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童年高三優秀讀後感800字

讀後感3.29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童年高三優秀讀後感800字,歡迎閱讀與收藏。

童年高三優秀讀後感800字

童年高三優秀讀後感800字1

《童年》是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其諸多重要作品中最具特色的一本書。這本書不僅藝術結構嚴謹,也有出色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完美刻畫了高爾基、外祖母和外祖父這三個人物,形象、生動、感人。

它講述了作者從4歲至10歲這一時期的生活,也就是他的少年時代。他從各方面描寫了前蘇聯人民的真實生活和前蘇聯國民的衆生相,既抨擊了黑暗、又展示了光明。《童年》的大部分篇幅都是在自我批判精神的統領下暴露國民的弱點,氣氛不免有些壓抑、沉悶,儘管如此,文章卻能引人入勝,給讀者濃烈的生活氣息。

這是一個典型的前蘇聯小市民的家庭,集百年來,前蘇聯靈魂中的痼疾與沉痾:愚昧、落後、狹隘、自私、庸俗、殘忍……一件件醜事、一樁樁暴行、一幕幕悲劇,真是令人目不忍睹。高爾基就是在這種黑暗的、令人恐怖的環境中度過了自己的童年。但是,高爾基並沒有被這一切壓倒、毀滅,反而鍛鍊成了一個堅強、正直、勇敢的人。這是因爲,在這個現實中除了黑暗勢力外,還有許多善良,正直的人們,是他們給了高爾基力量和溫暖,尤其是外祖母,是外祖母無數優美動人的童話培養了高爾基的情操,他在書中寫到“是她那對世界無私的愛豐富了我,使我充滿了堅強的力量來應付困難的生活。”

一個個值得回憶,記憶鮮明的片段,讓我知道了:挫折給予我的不是痛苦,是磨鍊;黑暗帶給我的並非憂鬱,而是成長。一路走來,終究是坎坷的,但是回憶,就要看你對於失敗時的看法,痛苦時的選擇了。所以,把握住機會,不要給自己後悔的時機,不要讓回憶一團糟。一個成功的人,想的不是如何擺脫黑暗和挫折,而是如何去解決它們,告訴自己,若將失敗化於成功,無論多少微不足道,你都已經勝利了。或許,我應該爲自己的家境感到高興,我並沒有像高爾基那樣,有一個經常謾罵甚至毒打人的外祖父;並沒有像高爾基一樣,住在一個黑暗的深坑裏,失去了視覺、聽覺等一切感覺,好像一個瞎子、一個半死不活的人……若比自由、家境、親人,我比他好太多,那我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呢?我還有什麼資格選擇放棄呢?

記住,蘇聯無產階級作家:馬克西姆·高爾基曾寫過一本家喻戶曉的'書———《童年》。

童年高三優秀讀後感800字2

“在漫長而單調的日子裏,不幸就是它的節日,火災時它的狂歡;在一無所有的面孔上,傷痕也成了點綴......”

高爾基在俄語裏的意思就是苦難。

父親在阿廖沙年僅四歲的時候就去世了,他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來到外祖父家,便開始了寄人籬下的生活。

外祖父家的生活一言難盡,吝嗇脾氣暴躁的外祖父經常對阿廖沙拳打腳踢,兩個舅舅自私自利,殘忍狠心,經常在家裏鬧事情。

只有外祖母的溫暖和愛,溫暖着阿廖沙幼小的心靈苦難,在童年裏到處都是,周圍都是小市民一般自私自利貪婪殘暴的人,阿廖沙的心靈可以說是遍體鱗傷,但他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中卻如向日葵般頑強生長。保持對生活的勇氣和信心,並逐漸成長爲一個堅強勇敢正直和充滿愛心的人。

外祖母是黑暗海洋中的唯一一座燈塔,照耀阿廖沙人生的小航船朝着正確的方向前進,外祖母經常給阿廖沙講童話故事,故事中人物的品格深深地影響着他讓他勇敢堅強不會苦難充滿愛心,外祖母樂觀堅強,在外祖父破產後,隻身一人供養年幼的阿廖沙,他勤勞勇敢,儘自己一身力氣掙錢養活祖孫兩人。外祖母在火災中鎮定自若指揮所,有人有序滅火,不慌不亂同外祖父形成鮮明的對比,還幫舅媽接生,他是一束光,照亮阿廖沙人生的黑暗。

本書中的阿廖沙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他沒有向黑暗低頭,他勇於抗爭,不向命運的它,它高昂的頭顱,一個人在人生的三至十歲,經歷這樣黑暗的家庭環境而不沉淪氣餒,沒有和那些自私自利,殘暴愚蠢的人成爲一種人是多麼不易,這種鬥爭性是多麼可貴,讓人心生尊敬,對比我們的童年三至十歲的生活,這又是多麼的可貴。

高爾基有一句名言“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其實是他的切身感受,如此艱難困苦的童年,要不是高爾基熱愛讀書,積極上進,怎麼會從一個貧困的孤兒成長爲一個享譽世界的文學家?

讀完書的最後一頁,阿廖沙的童年雅結束了,他開始到人間去謀生了,等待他的會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生活場景。

屠格涅夫說過:“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學會吃苦。“保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請把生活中的不幸與磨難,看作是生活對我們的磨鍊。穿過迷霧,我們終將抵達光明。

童年高三優秀讀後感800字3

童年是什麼?童年就是一首優美的詩,童年就是一張美麗的畫,童年就是充滿陽光的,充滿快樂的,童年就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頁!而高爾基的童年卻那麼的恐怖,悲慘,令人不敢去回想。

事始於阿廖莎3歲那年,他還不懂什麼叫做死,只看到父親躺在地上一動也不動,覺得父親的神情很嚇人,母親與外祖母在一旁號啕大哭。我想,若一個人真的能夠永遠不知什麼叫死的話,那他的煩惱或許會少很多很多。後來,小阿廖莎跟着母親、外祖母來到了外祖父家裏生活,在這裏,他似乎很難找到所謂的快樂,人與人之間更多的是敵意。他的外祖父是一個小染坊主,性情暴躁、乖戾,本性貪婪、自私、經常會毒打外祖母和孩子們,並且對財物貪得無厭。阿廖莎的兩個舅舅米哈依爾和雅科夫同樣是舉止粗野和自私自利,對下一代產生了十分惡劣的影響。在整個故事中,給我留下影響最深的一個人就是阿廖莎的外祖母。她,又胖又圓,大腦袋,大眼睛,鼻子軟塌塌的,總穿着一身黑衣服,顯得線條柔和,十分有趣。外祖母總是跪在那裏,一隻手按着胸口,另一隻手偶爾不慌不忙地畫着十字。就是這樣一個人。大家還總說她是有罪的、愚蠢的女人。可我卻不這麼認爲,我覺得外祖母是一個慈祥善良,聰明能幹,熱愛生活,有一個寬大的胸懷,對誰都很忍讓的人。我想,在高爾基的生活裏,如果沒有外祖母的呵護,那這個世界上或許就不會有高爾基這個偉大的作家。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五彩的,是沒有淚水的,是沒有委屈而言的。而如今的青少年都是泡在蜜罐中長大的,苦難對於我們來說,簡直只是一個簡單而遙遠的名詞罷了。我們沒有忍受過飢餓的歷史,不知道一粒米的珍貴;沒有受過寒冷的考驗,不清楚溫暖的含義。

讀完這本小說,我受益匪淺。我現在才知道我的童年有多幸福,父母的疼愛、良師益友、良好的學習環境,使我的童年充滿快樂,使我健康成長。於是我明白:我要一邊享受童年快樂,一邊認真努力學習知識,用知識和智慧爲我們的下一代創造一個更美滿更幸福的生活。

童年高三優秀讀後感800字4

世界文學巨人高爾基的小說《童年》是作家的自傳體小說,它是高爾基成長的第一個足跡,書中描繪了十九世紀末俄羅斯的社會生活畫面。

今年暑假,我認真地閱讀了這部作品,有太多的感受和感悟。說起童年,在我的眼裏,是陽光、幸福和快樂,可是,讀罷高爾基的《童年》,我發現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真是太艱辛了!阿廖沙童年時寄居在外祖父家,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爲爭奪財產常常爲一些小事爭吵、鬥毆。外公嚴厲而暴躁,經常打阿廖沙;兩個舅舅更是不喜歡阿廖沙;幼年喪父,十一歲時母親去世,外祖父破產,走上社會,獨立謀生……似乎一切的不幸都降臨在阿廖沙的頭上。只有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如一盞明燈,照亮了阿廖沙孤獨的心。她常常給阿廖沙將好聽的神話故事,潛移默化地教阿廖沙做一個樂觀、善良,富有同情心但不向醜惡現象低頭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又是一個熱愛學習的童年,阿廖沙在書中說道:小的時候,我想象自己是一隻蜂窩。各種各樣普通的粗人,全像蜜蜂似的把生活的知識和思想送進蜂窩裏,阿廖沙們儘自己所能,慷慨大量地豐富着我的心靈。這種蜂蜜常常是骯髒而味苦的,但只要是知識,就是最好的蜜!

這段話充分表達了當時俄國的孩子多麼渴望學習啊!當時的學校少得可憐,大多數孩子只能在街上玩耍,雖然很想上學,但條件不允許啊。阿廖沙們只能像這樣,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學習,充實自己。相比起來,我們現在簡直和阿廖沙們是天壤之別。我們的學校,一棟棟教學樓拔地而起,操場平坦寬闊,一間間教室寬敞明亮,窗明几淨,空調電視,投影儀電腦,各種各樣的現代化裝備一應俱全,再加上認真負責,循循善誘的老師,我們現在的條件當時的俄羅斯兒童聞所未聞,估計想都不敢想,但我們很多同學卻還身在福中不知福,不珍惜學習機會,不求上進,得過且過,虛度光陰。

讀完《童年》這部作品,我深深地意識到,我們的童年,看起來平平淡淡,有時候還有些小小的不如人意,但是比起阿廖沙的童年來,那簡直是天壤之別,不知要幸福多少倍!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遇到再大的困難也不能低頭,做一個樂觀、向上、充滿信心和勇氣的人!

童年高三優秀讀後感800字5

童年是我們一生中最幸福,最快樂,最無憂無慮的時候,盡情的玩,得到來自父母爺爺奶奶的關心與疼愛,如一場甜甜的夢。而,對於生活在沙俄時期的阿廖沙來說,童年卻並非如此。

《童年》是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穩文中的阿廖沙三歲失去了父親,成爲了一個不幸的孩子。母親帶着他來到了外祖父那裏居住。從此,他的噩夢便開始了。在這裏,小小的阿廖沙親眼目睹了當時那個社會的殘酷與黑暗,使得他小小的心裏便充滿了陰影。隨着外祖父染坊的一天天衰敗,外祖父變得越來越暴躁,狠毒,經常用鞭子抽打可憐的阿廖沙。他的工人不小心然錯了布,都會被他抽的昏過去。幸好,在這裏,還有疼愛他的外祖母,給他的黑暗生活帶來一點溫暖。他目睹了他兩個舅舅爲分家而經常吵架鬥毆。阿廖沙在這個黑暗的地方,度過了他的童年。

這是一部令人心酸的小說。親身的經歷,使得這部小說的渲染力很強。一個五六歲的孩子,懵懵懂懂的孩子。卻真實的目睹了這個社會的黑暗,受盡了欺負,受盡了辱罵。簡直像生活在地獄一般,在這裏,一個五六歲的孩子看到了血腥,看到了人性,當然,也看到了那個時代社會最底層的真實生活。他就像在一個陰冷,幽閉的空間裏一樣。

所幸,這個世界還有愛他的人。疼愛她的外祖母,還有樂觀純樸的小茨岡、正直的老工人格里高裏、獻身於科學的知識分子“好事情”。他們教會這個孩子什麼是愛,什麼是溫暖,什麼是光明。使得這個絕望的孩子在黑暗中能夠看見一絲光明,一點希望,並引導他成爲一個正直,有愛心的人。

再來看看我們的生活。

這是一個充滿愛的社會,沒有沙皇,沒有歧視,我們如此幸福。有那麼多愛我們的人,每天爲我們噓寒問暖,照顧我們。但,我們曾多少次與他們發生爭執,我們曾多少次衝他們吼叫。我們誰曾看見過,半夜,月光下,他們悄然落下的眼淚。而他們,卻依然愛着我們,給予我們無私的愛,才能成長。我們是不是應該體諒一下他們,回報他們。看到阿廖沙的童年,想起我們的實際,我們應該做點什麼,我們的心裏會不會泛起漣漪?

童年,再回過頭來看童年,會不會有一種別樣的滋味?