年的一本書。而那本書的名字叫《莫泊桑短篇小說集》。

隨着書頁的翻動,它就像是一個鉤子,悄悄地鉤走了我的靈魂,總令我每時每刻都在心中默唸它,思考它。直至今日,我才真正體會到了外國名著的魅力,一個個批判法國資本主義的短篇小說,每每令我義憤填膺,也更驚乎於莫泊桑精湛的藝術技巧和行雲流水般的自然文筆。

然而令我最喜歡的並不是他最負盛名的《羊脂球》,雖然它讓我感觸頗多,但最令我感動的卻是《兩個朋友》。它講述了在巴黎的動盪年代,莫里索先生和索瓦日先生,是兩個在釣魚時結識的好朋友。在一個晴朗的早晨,他們街上偶遇並相約去以前釣魚的小島上。可如今那個小島上是一片荒野,甚至還有無惡不作的普魯士士兵存在。遠處的山上,普魯士士兵正在朝法國人民開炮。他們偷偷地來到河岸邊釣魚,他們一邊釣魚,一邊在心平氣和的討論自由與戰爭。不一會釣上的魚兒便裝滿了一個網兜。正在興奮之際,不幸的事還是發生了,四個普魯士士兵發現了他們,並把他們押到軍官前,普魯士軍官卻認爲他們是兩個間諜,假借釣魚之名來竊取情報,軍官讓他們說出通行的口令就可以饒他們不死,兩個朋友在生命的最後五分鐘裏,對着朋友說:永別了,索瓦日先生。永別了,莫里索先生。互相握了握手便在普魯士士兵的槍口下離開了人世,而那釣上來的魚,又被普魯士士兵做爲一頓豐富的晚餐。

這篇小說每每令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靜,這是兩個真正的朋友,這是兩個患難與共的朋友,兩個生死共存的朋友。在危難關頭,他們並肩站在了一起,雖然他們根本不知道通行的口令,更不可能是什麼間諜,僅僅是兩個普通的法國公民,但他們同樣值得我尊敬。有人說,他們太普通了,只是兩個好朋友罷了,但在我的心中,索瓦日先生和莫里索先生不僅是好朋友,更是兩個不爲人知的英雄,在普魯士士兵殘暴的壓迫面前,他們選擇沉默,並不是因爲是嚇得說不出話,而是他們已經知道無論他們說什麼,普魯士士兵都不會再相信,他們的命運不會再有生還的可能,死亡是必然的結局。他們選擇沉默是因爲他們不想再憑空編造謊言,也不想把罪過都推脫到朋友身上,用朋友的死亡換來自己的生命,更不願意說出是因爲認識法國上校纔來釣魚,最後傷及無辜。他們選擇沉默是因爲雖然是莫里索先生提出來釣魚,最後要失去生命,但索瓦日先生一點也不怪他,更不想讓他自責地死亡。他們是兩個愛國英雄,在敵人的威逼利誘前不會忘掉自己的國家,他們是兩個真正的朋友,生死與共的朋友是不會相互推卸責任,互相埋怨。永別前,只有那句令我心酸的話。“永別了索瓦日先生。永別了莫里索先生”。

然而莫泊桑的寫作技巧更是令我讚歎,兩位主人公,兩條生命沉重的死亡與魚和菸斗的消遣之輕快構成一組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既是內容上的,也是結構上的。正是在這種雙重性的氛圍中,作者完成了對主旨最有力的發聲。在其中,我更可以看到,莫泊桑在小說的開頭就悄悄埋下的伏筆————即索瓦日先生和莫里索先生的死亡。

標籤: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