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中國哲學簡史》讀後感400字

讀後感2.22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中國哲學簡史》讀後感4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哲學簡史》讀後感400字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私人身份教了大量學生的人,他周遊列國時有大批學生跟隨着。

“三年之喪”這個古老的禮制時,孔子說:“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毫無道理,這不是耽誤時間麼?

就是說,“實”應當與“名”爲它規定的含義相符合。有個學生問他,若要您治理國家,先做什麼呢?孔子說:“必也正名乎!”(《論語·子路》-天下熙熙攘攘名利來往。有什麼好提倡呢。大多名不符實徒有虛名

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稱之爲恕,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推己及人的這兩個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實行仁的方法

道家講“無爲”的學說。而儒家講“無所爲而爲”的學說。依儒家看來,一個人不可能無爲,因爲每個人都有些他應該做的事。然而他做這些事都是“無所爲”,因爲做這些事的價值在於做的本身之內,而不是在於外在的結果之內。--儒家就不像一個獨立的人而是一個嗷嗷待哺嬰兒,所以嗷嗷哭哭的.哇哇大,讓別人替他做事,他就逼逼賴賴還逼逼賴賴出優越感。

要做儒家所說的君子,知命是一個重要的必要條件。所以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爲君子也。”(《論語·堯曰》)--分內之事和分外之事本身就有待商議,知命有沒有強加的意志?又當又立。

在漢朝的中葉,儒家的確可以稱做宗教。--多少有些宗教的影子

雖然從歷史上說,他當初不過是普通教師,但是後來有些時代認爲他是“至聖先師”,也許是不無道理的-人類熱衷於造神運動,藉由神的存在完成某些不可告人的真是目的。儒家尤如此,滿口仁義道德實際道貌岸然。

標籤:讀後感 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